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基础研究
尾静脉注射及皮下接种B-LCL细胞建立EB 病毒相关淋巴瘤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
方兰兰, 董廷, 周颖, 孙语璐, 高阳, 熊云青, 顾潮江
2023, 50(24): 1243-124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1209
摘要(0) HTML(0) PDF(1924KB)(0)
摘要:
  目的  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和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双标记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人B淋巴母细胞系(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B-LCL)应用于 肿瘤模型,并比较尾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人B-LCL细胞建立小鼠模型的优缺点。  方法  通过二代慢病毒转染、嘌呤霉素筛选构建GFP/Luc双标的B-LCL细胞系(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 double-tagged with GFP and Luc,B-LCL-GL),接种低、中和高3种剂量的细胞至NPG[(NOD)/Prkdcscid/IL-2Rγnull]小鼠皮下或尾静脉内,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与血行性转移瘤模型并成像分析。  结果  B-LCL-GL细胞中的GFP 阳性细胞比例为92.5%,荧光素酶平均发光强度为4.80E+08 Photons/s,远高于B-LCL组。在血行性转移瘤模型中,连续成像结果表明从第7天到第 28天随着肿瘤移植时间的延长,肿瘤最先定植在腹腔后又转移到全身。在皮下移植瘤模型中,第7天时3组小鼠均可以检测到肿瘤细胞在小鼠皮下接种处发出了中心强、周围弱的荧光信号,第28天时高剂量组肿瘤转移到全身。相同接种剂量分别通过尾静脉和皮下接种时,肿瘤生物发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鼠存活情况显示低、中、高各剂量尾静脉注射组在第100天时全部死亡,低剂量和中剂量皮下注射组小鼠带瘤生存长达100天且未出现小鼠死亡,可允许更长时间进行实验。  结论  成功构建GFP/Luc双标的B-LCL细胞系,尾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异种移植B-LCL细胞两种方法均可成功建立EBV-LCLs肿瘤模型,并可通过成像示踪定位和精准定量肿瘤大小,为肿瘤特性研究及抗肿瘤药物筛选提供了研究平台。
临床研究与应用
R-BAP联合BTK抑制剂方案对初治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李文琪, 陈子琪, 孙金淼, 常宇, 柳喜洋, 张明智, 张蕾
2023, 50(24): 1248-125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1336
摘要(0) HTML(0) PDF(10641KB)(0)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阿糖胞苷和泼尼松联合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的方案治疗M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改良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26例初治MCL病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阿糖胞苷和泼尼松联合BTK抑制剂治疗方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26例初治MCL患者中位年龄为59(41~72)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2(3~28)个月。在26例患者中,总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92.3%,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 rate,CRR)为88.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未达到,1年PFS率为81.25%,1年OS率为92.3%。MCL国际预后指数(MIPI)评分0~3分组的PFS优于MIPI评分4~11分组(P=0.020),无B症状组的PFS优于有B症状组(P=0.002), 经典型组的PFS优于母细胞样/多形性变异组(P=0.009)。主要不良反应为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症,在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阿糖胞苷和泼尼松联合BTK抑制剂的方案在初治MCL患者中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临床研究与应用
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和MRI表现
马得贝, 叶兆祥, 刘颖, 刘仕昌, 曲方园
2023, 50(24): 1254-125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1094
摘要(0) HTML(0) PDF(9734KB)(0)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腹膜后DDL的认识和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5例腹膜后DD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结果  25例患者中单发19例、多发6例,10例呈类圆(椭圆)形、15例呈不规则形,患者中病变多数边界不清,15例侵犯周围组织器官。25例患者中15例可见增粗扭曲血管影、7例可见钙化或骨化、仅3例可见囊变坏死。CT或MRI增强扫描呈“慢进慢出”的向心性、渐进性持续强化特点。根据其CT和MRI表现分为两型:Ⅰ型(软组织肿块型)肿瘤为软组织成分肿块,内不见脂肪成分(14例);Ⅱ型(含脂型)肿瘤内同时见软组织成分及脂肪成分,两者大多界限清楚,较少呈镶嵌状,异常脂肪区域内可见索条状纤维间隔,其中以瘤内脂肪成分<50%为Ⅱa型(10例),瘤内脂肪成分≥50%为Ⅱb型(1例)。  结论  结合影像学分型,综合分析腹膜后DDL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对其术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临床研究与应用
老年患者术中每搏变异度指导液体治疗对肾功能的影响
孙涛, 王涛, 刘欢, 高月, 李利彪
2023, 50(24): 1259-126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1062
