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5卷  第4期

基础研究
激动性CD40抗体通过调节Th1/Th2平衡增强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研究
郑凯源, 黄飞, 陆礼, 张骜, 付蔚华
2018, 45(4): 163-16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190
摘要:
  目的  探讨激动性CD40抗体中单链抗体(CD40ScFv)和单克隆抗体(CD40mAb)抑制小鼠乳腺癌细胞生长情况及对癌组织中Th1和Th2平衡的改变,分析通过调节Th1/Th2平衡达到抗肿瘤作用的机制。  方法  将含CD40ScFv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转化至Rosetta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并经纯化后获得有功能的CD40ScFv蛋白,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体外培养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在Balb/C小鼠皮下成瘤建立模型,分为CD40ScFv组、CD40mAb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分别给予CD40ScFv、CD40mAb和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小鼠肿瘤体积的变化。取出瘤体组织,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上清中IL-12的浓度。提取肿瘤组织浸润淋巴细胞(TILs),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ILs中Th1与Th2的比例。  结果  诱导表达的CD40ScFv鉴定表达成功,分子大小约为27 KDa,蛋白纯化后经BCA测定浓度为1.12 mg/mL。CD40ScFv组与CD40mAb组肿瘤大小分别为(3.044±0.239)cm3与(2.749±0.261)cm 3,均小于NS组的(3.933±0.326)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0ScFv组、CD40mAb组肿瘤组织中IL-12浓度分别为(396.27±48.13)pg/mL、(457.63±58.37)pg/mL,均显著高于NS组的(79.51±14.97)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0ScFv组与CD40mAb组的Th1/Th2细胞比值分别为6.32±0.87与5.54±0.71,均显著高于NS组的1.79±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激动性CD40抗体在体内通过调节Th1与Th2的比例,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中通过促进DC活化后分泌IL-12是影响肿瘤微环境中Th1/Th2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临床研究与应用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D-L1表达的预后意义及其与SUVmax的相关性
赵宁, 潘娜, 吴占波, 申学杰, 任红亮, 董一楠, 张姝阳, 魏枫, 张新伟
2018, 45(4): 167-1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040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前期探索了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组织表达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发现它与肿瘤分期存在正相关性,进一步分组研究其预后意义及与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122例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原发NSCLC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随访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模型进行PD-L1表达的预后分析,Spearman检验分析PD-L1表达与SUVmax的相关性。  结果  早期NSCLC患者中,PD-L1(HR=4.518,95%CI:1.176-17.352,P=0.028)和肿瘤最大径(HR=1.404,95%CI:1.020-1.933,P=0.037)影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是OS的独立预后因子,性别、年龄、病理类型、CEA水平和SUVmax分组对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NSCLC患者中,性别、病理类型、肿瘤最大径和SUVmax分组是OS的影响因素,年龄、CEA水平、PD-L1表达水平不是OS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PD-L1表达与SUVmax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  PD-L1表达是早期NSCLC患者独立预后因子,尚不能成为分期较晚患者的预后因素。PD-L1表达与原发灶SUVmax无相关性。
CYP2A6基因多态性对胃癌术后含S-1辅助化疗方案疗效的影响
刘桂举, 梅家转, 李瑞君, 李伟娟
2018, 45(4): 171-17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989
摘要:
  目的  S-1(替吉奥)的活性前体为替加氟,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2A6(human cytochrome P450,family 2,subfamily A,polypeptide 6,CYP2A6)代谢为5-FU而发挥细胞毒作用。本研究探讨CYP2A6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术后患者含S-1辅助化疗方案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至2013年5月于郑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200例,给予标准给药方案。在CYP2A6基因分析中,选取野生型的CYP2A6*1,突变型的CYP2A6*4、*7、*9、*10等位点进行分析。  结果  20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6.4(12.5~80.1)个月。野生型(W/W)3年无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率为95.9%、突变杂合子(W/V)型为83.1%、突变纯合子(V/V)型为72.5%(P=0.032)。不同基因型之间的3~4级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P=0.227)。  结论  CYP2A6基因型与含S-1化疗方案的长期疗效有关,突变型患者的3年RFS降低。
不同诱导化疗方案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疗效分析
尹珍珍, 王优优, 张希梅, 王凤明, 赵路军, 王平, 王佩国, 袁智勇
2018, 45(4): 179-1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235
摘要:
  目的  分析诱导化疗后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对比不同诱导化疗方案的治疗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170例Ⅱ~Ⅳb期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6例,女性44例;Ⅱ期27例,Ⅲ期105例,Ⅳa~b期38例。  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3年总生存率、局部区域控制率、无病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2.8%、91.5%、76.7%和69.1%。多因素分析发现,含紫杉醇+顺铂的诱导化疗方案较顺铂+5-氟尿嘧啶疾病进展(HR:1.820,95%CI:1.013~3.271,P=0.045)及远处转移风险(HR:2.240,95%CI:1.017~4.090,P=0.045)显著降低。  结论  含紫杉醇+顺铂的诱导化疗方案较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显著延长鼻咽癌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
