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5卷  第19期

显示方式:
子宫肌瘤不同声像图表现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分析
申俊玲, 邹建中, 沈洁, 邓凤莲, 杨晓, 孙立群
2008, 35(19): 1081-1084. doi: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超声图像分析,探讨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因素。 方法: 28例(共32个肌瘤)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肌瘤按体积分为<4cm3、4~65cm3、>65cm3三类,按类型分为浆膜下、肌壁间、粘膜下三类,按回声强度分为高回声型、等回声型、低回声型三类,按回声均匀度分为回声不均匀、回声欠均匀、回声尚均匀三类。在术后6个月通过超声检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估,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分析肌瘤不同体积、类型、回声强度及回声均匀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 不同体积、类型、回声强度及回声均匀度的子宫肌瘤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的疗效各有不同,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积的肌瘤:4~65cm3的肌瘤疗效最好,<4cm3的肌瘤疗效最差,>65cm3的肌瘤疗效介于两者之间;不同类型的肌瘤:肌壁间肌瘤疗效最好,浆膜下肌瘤疗效最差,粘膜下肌瘤疗效介于两者之间;不同回声强度的肌瘤:高回声型疗效最好,低回声型疗效最差,等回声型疗效介于两者之间;不同回声均匀度的肌瘤:回声不均匀者疗效最好,回声尚均匀者疗效最差,回声欠均匀者疗效介于两者之间。 结论: 通过对子宫肌瘤声像图与疗效关系分析,可以提高超声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准确性,进一步指导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剂量和预测疗效。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537例中重度癌痛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分析
王科, 张弓, 谢丛华, 周福祥, 钟亚华, 周云峰
2008, 35(19): 1085-1087,1092.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通过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无对照研究,对537例均因无法口服、不能耐受或口服止痛药无效等改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的癌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每三天更换一次,并根据疼痛情况调整剂量,直至患者达到满意的效果。连续观察8周为有效病例,标准观察期为2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疼痛强度,参考我国1990年制定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试行草案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并观察与芬太尼透皮贴剂使用相关的不良事件,记录其表现及发生时间和缓解时间及缓解原因。 结果: 芬太尼透皮贴剂对中度至重度癌性疼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一般1~3日疼痛迅速得到缓解。治疗前疼痛程度评分均值为6.43±1.44,第1周、2周、4周、6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后观察,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疼痛程度显著减轻(P<0.001),第1周疼痛程度评分下降为2.38士2.30,有效率达87.94%,总有效率为96.80%。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01),疗效稳定。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恶心、头晕、呕吐、嗜睡等,长期使用大部不良反应出现耐受。其它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头痛、排尿困难、皮肤搔痒等,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未发生国际和国内报道过的严重不良反应甚至致死事件。未出现身体依赖性或精神依赖性病例。 结论: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稳定,能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大部不良反应出现耐受,是治疗中重度癌痛的首选药之一。
射频消融与手术再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癌的比较
申权, 薛焕洲, 姜青锋, 王亚东, 李德宇, 王琦, 王存丰
2008, 35(19): 1088-1092. doi:
摘要: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和手术再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分析比较2002年5月至2007年10月76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患者射频消融(n=45)和手术再切除(n=31)的临床疗效,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初步分析探讨影响再复发和复发后患者生存期的可能因素。 结果: 消融组与再手术组比较,肿瘤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8.9%和100%(P=0.147),1、2、3、5年复发率分别为45.2%、71.6%、80.1%、86.7%和39.6%、60.9%、77.6%、83.2%(P=0.711),1、2、3、5年复发后生存率分别为81.8%、60.1%、40.3%、24.2%和82.9%、64.7%、46.4%、34.8%(P=0.599)。复发间期(复发癌距初次手术切除的时间)及复发癌结节个数是影响再手术切除和消融治疗后再复发的危险因素(P=0.035,P=0.005),复发癌结节个数及再复发时间是影响复发后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06,P=0.000)。消融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再手术组为29.0%(P=0.091)。消融组患者无需输血而再手术组需输血的比率为35.5%(P=0.000)。住院时间消融组为7.0天±0.8天,较之再手术组21.9天±1.6天明显缩短(P=0.000)。 结论: 对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癌患者射频消融术亦可以获得与手术再切除相当的长期生存率,而且具有微创、经济、重复性好的优势,适合于复发癌患者的治疗。
