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7卷  第18期

显示方式:
抗癌生物活性肽对BGC-823 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春凤, 贾淑芹①, 苏秀兰①
2010, 37(18): 1021-102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01
摘要: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一种新型抗癌生物制剂- 抗癌生物活性肽对人胃癌BGC-823 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调控的影响,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RT-PCR 检测,从而验证芯片的有效性。方法:订制表达谱芯片,分别将400 条和648 条人类基因的PCR 产物点样于特殊处理后的玻璃片上制备基因表达谱芯片。以加入不同浓度抗癌生物活性肽及处理不同时间的BGC-823 细胞为实验组,以生理盐水处理的BGC-823 细胞作为对照组,当确定最佳作用时间及抗癌生物活性肽有效作用浓度后,分别提取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 ,以两种荧光素Cy5 和Cy3 标记后作为探针,与制备好的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以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将其中的差异表达基因p15和HSP 701B 进行RT-PCR 的验证。结果:两张芯片上差异表达的基因共47个,其中上调27个,下调20个。这些基因按照功能分类涉及细胞周期、代谢酶、免疫相关、细胞凋亡、抑癌基因等类别,包括HSP 701B、HSP 75、HSP 90、磷脂酶D2(PLD 2)、凋亡抑制基因(IEX-1L)、人类杆状病毒IAP 重复序列3、E2 泛素耦联酶Ubch5c、人类缺氧诱导因子1 α 亚基、γ- 干扰素、TNF 诱导因子、人类黑色素瘤抗原p15基因等。同时RT-PCR 结果验证了芯片的检测的有效性。结论:抗癌生物活性肽具有调控人胃癌BGC-823 细胞基因表达的作用,其中对抑癌基因、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等有较明显的影响;基因芯片可以为阐明抗癌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有力的分子基础。
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表阿霉素抑制胃癌细胞的体外研究*
张燕华①, 谢忆山②, 刘少平, 刘诗权, 彭春伟, 邵丽华, 李 雁
2010, 37(18): 1024-102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02
摘要:
目的:研究基因治疗药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与化疗药表阿霉素(EPI)对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探讨基因治疗联合化疗对胃癌的疗效。方法:胃腺癌MGC-803 细胞分对照组、rAd-p 53组、EPI 组、联合用药四组,通过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分析、瑞氏染色、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研究比较各组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细胞形态学、P5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d-p 53在用药1、2、3、6d 后对MGC-803 细胞抑制率为34.52% 、10.53% 、58.98% 、79.17% ,EPI 为60.71% 、67.29% 、73.21% 、95.14% ,联合两药抑制率依次为59.52% 、66.17% 、67.15% 、99.31% ,联合用药抑制率显著高于单药处理(P 均<0.01)。 流式细胞分析发现,rAd-p 53主要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44.24%),Sub-G 1 凋亡峰升高,联合EPI 治疗G2/M期(81.73%)及Sub-G 1 峰增高更明显(P 均<0.01)。 瑞氏染色可见,rAd-p 53治疗组MGC-803 细胞仅有少数聚集,细胞形态不规则,胞质深染,可见凋亡细胞;EPI组细胞呈小片状聚集,形态结构较完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联合用药组细胞数明显减少,形态不规则,胞质深染,凋亡细胞数更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P53蛋白于rAd-p 53治疗组细胞核及胞质中表达,联合EPI 作用效果更显著;对照组与EPI 组P53蛋白于细胞核表达。结论:rAd-p 53对胃癌MGC-803 细胞有抑制作用,促进细胞凋亡,可提高胃癌MGC-803 细胞对化疗药EPI 的敏感性,二者有协同作用。
乳腺良恶性病变GSTP1 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分析*
耿源源①, 陈 玥, 赵稳兴, 王 丽, 王 力, 杨举伦
2010, 37(18): 1028-10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03
摘要:
目的: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 1,GSTP1)基因各外显子的突变和多态性,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增生组织标本各50例,良性增生组织标本50例,正常乳腺组织50例和正常人(志愿者)血液淋巴细胞15例为研究对象,运用PCR-SSCP 技术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GSTP1 基因外显子突变和多态性。结果:1)在3/50例(6%)乳腺癌组织中检测到GSTP1 基因外显子3 的11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8 个突变位点是错义突变(MS),均可导致氨基酸的改变;2 个突变位点是同义突变(SS),氨基酸未发生改变;1 个突变位点发生移码突变(FS),造成氨基酸读码框顺序的改变,并产生新的终止密码子,使蛋白发生截短,造成功能缺失。在5/50例(10%)乳腺癌组织中检测到外显子4 的12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6 个为错义突变(MS),均可导致氨基酸的改变;6 个移码突变(FS),突变热点在221 位碱基,发生率最高(33%)。 外显子6、7 和剪接点未见突变。在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正常乳腺组织、癌旁和非癌旁乳腺增生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突变。2)在12/50例(24%)乳腺癌,5/50例(10%)乳腺癌旁增生,3/50例(6%)乳腺良性增生,3/50例(6%)正常乳腺组织和1/15例(6.7%)正常人淋巴细胞检测到GSTP1 基因外显子5 第313 核苷酸多态性(A→G,导致Ile105Val)。 结论:研究结果提示:1)GSTP1 基因外显子突变可能与部分乳腺癌的发生有关;2)GSTP1 第5 外显子的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可能有关。
