2014年  第41卷  第1期

院士论坛
细胞周期与肿瘤转化医学
詹启敏, 陈杰
2014, 41(1): 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2205
摘要:
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是细胞周期调控紊乱导致的细胞恶性转化和肿瘤细胞失控性增殖。了解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能够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本质,阐释癌症的发生机制,从而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分子标志物及药物靶点。本综述通过分析参与细胞周期运转的重要蛋白分子以及这些分子在细胞癌变和临床肿瘤防治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基于这些分子的药物研发,从而系统地阐述细胞周期紊乱对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影响及其对肿瘤诊断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纳米肿瘤学专栏
专栏寄语
张宁
2014, 41(1): 8-8.
摘要:
携带磁性纳米颗粒载药微囊的制备及肿瘤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
房坤, 杨芳, 顾宁
2014, 41(1): 9-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766
摘要:
通过磁场操控使携带磁性纳米颗粒的微囊富集在生物体特定部位,可实现微囊对特定组织或器官的靶向输送。负载抗肿瘤药物的磁性微囊既可以磁靶向到肿瘤组织,又有缓释、控释药物的优点,已成为实现肿瘤靶向治疗的新型药物载体。本文综述了脂质体、聚合物电解质微囊、聚合物微球等药物载体携带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用于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基础研究进展。
活体自发光成像监测长春瑞滨纳米胶束抗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
张发云, 秦蕾, 梁伟
2014, 41(1): 13-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858
摘要:
  目的  乳腺肿瘤细胞的转移是乳腺癌致死的主要原因。淋巴转移作为血道和淋巴两大转移途径之一,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至关重要。针对乳腺癌转移的特点,本研究组设计了具有淋巴富集特性的纳米载药系统,活体动态监测其对原位乳腺肿瘤生长以及肺脏和淋巴器官转移的抑制效果,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活体自发光成像实时动态地监测了聚乙二醇化磷脂(PEG-PE)包载的长春瑞滨纳米胶束抗乳腺癌体内转移的过程。  结果  与未包载的游离长春瑞滨(Free Vin)相比,PEG-PE包载的长春瑞滨胶束(NanoVin)增强了长春瑞滨的抗原位瘤活性,显著抑制了乳腺肿瘤细胞的淋巴及肺脏转移。  结论  通过静脉给药达到了血道转移和淋巴转移两条途径的双重清扫,为靶向药物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可动态监测肿瘤的转移,为临床应用影像技术检测药物疗效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
功能纳米材料在肿瘤光学治疗中的应用
程亮, 汪超, 刘庄
2014, 41(1): 18-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829
摘要:
目前在癌症的治疗中,药物化疗和手术对正常的组织易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且治疗效果有较大局限。肿瘤光学治疗主要采用近红外光有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不会对正常的组织造成明显的不良作用。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的发展,肿瘤光学治疗如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和光促进联合治疗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功能纳米材料在肿瘤光学治疗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荧光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学治疗癌症中的应用
郑晓鹏, 田甘, 谷战军
2014, 41(1): 27-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767
摘要:
作为微创的光疗方法,光动力学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荧光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在光动力治疗领域脱颖而出。在组织穿透能力强的近红外(NIR)光激发下,UCNPs可以发射高能量的可见光,通过能量共振转移激活周围的光敏剂(PS)分子产生单线态氧杀死癌细胞, 达到治疗的效果。基于UCNPs的光动力学疗法可以克服传统光动力疗法中光敏剂难输运,难靶向和难以治疗深层组织的缺点。此外,UCNPs可以和其它诊疗分子相结合,达到协同治疗和诊疗一体化的目的。本文综述了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癌症光动力学中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肿瘤酸度活化的纳米药物载体
李洪军, 王均
2014, 41(1): 32-3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874
摘要:
pH响应性的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作为药物输送载体用于肿瘤治疗倍受关注。实体瘤的弱酸性肿瘤微环境(pHe约为6.8)为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发展契机。相对于靶向基团介导的肿瘤靶向策略,对pHe响应的纳米载体更具有普适性。本文概述了pHe活化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设计和应用现状,重点介绍pHe触发表面电荷反转的纳米颗粒用于抗肿瘤药物和小干扰RNA(siRNA)输送的研究进展,并展望这种新型载体在增强肿瘤疗效方面的应用潜力。
基于量子点标记探针技术的肿瘤分子分型
方敏, 彭春伟, 陈创, 庞代文, 李雁
2014, 41(1): 37-4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857
摘要:
恶性肿瘤在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是个体化治疗的依据。发展同时显示肿瘤原位多分子指标的技术对研究肿瘤生物学行为至关重要。量子点标记探针技术因其具有独特的光学和化学特性,在肿瘤诊断、监测、治疗、发病机制、分子分型及异质性研究中均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总结该技术在肿瘤分子分型方面的应用进展。
光子晶体编码液相芯片技术与肿瘤筛查
杨子学, 陈宝安, 顾忠泽
2014, 41(1): 42-4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859
摘要:
肿瘤筛查中通常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以提高诊断率。因此,为了提高筛查效率,亟需一种多元分析技术应用于肿瘤筛查。液相芯片技术是由基因微阵列生物芯片技术演变而来的多元分析技术。它由编码微球、探针分子、目标分子和报告分子四部分组成,可用于目标物的定量分析。微球编码技术是液相芯片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中涉及的光子晶体编码是光学编码策略的一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解码性能。长期研究表明,光子晶体编码液相芯片在肿瘤筛查、诊断中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光子晶体编码液相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在肿瘤筛查中的应用现状。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前列腺癌早期检测中的应用