手术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45例临床分析
刘建良, 张勤, 许林
2008, 35(19): 1093-1096. doi:
摘要:
目的: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是放化综合治疗,本研究目的为评估手术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1991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4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法。 结果: 按照2002年国际肺癌分期标准,全组术后病理分期为ⅠA1例,ⅠB5例,ⅡA1例,ⅡB9例,ⅢA20例,ⅢB8例,1例在术前诱导化疗后达CR无法分期。全肺切除术8例(含肺移植术1例),肺叶切除术37例。9例术后病理切缘阳性,1例淋巴结无法摘除,根治性手术率78%。单独手术10例,综合治疗35例。全组除2例围手术期死亡外,无瘤生存15例,局部区域复发(残端、肺门、纵隔及锁骨上)共7例,远处转移16例,复发加转移5例,局部区域复发中残端复发是最常见部位,共5例,远处转移中最常见首发部位是脑,共8例。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37%,30%,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未能鉴别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因素,但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有无辅助放化疗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否有影响预后的趋势,其P值分别为0.1085、0.1339和0.1713。 结论: 建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的手术治疗对于小细胞肺癌疗效良好,应进一步评估手术治疗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地位。
婴幼儿纤维性错构瘤2例
张学东, 陈士超, 张杰
2008, 35(19): 1096-1096. doi:
摘要:
婴幼儿纤维性错构瘤占所有良性软组织肿瘤的0.02%,非常罕见,现报道2例如下。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裴炜, 张海增, 石素胜, 钟宇新, 王翔, 赵平
2008, 35(19): 1097-1099,1103.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预后的特点。 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5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的治疗结果、光镜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并复习文献。 结果: 5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从27岁至74岁,中位年龄53岁,均行手术治疗。按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为Ⅰ期1例(20%),Ⅱ期4例(80%)。术后随访9~6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术后死亡1例(术后38个月死亡),其余4例仍生存,生存期9~64个月。术后出现复发转移2例,1例术后19个月出现胸壁及同侧腋下复发,其后全身骨转移;另1例为乳腺肿物扩大切除术后1个月出现切口处复发。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46个月。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组织学特点为存在上皮及肌上皮双向分化,主要为肌上皮细胞成分,同时伴有腺管状分化。免疫组化特征为肌上皮细胞对S-100阳性,Actin、SMA、Vimentin也可阳性,腺上皮细胞对CK、EMA、AE1/AE3阳性,而ER、PR、C-erbB2多为阴性。 结论: 乳腺肌上皮瘤的上皮、肌上皮成分均可发生恶变,同时恶变者罕见。以组织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检测是确诊本病的关键。治疗应采取扩大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出现局部复发患者应行根治术,转移以血行转移多于淋巴结转移,出现复发及转移者预后差。
影响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后视力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
李鹏, 佘春华, 李文良
2008, 35(19): 1100-1103. doi:
摘要:
目的: 鞍结节脑膜瘤常会因为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丧失,手术治疗最重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视力,视力恢复的程度也是衡量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影响视力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近10年来手术治疗的51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例,这些患者均接受经翼点入路或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其中41例(80.4%)患者就诊时有视力障碍症状,男17例,女24例,平均42.4岁。症状中位持续时间为11个月。单眼视力障碍25例,双眼视力障碍16例,2例只有视野的缩小。通过MRI测量肿瘤的直径为0.6~5.4cm,无和轻度瘤周水肿26例,严重瘤周水肿15例。 结果: 手术全切率为80.4%。术前有视力障碍的术后30例(73.2%)改善,2例(4.9%)加重,9例(22%)无变化。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尿崩症8例(均为术后一过性,术后1周内缓解),垂体功能低下2例,癫痫2例,下丘脑功能障碍1例,颅内感染1例。随访6~60个月。 结论: 标准的显微外科开颅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暴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且并发症少。分析发现以下因素不利于术后视力功能的改善:患者年龄大于60岁;视神经功能障碍超过1年;视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瘤周水肿明显;肿瘤与脑组织间缺少明确的蛛网膜层面;肿瘤未能全切。
CTF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欧阳忠, 赖幼琳
2008, 35(19): 1104-1105. doi:
摘要:
尽管阿霉素(ADM)具有高效的抗癌效能,但由于明显的心脏毒性等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原发舌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王芳, 徐韬, 胡伟汉, 王汉渝, 谢方云, 高远红, 蔡修宇
2008, 35(19): 1106-1108. doi:
摘要:
原发头颈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约有一半以上起源于韦氏环(waldeyer ring WR),韦氏环也叫咽淋巴环,包括舌根、双侧扁桃体、鼻咽和软腭。
宫颈癌组织中MHC-Ⅰ类抗原呈递相关蛋白CNX HSP90 GRP94的表达及意义
郝治, 拉莱·苏祖克, 海米提·阿布都力木, 杜靖
2008, 35(19): 1109-1111,1116.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炎和宫颈癌组织中CNX、HSP90、GRP94蛋白和HPV16感染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中的表达及相关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PCR技术检测宫颈炎组织66例(汉族39例,维吾尔族27例)以及宫颈癌组织92例(汉族30例,维吾尔族62例)中CNX、HSP90、GRP94蛋白的表达和HPV16的感染情况。 结果: CNX蛋白在维、汉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低于维、汉宫颈炎组织中阳性率表达(67.39%,86.36%)(P<0.05)。并且,CNX蛋白的阳性率在宫颈炎组织中维吾尔族高于汉族(100%,76.92%)(P<0.05)。HSP90和GRP94蛋白在维、汉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表达高于维、汉宫颈炎组织(77.17%,56.06%;77.17%,60.60%)(P<0.05)。宫颈癌组织中HSP90蛋白阳性率表达维吾尔族低于汉族(74.19%,83.33%)(P<0.05)。HPV16感染在宫颈炎及宫颈癌中的阳性率均为维吾尔族高于汉族(P<0.05)。通过相关性研究发现,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SP90与GRP94呈正相关性(r=0.249,P<0.05)。HSP90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HPV16型感染在宫颈癌组织中呈显著正相关(r=0.361,P<0.05)。 结论: 通过对CNX、HSP90、GRP94蛋白和HPV16联合检测能提高宫颈癌的检出率。
肿瘤相关抗原的抗体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刘会娟, 王鹏, 闫平平, 任鹏飞, 王凯娟, 代丽萍, 张建营
2008, 35(19): 1112-1116. doi:
摘要:
目的: 对10种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的自身抗体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价,从而寻找一种真实可靠的肝癌早期诊断方法。 方法: 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10种TAA(针对10个抗原Calnuc、CyclinE、CDK2、CIAP、RalA、p62、p53、Cy-clinB1、Koc、Imp1)的自身抗体,利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行评价。 结果: 每种TAA单独检测时,大多数指标的灵敏度偏低,但是肝癌患者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10种TAA两两联合起来时检测抗体阳性率,除了Calnuc抗体和CDK2抗体联合时阳性率为18.0%,其余联合均大于26.0%,明显高于单个抗体的检测结果,抗体阳性率最高达到50.0%,其中CyclinE和CIAP、CyclinE和Koc、CyclinE和Imp1等抗体阳性率均为50.0%;对10种TAA进行不同的组合,逐渐增加抗原数目进行检测,结果随着检测抗体的增多,诊断的灵敏度随之增加,10种抗体联合检测的灵敏度达到了88.0%,特异度也达到了86.2%,阳性预测值为84.6%,阴性预测值为89.3%。阳性似然比为6.25,阴性似然比为0.14,说明10种TAA检测肝癌的临床价值较高,Kappa值为0.74,提示该实验诊断结果与真实值之间高度一致。 结论: 利用10种TAA抗体组合检测肝癌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作为现场高危人群筛检和临床中肝癌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
nm23 VEGF-C及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从玉, 邓跃华, 刘弋, 高明