一氧化氮对胃癌细胞AGS 生长的抑制及其机制探讨*
桑建荣, 陈永昌, 金 雯, 贾俊海, 车力龙
2010, 37(18): 1032-10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04
摘要:
目的: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胃癌AGS 细胞生长及c-jun和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MTT 法评价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 ),SNP 的同源类似物铁氰化钠Na3Fe(CN)6 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 )抑制剂N-硝基-L- 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 methylester ,L-NAME )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RT-PCR 和免疫印迹检测c-jun和c-fo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SNP 剂量依赖性的抑制AGS 细胞的生长,其IC 50值为2.13mmol/L 。1mmol/L SNP 处理12、24、48h 后,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6.12± 0.85)% 、(20.33± 1.31)% 、(22.06± 2.03)%(P<0.05),NOS 抑制剂L-NAME 预处理明显减弱了SNP 对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Na3Fe(CN)6 对胃癌细胞生长无抑制。与对照组比较,SNP 使c-jun和c-fos的mRNA 和蛋白表达降低,NOS 抑制剂L-NAME 预处理逆转了SNP 的这种作用,Na3Fe(CN)6 对c-jun和c-fos的mRNA 和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NO可诱导胃癌细胞c-jun和c-fos表达降低,抑制癌细胞生长。
NKG2D 介导CIK 细胞对食管癌EC9706细胞杀伤作用的体外研究*
梅家转, 刘桂举, 栗 敏, 林宏伟, 李瑞君
2010, 37(18): 1036-10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05
摘要: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对食管癌EC9706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活性。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EC9706细胞NKG2D 配体的表达;体外分离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2、CD3 单抗诱导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 0、14天的细胞 CD3+CD56+、NKG2D 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培养14天的 CIK 细胞在效靶比 10 :1、2 0 :1、3 0 :1、4 0 :1、5 0 :1 时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效靶比3 0 :1 时,观察NKG2D 单抗封闭CIK 细胞表面NKG2D 分子后对CI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EC9706细胞表达MICA、ULBP2,不表达MICB、ULBP1、ULBP3。0、14天细胞表面NKG2D 表达率分别为(26.30± 1.12)% 、(67.13± 1.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56+细胞分别为(0.68± 0.07)% ,(56.55± 2.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效靶比1 0 :1、2 0 :1、3 0 :1、4 0 :1、5 0 :1 时CIK 细胞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28.81± 0.47)% 、(37.78±0.22)%、(44.31± 1.06)%、(47.25± 0.47)%、(57.62± 0.94)%;随着效靶比增高,CIK 细胞对 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P<0.05);效靶比3 0 :1 时NKG2D 单抗封闭CIK 细胞表面NKG2D 分子后,CIK 细胞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为(30.29± 1.45)% ,与阻断前(44.31± 1.06)%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外CIK 细胞培养增殖过程中,NKG2D 分子表达逐渐上调,CD3+CD56+细胞逐渐增多,CIK 细胞杀伤EC9706细胞通过NKG2D 发挥作用。
nm23及NDRG1 蛋白在卵巢癌肿瘤抑郁模型中的表达*
高 军, 高国兰①, 张艳玉, 王 芬
2010, 37(18): 1039-104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06
摘要:
目的:探讨不良心理应激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学机制。方法:采用蛋白组学方法筛选、鉴定荷卵巢癌裸鼠不良心理应激模型移植瘤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并用Western Blot验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应激组和20例对照组移植瘤中的nm23及NDRG 1 蛋白的表达特点。结果:两组在pI 7.1、Mr=21ku和pI 5.5、Mr=43ku处有两个显著差异点,前一个在应激组表达上调而后一个表达下调,通过质谱分别鉴定为nm23及NDRG 1 蛋白;Western Blot验证结果同蛋白组学的一致;免疫组化显示nm23蛋白在应激组和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 和70% ,NDRG 1 蛋白为56% 和8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良心理应激可能通过激活癌基因和失活抑癌基因来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nm23及NDRG 1 可作为基因研究和基因治疗的靶点。
