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8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MDM2基因SNP309多态性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
蒋佩, 柳建新, 李文, 曾晓希, 汤建新
2011, 38(1): 1-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01
摘要:
目的:研究汉族妇女中MDM2基因SNP309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及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DNA抽提试剂盒从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标本中抽提基因组DNA, 其中宫颈癌患者105例, 正常对照组140例;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PCR-RFLP) 和直接测序方法测定MDM2-SNP309单核苷酸多态基因型。结果:宫颈癌患者的MDM-SNP309 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60.0% vs 48.6%, P=0.012; OR=1.59, 95% CI=1.11~2.28); 宫颈癌与对照组之间的GG、 TG和TT等位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GG等位基因型在宫颈细胞癌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36.2% vs 18.6%, P=0.016; OR=2.58,95% CI=1.19~5.61)。在宫颈癌组中, 淋巴转移阳性组MDM2-SNP309 GG等位基因型显著高于淋巴转移阴性组 (31.8% vs 11.5%, P<0.05), SNP309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与肿瘤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MDM2基因SNP309 GG基因型是宫颈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 与宫颈癌的淋巴转移发生有相关性。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β-catenin异质表达的相关性
郭艳丽, 郭炜, 杨植彬, 邝钢, 董稚明
2011, 38(1): 5-9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02
摘要: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 ESCC) 中CDH1 (cadherin 1) 基因的甲基化状态, 探讨其与Wnt中心因子β-catenin表达及与食管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 及RT-PCR的方法检测91例食管鳞癌中CDH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在91例食管鳞癌中,有72例CDH1基因发生了甲基化,甲基化率为79.1%,明显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P<0.01);癌组织中CDH1基因的高甲基化与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期相关,与病理分级无关; 癌组织中该基因mRNA的阳性表达率42.9%,明显低于癌旁非肿瘤组织 (97.8%,P<0.01);癌及癌旁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异质表达率分别为89.0%和24.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癌组织中CDH1基因mRNA表达及β-catenin蛋白的异质表达均与该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明显相关 (P<0.05)。结论: 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食管鳞癌中频繁发生, 该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可能是引起食管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并有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发挥作用。
胃癌患者胃液中特异性荧光物质的分离鉴定
张月宁, 金新莲, 孟灵梅, 耿秋明, 彭佳柔, 周丽雅, 林三仁
2011, 38(1): 10-1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03
摘要:
目的:探索胃癌患者胃液中特异性荧光物质的性质, 以期初步了解胃癌特征性荧光的来源和机制。方法: 选取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胃镜检查的患者收集胃液。采用Mono Q离子交换联合C18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分离胃液中的肿瘤特异性荧光物质, 进行基质辅助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以及正交加速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 测定其所含物质的质荷比并进一步鉴定其一级肽段序列。结果: 共收集病例118例, 其中胃癌组56例 (包括进展期胃癌49例, 早期胃癌7例), 对照组62例。Mono Q 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 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共出现4个主要荧光峰, 第一峰位于保留时间14~21min之间, 其荧光强度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进一步进行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荧光光谱主要呈锯齿状的荧光峰群, 在30~32min之间有一个强度最大的荧光峰, 胃癌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 (P<0.01)。收集对应保留时间的样品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结果显示,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胃液后可得到质荷比在500~5 300之间的多种物质。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得到了其中13种目前未知的多肽序列。结论:造成胃良恶性疾病间产生差异荧光现象的机制复杂, 一些含荧光基团的多肽类物质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股骨腺泡状肉瘤致病理性骨折1例
白愉乐, 李泓, 赵政军, 张洋, 刘建国
2011, 38(1): 14-1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15
摘要:
MDR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紫杉联合蒽环类药物化疗疗效的关系
王健
2011, 38(1): 15-19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04
摘要: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多态性对乳腺癌紫杉联合蒽环类(TA)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利用PCR-RFLP技术对14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MDR1基因变异检测, 观察其多态性分布; 并对其中接受TA方案的具有完整疗效评价资料的63例新辅助化疗患者, 开展MDR1 12外显子C1236T、 21外显子G2677T/A和26外显子C3435T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的相关分析。结果: C1236T、 G2677T/A和C3435T在142例中国汉族乳腺癌女性人群中的变异频率分别为70.7%、 55.0%和46.5%。其中, 3435TT基因型在63例新辅助化疗患者中表现出与TA疗效的关联, 其有效率 (23.1%) 显著低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患者(73.5%; χ2=9.125, P=0.003)。3个位点多态之间存在连锁不均衡性, 携带3435C-2677G单体型的患者, 化疗有效率 (72.1%) 高于其他单体型携带者 (40.0%; χ2=5.962, P=0.015), 携带3435T-2677T或3435T-1236T单体型者, 化疗有效率 (54.3%或54.9%) 低于对应的其他单体型携带者 (82.4%和91.7%; χ2=4.128和χ2=4.118, P均为0.042); 携带有3435T-2677T-1236T单体型者, 化疗有效率(54.3%) 低于其他单体型携带者 (82.4%; χ2=4.128, P=0.042)。结论: MDR1 C3435T基因型及其与G2677T/A和 (或) C1236T的单体型检测对于乳腺癌TA联合化疗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TRAIL、 Ki-67蛋白在人骨肉瘤中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付文娟, 李琪佳, 甘洪全, 孙芳初, 王连立
2011, 38(1): 20-2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05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TRAIL、Ki-67在人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二者与骨肉瘤细胞增殖、 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化法检测TRAIL、 Ki-67蛋白在骨肉瘤及骨软骨瘤中的表达, 用TUNEL方法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骨肉瘤及骨软骨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分布情况并计算增殖和凋亡指数。结果:骨肉瘤组织TRAIL蛋白表达强度低于骨软骨瘤 (t=-5.51, P<0.05); 而Ki-67蛋白表达高于骨软骨瘤 (t=17.69, P<0.05)。TRAIL和Ki-67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r=-0.844 4,P<0.01)。骨肉瘤中细胞凋亡指数 (AI) 显著低于骨软骨瘤 (P<0.01); 而增殖指数 (PI) 显著高于骨软骨瘤 (P<0.01)。骨肉瘤中Ki-67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指数之间呈负相关 (r=-0.562 2, P<0.01); 而TRAIL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 (r=0.635 0, P<0.01), 而与增殖指数呈负相关 (r=-0.553 0, P<0.01)。结论: TRAIL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 可能是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分子基础之一; Ki-67在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 骨肉瘤组织中Ki-67明显过表达, 而TRAIL蛋白表达明显下调, 表明两者在骨肉瘤的发生、 发展中起拮抗作用。如能抑制Ki-67的表达,促进TRAIL的表达, 有可能提高骨肉瘤细胞的凋亡敏感性。
天津地区甲状腺肿瘤患者尿碘检测与临床分析
刘磊
2011, 38(1): 24-2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06
摘要:
目的:研究甲状腺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与尿碘含量关系, 初步探讨患者个体化碘摄入的依据。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收治的天津地区甲状腺肿瘤疾病患者542例, 其中甲状腺癌患者240例, 甲状腺良性肿瘤302例, 所有患者采集空腹晨尿, 测定尿中碘含量, 采用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肌酐含量, 用碱性苦味酸法。天津地区甲状腺正常人群400例同法检测尿碘用以对照。结果: 甲状腺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尿碘中位数均处于碘过量状态 (良性: 519μg/L; 恶性: 524μg/L)。而无甲状腺疾病对照组, 处于碘营养超足量状态。甲状肿瘤患者的经尿肌酐校正的每日尿排碘量 (CCDUI) 在性别、 及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癌患者中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 被膜侵犯组的CCDUI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无被膜侵犯组。甲状腺良性肿瘤中存在乳头状增生及不典型增生组的患者的CCDUI高于未存在乳头状增生及不典型增生组。存在典型胶质改变的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的CCDUI高于无典型胶质改变组。结论: 本研究表明了本地区甲状腺肿瘤患者碘摄入量可能存在偏高现象, 建议适当调整, 行科学个体化碘摄入。
成人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汤晓伟, 蒋向阳, 汪超, 刘克, 肖鑫
2011, 38(1): 27-2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16
摘要:
肺混合型腺癌中各主要构成亚型不同预后的比较
栾焕玲, 孙蕾娜, 郭燕, 董娜, 战忠利, 孙保存
2011, 38(1): 28-3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07
摘要:
目的:探讨肺混合型腺癌 (lung mixed-adenocarcinoma, LMAC) 构成中各主要混合亚型不同, 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有无差异。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 经手术切除、 病理证实的肺混合型腺癌202例,重新审阅肿物病理切片, 判定其主要混合亚型, 并依据2004年WHO最新肺癌组织学分类标准分为五组: 细支气管肺泡癌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BAC) 组、 腺泡样腺癌组、 实性腺癌伴黏液产生组、 乳头状腺癌组以及黏液腺癌组。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随访至2009年12月。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五组间在性别、 年龄、 吸烟状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与就诊时有无症状、 淋巴结转移、 N分期、 T分期、 肿瘤大小、 临床分期及术后是否复发转移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乳头状腺癌组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复发转移率最高。五组的3年生存率依次为78.4%、 52.5%、 48.3%、47.8%和29.4%,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BAC组预后最好, 黏液腺癌组预后最差, 其余三组预后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五组间在临床病理因素方面各具特点, 且有着不同的临床预后。因此对肺混合型腺癌中主要混合亚型进行判定, 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有效预测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口咽癌手术后组织缺损
王治平, 艾伟健, 赵建江, 郑俊发, 刘曙光, 周会喜, 栾修文, 李志强
2011, 38(1): 33-3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08
摘要:
目的:总结胸大肌岛状肌皮瓣应用于口腔口咽癌手术所致大型组织缺损的体会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51例因口腔癌或口咽癌手术治疗导致口腔颌面大型组织缺损的患者均选用胸大肌岛状肌皮瓣同期整复。结果: 51例胸大肌肌皮瓣中43例完全成活, 1例肌皮瓣皮肤完全坏死, 7例远心端部分皮肤坏死。所有组织缺损, 伤口愈合, 患者术后语音和吞咽功能得到修复。结论: 胸大肌肌皮瓣解剖变异较小, 血供可靠, 皮瓣制作简便安全, 组织量大, 是同期整复口腔颌面部大型组织缺损合适材料。
淋巴结转移对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疗效的影响
王玉祥, 祝淑钗, 苏景伟, 李娟, 刘志坤, 沈文斌
2011, 38(1): 36-4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09
摘要: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对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20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资料中,年龄和CT显示食管肿瘤是否外侵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全组1、 3、 4年生存率分别为64.4%、 31.1%和23.8%, 中位生存期1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 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N0或N1~2 ), 疗前进食情况 (普食/半流食及流食)、 食管造影显示病变长度(≤5cm/>5cm) 和CT显示瘤体最大直径 (≤4cm/>4cm) 均与放疗预后有关, N0患者肿瘤部位 (颈胸上段/胸中下段)、 化疗 (是/否) 和近期疗效 (CR/PR+NR) 与预后有关 (P<0.05); 而无论N0或N1~2, 性别、 年龄和放疗剂量大小与预后均无关 (P>0.05)。COX分析显示, 疗前进食情况、 淋巴结转移与否、 食管造影病变长度和CT显示瘤体最大直径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本组资料中, 年龄较轻及病情越晚者, 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安全有效, 放疗前进食梗阻轻、 无淋巴结转移、 病变越早者, 三维适形放疗预后越好, 反之预后越差。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8例临床分析
郭雪, 于中兰, 魏丽娟, 郑磊, 刘俊田
2011, 38(1): 42-4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10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1975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8例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8例患者, 仅1例为男性, 中位年龄44.5岁 (17~60岁)。均以乳腺肿物为首发症状入院, 肿物中位直径6.0cm (2.5~8.0cm), 肿物表面皮肤均伴有不同程度颜色改变。均以手术为首选治疗, 术后病理: 低分化血管肉瘤1例, 中分化血管肉瘤4例, 高分化血管肉瘤3例, 均未见明显淋巴结转移。术后4例行辅助化疗, 1例复发后行放疗及热疗。4例术后有局部复发, 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为31个月 (12~48个月), 3例发生远处转移,转移部位包括肺、 骨、 肝、 卵巢、颅脑及全身皮肤等, 发生转移中位时间为84个月 (54~291个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54个月 (7~300个月),其中已明确死亡4例, 2例无瘤生存, 2例失访。结论: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是临床上极为罕见的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 肿物表面皮肤多伴有颜色改变, 临床表现常与良性肿瘤相混淆, 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征性表现, 术后容易发生复发及转移, 并以血行转移为主, 淋巴转移少见。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主要是乳房切除术, 且至今尚无足够资料证实术后辅助放化疗可使患者生存获益。
超声内镜结合CT扫描在食管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
李娟
