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7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二烯丙基二硫化物诱导胃癌BGC823 细胞周期G2/M期阻滞的机制*
凌 晖, 吉晓霞, 文 玲, 夏 红, 谭 晖, 何 洁, 唐海林, 董 琳, 苏 琦
2010, 37(3): 121-12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01
摘要:
目的:以细胞周期作为抗癌药物新靶点的研究,可能是很有前途的。笔者的前期工作发现,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iallyl disulfide,DADS)可抑制人胃癌BGC 823 细胞增殖,其增殖抑制与细胞周期G2/M期阻滞有关;DADS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C(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25C,Cdc25C)、cyclinB 1 表达使部分BGC 823 细胞停滞在G2/M期,但G2/M期阻滞的机制还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进一步探讨DADS诱导人胃癌BGC 823 细胞周期G2/M期阻滞的可能机制。方法:RT-PCR 检测Chk1 和Chk2 在mRNA 水平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DADS处理BGC 823 细胞前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ATM-RAD3 相关基因(ATM-RAD3-related gene,ATR )、细胞周期检查点蛋白激酶1(checkpoint kinase1,Chk1)、细胞周期检查点蛋白激酶2(checkpoint kinase2,Chk2)表达和ATR 、Chk1、Chk2 的磷酸化程度;免疫共沉淀检测Chk1、Chk2 与Cdc25C 结合情况。结果:RT-PCR 检测显示,Chk1 和Chk2 的mRNA 水平在处理组与未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总Chk1 和Chk2 蛋白表达在细胞处理前后均无明显改变,但15mg/LDADS刺激BGC 823 细胞2h 后,处理组细胞Chk1 磷酸化程度明显增加,并呈时间依赖性(P<0.05),而Chk2 磷酸化程度在处理组与未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5mg/L DADS 作用15~120min,ATR 磷酸化程度明显增加,呈时间依赖性(P<0.05),而ATR 表达无改变。免疫共沉淀分析表明,DADS 能促进BGC 823 细胞Chk1 与Cdc25C 结合,而对Chk2 与Cdc25C 结合无影响。结论:DAD诱导人胃癌BGC 823 细胞G2/M期阻滞与Chk1 的活化有关,DADS可能是通过激活ATR 、Chk1,调节Cdc25C 的表达引起人胃癌BGC 823 细胞G2/M期阻滞。
TSLP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调节性T 细胞的相关性*
赵 华①, 李 慧, 于津浦, 苏延军②, 杨莉莉, 魏 枫, 安秀梅, 徐 峰②, 岳东升②, 赵晓亮②, 任秀宝
2010, 37(3): 126-1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02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指标以及局部调节性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数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Q-RT-PCR 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TSLP在不同病变类型的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TSLP在不同病变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SLP蛋白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TSLP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组织中的Tregs细胞,分析TSLP表达与肿瘤局部Tregs细胞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TSLP基因在肺癌组织、癌旁组织、非肿瘤肺上皮均表达阳性,且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LP蛋白表达于胞浆中,其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9.57%)显著高于肺的良性病变(13.33%)和非肿瘤肺上皮(30.00%),且TSLP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TSLP表达阳性的患者其肿瘤局部浸润的调节性T 细胞数量明显高于TSLP阴性组(P<0.05)。 结论:TSLP蛋白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且与肿瘤局部调节性T 细胞数量增多有关,这提示TSLP可能是通过诱导Tregs增加在肺癌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
MDM2 启动子区309 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风险的关系*
吴 灿, 徐 晔, 欧阳涛, 李金锋, 王天峰, 范照青, 范 铁, 林本耀, 解云涛
2010, 37(3): 131-13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03
摘要:
目的:采用病例- 对照研究检测MDM2 启动子区309 位点T>G 单核苷酸多态(SNP 309)在中国女性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分析其与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提取病例组698 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及对照组525 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分析法,检测MDM2 启动子区309 位点基因多态性,确定此位点三种基因型,即T/T、T/G、G/G 基因型。统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MDM2 SNP 309 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各基因型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在研究的病例组与对照组整体人群中,经年龄、月经状态、家族史及生育史等因素校正后,与MDM2 SNP 309 T/T基因型比较,T/G 型及G/G 型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无显著相关性(T/G,adjusted OR= 1.2,95%CI:0.8~1.6,P=0.30;G/G,adjusted OR= 1.0,95%CI:0.7~1.5,P=0.88)。 