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8卷  第15期

显示方式:
妊娠对TA2小鼠乳腺癌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张丹芳, 孙保存, 赵秀兰, 崔艳芬, 徐少艳, 董学易, 车娜
2011, 38(15): 871-87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01
摘要:
通过检测妊娠环境对TA2小鼠乳腺癌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人妊娠相关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收集TA2自发乳腺癌小鼠84只,观察其生物学行为、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建立妊娠TA2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n=20),检测妊娠环境下肿瘤生长;电化学法检测小鼠血清雌二醇与孕酮浓度,Real-time PCR检测妊娠组肿瘤和乳腺组织ERα和PR mRNA相对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Rα、PR、p53、PCNA和CD31在各组瘤组织内的表达。结果:TA2自发乳腺癌均发生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易内脏转移,乳腺癌分化程度低,不表达ER和PR,表达p53。妊娠组肿瘤生长速度显著加快,肿瘤体积和重量均大于对照组(t=4.142,P<0.001),且癌组织PCNA表达水平增高。TA2孕鼠体内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显著增高(t=-1.568,-8.927,P=0.168,0.001),而ERα和PR mRNA相对表达相对很低(t=12.245,10.933,P<0.001,0.001),肿瘤血管数量增多。结论:TA2自发乳腺癌与人妊娠相关乳腺癌相似,妊娠促进TA2乳腺癌生长,但雌二醇与孕酮对乳腺癌增殖的促进作用可能是间接实现的。
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的表达与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的关系
李渊渊, 何华, 曾飚, 舒丹, 钟玲
2011, 38(15): 875-87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02
摘要:
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的表达在人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现象中的作用。方法:MT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Hoechst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顺铂作用下敏感及耐药细胞的凋亡情况,并使用RT-PCR技术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检测顺铂敏感性人卵巢癌细胞及耐药顺铂人卵巢癌细胞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及hMSH2的转录与翻译表达变化。结果:同一顺铂浓度作用下,耐药顺铂人卵巢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顺铂敏感性人卵巢癌细胞,且后者的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前者。结论:顺铂可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在耐药顺铂人卵巢癌细胞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低表达可能是导致顺铂耐药发生的重要原因。
维生素E琥珀酸酯增强DR5抗体对Raji和K562细胞的凋亡作用
李淑莲, 王赟, 都景芳, 马远方
2011, 38(15): 878-88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03
摘要:
探讨VES增强抗DR5单抗mDRA-6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VES及mDRA-6对白血病细胞Raji和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Annexin V-FITC/PI双染分析白血病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DR5表达;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DR5蛋白表达。结果:MTT检测表明,浓度为10 μg/mL的mDRA-6作用12 h,Raji及K562细胞死亡率分别为21.98%和5.23%,而5 μmol/L、10 μmol/L、20 μmol/L的VES分别与mDRA-6共同作用于Raji或K562细胞,Raji细胞死亡率分别增加至24.67%(P>0.05)、35.65%(P<0.01)和40.22%(P<0.01),K562细胞死亡率分别增加至6.00%(P>0.05)、7.89%(P<0.01)、8.67%(P<0.01)。AnnexinⅤ/PI双染检测2 μg/mL的mDRA-6单独作用Raji及K562细胞12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79%和7.74%,2 μg/mL的mDRA-6与10 μmol/L的VES共同作用Raji及K562细胞12 h,细胞凋亡率分别增至43.18%和16.99%。Raji和K562细胞表面DR5自然表达分别为42.35%和14.92%;10 μmol/L的VES作用Raji、K562细胞12 h后,细胞膜DR5表达率分别增加至70.08%和16.38%。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显示,不同浓度的VES均可增加Raji和K562细胞DR5蛋白表达。结论:VES增强mDRA-6对白血病细胞系Raji和K56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可能是VES增加了Raji和K652细胞膜DR5表达及细胞DR5蛋白表达所致。
塞来昔布通过PI3K/Akt通路调控胃癌细胞凋亡
李春梅, 陈兆峰, 王丽娜, 周永宁
2011, 38(15): 882-88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04
摘要:
探讨塞来昔布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塞来昔布体外处理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结果:塞来昔布处理细胞后,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典型凋亡小体和自噬体;实验组Akt 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Akt蛋白的表达下调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aspase-8 mRNA表达水平上调,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上调,但125 μmol/L塞来昔布作用24 h组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和72 h组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塞来昔布作用72 h后,75 μmol/L组Caspase-9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 μmol/L和125 μmol/L组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rocaspase-8和procaspase-9蛋白被活化,表达量下调,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1)塞来昔布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两种程序性死亡方式导致细胞死亡。2)塞来昔布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为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
ERCC1β-tubulin Ⅲ与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
温浙盛, 马骏, 侯景辉, 罗荣珍, 何洁华
2011, 38(15): 886-88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05
摘要:
探讨ERCC1、β-tubulin Ⅲ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辅助化疗药物铂类、紫杉类的相关性,为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辅助化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β-tubulin Ⅲ在89例手术完全切除并行含铂辅助化疗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行数据处理,回顾性分析ERCC1、β-tubulin Ⅲ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中ERCC1、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1%,53.9%。ERCC1表达阴性者在含铂化疗组有更长的无瘤生存期(P=0.000)和总生存期(P=0.000);β-tubulin Ⅲ表达阴性者在含紫杉类化疗药物组有更长的无瘤生存期(P=0.003)和总生存期(P=0.004)。ERCC1和β-tubulin Ⅲ表达均阴性者在铂类联合紫杉类化疗组有更长的无瘤生存期(P=0.000)和总生存期(P=0.001)。结论:ERCC1表达阳性、组织病理分化低、全肺切除是影响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ERCC1的表达与铂类化疗相关,β-tubulin Ⅲ的表达与紫杉类化疗相关,表达阴性者预后较好;ERCC1、β-tubulin Ⅲ表达均阴性者在铂类联合紫杉类化疗组中预后最好。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RAR-β基因甲基化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胡海亮, 王雷, 陈首慧, 金永堂, 于在诚, 宋超, 李超, 夏觅真, 王怡, 薛绍礼
2011, 38(15): 890-89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06
摘要: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NSCLC)患者组织和血浆中RAR-β基因甲基化状态,探讨RAR-β基因甲基化在NSCLC筛查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NSCLC患者,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methylation-specific PCR,nMSP)检测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外周血血浆RAR-β基因的甲基化,并对1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样品进行RAR-β基因甲基化检测,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肺癌组织RAR-β基因甲基化率59.2%,高于癌旁组织的17.5%(P<0.001);NSCLC患者血浆样品中RAR-β基因甲基化检测率为27.5%,对照组血浆未检测到RAR-β基因甲基化(P<0.001);肺癌患者血浆样品与癌组织RAR-β基因甲基化检出率有显著相关性(P<0.001);血浆中RAR-β基因的甲基化检出率与NSCLC临床分类、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利用nMSP法对血浆样本RAR-β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可为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细胞周期素G1和G2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晓芳, 陶仪声, 柴大敏
2011, 38(15): 894-89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07
摘要:
探讨细胞周期素G1和G2(Cyclin G1,G2)在人类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食管鳞状细胞癌存档蜡块6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20例,所收集病例均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染色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细胞周期素G1和G2的表达情况。结果:细胞周期素G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61.7%)显著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的阳性率25.0%(P<0.05),细胞周期素G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66.7%)显著低于正常食管黏膜的阳性率(90.0%)(P<0.05),两者的表达情况均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素G1和G2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随着食管鳞癌中Cyclin G1表达的增高,Cyclin G2的表达却下降,提示Cyclin G1和Cyclin G2相互之间存在负相调节作用,两者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SIAH2与Bcl-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
甄娟, 李照青, 刘玉东, 李栢林, 宋敏
2011, 38(15): 898-9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08
摘要:
分析正常乳腺组织和浸润性导管癌中SIAH2和Bc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IAH2和Bcl-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IAH2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SIAH2与Bcl-2蛋白在乳腺癌癌变过程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并且二者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ER、PR相关。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IAH2与Bcl-2蛋白在乳腺正常组织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和17.4%,75%和72.5%。统计学结果显示在80例乳腺癌组织中,SIAH2与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01,rs=0.48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IAH2与Bcl-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5S和MCF-7中表达高于乳腺正常上皮细胞系MCF-10A。结论:SIAH2与Bcl-2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均存在异常,并且两者可能存在某种协调关系。
抗前列腺癌γ-精浆蛋白人源Fab抗体的原核表达和特性鉴定
张青, 郝晓柯, 苏明权, 刘家云, 张鹏
2011, 38(15): 902-90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09
摘要:
对从噬菌体抗体库筛选的抗γ-精浆蛋白(γ-sm)人源化Fab抗体进行表达纯化和生物学特性鉴定,为其应用于前列腺癌抗体导向酶-前药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将重组表达载体γ-sm-hFab/pComb3X转化大肠杆菌并诱导其可溶性表达,亲和纯化后采取Western-blot检测表达产物对γ-sm抗原结合特异性。其次分别采用抑制ELISA和竞争抑制ELISA方法分析表达纯化的抗γ-sm人源Fab抗体的亲和力和结合表位。最后采用竞争抑制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超敏S-P法鉴定制备纯化的人源Fab抗体在前列腺癌细胞和组织上的结合分布特性。结果:成功诱导表达和纯化出理论分子量大小可溶性Fab抗体蛋白,含量约占细菌总可溶性蛋白的20.5%,Western-blot证实其能特异性结合识别γ-sm。抑制ELISA显示其表观结合常数(Ka)为0.78×108 M-1,亲和力约为亲本鼠源单抗E4B7的37.5%,竞争抑制ELISA进一步显示,二者识别γ-Sm抗原蛋白上的表位相同。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显示,表达纯化的人源Fab抗体可显著地与前列腺癌细胞和组织特异性结合,其结合主要分布在腺上皮内瘤和中低度恶性的前列腺癌组织上。结论:成功地对筛选的抗γ-sm人源Fab抗体进行了原核可溶性表达、纯化和免疫生物学特性鉴定,为其进一步应用于抗体导向酶-前药实验治疗前列腺癌奠定了基础。
HR-HPV对CIN冷刀锥切后的随访价值
何善阳, 袁力, 李小利, 游泽山, 姚书忠
2011, 38(15): 906-90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10
摘要:
探讨HR-HPV监测CIN冷刀锥切后病变残余或复发的价值。方法:118例冷刀锥切后患者第3、6、12、18、24个月均检测HR-HPV和细胞学及阴道镜,病理证实存在CIN视为残留或复发。结果:术后病理切缘阳性10例(8.5%);术后24个月残留或复发18例(15.3%)。术后第6个月HR-HPV转阴率较术后第3个月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较6个月后的转阴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个月HR-HPV阳性者28例(23.7%),阳性者发病18例(64.3%),阴性患者无发病。术后第6个月HR-HPV诊断病变残留或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0.0%,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64.3%和100.0%。HR-HPV与TCT正确诊断率为91.5%和81.4%,Youden's指数为0.900和0.598,HR-HPV优于TCT。切缘阳性者残留或复发率(40.0%)较阴性患者(13.0%)高(P=0.045),切缘阳性者发病风险是阴性者4.5倍(95% CI=1.121~17.866)。结论:术后第6个月HR-HPV检测是监测冷刀锥切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早期敏感指标,阳性者密切监测,阴性者常规监测不增加发病风险。此外,切缘阳性是病变残留或复发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33例外周原始神经外胚瘤临床分析
李瑞健, 赵路军, 王平, 巩琳琳
2011, 38(15): 910-91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11
摘要:
探讨各种临床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外周原始神经外胚瘤(pPNET)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收治的33例病理诊断为p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8例;中位年龄17岁;肿瘤原发于躯干部位21例,非躯干部位12例(10例原发于四肢,2例原发于头皮)。25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19例接受根治性手术,6例接受姑息性手术,8例根治术后患者及1例姑息术后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8例未手术患者中3例接受了局部放疗。手术治疗病例中17例接受了术后化疗,5例接受了术前化疗;未手术病例中5例接受了全身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因素,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范围10~38个月),2年生存率为36.4%;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1.6%;全组主要转移部位为肺和骨,转移率均为24.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原发部位(P=0.005)、手术方式(P=0.001)可以影响全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术后放疗(P=0.039)有可能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期;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原发部位(P=0.037)、手术方式(P=0.017)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PNET临床上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肿瘤原发部位、手术方式可以影响pPNET患者的总生存期,术后放疗有可能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期,肿瘤原发部位及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三氧化二砷联合FLAG方案治疗复发急性髓性白血病及对白血病干细胞的影响
