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31卷  第13期

显示方式:
5-FU与DDP时间调节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初步临床观察
郭灵, 林焕新, 邱枋, 孙蕊, 罗东华, 洪明晃, 冼励坚, F. LEVY
2004, 31(13): 721-72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5-FU、DDP时间调节给药法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不良反应及疗效。方法:2001年3月到2003年1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科对30例经病理学证实未接受过化疗的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时间调节化疗,其中初治局部晚期(诱导化疗组)20例,初治转移、治疗后复发和(或)转移(单纯化疗组)10例。应用Melodie多通道编程输液泵进行电脑调控的正弦曲线形式时间调节给药。诱导化疗组于第1~5天、第22~26天分别行2程诱导化疗,方案为5-FU750~850mg/m2·天;DDP20mg/m2·天,连续给药5天,5-FU由22h至第2天早10h给药,浓度高峰为凌晨4h;DDP由早10h至晚22h给药,浓度高峰为下午4h,第5周开始放疗。单纯化疗组行2~6程化疗,方案为5-FU600mg/m2·天;LV200mg/m2·天;DDP20mg/m2·天,连续给药5天,每3周重复,给药方法及达峰时间与诱导化疗组相同,其中LV与5-FU给药方法一致。结果:诱导化疗组2程化疗后有效率(PR)达100%;全疗程结束CR达95.0%(19/20)。单纯化疗组PR80.0%(8/10),病情稳定(SD)10.0%(1/10),病情进展(PD)10.0%(1/10)。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Ⅲ~Ⅳ度迟发性血小板减少,发生于26.7%(8/30)的患者、14.1%(13/92)的疗程,其余不良反应有轻微性差异。结论:晚期鼻咽癌时间调节化疗不良反应小,疗效明确,值得进行深入临床研究。
转染外源性Fas配体基因的正常骨髓CD34+细胞诱导U937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刘忠文, 邹萍
2004, 31(13): 725-728. doi:
摘要:
目的:观察转染外源性FasL的CD34+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系U937的凋亡诱导作用,探讨通过向CD34+细胞转染FasL以增强移植后GVL效应的可能性。方法:免疫磁珠法分选骨髓CD34+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FasL基因逆转录病毒途径转染CD34+细胞,并与白血病细胞U937混合培养,加入或不加入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借助TUNEL、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逆转录病毒上清转染后48~72h,流式细胞仪检测24.2%±2.4%CD34+细胞表达FasL(P<0.01)(未转染的CD34+细胞FasL阳性率为7.6%±1.1%)。未转染或转染外源FasL的CD34+细胞与白血病细胞U937以1:1的比例混合培养18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0%±1.3%、10.8%±0.6%(P<0.01);FasL+CD34++DNR或FasL+CD34++Arac作用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4%±1.0%(P<0.05)、17.95%±1.3%(P<0.01)。结论:表达外源性FasL的骨髓CD34+细胞可诱导白血病细胞U937凋亡。提示植入转染外源性FasL基因的骨髓CD34+细胞可增强BMT后的GVL效应。
黄染、肝门部肿物(临床病理讨论)
郑海涛, 卢俊, 许浩, 苏忠学, 穆庆岭
2004, 31(13): 728-728. doi:
摘要:
尾状叶肝癌发病率低,可能因为尾状叶占整个肝脏的构成比小,解剖位置复杂,诊断比较困难。 又因贴近第一肝门,可与肝蒂相互侵犯,切除比较困难。 常用的术式是联合左半肝切除。
dbcAMP诱导的EoL-1分化和凋亡与bcl-2家族的关系
台桂香, 刘静, 高素君
2004, 31(13): 729-73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dbcAMP(dbutyryl cyclic AMP)诱导的EoL-1(eosinophilic leukemia cell line)分化和凋亡与bcl-2家族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印记和流式细胞仪调查bcl-2家族蛋白在dbcAMP刺激的EoL-1细胞中的表达。结果:EoL-1在正常培养条件下表达高水平的bcl-2、bcl-xL和中等水平的bax,但未表达bcl-xs。dbcAMP诱导了EoL-1细胞下调表达bcl-2和bax及上调表达bcl-xs。结论:dbcAMP诱导EoL-1分化和凋亡与bcl-2的降低以及bcl-xs的升高有关.