CK19和Ccnd1 mRN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邓 君, 黄文方, 饶绍琴
2010, 37(18): 1042-10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07
摘要:
目的:建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和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建立FQ-PCR 法,并以β 2- 微球蛋白为内对照测定15例健康女性体检者、3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和8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和Ccnd1 的表达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良性乳腺疾病和乳腺癌组CK19表达水平分别为(1.42± 0.12,1.46± 0.11,3.29± 2.12)× 10-3,Ccnd1 表达水平分别(1.44± 0.11,1.46± 0.10,3.76± 0.39)× 10-3,两种基因表达水平在正常对照组和良性乳腺疾病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组均高于前两组(P<0.05),β 2- 微球蛋白在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81例乳腺癌患者中CK19和Ccnd1 的阳性数分别为44例和41例,阳性率分别为54.3% 和40.7% ,良性乳腺疾病组阳性数为0。CK19和Ccnd1 联合检测的阳性数49例,阳性率为60.5% ,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高于单个基因的检测。结论:FQ-PCR 技术是高度灵敏、高度特异的快速定量检测CK19和Ccnd1 方法,两者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
356 例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多因素分析
张 丽, 赵晓辉, 佟仲生, 李淑芬, 史业辉, 王 忱, 何丽宏
2010, 37(18): 1045-104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08
摘要:
目的:分析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了解两组患者的生存状态,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356 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等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频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临床病理指标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组间曲线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 回归分析。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比较三阴组与非三阴组临床病理学特点,发现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年龄小于35岁者为8.43%(P=0.000),Ⅲ期患者为21.91%(P=0.022),肿瘤直径>5cm者为13.91%(P=0.000),腋窝淋巴结阳性者为56.46%(P=0.017),组织学分级Ⅲ级患者为21.35%(P=0.002)。 两组5 年无瘤生存率和累计总生存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3)。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三阴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因素有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状态为三阴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与非三阴组相比,三阴性乳腺癌具有肿瘤体积较大,组织学分级较高,诊断时分期较晚,无病生存及总生存率均较低,较早发生转移的高危特点。明确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特别是淋巴结状态对于判断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 的临床处理探讨
张肖青, 孙 岚①, 王玉松②
2010, 37(18): 1050-105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09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检查ASCUS(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的临床意义和处理方法。方法:2007年8 月至2009年6 月,对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妇科就诊的119 例细胞学检查报告为ASCUS 患者行阴道镜评估与镜下活检并对比其检查结果,同时进行了高危人类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rirus ,HPV )检测。结果:ASCUS 患者中包含43例(36.13%)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原位癌,其中CIN Ⅰ29例(24.37%)、CIN Ⅱ9 例(7.56%)、CIN Ⅲ4 例(3.36%)及原位癌1 例(0.84%)。 高危HPV 阳性51例(42.86%),其中33例为上皮内瘤变(64.71%),高危HPV 阴性68例,其中10例为上皮内瘤变,高危HPV 阳性组CIN检出率明显高于阴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2.9,P<0.05)。 HPV 检测和阴道镜检查诊断上皮内瘤变的灵敏度,分别为76.74% 和81.40% ,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宫颈细胞学诊断为ASCUS 的病例中上皮内瘤变率高,应加强对AS?CUS 患者的重视,高危HPV 检测和阴道镜检查是对ASCUS 进一步处理的有效方法,尤其对高危型HPV 阳性的病例,应在阴道镜下行活组织检查,正确运用这两种方法,可提高宫颈病变筛查的阳性率。
