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0卷  第19期

指南与共识
胃癌胃镜活检标本HER-2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
2023, 50(19): 973-98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961
摘要: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是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临床治疗的重要靶点。规范、准确的胃镜活检标本HER2表达状态检测对于胃癌分子分型与选择抗HER-2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国际通行的Delphi法,在胃镜活检标本HER-2检测的临床意义、适用人群、活检操作规范、标本前期处理、检测方法、检测质量控制与多学科合作等方面达成初步统一,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临床研究与应用
CAR-T治疗复发 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失败后的临床分析
喻敏, 孔繁聪, 周玉兰, 齐凌, 李菲
2023, 50(19): 983-98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852
摘要:
  目的  探讨真实世界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LBCL)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细胞治疗失败后的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后出现疾病复发/难治性16例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后续治疗和预后。  结果  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3.5(16~72)岁,其预后极差,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仅为5.7个月(95%CI:5.1~6.3)。积极后续抗肿瘤治疗患者12例(75%),mOS为9.8个月(95%CI:3.3~16.3);姑息治疗4例(25%),mOS仅为2.1个月(95%CI: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抗肿瘤方案包括Pola-BR为4例(33.3%)、BTK抑制剂4例(33.3%)、抗PD-1抗体2例(16.7%)和免疫化疗2例(16.7%),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4例(33.3%)。BTK抑制剂组2例(50%)为部分缓解,mOS为10.8个月(95%CI:3.4~18.1),较其他方案似有获益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AR-T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LBCL患者预后差,治疗手段局限,如何合理化分层使用后线治疗策略未来值得探索。
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分析
饶星宇, 蒲柯, 崔逵, 莫琳, 蹇顺海, 杨国栋
2023, 50(19): 988-99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785
摘要:
  目的  分析内镜钳夹活检术(endoscopic forceps biopsy,EFB)提示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组织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3年5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术前EFB提示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并接受ESD手术的255例患者共255处病灶,按术前EFB与ESD术后病理差异分为升级组(n=123)与未升级组(n=132),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  结果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组术前EFB与ESD术后病理一致率为42.9%(18/42),病理升级率为57.1%(24/4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组术前EFB与ESD术后病理一致率为44.1%(94/213),病理升级率为46.0%(98/213),9.9%(21/213)病理降级为LGIN。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饮酒史、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分型、糜烂、溃疡或出血、病变纵向直径≥2 cm、病变累及管腔范围≥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B2/B3型IPCL(P=0.001)、病变纵向直径≥2 cm(P=0.014)、病变累及管腔范围≥1/2(P<0.001)是ESD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内镜下提示B2/B3型IPCL、病变纵向直径≥2 cm、病变累及管腔范围≥1/2的病灶,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病灶病变程度被低估的可能性。
腹腔镜辅助下切除消化道同时性双原发癌11例
冀富强, 王举
2023, 50(19): 993-99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842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切除消化道同时性双原发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对消化道同时性双原发癌行腹腔镜切除的11例患者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腹腔镜辅助治疗消化道同时性双原发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结果  11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为63.4(44~81)岁;共有10例患者进行了同期双原发癌切除的腹腔镜治疗,1例患者在5个月内分2次完成手术。11例患者中胃癌合并结、直肠癌3例,结肠癌合并直肠癌5例,结肠癌合并结肠癌2例,小肠癌合并结肠癌1例。所有患者手术时间为(317±141)min,术中出血量(70±39)mL,术后住院时间(10.7±3.9)d,住院治疗费用61 291(39 767~117 196)元。所有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后均顺利出院,1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患者随访时间为3~42个月,1例患者失访,1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其余患者均生存。   结论  多原发癌的治疗目前尚缺乏共识,当患者同时诊断出两种活动性恶性肿瘤时,找到抗癌治疗策略是临床面临的最大挑战。对同时性消化道多原发癌患者应尽量行同期的肿瘤根治术,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并减少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为患者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基于增强CT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胸腺瘤风险分类
吴树剑, 俞咏梅, 范莉芳, 过永, 张虎, 朱浩雨, 任超, 徐争元