应用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EA mRNA和CK-19 mRNA的研究及意义
关泉林, 谭继英, 汪晓伟, 高明太, 李玉民, 袁文臻
2004, 31(13): 732-734,740. doi:
摘要: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和CK-19mRNA的表达,建立取材于外周血早期诊断乳腺癌微转移的方法。方法:65例乳腺癌和37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其有核细胞后进行细胞总RNA的抽提,运用巢式RT-PCR技术进行CEAmRNA和CK-19mRNA的检测。结果:以巢式RT-PCR终产物出现131bp为CEAmRNA阳性,460bp为CK-19mRNA阳性。65例乳腺癌患者CEAmRNA和CK-19mRNA分别有26例和24例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40.0%和36.92%。37例乳腺良性疾病者无1例CEAmRNA和CK-19mRNA表达,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T-PCR可以用于临床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
氨溴索在肺癌放疗时对放射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观察
乔文波, 赵彦辉, 赵艳滨
2004, 31(13): 735-737. doi:
摘要:
目的:对氨溴索在局部晚期肺癌放疗时减少急、慢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进行评价。方法:139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常规放疗。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RT)68例和放疗加氨溴索组(RT+A)71例。放疗方法:1次/d,1.8~2.0Gy/次,5次/W,平均总剂量为60Gy。氨溴索用法为2~3mg/kg/d,分3次口服,放疗第一天开始,连用3个月。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根据RTOG标准分0~4级,以≥2级者和影像学变化为观察指标。结果:109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RT+A组放射性肺炎≥2级者占23.3%,RT组为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6、12和18个月时,肺纤维化的发生率RT+A组分别为27.3%、25.8%、22.6%,RT组分别为54.1%、51.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氨溴索在局部晚期肺癌放射治疗时能够减少急、慢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而不影响其放射治疗效果。
纵隔镜手术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王俊, 赵辉, 刘军, 李剑峰, 李运
2004, 31(13): 738-74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纵隔镜手术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11月至2003年7月69例经纵隔镜检查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部纵隔镜手术57例,胸骨旁纵隔镜手术7例,颈部加胸骨旁纵隔镜手术5例。术前所有患者胸部CT均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最小直径大于1.0cm)。结果:本组69例患者,经纵隔镜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50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19例。阳性者放弃手术,予以化疗。阴性者中15例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型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14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1例隆突后淋巴结可见癌转移(纵隔镜检查假阴性)。纵隔镜手术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0%、100%和98.5%。全组术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1/69)。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纵隔镜手术安全、可靠,可作为明确肺癌分期的常规方法。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433例临床观察
邸立军, 刘淑俊, 罗健, 黄宇光, 房文学, 周美珍, 庞杰
2004, 31(13): 741-743. doi:
摘要:
目的:进一步评价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疼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方法,对433例中、重度疼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进行观察,芬太尼的初始剂量是2.5mg或参照吗啡芬太尼折算表计算,贴膜每3日更换1次,在使用期间根据疼痛情况进行剂量调整,直到患者无痛或基本无痛。结果:可评价患者336例,其癌痛缓解率100%,41.6%的患者第1次使用后未再进行剂量调整,57.3%的患者调整过1~3次。芬太尼的中位剂量7.5mg,其中92.9%患者在2.5~10mg之内。不良反应轻,主要为恶心、便秘、头晕、呕吐、嗜睡、排尿困难等。治疗后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疼痛的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绝大多数患者的调整次数在3次以内,大多数患者的使用剂量在每3天2.5~10mg。
VEGF及MVD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
李向红, 高玉彤, 张娜, 潘彦璐