MSCT三期扫描在直肠癌术前TNM 分期诊断价值
韩 帅, 刘 明①, 李彩英, 张国建②, 柳 青, 尹兰英, 张俊霞
2010, 37(18): 1053-105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14
摘要: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直肠癌术前诊断及TNM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男性43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7岁。所有患者术前采用16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所得数据行薄层及三维重组,对直肠肿瘤进行术前TNM分期,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对直肠癌T 分期判定的准确率为83% ,对直肠癌N 分期判定的准确率为76% ,16层螺旋CT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2% 、87% 、73% 、80% 。16层螺旋CT判断肿瘤浆膜面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 、55% 、84% 、58%。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直肠癌的术前TNM分期与病理分期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7例原发性肺类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赵晓亮, 张 强, 苏延军, 王长利
2010, 37(18): 1057-10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11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肺类癌的临床治疗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4年1 月至2005年8 月病例资料完整的肺类癌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典型类癌15例,不典型类癌12例;无吸烟史12例,有吸烟史15例,其中吸烟指数<400 的2 例,≥400 者13例。临床表现以咳嗽、痰中带血为主;肺类癌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分类无相关性(χ2=2.87,P=0.091),纤支镜活检22例,有明确病理诊断1 例;共24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和保守性手术。21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其中3 例行全肺切除,18例单纯肺叶切除;保守性袖状切除术3 例。接受术后辅助性化疗或单纯化疗的患者,方案以顺铂或卡铂为主的二联或三联药物。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96.2% 、90.4% 和64.6% 。与肺类癌预后相关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分期(χ2=4.26,P=0.04)和淋巴结转移情况(χ2=4.22,P=0.040)。 结论:肺类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改变,纤支镜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低。肺类癌的预后较好,预后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术后辅助性化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肾盂癌根治术联合经尿道电切治疗肾盂癌(附22 例报告)
陈业刚, 吴长利, 刘晓强, 林英立, 孙 光
2010, 37(18): 1060-106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12
摘要:
目的:探讨肾盂癌根治术联合经尿道电切治疗肾盂癌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实施肾盂癌根治术联合经尿道电切手术22例(男13例,女9 例;年龄46~80岁),随访5~56个月,平均31.3 个月。首先结扎输尿管下段,插入输尿管导管,行肾癌根治术、中上段输尿管切除,从输尿管断端向膀胱插入输尿管导管,并在输尿管断端缝一针丝线穿过输尿管导管并结扎固定,换截石位,经尿道将输尿管套入膀胱后,电切镜切除输尿管壁内段及袖口状切除周围1cm膀胱壁,止血后保留尿管。结果:22例手术均获一次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05min,平均出血量110mL,无并发症,平均随访31.3 个月,5 例复发膀胱肿瘤(占22.7%),无肾窝及远处转移。结论:肾盂癌根治术联合经尿道电切治疗肾盂癌是一种安全、简单、根本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晚期卵巢癌化疗中CA125 下降的临床意义
胡元晶, 李 娜, 曲芃芃
2010, 37(18): 1062-10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13
摘要:
目的:比较晚期卵巢癌TP方案和PAC 方案化疗血清CA125 下降情况。评价化疗中CA125 下降情况对晚期卵巢癌生存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122 例和95例Ⅱc~Ⅳ期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分别采用TP和PAC 方案化疗。每一个疗程化疗前取静脉血免疫法测定血清CA125,计算CA125 半衰期使用单项分割Log 减低法。t 检验用于比较两治疗组间CA125 半衰期和CA125 最低值间差异,应用单因素(Kaplan-Meier)和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全部患者化疗中CA125 下降情况对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期的意义。结果:两化疗组间CA125 半衰期和最低值间无显著性差异。单变量分析全部患者CA125 半衰期和最低值是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期的预后指标,而不同化疗方案及化疗前CA125 水平不是预后指标。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CA125 半衰期,残存病灶,CA125 最低值是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晚期卵巢癌应用TP和PAC 方案化疗CA125 下降无显著性差异;一线化疗中CA125 半衰期和最低值是晚期卵巢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CTVP与CTOP方案治疗280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疗效分析
