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9卷  第23期

家族遗传性肿瘤专栏
BRCA1/2突变乳腺癌临床诊治新进展—机遇和挑战
万琪婷, 孙洁, 胡丽, 解云涛
2022, 49(23): 1189-119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1292
摘要:
BRCA1/2胚系突乳腺癌具有特殊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特征,其临床决策有别于散发性乳腺癌。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BRCA1/2突变乳腺癌被检测出。BRCA1/2突变乳腺癌的相关临床管理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BRCA1/2突变乳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和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诊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BRCA1/2突变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家族遗传肿瘤专栏-专家论坛
Lynch综合征筛查及治疗研究进展
姜武, 梅伟健, 丁培荣
2022, 49(23): 1196-120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978
摘要:
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是一类由于基因胚系变异导致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Lynch综合征,也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近年来随着对基因组认识的加深,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临床表型和治疗靶点均有别于散发型结直肠癌。本文将从Lynch综合征筛查策略、类Lynch综合征再定义,以及Lynch综合征免疫治疗和化学预防等方面综述其研究进展。
家族遗传性前列腺癌研究进展
张挺维, 韦煜, 叶定伟, 朱耀
2022, 49(23): 1201-120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166
摘要:
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具有高度遗传性。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及相关研究的进展,家族遗传性前列腺癌获得更加深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拷贝数变异等被证实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这些可能的致病因素开发出多种药物,并且疗效已为临床试验所证实,对家族遗传性前列腺癌特征的描述也为临床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本文总结现有文献,针对家族遗传性前列腺癌的特点、遗传基础、治疗、检测及筛查进行综述。
家族遗传性肿瘤专栏-临床研究与应用
国人卵巢癌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图谱分析
叶英楠, 王珂, 董莉, 程亚楠, 韩雷, 张蕊, 于津浦
2022, 49(23): 1207-121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180
摘要:
  目的  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R)基因BRCA1/2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比较深入,而对于其他DNA损伤修复(DNA-damage repair,DDR)基因突变在中国卵巢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仍缺乏详细的探讨。  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卵巢癌患者122例,收集其外周血样本和67例对应肿瘤组织标本,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9个DDR基因的变异情况、分布特点和临床病理相关性。  结果  胚系DDR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HRR基因,占80.37%,致病性和可能致病性突变全部集中在HRR基因。携带胚系HRR(germline HRR,gHRR)突变的患者较BRCA突变的更多(31.15% vs. 23.77%),且呈现家族聚集现象,病理类型以浆液性腺癌为主,并与铂类药物敏感性相关。肿瘤组织层面DDR基因突变中HRR基因突变率仅次于TP53,占39.39%。检出肿瘤组织HRR(tumor HRR,tHRR)突变的患者较gHRR突变的患者多5.97%。tHRR突变患者对铂类药物治疗敏感,且复发风险更低。  结论  揭示中国卵巢癌DDR基因突变特征,提示基于二代测序的DDR多基因检测可指导卵巢癌患者的精准诊疗。
基于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家族性结直肠癌胚系突变谱多中心研究
杨梦园, 朱丽珍, 张鼎, 吴斌, 顾艳宏, 吴涛, 张敬东, 邱萌, 潘杰, 袁瑛
2022, 49(23): 1215-122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721
摘要:
  目的  Lynch综合征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恶性肿瘤综合征,基于肿瘤家族史对患者进行初筛是目前Lynch综合征筛查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旨在明确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确诊为Lynch综合征的比例,以及二代测序在Lynch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纳入85例就诊于国内7家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温州市中心医院)无血缘关系的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利用含61个已报道与遗传性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测序平台检测入组先证者的胚系突变。对于检出的临床意义不明的基因变异,通过一代测序、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检测肿瘤组织微卫星状态等手段判读该变异的致病意义。  结果  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中,28.2%检测出Lynch综合征关键基因已知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胚系突变,另外15.3%患者携带上述基因的临床意义不明的变异。通过对这些变异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MLH1基因c.2240_2255 delCTGATCTATACAAAGT通读突变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致病性突变;然而目前尚缺乏充足证据证明MLH3 基因第2~11号外显子大片段重复与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  结论  本研究发现同样基于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与既往利用一代测序的研究报道相比,二代测序并未提高Lynch综合征的确诊率。但是,二代测序会带来大量临床意义不明的突变。需要谨慎对待尚未明确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必要时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家系研究和更全面的分子检测以明确这些突变的致病意义。
