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8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AT1-R在雌激素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潘卓, 杨清, 苏卿
2011, 38(2): 61-6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01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1 (angiotensin receptor 1, AT1-R)在雌激素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 细胞周期转化中的作用及其对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1/2,ERK1/2) 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T1-R在HEC-1A细胞中的表达;脂质体介导AT1-R-siRNA质粒转染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 经G418选择培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HEC-1A细胞中AT1-R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无雌激素诱导及雌激素诱导10 min转染前后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 Western blot检测ERK1/2蛋白及E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转染AT1-R-siRNA-GFP后,与未转染组相比AT1-R蛋白表达降低41.79(P<0.01); 沉默AT1-R能够抑制17β-E2对HEC-1A细胞的促增殖作用。17β-E2处理10 min后, HEC-1A细胞G1期细胞减少, S期细胞增多,细胞增殖明显(P<0.05);AT1-R沉默后,能够抑制17β-E2诱导的HEC-1A细胞周期转化, 使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P<0.05); 雌激素处理10 min后,HEC-1A细胞ERK1/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 沉默AT1-R后ERK1/2蛋白表达水平又明显降低。17β-E2诱导及AT1-R沉默对HEC-1A细胞ER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AT1-R在雌激素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细胞周期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ERK1/2表达降低有关,与ER表达无关。
ERCC2基因多态性与非吸烟人群肺癌易感性的关系
钱碧云, 周晓颖, 张寰, 张丽娜, 郑红, 俞和, 陈可欣
2011, 38(2): 66-7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02
摘要:
目的:探讨在从不吸烟人群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ERCC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肺癌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运用TaqMan荧光定量实时PCR分析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ERCC2基因rs1799793和rs1318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检测。按照吸烟状态进行分层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各基因型在非吸烟的病例对照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多态性对非吸烟者患肺癌的影响;最后提取迄今为止发表的全部非吸烟人群中的ERCC2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发病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54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577例健康对照者中ERCC2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过在非吸烟组中携带rs1799793 (Asp312Asn) 变异等位基因型312A, 个体患肺癌的风险是携带野生型GG的2.1倍 (OR=2.10, 95% CI:1.22~3.64); 特别是患肺腺癌的风险1.2倍 (OR=2.20, 95% CI:1.20~4.05)。携带rs13181 (Lys751Gln) 变异等位基因型751C, 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患肺癌的风险是野生型AA的1.7倍 (OR=1.72, 95% CI: 1.01~2.95)。总结全世界范围发表的肺癌相关ERCC2基因研究,对非吸烟人群1 550例rs1799793位点和1 645例rs13181位点的病例对照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论东西方人种,携带变异型ERCC2基因都将增加非吸烟肺癌的发病危险,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携带ERCC2变异等位基因型的非吸烟人群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易感人群。
TSG101的下调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
张莹, 宋宁, 崔泽实, 王恩华, 宋敏
2011, 38(2): 71-7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03
摘要:
目的:研究肿瘤易感基因101(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 101,TSG101)的下调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的作用及TSG10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脂质体法将靶向TSG101的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入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中。分别使用MTT法、 流式细胞仪、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siRNA干扰后MCF-7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和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SG101在5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TSG101 siRNA转染后的MCF-7细胞与对照组相比, 增殖能力减弱。细胞周期结果显示,TSG101 siRNA转染后的MCF-7细胞周期G0/G1期及S期比例 (70.51±0.23; 23.65±0.78)与对照组 (59.15±0.77,34.96±0.45)、(59.21±0.68,34.89±0.30) 相比,G0/G1 期比例增多, S期比例减少。细胞凋亡结果显示, TSG101 siRNA转染后的MCF-7细胞 (13.71±1.31) 与对照组 (4.37±0.87)、(6.00±0.08)相比,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迁移结果显示, TSG101 siRNA转染后的MCF-7细胞 (4.60±0.80)与对照组(24.47±1.90)、(23.80±2.20)相比,细胞迁移能力减弱。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 TSG101蛋白主要定位于乳腺癌细胞质和 (或) 细胞核内,呈棕黄色颗粒。54例乳腺癌组织中TSG101阳性表达40例 (74.07%),TSG101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不表达或呈微弱的胞质表达, TSG10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结论: TSG101的下调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的增殖, 诱导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1/S期, 并且降低其迁移能力。TSG101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生、 发展过程。
Pygo2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海东, 陈玉英, 王占祥, 刘希尧, 谭国伟, 沈上杭
2011, 38(2): 75-78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04
摘要:
目的:检测Pygo2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5种胶质瘤细胞株Pygo2 mRNA表达,Real-time PCR检测67例Ⅱ~Ⅳ级脑胶质瘤组织中Pygo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脑胶质瘤组织中Pygo2的蛋白表达。结果:Pygo2 mRNA在5种胶质瘤细胞株中均有表达,其中U251细胞中最高,C6细胞中最低。Pygo2mRNA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极低,而在脑胶质瘤Ⅱ~Ⅳ级表达显著增高,且Pygo2 mRNA表达随肿瘤分级的增高而显著增强(P<0.05)。Pygo2在脑胶质瘤组织细胞中定位于胞核, 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呈阴性,而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约有65.0%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显著 (P<0.01)。Pygo2表达Ⅱ级 (WHOⅡ)中低,Ⅳ级 (WHO Ⅳ)中高。Pygo2在脑胶质瘤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中表达阳性率分别是5/13(38.5%)、12/26(46.2%)、15/19 (78.9%)、20/22(90.9%),Pygo2蛋白表达与肿瘤分级密切相关 (P<0.01)。此外,Pygo2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ygo2在正常脑组织中呈阴性,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均高表达,且在组织中其表达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显著增强, 提示Pygo2可能在脑胶质瘤的发生、 恶性演进中起了重要作用。
家族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董锐增, 叶延伟, 师英强, 赵广法, 傅红
2011, 38(2): 79-8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05
摘要:
目的:探讨家族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腹部外科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 42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频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6例(3.5%)符合国际遗传性胃癌协作组推荐的家族性胃癌标准。家族性胃癌患者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0.3岁, 20.5%为早期,21.2%家系中伴胃外恶性肿瘤,而非家族性胃癌患者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7.3岁,12.4%为早期,7.9%家系中伴胃外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族性胃癌中患者发病年龄呈逐代下降趋势,第一代患者平均年龄为58.3岁, 第二代患者平均年龄为49.7岁,第三代患者平均年龄为4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族性胃癌家系中胃外恶性肿瘤常见为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白血病,其中结直肠癌、肝癌、白血病与非家族性胃癌家系胃以外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族性胃癌与非家族性胃癌患者在性别、肿瘤位置、组织类型、 病灶个数等方面与非家族性胃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族性胃癌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 发病年龄早,发病年龄逐代下降,家系成员中较常发生胃外恶性肿瘤。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食管癌组织浸润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解瑞玲, 董伯升, 庞慧, 成媛, 尚可, 李醒亚
2011, 38(2): 83-86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06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在食管癌组织浸润密度、分布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68阳性巨噬细胞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浸润,比较癌旁正常组织和食管癌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密度,并分析癌组织中TAMs浸润密度、分布对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及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癌组织TAMs浸润密度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食管癌间质和癌巢TAMs浸润高密度组5年生存率低于低密度组(P<0.05);癌间质TAMs浸润高密度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密度组 (P<0.05);相反,癌巢TAMs浸润高密度组5年生存率高于低密度组 (P<0.05)。癌间质和癌巢、癌间质TAMs浸润密度与患者生存时间均呈负相关性 (P<0.05);癌巢TAMs浸润密度与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5),癌间质及癌巢TAMs浸润密度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均<0.05)。结论:TAMs在食管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浸润密度,且不同微环境的浸润密度不同,与患者生存时间及预后具有相关性。
趋化因子CCL15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悦国, 张宁
2011, 38(2): 87-88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07
摘要: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CCL15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对CCL15与肝癌的恶性行为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方法:80例HCC、80例癌旁组织和5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CCL15染色为SP免疫组化法。结果:HCC组织中的CCL15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 (P<0.05),在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之间没有差异;CCL15的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理学分级、术前AFP浓度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癌栓、有无包膜以及TNM分期等有显著关系。结论:CCL15的表达与HCC的一些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提示CCL15可能是反映HCC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380例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黄深, 张森, 高枫, 刘传渊, 柳俊刚
2011, 38(2): 89-9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08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9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结直肠癌女性患者38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经期关系、民族、病程、首发症状、肿瘤部位与大小、肿瘤与腹膜返折、浸润肠腔周径、大体类型、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血清CEA、大便潜血作为研究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380例结直肠癌女性患者发现54例(14.2%)出现同时性或异时性卵巢转移。单因素分析示:经期关系、病程、首发症状、肿瘤最大直径、浸润肠腔周径、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和血清CEA与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示:经期关系、首发症状、浸润肠腔周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血清CEA均为大肠癌卵巢转移的相关指标。结论:经期关系、首发症状、浸润肠腔周径、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血清CEA是结直肠癌发生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