侯 芸, 王华庆, 付 凯, 刘贤明, 张会来, 钱正子, 李兰芳, 周世勇, 崔秀珍, 郝希山
2010, 37(18): 1065-10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10
摘要:
目的:比较含长春地辛(VDS )的CTVP方案与含长春新碱(VCR )的CTOP方案治疗初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两种方案治疗初治NHL 患者共280 例,CTVP组162 例,CTOP组118 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指标相似(P>0.05)。 可评价疗效272 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3.13% 和72.32% ,临床获益率分别为91.88% 和90.18%(P>0.05)。 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乏力、外周神经毒性和脱发为主要不良反应。CTVP组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低于CTOP组(14.81% :31.36% ,P<0.05)。 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2~71个月),两组5 年生存率分别为43.2% 和22.3%(P<0.05)。 结论:采用含VDS 的CTVP方案治疗初治NHL 疗效较好,毒性较低,远期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原发性肝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特征及超声诊断
赵志华, 赵 刚, 常立功, 张新春, 杨 静
2010, 37(18): 1069-10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15
摘要: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初期体会
柯宏刚, 丁海兵, 董汉宣, 严 煜, 王晓谭
2010, 37(18): 1071-107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16
摘要:
目的:评估初期开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 年6 月~2009年12 月本组开展的 56 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的临床资料,按照国内外成熟的学习曲线例数和个人体会,将最初的 6 个月病例定为 A组(n=26 ),之后的例数为 B 组(n=30 ),分析初期开展此项技术的学习曲线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56 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术中无中转开胸。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不张、肺梗塞、房颤、心功能衰竭、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术后漏气时间(>5d)A 组分别为0、0、0、3.85 %、7.69 %、7.69 %、23 .08 %,B 组分别为 0、0、0、0、0、3.33 %、13 .33 %;A 组使用耗材(6.21 ±1.32 )个、主操作孔长度(5.71 ±2.11 )cm、住院时间(12 .91 ±2.52 )d、术后胸管留置时间(6.19 ±2.05 )d 和淋巴结清扫数目(10 .24 ±1.91 )枚与B 组(5.67 ±1.73 )个、(4.32 ±1.63 )cm、(7.33 ±2.26 )d、(4.43 ±1.12 )d、(13 .92 ±2.23 )枚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A 组在出血量(262.46 ±50 .15 )mL、手术时间(209.35 ±21 .71 )min、费用(4.63 ±1.12 )万元明显多于B 组的(147.32 ±22 .55 )mL、(157.34 ±21 .26 )min、(3.52 ±1.51 )万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学习曲线初期研究表明,大量的开胸经验和熟练的腔镜操作技术是前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合理的效价比则更能为广大患者接受。
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研究进展
黄国森, 王跃建
2010, 37(18): 1074-10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17
摘要:
鼻咽癌易侵犯颅底骨质引起骨质破坏,影响预后。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诊断并不难,但其治疗后修复的机制复杂,颅底骨质破坏与放疗后坏死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颅底骨质破坏者在根治放疗剂量后是否需要额外的颅底补量仍存争议。
3D 虚拟肝脏技术在精准肝脏切除中的应用价值
廖雯俊, 邬林泉
2010, 37(18): 1077-10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8.018
摘要:
3D 虚拟肝脏技术凭借着其三维空间构型的特点,在精准肝脏切除方面较二维影像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不仅可以清晰准确地呈现出肝脏整体解剖结构,肝内管道系统的走形分布,进行肿瘤的精确定位,而且可以通过进行三维立体的可视化重现,让术者更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的特点,提供肝脏容量分析和虚拟手术操作。在彻底切除目标病灶,最大限度减少肝组织损伤和出血、确保剩余肝脏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代偿等方面,3D 虚拟肝脏技术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