进一步分层分析后显示:在绝经后人群中,与T/T基因型比较,T/G 基因型及G/G 基因型显著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T/G,adjusted OR= 1.8,95%CI:1.2~3.0,P=0.011;G/G,adjusted OR= 1.9,95%CI:1.2~3.3,P=0.014)。 提示绝经后人群携带T/G 型、G/G 型者比携带T/T基因型者患乳腺癌的风险分别升高约1.8、1.9 倍。在绝经前人群中,各基因型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MDM2 启动子309 位点突变型G 等位基因携带者显著增加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转化生长因子-β和干扰素-γ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作用研究*
董学易①, 古 强, 孙 涛, 赵 楠, 赵秀兰, 倪春生, 车 娜, 孙保存②
2010, 37(3): 134-13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04
摘要: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干扰素-γ(IFN-γ)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黑色素瘤细胞,待细胞长到80% 融合度时,加入TGF-β(浓度为5ng/mL)和IFN-γ(浓度为10ng/mL)因子,将黑色素瘤细胞分为对照组、TGF-β组、IFN-γ组和TGF-β+IFN-γ组,然后各组分别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 )增殖测定法观察黑色素瘤细胞培养后8h、16h、24h、32h、40h 和48h 时间点的增殖情况,于540nm吸光度下比色读取吸光度(A540)来表示细胞的增殖变化。采用200 μ L 吸头对各组细胞的表面进行划痕处理,随后于12h 观察划痕之间距离(即代表肿瘤细胞迁移的能力)的变化。采用测Transwell 系统孔外膜上细胞的595nm吸光度(A595)来表示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明胶酶谱法观察各组肿瘤细胞的MMP-2、MMP-9 活性水平,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中MMP-2、MMP-9 的条带灰度(代表MMPs的活性水平)。 结果:TGF-β 可以增强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IFN-γ 则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二者同时处理则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影响作用微弱或消失(P>0.05)。 结论:体外实验中,TGF-β 可以干扰IFN-γ 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可为炎症和肿瘤的相互关系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TNF-α增强多药耐药基因1 对骨髓保护的研究*
刘 伟, 罗 庆, 金先庆
2010, 37(3): 138-14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05
摘要:
目的:探讨通过采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预处理靶细胞,增强腺病毒转染小鼠单个核细胞的效率,从而增强多药耐药基因保护骨髓的能力,实现化疗中对骨髓的保护。方法:采用AdEasy-1 腺病毒载体系统重组表达MDR1 的重组腺病毒Ad-MDR 1,通过Ad5-MDR 1 感染不同浓度TNF-α 预处理后的小鼠单个核细胞,荧光倒置显微镜结合流式细胞仪监测转染率,RT-PCR 及Western blot检测TNF-α 干预后MDR1基因在靶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最适浓度TNF-α 预处理后,流式细胞仪检测TNF-α 预处理组腺病毒转染率(26.26%)明显高于未处理组(11.96%);RT-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TNF-α 预处理组MDR1 mRNA 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未处理组。结论:适合浓度的TNF-α 可以明显增强腺病毒对小鼠单个核细胞的转染率,增强多药耐药基因在靶细胞中的表达,实现化疗中对骨髓的有效保护。
地塞米松影响结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与氟脲嘧啶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周进明, 钟大平, 周 琪, 彭秋平, 潘 凤, 何 颖①, 王 雪①, 梁后杰
2010, 37(3): 142-14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06
摘要:
目的: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结肠癌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地塞米松共处理或预处理24h,结肠癌细胞株对奥沙利铂和氟脲嘧啶化疗敏感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在61例结肠癌组织标本及4 种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Hoechst33342 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外地塞米松对结肠癌细胞株的凋亡诱导作用;以MTT 法检测地塞米松共处理或预处理24h 后,结肠癌Lovo 细胞株对奥沙利铂和氟脲嘧啶化疗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在57.3% 的结肠癌组织标本中糖皮质激素受体呈阳性表达,在四种结肠癌细胞株中仅Lovo 和HCT-116表达糖皮质激素受体,HT- 29和SW- 480 细胞不表达。单独应用地塞米松后,对糖皮质激素受体阳性的Lovo 和HCT-116 细胞有较强的促凋亡作用,对不表达糖皮质激素受体的HT- 29和SW- 480 细胞作用则不明显。以1 ×10-4 mol/L的地塞米松处理Lovo 细胞24h,或与奥沙利铂共处理可使奥沙利铂的 IC 50从(13.7 ± 1.3)μ g/mL 降低至(5.9 ± 0.6)μ g/mL 和(4.8 ± 0.7)μ g/mL;同样处理可使氟脲嘧啶的IC 50从(72.2 ± 8.1)μ g/mL 降低至(21.1 ± 4.1)μ g/mL 和(18.6 ± 4.0)μ g/mL。结论:部分结肠癌组织及细胞株表达糖皮质激素受体。地塞米松体外作用能够促进糖皮质激素受体阳性的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与奥沙利铂和氟脲嘧啶预处理或共处理后可以增加结肠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WWOX基因在良恶性胸水中的异常表达分析