2008, 35(19): 1117-112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nm23、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和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肿瘤进展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7例大肠癌组织和97例正常大肠组织中nm23、VEGF-C及VEGFR-3的表达。 结果: 1)A、B期大肠癌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nm2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9%、68.2%,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6%、25.8%,A、B期高于C、D期,无淋巴结转移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阳性表达率在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分别为75.0%、77.4%,在A、B期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分别为49.2%、50.0%,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在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9%、67.7%,在A、B期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分别为41.0%、40.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nm23与分化程度、肠壁侵犯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Duckes分期有关(P<0.05),VEGF-C及VEGFR-3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Duckes分期有关(P<0.05)。3)nm23在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5%、54.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在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9%、58.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在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6%、49.5%,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m23与VEGF-C和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nm23基因对大肠癌有抑制作用,VEGF-C和VEGFR-3与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三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价大肠癌病情、推测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HBx对肝细胞中β-catenin表达的影响
何柳兴, 丁浩, 冯涛, 陈小菊, 毕杨, 黄佳祎
2008, 35(19): 1122-1126. doi:
摘要:
目的: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是一种反式作用因子,它通过增强各种转录和调控因子的表达影响肝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在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利用腺病毒表达系统,研究HBx与Wnt信号转导通路中主要信号分子β-catenin的相互作用及对它的影响,探讨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机制。 方法: 通过HEK293细胞扩增腺病毒获得高滴度的Ad-GFP和Ad-GFP-HBx,采用表达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高表达载体系统将HBx基因有效转入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证实HBx在L02细胞中有效表达。RT-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Ad-GFP-HBx的L02细胞中β-catenin表达的变化。 结果: HEK293扩增腺病毒获得的Ad-GFP滴度为:1.5×109pfu/ml,Ad-GFP-HBx的滴度为:1.0×108pfu/ml。Ad-GFP-HBx腺病毒感染细胞后能使HBx在L02细胞中有效表达,且感染Ad-GFP-HBx后HBx的表达显著增加L02细胞中β-catenin mRNA的表达量(P<0.05)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量(P<0.05)。 结论: HBx可以上调人正常肝细胞系L02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提示HBx可能通过调控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原发性肝癌的发生。Wnt信号传导主要取决于β-catenin在细胞内的水平,当β-catenin水平低下,Wnt途径关闭;当β-catenin水平升高时,Wnt途径开启,而Wnt信号的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见,HBx能增强β-catenin的表达,提示HBx可能是调控β-catenin的关键因子,而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又能激活Wnt信号通路,最终导致肝癌的发生。这也间接证明了HBx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该作用与Wnt信号中的关键分子β-catenin密切相关。
氧化苦参碱逆转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A02耐药性的研究
彭向前, 张文会, 李军
2008, 35(19): 1127-1130. doi:
摘要:
目的: 观察非细胞毒性浓度(生长率>95%)氧化苦参碱对耐阿霉素的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A02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逆转机制。 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氧化苦参碱的细胞毒性及其对K562/A02细胞敏感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非细胞毒性浓度的氧化苦参碱处理后K562/A02细胞膜表面糖蛋白P170表达的变化与细胞内柔红霉素的浓度,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氧化苦参碱对K562/A02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其非细胞毒性浓度为50μg/ml,低细胞毒性浓度(生长率为85%~90%)为135μg/ml,把非细胞毒性剂量的氧化苦参碱作为最佳逆转浓度,非细胞毒性浓度氧化苦参碱可显著降低阿霉素对K562/A02细胞的IC50,使K562/A02细胞的IC50由原来的(34.9±0.21)μg/ml降低至(13.3±0.21)μg/ml,其逆转倍数为2.62倍;氧化苦参碱作用于K562/A02细胞后,细胞膜糖蛋白P170的表达从90.22%下调至44.24%(P<0.01);柔红霉素外渗试验显示,氧化苦参碱作用于K562/A02细胞后,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明显增加。 结论: 氧化苦参碱可部分逆转人白血病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氧化苦参碱通过下调K562/A02细胞膜糖蛋白P170的表达,使其将化疗药物泵出细胞外的功能受到了抑制,使化疗药物在白血病细胞内能达到有效浓度,从而可以杀灭耐药的白血病细胞,达到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性的目的。
多发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栾瑞申, 张士明, 辛建会
2008, 35(19): 1130-1130. doi:
摘要:
<正>患者,女,66岁。因发现颈部肿物两年,咽部肿物伴声音嘶哑半年于2006年3月入院。
AG825对乳腺癌细胞的辐射增敏作用
罗波, 于世英, 庄亮, 夏曙, 赵臻, 荣磊
2008, 35(19): 1131-1134. doi:
摘要: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AG825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辐射增敏作用,并从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DSB)损伤修复的角度初步探讨AG825辐射增敏机制。 方法: 首先通过MTT比色法观察了不同浓度AG825对ERBB-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系MDA-MB-453生长抑制作用。然后将细胞设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放射组,AG825预处理组。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观察AG825预处理组和单纯辐射组乳腺癌细胞辐射后生存分数(Survivial fraction,SF)的差异。并且通过单细胞中性凝胶电泳分析了AG825预处理对辐射诱导的DSB的影响。同时用免疫印记法分析AG825预处理后MDA-MB-453细胞在辐射后不同时间DSB修复的关键激酶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atalytic sub-unit,DNA-PKcs)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MTT比色法显示AG825对MDA-MB-453生长抑制作用随AG825浓度增高而增加。辐射后单纯放射组MDA-MB-453细胞生存分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AG825预处理组辐射后生存分数较单纯放射组进一步下降,同时DSB较单纯放射组增加。免疫印记显示单纯放射组DNA-PKcs蛋白表达在辐射后较空白对照组增加,而AG825预处理组DNA-PKcs表达较单纯放射组下降。 结论: AG825对ERBB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并且其对ERBB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具有辐射增敏作用,其辐射增敏机制可能与AG825抑制DNA-PKcs蛋白表达而减少辐射后DSB修复有关。但还需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来评价AG825辐射增敏作用。
Castleman病2例临床病理报道及文献复习
陈继樑, 自加吉, 杨雯娟, 杨文仲, 沈惠芬
2008, 35(19): 1134-1134. doi:
摘要:
Castleman病形态结构复杂,易误诊。我们就实践中2例作一报道。
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陈国蓉, 艾开兴, 鲁林源
2008, 35(19): 1135-1138. doi:
摘要:
意外胆囊癌的诊断率随着检查技术的提高及腔镜手术的应用率上升而提高,目前仍未出现一套统一的、规范化的治疗程序,本文总结、探讨意外胆囊癌的处理原则及预后因素,以期为意外胆囊癌的临床处理提供一定的方向。查阅大量文献,比较意外胆囊癌不同分期、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预后因素。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侵犯、术中胆漏、切除范围及二次根治手术为意外胆囊癌重要预后因素,其中肿瘤的侵犯深度是最为重要的预后因素。鉴于以上对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术前应重视高危因素、严格把握LC手术指征、术中必须剖视胆囊标本、遇相应情况及时中转开腹手术或进行二次根治手术对改善意外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海绵窦综合征1例
龚敏勇, 荣蓉, 左宏波, 曾灵芝, 熊超, 廖立潇
2008, 35(19): 1139-1140. doi:
摘要: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rna,ALCL)是WHO新的分类标准中较少见的一种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