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肺癌氩氦冷冻消融治疗中的价值
张云嵩, 蔡迎玖, 陈田子, 董建林, 高小俊, 张彦伟, 白芳
2018, 45(4): 185-19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207
摘要:
  目的  探讨CT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在肺癌经皮穿刺氩氦冷冻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接受常规轴位扫描或MPR引导下实施经皮穿刺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T2或T3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6例。按引导方式分为常规组31例,MPR组35例。比较相同布针数量时两组穿刺次数、穿刺误差、操作总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肿瘤残留率、局部控制率差异。  结果  相同布针数量时,两组术中平均穿刺次数、穿刺误差比较,MPR组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 < 0.05);平均操作时间比较,MPR组与常规扫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MPR组均显著低于常规扫描组,其中穿刺合并出血为1.52% vs. 13.64%、穿刺继发气胸为3.03% vs. 19.70%,(P < 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时,MPR组的肿瘤局部残留率、总有效率等治疗获益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分别为1.52%vs. 10.61%和51.52%vs. 36.36%,(P < 0.05)。  结论  MPR技术引导经皮穿刺肺癌氩氦冷冻消融治疗穿刺误差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获益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时佳琪, 刘超, 张艳桥, 张纯慧
2018, 45(4): 191-19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269
摘要:
抗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在转化、维持治疗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甲磺酸阿帕替尼(apatinib,YN968D1)已批准用于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三线及三线以上的治疗,并在多个实体肿瘤中探索应用。随着对阿帕替尼研究的深入,其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阿帕替尼在临床应用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综合分析了现有的临床数据,对比了阿帕替尼与其他常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不良反应的优劣,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把握该药的安全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
PDTX小鼠模型在指导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黄越, 朱学军, 胡守友
2018, 45(4): 196-20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838
摘要:
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 model,PDTX模型)是指将患者的肿瘤组织直接移植到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依靠小鼠提供环境生长的一种异种肿瘤移植模型。PDTX模型高度保留了原代肿瘤的异质性、组织学特性、分子多样性以及微环境,为临床前药效的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筛选以及生物标志和作用靶点的发现提供了有效的研发基础。PDTX模型结合临床数据、基因组图谱以及药效学数据,应用于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可以增加药物使用的特异性,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带动肿瘤个体化治疗及精准医疗的发展。本文就PDTX小鼠模型的历史背景、建模影响因素、临床应用情况及其局限性进行综述。
综述
神经监测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帮助识别喉上神经外支的临床意义
张军, 高明
2018, 45(4): 201-2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260
摘要:
甲状腺癌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引起甲状腺外科医师的广泛关注,但喉上神经外支的保护常不为重视。喉上神经损伤导致声音嘶哑、发声疲劳、声频范围降低等症状。然而在甲状腺癌手术中肉眼识别喉上神经外支存在诸多困难,多数外科医师在常规暴露和保护神经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术中神经监测具有识别喉上神经外支以及评价其功能完整性的潜能。甲状腺癌手术中常规显露喉上神经外支,辅助术中神经监测,可显著降低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尚聪聪, 张力
2018, 45(4): 205-20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985
摘要:
肿瘤免疫理论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正逐渐走向成熟,并彰显出显著的临床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尤其是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单克隆抗体单药治疗已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免疫检查点也开始获得关注。免疫联合治疗有望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现阶段免疫治疗尚未实现广泛人群获益,对免疫耐药机制的理解将进一步推动个体化治疗。
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潘婷婷, 陈威佐, 关泉林
2018, 45(4): 209-21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546
摘要:
胃癌作为全球高发肿瘤,其治疗进展备受关注。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对胃癌的发生及进展机制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胃癌的进展涉及一系列分子水平的变化,包括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突变等,相应的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但胃癌细胞微环境的复杂性及基因的不稳定性导致许多靶向药物疗效受限,使治疗不能长久维持,因而亟需研究新的靶向药物。本文就胃癌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费城染色体阳性伴髓系抗原表达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例
刘虎, 侯淑玲, 王刚刚, 丁欣, 王琳, 李喜, 张巧花
2018, 45(4): 214-21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319
摘要:
非小细胞肺癌EGFR 19外显子罕见突变病例1例
张玉萍, 张云香, 刘志健
2018, 45(4): 216-2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4.84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