赵彬, 黎振华, 宋世平, 樊春海
2014, 41(1): 46-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760
摘要:
纳米生物传感器是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的融合,其研究涉及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分析技术等多个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各种纳米材料的不断涌现和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疾病诊断领域展现出日益广泛的应用性。前列腺癌是当前威胁全世界男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对低浓度的前列腺癌标志物进行高效检测有利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复发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针对生物传感器在前列腺癌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介绍近年来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在前列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基于金纳米结构材料的肿瘤诊疗一体化研究进展
寇玉, 王静, 陈春英
2014, 41(1): 51-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768
摘要:
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金纳米材料显示出独特的尺寸和形状依赖的光学和光热性质,在肿瘤诊断成像、光热治疗、药物输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金纳米材料本身的光学性质,可进行暗场成像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双光子成像等。金纳米材料还可以作为载体,载带各种荧光分子和药物,实现成像、化疗、光动力治疗等多种功能。通过近红外激光激发,金纳米材料的光子-电子和电子-电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热量,可以用于肿瘤的光热治疗、促进药物的释放以及光声造影。基于金纳米材料的热疗和化疗联用也被证明有助于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可见,金纳米材料能将多种功能整合到一个体系中,实现肿瘤诊疗的一体化,为发展按需给药和个性化药物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的金纳米颗粒,包括金纳米壳、金纳米棒、中空金纳米球、金纳米笼和金纳米星,用于肿瘤诊疗一体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及其在CTCs分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黄小林, 许恒毅
2014, 41(1): 56-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123
摘要: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MIONs)已被广泛应用于靶向药物转运、磁共振成像(MRI)、癌细胞分离和富集及肿瘤靶向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随着MIONs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对MIONs在更低的毒性、更稳定的胶体分散性、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更高的磁响应性等方面的性能也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因此,除了材料合成本身需不断改进外,选择合适的修饰材料对MIONs进行表面改性和修饰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MIONs表面修饰的方法和表面修饰的材料及其作用进行了综述,并着重阐述了MIONs在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分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
唑来膦酸与紫杉醇体外协同抗肺腺癌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刘霞, 张会来, 周世勇, 钱正子, 王先火, 王华庆
2014, 41(1): 60-6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1735
摘要: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及联合紫杉醇(paclitaxel,PTX)体外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影响及潜在机制。   方法   实验组包括不同浓度ZOL组、2 nM PTX组与ZOL联合应用PTX加药顺序不同3个组。MTT方法观测不同浓度ZOL与联合PTX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RT-PCR检测各组ERK和AKT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ERK、AKT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和Bcl-2的表达。   结果   :ZOL能抑制A-549细胞生长,该作用随ZOL浓度增加而增强;ZOL与PTX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作用大小与两药加药顺序有关,产生最大抑制作用的顺序为先PTX后ZOL;RT-PCR结果显示不同组ERK和AK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最高,单药ZOL组次之,再次为PTX组,先PTX后ZOL组最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中ERK、AKT蛋白表达水平无差异,但ERK和AKT磷酸化水平有差异,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最高,单药ZOL组次之,再次为PTX组,先PTX后ZOL组最低,Bcl-2的表达水平亦是如此。   结论   ZOL联合PTX可能通过下调RAF/MEK/ ERK信号通路中ERK基因mRNA的表达,降低ERK磷酸化水平,抑制ERK激酶活性,进而抑制A-549细胞生长和增殖;同时可能通过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基因mRNA的表达,降低AKT磷酸化水平,进而减弱AKT活性,进一步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从而起到促凋亡作用。
临床研究与应用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近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
杨景魁, 吕金爽, 郑广钧, 阎卫亮
2014, 41(1): 64-6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22
摘要:
  目的   测定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通过比对其动态变化,观察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明确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2例,对全部患者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分别于术前3 d及术后1、2、3、6个月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送检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结果   125I粒子植入1个月后,肺癌患者血清中CEA、CA125、SCC-Ag、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较植入前即出现明显变化(P < 0.01)。125I粒子植入后1、2、3、6个月上述肿瘤标志物水平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能够有效的降低多项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不同疗效分级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不同。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ACC及COX-2的相关性研究