景国慧①, 周玉龙, 王 燕②
2010, 37(3): 146-14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07
摘要:
目的:检测WWOX(WW domain 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基因6-8 外显子在良恶性胸水中的mRNA 表达。探讨WWOX基因是否在恶性胸水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尝试WWOX基因6-8 外显子mRNA 检测可否作为良、恶性胸水鉴别重要指标。方法:收集恶性胸水56例,良性胸水20例,分别提取恶性胸水及良性胸水中的RNA;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76例良、恶性胸腔积液进行WWOX基因mRNA 6-8外显子表达的检测;从恶性胸水及良性胸水沉淀物中提取的RNA经逆转录合成cDNA ,再经PCR 反应,用电泳直接检测cDNA 的扩增产物。结果:在76例胸水标本中有39例PCR 未能扩增出预期长度的DNA片段,其中56例恶性胸水中,39例(69.6%)标本未能扩增出WWOX基因6-8 外显子片段,而相对应的20例良性胸水标本全部扩增出WWOX基因6-8 外显子片段,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765,P<0.05)。 31例经胸水细胞学及胸水沉淀物病理确诊肺癌的样本均未能扩增出WWOX基因6-8 外显子片段,而胸水细胞学及胸水沉淀物病理阴性,最后经胸膜活检证实肺癌的25例恶性胸水样本中有8 例未能扩增出WWOX基因6-8 外显子片段。结论:研究表明,位于16q23.3-24.1 的WWOX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较高的6-8 外显子转录本缺失率,提示WWOX基因可能在恶性胸水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WWOX基因6-8 外显子转录本的丢失是恶性胸水的重要分子标志;WWOX基因6-8 外显子mRNA 检测可作为良、恶性胸水鉴别重要指标。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m23VEGF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
李晓玲, 陈立群, 刘 斌, 王明耀, 李 奕
2010, 37(3): 148-15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08
摘要: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m23、VEGF蛋白表达与肺门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根治术后Ⅰ期NSCLC 原发灶nm23、VEGF蛋白表达,以细胞角蛋白为淋巴结微转移指标检测86枚肺门淋巴结,分析nm23、VEGF蛋白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以Kaplan-Meier 和Log rank 检验进行5 年生存资料分析。结果:Ⅰ期NSCLC 肺门淋巴结微转移病例阳性率为12.5% 。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肺原发肿瘤大小、VEGF蛋白表达等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而与原发灶癌组织nm23基因表达负相关(P<0.05)。 组织学呈高分化、nm23表达阳性、淋巴细微转移阴性者5 年生存率明显好于组织学中-低分化、nm23蛋白表达阴性、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P<0.05)。 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及原发灶nm23蛋白表达是Ⅰ期NSCLC 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Ⅰ期NSCLC nm23蛋白表达与肺门淋巴结微转移关系密切,二者是Ⅰ期NSCLC 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nm23蛋白表达缺失、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预后差。
2 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关系的临床研究*
滕家安, 秦 俭①, 梁 远②, 王仁生③, 汤春园②
2010, 37(3): 152-1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09
摘要:
目的:探讨2 型糖尿病(T2DM)与结直肠癌发病和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1年1 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52 例和非肿瘤患者940 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在性别、肿瘤部位、糖尿病病程和肝转移等方面的差异,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T2DM患者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显著高于非T2DM 患者,其OR值为2.466,男性T2DM 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值2.775 vs 2.070,P=0.394)。 患有左半结肠癌的患者发生T2DM的比例最高,但与患有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者无显著性差异。T2DM病程在10~20年组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最高,其OR值为4.696。T2DM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脏转移危险性高于非T2DM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其OR值为2.888。结论:T2DM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在T2DM病程小于20年以内这种危险性随着病程的增加而增加;T2DM合并结直肠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脏转移。
Ivor-Lewis手术后辅助放疗预防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疗效评价
宋 亮, 王 洲, 刘相燕, 陈 钢, 刘凡英
2010, 37(3): 156-15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10
摘要:
目的:探讨Ivor-Lewis 手术后辅助放疗对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预防作用,旨在于提高食管癌手术的局部控制率。方法:回顾1999年6 月~2004年6 月间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采用改良Ivor-Lewis手术并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治疗366 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应用SPSS13.0 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 法计算复发率;Log-rank 检验比较复发率差异;Cox 回归分析判定手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 年内,366 例患者中105 例(28.7%)发生淋巴结转移,占全部复发患者的52.2%(105/201)。 181 例辅助放疗患者中,3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0.4%),与单纯化疗和未经系统性辅助治疗患者相比,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降低(P<0.05)。 103 例单纯化疗患者中,3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32.0%),低于未经手术后辅助治疗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 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T 分类、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后辅助放疗是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改良Ivor-Lewis 手术无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术后辅助放疗患者的局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降低。肿瘤的T 分类、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后辅助放疗是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Ivor-Lewis 手术辅助术后放疗,是对胸中段食管鳞癌实现预防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有效候选方法之一。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疗效比较
井汉国, 袁守娴
2010, 37(3): 159-16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11
摘要:
目的:比较开放手术、经腹腹腔镜和后腹腔镜3 种手术方法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7例,年龄19~71岁,肿瘤直径1.5~7.0cm,50例有高血压症状,病程2 个月~15年,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未见周围脏器浸润和远处转移。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三组:A 组为开放手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组,20例;B 组为经腹腹腔镜肿瘤切除组,16例;C 组为后腹腔镜肿瘤切除组,18例。比较3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发生血压剧烈波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血压下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病理检查均为嗜铬细胞瘤。A、B、C 3 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0.60± 18.18)min、(105.13± 17.46)min、(102.22± 16.0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46.50± 36.20)mL、(116.56± 37.32)mL,(120.28± 33.80)mL;术中发生血压剧烈波动分别为:12例、5 例、5 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40± 0.79)d、(1.75± 0.45)d、(1.58± 0.49)d;住院时间分别为:(11.15± 1.87)d、(5.94±0.85)d、(5.94± 0.80)d。以上五项A 组与B、C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血压恢复正常或明显下降分别为18例、15例、17例,3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病例随访9 个月~6 年,无肿瘤复发。结论:经腹腔和经后腹腔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疗效与开放手术相当,可作为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首选方法。
横切口下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术中的临床价值
侯俊明, 贾 勇, 张爱民
2010, 37(3): 162-16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12
摘要:
目的:探讨横切口下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在乳腺癌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分为实验组(保留ICBN),对照组(切断ICBN)。 随访观察术后患侧上臂内侧感觉功能。结果:随访第1、6、12个月期间未见癌肿复发、转移。实验组中,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正常29例(87.88%),感觉异常4 例(12.12%);而对照组30例患者均有感觉异常。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ICBN 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清扫术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治疗中的价值
庞作良, 王洪江, 斯坎达尔·阿布力孜, 孙 伟, 范志勤, 薛 峰
2010, 37(3): 164-16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13
摘要:
目的:了解食管癌和贲门癌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腹腔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836 例手术切除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腹腔淋巴结转移率60.3% ,淋巴结转移度16.8% 。肝总动脉旁、腹腔动脉旁、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0.4% 、10.1% 和9.8% 。患者术后3 年腹腔淋巴结复发转移率为6.1% 。患者术后3 年生存率为55.7% ,其中有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3 年生存率为44.6% ,低于无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72.4%),P<0.05。结论:腹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患者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对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的广泛清扫可以降低术后的局部复发率。
特制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2例
贺茂林, 肖增明, 李世德, 黄成彬, 李挺松
2010, 37(3): 167-1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14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特制型人工膝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12例12膝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患者,采用特制型人工膝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其中男5 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4.2 岁(23~40岁)。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较好的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120~180min,出血量为500~900mL,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5 天内拔除引流管,术后引流量为300~700mL,平均450mL。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骨巨细胞瘤。术后复查X 线片显示所有内固定物位置均良好。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无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中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和窦道形成。肿瘤无复发。内固定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末次随访中,患者Enneking 评分为15~28分,平均23.8 分,其中≥18分为11例,优良率占92% 。结论:采用特制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具有效果良好,肿瘤切除彻底,不易复发,患者能够早期开始正常生活等优点,值得推广。
晚期胃癌治疗进展*
王 婧, 田劭丹, 陈信义
2010, 37(3): 171-17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15
摘要:
胃癌在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四位,是恶性肿瘤第二大死因;其发现多在晚期,已经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机会。晚期胃癌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姑息性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生物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姑息性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患者肿瘤负荷,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放疗在局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效用。化疗在晚期胃癌治疗中可发挥主导作用,对有症状的患者有姑息性治疗效果。由FAX 方案到ECF/DCF 方案,再到REAL-2 试验、ML17032、SPIRITS 试验等几项里程碑式的随机性Ⅲ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关于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化疗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随着EOX 、XP、S-1/CDDP 、IF 、FOLFOX 、XELOX等化疗方案相继提出,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有了进一步提高,但目前尚未得到优势明显的标准治疗方案。胃癌的生物免疫治疗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它是对手术和化、放疗的有益补充,但还不能作为主干性疗法。无论手术、放疗,或是化疗、生物免疫治疗,其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均具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心理干预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缓解临床症状、对化、放疗减毒与增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预防肿瘤复发与转移、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治疗癌性腹水及癌性疼痛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同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消化道恶性肿瘤腹腔化疗的研究进展
张俊华, 杨广令, 王舒宝
2010, 37(3): 176-17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16
摘要:
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传统静脉化疗、肠腔内灌注化疗等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对腹腔化疗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是否影响吻合口愈合等问题,仍存在争议。对于腹腔化疗药联合哪些药物可使化疗效果更佳,仍无统一的标准。本研究对目前腹腔化疗的有关问题特别是腹腔化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进行综述。
肝内胆管囊腺瘤2 例
高 光, 金仁顺
2010, 37(3): 180-1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3.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