刘春霞, 姚小健, 易娟, 陈静, 魏虎来
2011, 38(15): 915-9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12
摘要:
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联合改良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疗效以及对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的作用。方法:10例难治和复发AML患者采用AT联合FLAG方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骨髓中LSC和P-g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10例患者经AT联合FLAG方案治疗,持续缓解时间平均8个月(4~12个月),完全缓解率(CR)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80%、60%和25%。10例患者均出现了Ⅳ度骨髓抑制,但未出现其它严重不良反应,无1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亡。骨髓中P-gp+细胞由治疗前的(23.55±2.75)%降为治疗后的(11.67±3.50)%;骨髓中LSC(CD34+CD38-CD123+)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为(4.30±1.30)%和(2.60±0.70)%。结论:AT联合改良FLAG方案可有效诱导难治和复发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缓解,并降低患者骨髓中白血病干细胞(LSC)和P-gp+细胞的数量。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25例临床特点分析
陈秀菊
2011, 38(15): 918-91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13
摘要:
Ivor-lewis术中胸腔内全机械性食管胃侧侧吻合应用
姜宏景, 于振涛, 马明全, 尚晓斌, 唐鹏
2011, 38(15): 920-92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14
摘要:
探讨Ivor-lewis术中胸腔内全机械性食管胃侧侧吻合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纵向缝合食管胃吻合口后壁,使吻合口后壁延长至3 cm以上,同时应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闭合吻合口前壁,完成食管胃侧侧吻合18例。术后随访观察进食情况,纤维胃镜、造影评估吻合口内径。结果:17例顺利完成胸腔内全机械性食管胃侧侧吻合;术后均无吻合口瘘,切缘无癌残留。术后随访3~24个月,进食通畅,行胃镜检查7例,造影检查15例,1例患者吻合口轻度狭窄,无因吻合口狭窄行内镜扩张,吻合口面积为(2.23±0.35)cm2。结论:Ivor-lewis术中胸腔内全机械性食管胃侧侧吻合应用安全可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从而减少因吻合口狭窄行内镜扩张次数,但由于缺乏科学的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尚不能明确其是否可以替代传统管型吻合器吻合。
舒尼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
杨清杰|孙晓雁|综述|郭明|审校
2011, 38(15): 923-9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15
摘要:
苹果酸舒尼替尼(sunitinib malate)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之一。可抑制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内的80多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而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的突变和过度表达被证实与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关。因此部分学者进行了用舒尼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吉西他滨+顺铂)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舒尼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的疗效。其中舒尼替尼联合吉西他滨+顺铂的临床试验显示最大耐受剂量方案:舒尼替尼(37.5 mg口服 1次/日,2/1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脉用药,d1、8,3周方案,)+顺铂(80 mg/m2,静脉用药,d1,3周方案)的部分缓解率高达66.7%。而且在临床试验中出现的舒尼替尼的毒副作用大多为1~2级,大部分患者能较好耐受。这提示舒尼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上可能有一定的运用前景,但目前相关的研究仍较少,如对舒尼替尼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及基因突变情况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疗效差异等的研究均未见报道。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王勐, 综述, 王长利, 审校
2011, 38(15): 927-9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5.016
摘要: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肺癌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肺癌病死率已居肿瘤死亡率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以上,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因此内科治疗仍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近十年来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手段并未使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获得突破性进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肿瘤血管生成作为靶点的药物为主,部分药物已经在晚期NSCLC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21世纪分子靶向治疗已取得了飞跃的进展,许多新的靶向性治疗研究为NSCLC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本研究将从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以及多靶点抗肿瘤药物3个方面就目前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