2004, 31(13): 744-74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VEGF表达及MVD在卵巢浆液性上皮性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9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5例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13例浆液性囊腺瘤中VEGF的表达情况,及MVD计数。结果:浆液性囊腺癌中VEGF(29.50±7.54)及MVD(25.16±8.44)显著高于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11.64±2.07,8.54±3.68)和浆液性囊腺瘤(1.55±1.23,1.88±0.85),均P=0.000,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中VEGF、MVD显著高于浆液性囊腺瘤(P=0.006,P=0.000);VEGF、MVD在Ⅲ级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的表达(34.59±2.13,30.99±9.59)显著高于Ⅰ~Ⅱ级(26.53±7.04,21.76±6.60),P=0.020和P=0.023;8年生存患者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26.93±7.71)显著低于死亡患者(33.90±5.07),P=0.049,MVD计数未显示显著性差异,P=0.124;相关分析显示VEGF的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00)。结论:VEGF及MVD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和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中呈高表达,表明VEGF、MVD与卵巢浆液性上皮性肿瘤的进展有关,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增高,VEGF、MVD呈现高表达,但与癌的临床分期无关,表明VEGF、MVD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评估卵巢浆液性上皮性肿瘤的辅助指标。
常规分割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胰腺癌28例临床观察
李艳丽, 苏学峰, 李南征, 柴海燕, 王鹤皋
2004, 31(13): 747-748,75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常规分割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了6MV-X线的常规分割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利用体部立体定向框架及真空垫固定体位,CT扫描后输入到治疗计划系统中,根据肿瘤靶区、敏感器官和移动误差勾画GTV、CTV、和PTV,结合剂量-体积直方图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应用5~7个非共面野照射,80%~90%等剂量线包绕PTV,并以此为处方线,常规分割,每周5次,每次2Gy,总DT:60Gy~70Gy/42天~49天。结果:治疗后1~3个月,85.7%患者食欲改善,6例黄疸患者全部退黄,腹痛缓解者占60.7%,腹痛消失者占28.6%,肿瘤全消者占35.7%,肿瘤部分消失者占64.3%。1年生存率为76.5%(13/17),4例死于恶病质。结论:常规分割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能使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减轻,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尤其对年老体弱患者更宜选择该法治疗。
胸腔镜在肺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李梦赞, 黎明, 赵辉, 李剑锋, 李运, 刘军, 王俊
2004, 31(13): 749-75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镜(VATS)在肺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2年10月~2002年10月共收治肺良性肿瘤及肺类瘤疾病患者103例,107次(双侧4次)VATS手术(包括小切口辅助18例和中转开胸4例)切除瘤体114个。其中男性62例,女性41例,年龄13~71岁,平均41.9岁;病变在右肺51例,左肺48例,双肺4例;VATS完成手术81例,小切口辅助下完成手术18例,中转开胸4例。手术方式:肺楔形切除73例77次(其中4例双肺病变行双侧VATS),肺叶切除21例,肿物切除8例,全肺切除1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术后住院4.8天。术后病理:结核球31例(36个),炎性假瘤20例(22个),错构瘤16例(17个),慢性肉芽肿9例(12个),肺囊肿10例,硬化性血管瘤9例,曲霉菌球3例,脂肪瘤2例,软骨瘤2例,神经鞘瘤1例。结论:对肺良性肿瘤及肺瘤样病变,VATS是一种较好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可达到安全、微创、痛苦轻、恢复快的效果,将有望取代传统的开胸技术。
肺母细胞瘤1例报告
卓宜盟, 王瑞华, 杨志胤
2004, 31(13): 751-751. doi:
摘要:
肺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肺恶性肿瘤#发病率占肺原性恶性肿瘤的0.25%~0.5%,1994年以来国内文献报告共50余例,我院于近期外科手术治疗 1 例,现报告如下。
N2肺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模式的临床分析
王洲, 刘相燕, 刘凡英, 陈景寒
2004, 31(13): 752-754. doi:
摘要:
目的:阐明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模式,为手术后采取针对性的辅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96例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N2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年内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监测肿瘤复发情况。应用χ2检验比较手术后放疗及化疗对肿瘤复发模式的影响。结果:术后2年内肿瘤复发率为37.5%,复发模式以转移性复发为主(77.8%),多数为脑和肺转移(64.3%)。手术后放疗患者的局部复发率为5.2%,而未施行放疗患者的局部复发率为23.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OR=5.69,P<0.05);手术后化疗者与未化疗者相比,局部复发和转移性复发的发生率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转移性复发是N2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模式,手术后放疗可以减少N2肺癌根治术后肿瘤的局部复发。
63例宫颈腺癌临床治疗和预后分析
周雷, 王耕辛, 曹文枫, 张连郁
2004, 31(13): 755-757. doi:
摘要:
目的:了解影响宫颈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宫颈腺癌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0年1月至2000年1月间收治的63例宫颈腺癌进行分析,占同期宫颈癌的4.65%,并随机选取同期治疗的80例宫颈鳞癌作为对照进行比较。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3.7岁,绝经后患者占55.6%。主要症状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和/或白带增多。其中Ⅰ期17例,Ⅱ期33例,Ⅲ期13例。20例采用单纯放射治疗,43例采用放射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结果:收治的宫颈腺癌占宫颈癌的比例从80年代的3.5%(38/1087)上升至90年代的7.36%(34/462),其5年总的生存率为56.9%(33/63-5),低于同期宫颈鳞癌5年生存率。单纯放疗组5年生存率50%;手术放疗组5年生存率为6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行根治性手术的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80%,而行全宫切除的同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9.3%,但二者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宫颈肿瘤≥4cm和<4cm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4.3%(12/35)和60.7%(17/28)具有明显差异(P<0.05)。Ⅰ、Ⅱ期5年生存率62%(31/50),而Ⅲ期5年生存率为7.7%(1/13),二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宫颈腺癌的发病比例呈上升趋势,宫颈腺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治疗方式关系密切。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宫颈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45例晚期肺癌术中选择性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的疗效观察
石仲歧, 蔡平, 严煜, 尤庆生, 曹翔, 叶飞
2004, 31(13): 758-759. doi:
摘要:
45例介入治疗后均出现轻、中度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出现严重的心、肝,肾及造血功能损害。 肺动脉插管未发生并发症,患者常有胸壁皮下泵体的异物感, 但不影响正常生活。
胃癌细胞BrdUrd标记指数及DNA含量与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吴云飞, 姜乃佳, 徐惠绵, 陈峻青
2004, 31(13): 759-760. doi:
摘要:
用[3H]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已被遗弃,我们将BrdUrd掺入胃癌细胞DNA中,应用双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同时检测一组胃癌细胞BrdUrd掺入量和DNA含量,研究胃癌细胞增殖活性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张世强, 鲍勇, 祖茂衡
2004, 31(13): 761-764. doi:
摘要: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1~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肝癌组织中感染率较高,已经有学者认为HP感染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实验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肝癌组织HPDNA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与肝癌p53、c-Myc、Cyclin D1基因的突变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期有助于了解肝癌与HP感染的关系.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53、MDm2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预后的关系
高松源, 钱碧云, 陈华, 刘岩雪
2004, 31(13): 764-766. doi:
摘要:
非霍奇金淋巴瘤作为原发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抑癌基因p53是许多恶性肿瘤常见的共同损伤靶的,使其丧失功能的突变,及表达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形成.p53也可调节MDM2(murine double minute 2)基因表达,MDM2是一种进化保守基因,它作为一种高度扩增基因,可自发地导致肿瘤发生.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89例不同病理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53、MDM2的表达,并结合临床分期,肿瘤巨块形成等临床特点,探讨这些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非霍奇金淋巴瘤肝损害临床分析
郑文, 勇威本, 朱军, 张运涛, 王小沛, 谢彦
2004, 31(13): 767-769. doi:
摘要: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目前有效治疗仍为化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肝功损害极为常见.为探讨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提高化疗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避免相关性死亡,我们分析了2002年1月至12月共71例NHL患者的肝功损害情况.
30例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癌性贫血疗效观察
孙倩, 李瑞君, 李利华
2004, 31(13): 769-770. doi:
摘要:
贫血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约50%的癌症患者在其病程中将会出现贫血[1];而化疗对骨髓造血系统的抑制,进一步引起或加重癌症患者的贫血状态.输血可纠正贫血,但其不利方面众所周知.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作为输血的替代品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于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应用rhEPO治疗癌性贫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尤文家族肿瘤EWS-FLI-1融合基因研究进展
冯岗, 赵忠全, 王东林
2004, 31(13): 771-773. doi:
摘要:
1概述 自从1960年Nowell等人发现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中的Philadephia染色体(PH染色体)以来发现和报道的融合基因大多数是关于白血病以及恶性淋巴瘤.
奈达铂临床研究进展
管忠震, 徐瑞华
2004, 31(13): 774-780. doi:
摘要:
奈达铂,即顺-甘醇酸二氨合铂(cis-diammineglycolatoplatinum,Nedaplatin)是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开发的一个新型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物,1995年6月在日本首次获准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