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SUDOSCAN检测快速有效评估硼替佐米致周围神经病变
陈绿云, 殷佳慧, 杨岚寓, 杨光忠, 耿传营, 刘念, 菅原, 刘爱军
当前状态: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066
[摘要](5) [HTML全文](2) [PDF 2171KB](1)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SUDOSCAN检测(一种外周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工具)对硼替佐米致周围神经病变(bortezomib-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BIPN)的评估效果。  方法  以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确诊的86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0例无肿瘤史及化疗药物接触史的患者作对照,所有患者均接受了SUDOSCAN皮肤电导率(ESC值)检测,同时与总神经病变评分临床版(TNSc)、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分级标准(NCI-CTC)分级评分对比,并对试验组患者进行了评估所需时间比较。  结果  试验组患者手部、足部ESC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手部:56.4 μs vs. 76.5 μs,P<0.001;足部:47.5 μs vs. 78.0 μs,P<0.001);SODUSCAN 评估患者足部ESC值与TNSc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03,P<0.001)、与NCI-CTC等级无明显相关性(r=−0.227,P=0.051);NCI-CTC等级与TNSc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91,P<0.001)。SUDOSCAN检测所需中位评估时间与NCI-CTC等级相近(均为2.4 min),TNSc评分所需中位评估时间最长(13.4 min)。  结论  目前,BIPN缺乏准确、高效评估方式,SUDOSCAN检测简单易行,与TNSc评分呈显著负相关,且比TNSc评分用时更短,能够快速有效评估BIPN。
初诊大肿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王妍杰, 张旭东, 葛晶晶, 刘栋林, 马珊珊, 张文君, 陈清江
当前状态: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1312
[摘要](32) [HTML全文](14) [PDF 5523KB](9)
摘要:
  目的  分析初诊时伴有大肿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4例大肿块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肿块定义为肿瘤最大直径(maximum tumor diameter,MTD)≥7.5 cm,根据MTD所在部位将患者分为:腹盆腔组、胸腔组、头颈部组。  结果  194例大肿块DLBCL患者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期为16(0~50)个月,患者1、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75.6%、66.2%。1、3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55.9%和44.1%。患者一线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分别为45例(23.2%)、78例(40.2%)、11例(5.7%)、60例(30.9%),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为6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β2-微球蛋白水平、有无中枢侵犯、是否放疗、MTD所在部位是影响大肿块DLBCL患者OS的预后因素(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MTD所在部位为腹盆腔组、头颈部组是大肿块DLBCL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腹盆腔组患者分期较晚、B症状多见、β2-微球蛋白水平多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Ki-67值较高,胸腔组年轻患者比例较高、临床分期较早、非GCB亚型更多见。腹盆腔组、胸腔组、头颈部组3组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60.4%、84.4%和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大肿块DLBCL患者肿瘤负荷高,一线治疗缓解率低、疾病进展率高,年龄>60岁、临床分期晚、MTD所在腹盆腔组和头颈部组的患者预后较差。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专栏—专家论坛
多肽药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牛潇爽, 胡争, 周秀曼, 高艳锋
2023, 50(6): 271-27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128
摘要(0) HTML(0) PDF(855KB)(0)
摘要:
免疫治疗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肿瘤治疗方式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治疗和肿瘤疫苗等免疫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除了以单抗药物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外,多肽药物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着重总结多肽药物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包括单靶点多肽阻断剂、双功能多肽阻断剂、自组装多肽,以及免疫检查点多肽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等,并对多肽药物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思考,为多肽药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专栏—专家论坛
表观遗传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
邓玥, 黄洵
2023, 50(6): 278-28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256
摘要(0) HTML(0) PDF(2529KB)(0)
摘要:
表观遗传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基因功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并最终导致生物表型改变的生物学现象。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与转录等生物过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表观调控异常也是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这为以表观遗传元件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目前,在这类药物研发领域内已有多个化合物获批上市,但其临床应用和药物种类仍存在局限性。本文以表观遗传为出发点,对表观遗传抗肿瘤药物研发热点和进展进行介绍,讨论了以编码器、擦除器和阅读器等表观元件为靶点的抑制剂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情况。分析当前表观遗传抗肿瘤药物发展的困境,对未来药物临床应用策略和研发趋势进行展望。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专栏—专家论坛
肝内胆管癌起源细胞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启示
桑宸, 高强
2023, 50(6): 286-29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113
摘要(0) HTML(0) PDF(1118KB)(0)
摘要: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是一种预后较差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以化疗为主的标准治疗方案效果不佳,亟需开发有效的精准治疗新策略。iCCA在组织形态以及分子表达水平上表现出的高度异质性,对临床精准治疗造成了巨大阻碍。肿瘤异质性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致病因素、不同的基因突变、分子表达谱的可塑性变化以及不同的潜在起源细胞等。目前在小鼠模型中使用遗传谱系示踪系统明确了胆管上皮细胞、肝细胞或肝母细胞都可能是iCCA的起源细胞。本文系统性回顾了这些肿瘤起源细胞的相关研究,并认为将iCCA肿瘤起源细胞的相关信息综合到当前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分型系统中,有望对iCCA的临床精准诊疗提供指导和借鉴。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专栏—专家论坛
类器官模型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
王海霞, 张聪, 邹冬玲
2023, 50(6): 291-29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125
摘要(0) HTML(0) PDF(613KB)(0)
摘要:
过去10年中,三维类器官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可以从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组织中高效地建立类器官。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patient-derived tumor- organoids,PDOs)可以很好地保留亲本肿瘤的生理病理学及遗传学特征,最大限度地保持肿瘤异质性。PDOs已被用于阐明关键的科学问题,包括感染病原体或遗传/表观遗传学改变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耐药机制、预测患者对选定治疗方案的反应。随着类器官与肿瘤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共培养系统的建立,该技术现在也被应用于快速发展的免疫肿瘤学领域。本文综述了类器官技术在肿瘤精准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应用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专栏—专家论坛