2011, 38(1): 46-49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11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 (EUS)、 CT扫描及两者联合应用在判定胸段食管癌术前T、 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可切除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前均行EUS检查和CT扫描, 同时分别进行T、 N分期, 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食管癌术前EUS检查T、 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1% (37/48)、 75.0% (36/48), T1、 T2、 T3、 T4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5%、 57.1%、 94.1%和100%; 食管癌术前CT检查T、 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2.1% (25/48) 和77.1% (37/48), T1、 T2、 T3、 T4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7.5%、33.3%、 81.2%和100%; EUS联合CT检查T、 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2% (38/48) 和77.1% (37/48)。应用EUS测得淋巴结短径构建ROC曲线, 曲线下面积为0.775, 以淋巴结短径≥7.5mm作为阳性淋巴结的诊断界点, 可能提高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结论: EUS检查在食管癌术前分期的价值优于CT扫描, 尤其对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
127例支气管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征及预后分析
陈程, 张翠翠, 李娜, 金子良, 李凯
2011, 38(1): 50-5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12
摘要:
目的:支气管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典型类癌、 不典型类癌、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小细胞肺癌。尽管拥有类似的组化染色特征, 但其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并不一致。本研究拟观察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 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5年4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127例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资料, 分别对性别、 年龄、 吸烟史、 肿瘤家族史、 组织学类型、 TNM分期及治疗等项目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的1、 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 46.9%和40.6%, 典型类癌、 不典型类癌、 小细胞肺癌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9.3%、 41.8%、 11.4%和0。单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大小 (P=0.000)、 组织学类型 (P=0.000)、 TNM分期 (P=0.000) 和有无术后辅助放、 化疗 (P=0.000) 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 TNM分期 (P=0.040) 及有无术后辅助放、 化疗(P=0.032) 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根治性手术是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治疗手段。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是TNM分期和有无术后辅助放化疗。
28例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姜战胜, 邢艳敏, 兰岚, 谢广茹
2011, 38(1): 54-56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13
摘要:
目的:分析肺黏液表皮样癌 (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PMEC) 的临床特点, 结合文献, 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8例经病理证实为PMEC患者临床资料。全部均行X线、 CT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例行PET-CT检查。其中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21例, 非手术治疗7例。结果: 全组男17例, 女11例; 年龄16~73岁, 平均53岁。平均随访时间53个月 (2~113个月), 至随访截止, 死亡13例。全组1年、 3年、 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 53.4%、 44.5%。结论: PMEC发病率低, 缺乏特异性临床表征, 确诊主要依赖术后病理。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其预后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 其它因素包括病理或临床分期。短期复发与远处转移亦可见, 与其他类型肺癌相比, 恶性程度仍待确定。
食管-胃交界腺癌地域发病特点与思考
陈志峰, 董稚明
2011, 38(1): 57-6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1.014
摘要:
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太行山、 陕豫秦岭、 鄂豫皖大别山、 川北、 闽粤、 苏北为主的六大地理区域。同时西北部的新疆、 甘肃也存在着食管癌的高发区域。2000年WHO将贲门癌称为: 食管-胃交界腺癌。近年来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看到贲门癌发病迅速上升。本文从地域角度分析发病死亡登记资料和临床诊断数据, 以期了解贲门癌发病趋势和原因。在华北太行山脉, 川北和苏北三个地域。10个食管癌高发区中有六个地区男性胃癌的发病为第一位的, 在闽粤、 陕豫秦岭、 西北部地域也有同样的流行趋势。甘肃西北部以1977~1988年和1989~2000年两个时间段的内镜诊断做了比较, 贲门胃底癌检出率上升了29.9%, 其中武威市贲门癌占胃癌的45.8%。分析新疆维吾尔族胃癌的发病部位, 贲门癌占43.9%~45.3%。根据目前地域流行病学资料, 我国传统食管癌高发区普遍还存在着贲门癌的高发。这种现象在山区, 交通闭塞区域更为突出。分析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根据ICD-8编码要求, 贲门癌归入胃癌统计, 改变了我国传统将贲门癌归入食管癌的登记方法, 二是内镜广泛的应用, 提高了食管癌和贲门癌的鉴别诊断。未来的病因研究单纯从吸烟饮酒思维模式似不能完全解释。地域性贲门癌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更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