中国BRCA1BRCA2基因胚系突变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陈蕾燕, 孙洁, 万琪婷, 胡丽, 姚璐, 张娟, 徐晔, 解云涛
2022, 49(23): 1224-122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1002
摘要:
  目的   比较中国人群中BRCA1BRCA2基因两种突变状态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03年10月至2015年5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 627例连续的、未经家族史和年龄选择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经过基因测序共有521例患者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其中BRCA1突变患者203例,BRCA2突变患者318例。对这些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乳腺癌患者中BRCA2基因突变频率(3.7%)高于BRCA1(2.4%)。BRCA1突变者乳腺癌发病年龄比BRCA2突变者早(中位发病年龄:43.0岁 vs. 47.0岁,P<0.01)。BRCA1突变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Ⅲ级比例显著高于BRCA2突变患者(36.2% vs. 18.4%,P<0.01),三阴性乳腺癌(ER-/PR-/HER2-)比例也显著高于BRCA2突变者(59.2% vs. 15.4%,P<0.01)。BRCA2突变患者的腋窝淋巴结阳性比例高于BRCA1突变患者(41.8% vs. 29.6%,P<0.01)。   结论   中国BRCA1BRCA2胚系突变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提示BRCA1BRCA2胚系突变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可能不同,为BRCA1BRCA2胚系突变乳腺癌更加精准的临床管理提供依据。
专家论坛
淋巴瘤临床研究—2022年ASCO会议报告
陈馨蕊, 石远凯
2022, 49(23): 1230-123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926
摘要: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淋巴瘤的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传统方案对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达到了瓶颈。近年来,治疗淋巴瘤的新药及新方案不断涌现,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及靶向治疗进展迅速,其中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和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的出现为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本文将对202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议中淋巴瘤领域的临床研究报告进行综述。
2022年围手术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王长利, 岳东升, 陈晨
2022, 49(23): 1236-1241.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1011
摘要:
近年来围手术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热点,新辅助免疫治疗和辅助免疫治疗Ⅲ期NSCLC临床试验的成功证明了免疫治疗对于围手术期NSCLC患者的重要价值。2022年国内外报道和更新了多项围手术期NSCLC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对该领域一些热点问题如是否可以带来生存获益,获益人群的筛选,替代终点的可靠性等尝试进行了回答,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本文对2022年围手术期NSCLC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基础研究
EHF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活性下调胰腺癌细胞的干性
王昊天, 段晶晶, 陈幸运, 高春涛
2022, 49(23): 1242-124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1258
摘要:
  目的   探索E26转化特异性同源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 homologous factor,EHF)调控胰腺癌细胞干性的机制。   方法   通过生信分析寻找介导EHF调控胰腺癌干性的信号通路。利用Western blot及RT-qPCR技术验证胰腺癌细胞中EHF表达与目标干性通路活性的相关性。利用ChIP及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EHF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阻断通路活性后,利用功能学实验分析目标通路在EHF调控胰腺癌细胞干性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   生信分析发现Wnt/β-catenin通路参与EHF对胰腺癌干性的调控。构建EHF稳定过表达及稳定降表达的胰腺癌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及RT-qPCR技术证实胰腺癌细胞EHF的表达与Wnt/β-catenin通路的活性呈负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HF可通过结合β-catenin的启动子区直接抑制β-catenin的转录。通过流式细胞术、悬浮成球及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证明,在利用XAV939阻断Wnt/β-catenin通路的活性后,由EHF敲低所引起的胰腺癌细胞干性上调可被有效抑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   结论   EHF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活性下调胰腺癌细胞的干性,靶向Wnt/β-catenin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有潜力成为治疗胰腺癌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