摘要(0) HTML(0) PDF(3514KB)(0)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在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下实施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术中使用每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指导液体治疗对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00例老年患者在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S组),每组50例。C组采用常规补液法,S组在SVV指导下行液体补液。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钙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protein,NGAL)、肾损伤分子-1 (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  结果  S组术后2 h、24 h的NGAL浓度均较C组降低 (P=0.033,P=0.014)。S组术后24 h的KIM-1明显低于C组(P=0.012)。S组术后1天Scr明显低于C组(P=0.049)。C组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显著高于S组(P=0.027)。  结论  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使用SVV指导液体治疗,可降低术后血清中肾损伤标记物浓度及术后AKI的发生率,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临床研究与应用
134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欧阳敏, 张亚运, 刘建新, 史琳, 王春键, 王芳, 胡文青, 张梅香, 任汉云
2023, 50(24): 1265-127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1324
摘要(0) HTML(0) PDF(1152KB)(0)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以及疗效和预后特点。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134例老年AML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初诊时的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计数、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特点、ELN危险分层,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高强度化疗组和低剂量治疗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强化疗是否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以及影响老年患者生存的因素。  结果  高强度化疗患者36例,22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61.1%),低剂量治疗90例中46例获得CR(51.1%),其中19例阿扎胞苷(AZA)联合维奈克拉(VEN)治疗换着中14例获得CR(73.7%);高强度化疗与低剂量治疗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5个月和14.5个月(P=0.226)。欧洲白血病网(ELN)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患者OS分别为18、14、9个月(P=0.009),低危组高强度化疗和低剂量治疗的OS分别为22个月和15个月(P=0.745),中危组分别为9个月和15个月(P=0.783),高危组分别为9个月和8个月(P=0.739)。强化疗(36例)与阿扎胞苷+维奈克拉治疗(19例)相比OS分别为15个月和17个月(P=0.689)。TP53基因突变者6例,预后明显差于无突变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个月和14个月(P=0.004)。低、中、高危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79%、53%和44%,3年生存率分别为41%、20%和3%。多因素分析显示外周血高白细胞计数(P=0.034)、ELN危险分层(P=0.002)、合并症(P=0.017)与OS相关,而治疗强度、年龄、性别、骨髓原始细胞计数与OS 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高强度化疗在老年AML中没有显示明显的生存获益,但这一结果在低危患者中有待于进一步观察。TP53突变者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预测老年AML的生存期时,基线的分子学特征、白细胞计数、合并症比治疗强度更重要。
临床研究与应用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短程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区域淋巴结的转归
谢福平, 高昱, 林振宇, 肖帆, 蔡耀元, 邱兴烽
2023, 50(24): 1271-127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1033
摘要(0) HTML(0) PDF(545KB)(0)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新辅助短程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区域淋巴结的转归。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2例)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8例)收治的40例LAR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接受新辅助短程放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行腹腔镜手术的20例患者为试验组,以直接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检出情况,以及比较试验组原发肿瘤和区域淋巴结的病理完全缓解率等。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降期患者例数显著增多(18例 vs. 7例,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著降低(1.4% vs. 9.1%,P<0.001),阳性淋巴结患者例数显著减少(4例 vs. 16例,P<0.001)。试验组淋巴结检出数略低于对照组[(18.3±8.7)枚 vs. (20.4±6.5)枚,P=0.392]。此外,试验组中区域淋巴结的病理缓解率显著高于原发肿瘤(80% vs. 30%,P=0.001)。  结论  LARC患者经新辅助短程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阳性淋巴结的病理缓解效果显著,并推测直肠肿瘤区域淋巴结的病理缓解具有“空间效应”。
综 述
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进展
周凯, 王安强, 吴艳, 李忠武, 步召德
2023, 50(24): 1275-127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1147
摘要(0) HTML(0) PDF(915KB)(0)
摘要:
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G-MANEC)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肿瘤,发病率虽不高但有上升趋势,由于其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且容易发生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预后较差,因此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其由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两种成分组成,且两者成分占比均不小于30%。近年来,G-MANEC的相关研究不断开展,然而,目前关于G-MANEC的淋巴结转移成分的研究仍有不足且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胃癌的研究,系统回顾了既往关于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xed neuroendocrine-non-neuroendocrine neoplasms,MiNEN)的病例报道及研究,主要探讨了G-MANEC的流行病学、生物学起源、诊断、淋巴结转移模式、淋巴结转移与血行转移、远处转移的关系、治疗,以期为G-MANEC的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综 述
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刘春艳, 刘文欣
2023, 50(24): 1280-128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1124
摘要(1) HTML(0) PDF(707KB)(0)
摘要: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持续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对晚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近年来治疗性疫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过继性T细胞疗法等免疫治疗在宫颈癌中应用广泛,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将对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临床研究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基于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胃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当前状态: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1335
[摘要](581) [HTML全文](31) [PDF 607KB](219)
摘要:
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胃癌中显示良好疗效,逐渐改变晚期胃癌的治疗格局。多项研究表明,对于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高表达的患者,PD-L1单抗的治疗效果更为优异,且与PD-L1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对于PD-L1阴性或低表达这类免疫治疗非优势人群,以PD-1单抗为基础的用药方案疗效有限,尝试双特异性抗体、ADC等不同药物的联合也是一种趋势。为了精准指导临床实践,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胃癌领域专家进行多轮讨论,系统汇总国内外最新指南和循证证据,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际,从病理检测、晚期治疗以及围术期治疗三个方面制定了本专家共识,旨在提高胃癌诊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尤其是指导基层医生对免疫治疗的选择和应用。
IPO5基因表达对食管癌恶性进展的促进作用
李美玉, 李晓飞, 张天爱, 郭莲怡
当前状态: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590
[摘要](352) [HTML全文](75) [PDF 2054KB](150)
摘要:
  目的  探讨importin5(IPO5)基因的表达对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进展的影响以及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  收集2020年9 月至2022 年4 月50 例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EC的患者的资料及手术标本,免疫组化验证IPO5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评估IPO5与患者临床信息的相关性;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IPO5基因沉默EC细胞模型;通过 CCK-8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及RAS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免疫组化验证Ki-67表达。  结果  临床实验中,IPO5在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并与肿瘤大小、分期及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IPO5在EC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食管细胞,尤其是ECA109及OE33细胞(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PO5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侵袭能力减弱(P<0.01)。IPO5基因沉默后EC细胞生长周期阻滞于G2期,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减少。sh-IPO5干扰后RAS-ERK通路下游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裸鼠成瘤实验证实敲除IPO5后肿瘤缩小(P<0.05),Ki-67表达减少(P<0.01)。  结论  IPO5在EC组织中高表达,抑制IPO5的表达对于EC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存在显著影响,IPO5通过激活RAS-ERK信号通路促进EC的进展。
[摘要](2478) [HTML全文](528) [PDF 905 KB](413)
摘要:
[摘要](1402) [PDF 1422 KB](120)
摘要:
[摘要](1351) [HTML全文](472) [PDF 1025 KB](334)
摘要:
[摘要](414) [PDF 888 KB](138)
摘要:
[摘要](488) [HTML全文](114) [PDF 1016 KB](101)
摘要:
[摘要](370) [PDF 1071 KB](38)
摘要:
[摘要](308) [PDF 1001 KB](23)
摘要:
[摘要](306) [PDF 1248 KB](86)
摘要:
[摘要](389) [PDF 1041 KB](36)
摘要:
[摘要](681) [HTML全文](100) [PDF 1060 KB](36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