李韶今, 张相民, 李荣, 刘联斌, 叶永强, 王冬梅, 罗忠兵
2014, 41(1): 68-7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66
摘要: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磷酸化后的产物(P-ACC)与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的关系,并研究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   以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肺癌组织作为研究组,20例因其他它原因行肺叶切除患者的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P-ACC、COX-2的表达情况。   结果   P-ACC、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和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P-ACC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显著相关(P < 0.05),而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无关;COX-2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无关。P-ACC与COX-2的阳性表达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2.37,P=0.032)。   结论   P-ACC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降低;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阳性高表达,二者呈显著负相关,提示P-ACC阳性表达降低可能激活COX-2阳性表达,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诱导化疗疗效与放疗时机的关系探讨
刘维帅, 赵路军, 关勇, 章文成, 袁智勇, 王平
2014, 41(1): 73-7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73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imited-disease small cell lung cancer,LSCLC)诱导化疗疗效是否会影响放疗时机的选择。   方法   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间诱导化疗后行放疗的148例L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E⁃ CIST标准将2~3个周期诱导化疗后的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和疾病进展,化疗后有效包括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根据诱导化疗后是否直接行放疗将患者分为早放疗组和晚放疗组。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22.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3.0个月。早放疗组和晚放疗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34.0个月和18.0个月(P=0.012),中位PFS分别为16.8个月和10.9个月(P=0.019)。两组分析发现,2~3个周期诱导化疗后有效的患者,早放疗组和晚放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36.9个月和22.8个月(P=0.043),PFS分别为19.4个月和11.7个月(P=0.011);诱导化疗后无效的患者,两组的中位OS分别为18.0个月和9.5个月(P=0.015),中位PFS分别为12.4个月和10.3个月(P=0.566)。   结论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行2~3个周期诱导化疗后无论是否有效,都应该尽快开始放疗。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培美曲塞一线治疗老年性肺腺癌的临床观察
邓鹏, 江昊, 张斌, 周涛, 董岩
2014, 41(1): 78-8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053
摘要: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培美曲塞一线治疗老年性肺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将60例未经过放化疗的ⅢB~Ⅳ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6例(男15例,女11例),采用恩度联合培美曲塞方案;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采用培美曲塞单药方案。两组患者计划完成4~6个周期化疗,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   结果   试验组共完成80个周期,对照组共完成115个周期。近期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缓解率(response rate,RR)分别为23.1% vs. 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控制胸腔积液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中取得DCR疗效的患者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计数较高(P=0.03),而对照组未观察到此现象。远期疗效: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id-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mOS)及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   恩度联合培美曲塞治疗老年性肺腺癌可以提高RR,更好地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未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MVD可作为恩度的疗效预测因子。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预测及预后指标
王银霞, 李宝生
2014, 41(1): 83-8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703
摘要: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已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即新生血管形成,是一个严格而复杂的调控过程,可促进肺癌及其它恶性肿瘤疾病进展和远处转移。抗血管生成治疗(anti-an? giogenic therapy)是以新生血管为靶点的抗肿瘤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细胞毒药物作用于所有快速分裂的细胞,可导致严重治疗副作用如免疫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脱发等。而除子宫内膜外新生血管形成很少发生于健康成年人,因此相对而言,抗血管生成治疗理论上副作用较少,在临床上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由于不同个体发生的肿瘤其血管生成可能是由不同的血管生成因子调控,因此,在抗血管生成药物越来越多的今天,正确地选择患者个体,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非常重要。本文回顾了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预测及预后指标的临床研究及相关指标基本原理的临床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