2023, 50(19): 999-100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828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胸腺瘤风险分类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139例胸腺瘤患者为训练集,池州市人民医院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81例患者为外部验证集。其中低风险组(A、AB、B1型)137例、高风险组(B2、B3型)83例。基于CT静脉期图像分别提取手工影像组学(hand-crafted radiomics,HCR)特征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评分(Radscore)。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胸腺瘤高风险的影像学独立影响因素,利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决策树(decision tree,DT)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机器学习建模。选择最佳模型为输出模型,构建模型列线图、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用于评估模型效能。  结果  LR、RF、DT及SVM构建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训练集0.899、0.835 、0.897、0.860,外部验证集0.889、0.830、0.905、0.858。由于训练集LR模型效能最佳,作为本研究输出模型,校准曲线及DCA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校准度及临床适用性。列线图与Radscore比较效能有改善,NRI训练集为7.5%(P=0.007),外部验证集为5.3%(P=0.020)。  结论  基于增强CT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术前实现了胸腺瘤准确风险分类,列线图能够提供个性化预测结果。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细胞自噬调控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淑敏, 王之枫, 刘宗绪, 赵慧兰, 王振, 李兰青, 杨飞, 柯坤彬, 李艳平, 石西南
2023, 50(19): 1006-101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826
摘要:
自噬是溶酶体介导的细胞自行消化,其构成了一个被损坏的细胞器和长寿命蛋白质的循环动态途径,在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肿瘤发生机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以保证细胞在营养不足、肿瘤微环境等应激条件下可获得持续利用的能量,并以此来维持体内平衡及生存能力。自噬不仅依赖于肿瘤中的环境、细胞种类和阶段,而且还受肿瘤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相互串扰的调节。自噬在肿瘤的早期阶段能抑制肿瘤发生,然而肿瘤晚期阶段自噬促进肿瘤发生,并增加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本文将就自噬机制及其在肿瘤细胞增殖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深入研究自噬在癌症生物学中作用,有助于针对自噬相关靶点抗肿瘤的新药设计和临床转化研究。
综 述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预测价值中的研究进展
韩佳雯, 苏婷婷, 徐元兵, 胡超华
2023, 50(19): 1011-101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567
摘要: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特征的乳腺癌,总体预后不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在肿瘤微环境 (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细胞免疫调节作用起到对肿瘤细胞增进或抑制。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TNBC常见的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可以通过缩小原发肿瘤达到降期保乳、保腋窝或使“不可手术乳腺癌”转变为“可手术乳腺癌”,为患者治疗提供更多可选的临床思路。目前,TNBC的NAC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作为重要的生物免疫标志物,在这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TILs在TNBC的NAC疗效及预后方面的预测价值进行综述。
一步法和两步法乳房重建相关比较研究
孙铭君, 尹健
2023, 50(19): 1017-102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511
摘要: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房切除术是乳腺癌患者常选择的治疗方法,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也给乳腺癌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和精神压力。假体重建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乳房重建方法,而关于一步法(direct-to-implant,DTI)重建和两步法( two-stage tissue expander/implant,TE/I)重建的优劣仍无统一的结论。本文将就近年来DTI和TE/I在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和成本效益方面的比较研究进行综述。
曲拉西利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进展
张翠翠, 李梦洁, 陈鹏
2023, 50(19): 1021-102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971
摘要:
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易转移,治疗手段相对匮乏,预后较差。化疗的治疗地位不容忽视,但其常引起骨髓抑制,且补救性措施有时并不会立即起效,并增加新的不良反应风险。对于出现严重骨髓抑制的患者,只能延迟给药或中断治疗,进而影响疗效。曲拉西利(trilaciclib)是一款高效、选择性的CDK4/6抑制剂,在化疗前预防性给药,可诱导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暂时停滞在细胞周期的G1期,从而减少了暴露于化疗药物中造成的损伤。与单一谱系的刺激因子不同,在trilaciclib的作用下,减少了化疗导致的严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并对淋巴系也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免疫微环境,提高患者治疗疗效。本文将对trilaciclib药理作用以及在小细胞肺癌中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用药依据。
病例报道与分析
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表现的成人Wiskott-Aldrich综合征1例
王磊, 黄可秀, 郑雅龄, 黄睿
2023, 50(19): 1026-102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95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