结直肠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预测性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杨长江, 赵龙, 林易霖, 叶颖江, 王杉, 申占龙
2023, 50(6): 296-301.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111
摘要(0) HTML(0) PDF(601KB)(0)
摘要: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开辟了肿瘤治疗的新纪元。目前ICIs已经广泛应用于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预测性标志物是精确筛选可从ICIs治疗中受益的患者群体的重要工具。本文回顾并总结了目前ICIs治疗结直肠癌重要的预测性标志物及其研究现状,包括错配修复缺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肿瘤突变负荷、DNA聚合酶ε/DNA聚合酶δ1以及PD-L1表达等。通过了解这些标志物对于结直肠癌ICIs治疗的响应及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筛选潜在获益人群,提高治疗效率,实现精准化治疗。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专栏—专家论坛
弥漫型胃癌的治疗探索
孙孟婷, 王斌
2023, 50(6): 302-30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126
摘要(0) HTML(0) PDF(7437KB)(0)
摘要:
弥漫型胃癌(diffuse gastric cancer,DGC)是一种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临床预后差的胃腺癌亚型,异质性强,可由CDH1基因突变、RHOA基因突变和CLDN18-ARHGAP基因融合等驱动,也存在广泛的环境-基因突变互作,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的DGC研究模型包括基因修饰小鼠、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模型以及类器官模型,有机整合这些研究模型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探索DCG病理生理过程,揭示DGC发生机制。临床上尚缺乏高效的DGC治疗药物,近年来开发了MET抑制剂、ROS1抑制剂等多种分子靶向药物,但未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鉴于此,本文展望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兴领域,综合DGC时空异质性、胃癌微生态调控和多组学整合的分子分型等前沿成果,提出DGC精准治疗的未来着力点和攻关方向,以期为DGC精准诊疗提供理论参考。
指南与共识
胃癌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2023, 50(6): 309-31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030
摘要(0) HTML(0) PDF(728KB)(0)
摘要: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异质性较强,具有复杂的分子特征。HER2、MSI、TMB和NTRK融合等肿瘤相关标志物及分子病理学检测革新了胃癌诊疗模式。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进一步筛选靶向和免疫药物的潜在获益人群,是胃癌精准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胃癌诊断、治疗方案选择、预后监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内目前对胃癌NGS的理解与应用尚有不足。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胃癌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高中国临床医生与患者对于胃癌NGS的认识,以指导与规范其在国内的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与应用
辅助化疗前基于老年营养风险指数预测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研究
马亚辉, 苗祥, 朱洪波, 刘冬良, 孙刚
2023, 50(6): 319-32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023
摘要(0) HTML(0) PDF(1751KB)(0)
摘要:
  目的  探讨辅助化疗前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 risk index,GNRI)评估老年胃癌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连云港市东方医院162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并行规范化疗的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前和化疗前GNRI,绘制其预测患者预后的ROC曲线,比较两者的诊断精度,分析化疗前GNRI不同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结果  化疗前GNRI的AUC值均大于术前GN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最佳截断值将化疗前GNRI分为高GNRI组和低GNRI组。通过Kaplan-Meier分析,高GNRI组患者5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高于低GNRI组患者(均P<0.05)。根据pTNM分期分层分析,在pTNM Ⅱ期患者中,高GNRI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低GNRI组患者(P<0.05)。高GNRI组和低GNRI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pTNM Ⅲ期患者中,高GNRI组患者5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高于低GNRI组患者(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低GNRI和肿瘤中低分化是患者死亡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化疗前GNRI是评估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低GNRI的老年胃癌患者死亡和复发风险高,预后差。
IPO5基因表达对食管癌恶性进展的促进作用
李美玉, 李晓飞, 张天爱, 郭莲怡
当前状态: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590
[摘要](89) [HTML全文](31) [PDF 2054KB](35)
摘要:
  目的  探讨importin5(IPO5)基因的表达对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进展的影响以及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  收集2020年9 月至2022 年4 月50 例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EC的患者的资料及手术标本,免疫组化验证IPO5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评估IPO5与患者临床信息的相关性;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IPO5基因沉默EC细胞模型;通过 CCK-8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及RAS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免疫组化验证Ki-67表达。  结果  临床实验中,IPO5在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并与肿瘤大小、分期及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IPO5在EC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食管细胞,尤其是ECA109及OE33细胞(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PO5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侵袭能力减弱(P<0.01)。IPO5基因沉默后EC细胞生长周期阻滞于G2期,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减少。sh-IPO5干扰后RAS-ERK通路下游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裸鼠成瘤实验证实敲除IPO5后肿瘤缩小(P<0.05),Ki-67表达减少(P<0.01)。  结论  IPO5在EC组织中高表达,抑制IPO5的表达对于EC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存在显著影响,IPO5通过激活RAS-ERK信号通路促进EC的进展。
[摘要](1675) [HTML全文](340) [PDF 905 KB](302)
摘要:
[摘要](826) [PDF 1422 KB](76)
摘要:
[摘要](872) [HTML全文](275) [PDF 1025 KB](237)
摘要:
[摘要](160) [PDF 888 KB](66)
摘要:
[摘要](258) [PDF 1071 KB](26)
摘要:
[摘要](245) [HTML全文](63) [PDF 1016 KB](70)
摘要:
[摘要](236) [PDF 1001 KB](20)
摘要:
[摘要](196) [PDF 1248 KB](49)
摘要:
[摘要](243) [PDF 1041 KB](24)
摘要:
[摘要](196) [PDF 977 KB](1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