未扪及肿块的乳房簇状钙化病灶143例手术治疗
唐金海, 赵凯华, 徐晓明, 胡亦钦, 俞乔, 季明华, 龚建平, 秦建伟
2011, 38(2): 94-96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09
摘要:
目的:探讨未扪及乳房肿块仅影像学表现为簇状钙化病灶的定位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对143例乳房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肿块,仅钼靶片显示簇状钙化灶患者,术前应用全数字化平板乳腺机 (FFDM),对钙化灶进行坐标定位、术中精确切除病灶、术后应用FFDM法复检标本,同时行广基带血管腺体组织瓣Ⅰ期乳房内成形保乳手术(恶性单发病灶患者)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恶性多中心病灶患者)。结果:17例病理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 15例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111例为恶性病灶;2例导管内癌患者行单纯乳房切除,13例患者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后放疗);恶性患者中,88例患者行保乳手术,23例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坐标法定位病灶的准确率为100%(143/143)。恶性病灶中,对病灶切缘阴性、FFDM复检无病灶残留者,其广基带血管腺体组织瓣Ⅰ期乳房内成形结果按JCRT标准,达优率为88.1%(89/101)。23例患者行改良根治术,19例为弥漫性恶性钙化多中心病灶者,4例为单发病灶。14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6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全组有2例恶性患者发生远处转移,无局部复发者。结论:对不能扪及肿块的乳腺簇状钙化病灶, 应用FFDM坐标法定位,准确可行。对单发恶性病灶者,在定位下行保乳手术,同时行广基带血管腺体组织瓣Ⅰ期乳房内成形,创伤小,疗效满意,术后放疗后乳房美观度优良,尤其适用于国人较小的乳房。
青年胃癌53例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邢艳敏, 谢广茹, 潘战宇, 孙海燕, 刘东颖
2011, 38(2): 97-99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10
摘要: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行胃癌手术治疗的年龄≤35岁的青年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人胃癌临床表现以上腹部疼痛不适最常见,占77.4%,男女之比为1:1.65,肿瘤部位以胃窦部常见。病理分类弥漫型癌占81.1%,TNM分期Ⅲ~Ⅳ期病例占83%;84.9%原发灶穿透浆膜 (T3-4 );77.4%患者伴淋巴结转移(N1-3 );32.1%伴有远处转移(M1 )。全组根治手术率64.2%。术后l、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4.7%、22.6%和18.3%。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手术性质、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青年胃癌以女性和弥漫型癌所占比例较高,临床分期晚,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TNM分期、手术性质及术后辅助化疗是评价其预后的重要参考因素。
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析
吴隆秋, 李金高, 叶新芊, 刘岚, 王索宇
2011, 38(2): 100-10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11
摘要:
目的:探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概率和表现形式, 研究其可能的转移机制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江西省肿瘤医院初治鼻咽癌患者MRI诊断考虑有腮腺淋巴结转移者,分析其表现形式,可能的转移机制及预后。结果:2年期间1 004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中15例腮腺区结节考虑有淋巴结转移,按拟定诊断标准14例确诊为腮腺淋巴结转移,1例排除,发生率1.4%。转移淋巴结大部分(82%)为浅叶淋巴结。发生腮腺淋巴结转移者绝大部分(93%)为中晚期病例,N3患者占43%,64%患者有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7例患者有Ⅱa及Ⅱb区淋巴结包膜外侵融合。79%的患者有咽旁间隙不同程度侵犯,36%患者放化疗前进行过颈部干预。中位随访10.5个月后,14例患者6例1年内发生远处转移,其中2例已死亡。结论: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率为1.4%。其发生可能与颈部淋巴结>6cm伴包膜外侵;Ⅱa、Ⅱb区淋巴结融合;咽旁间隙肿瘤占据紧邻腮腺以及既往曾行颈部干预等有关。腮腺淋巴结转移是鼻咽癌预后不良的因素。
口服小剂量环磷酰胺节拍疗法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23例临床分析
姜晗昉, 宋国红, 车利, 邸立军, 任军
2011, 38(2): 104-10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12
摘要:
目的:评价口服小剂量环磷酰胺节拍疗法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环磷酰胺50mg/d,连续口服, 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若病情稳定,环磷酰胺用至1年后停药。根据RECIST标准评价疗效。按NCI-CTC分级标准3.0进行不良反应评价。结果:23例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接受治疗,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完全缓解1例 (4.3%),稳定13例(56.5%),进展9例 (39.1%),总有效率 (CR+PR) 4.3%,疾病控制率 (CR+PR+SD) 60.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PFS) 5个月 (95%CI:0.31~9.70个月),平均PFS为7.65个月 (95%CI: 4.93~10.3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29个月,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9%和50.9%。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和乏力(13%),均为Ⅰ~Ⅱ级。结论:小样本研究证实口服小剂量环磷酰胺节拍疗法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是一种有效的方案,耐受性好,值得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老年性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莫祥兰
2011, 38(2): 107-10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17
摘要:
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48例的疗效预测因素分析
高艳, 曹水, 任秀宝, 于津浦, 张乃宁, 张静
2011, 38(2): 108-11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13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治疗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疗效及预后预测因素。方法:48例MRCC患者,采用CIK细胞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的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进行疗效评价,并将无进展生存期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与临床特征、生化参数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疗效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用中位数检验法进行不同脏器转移组之间中位PFS的比较。结果:48例患者中,PR 2例,SD 30例,PD 16例。PR+SD占66.7%。中位PFS为7个月。多因素分析提示脏器转移数目、血小板(platelet, PLT)计数与PFS明显相关(P值分别为0.034、 0.046)。对33例仅有单个脏器转移的病例进行的分层分析表明转移部位对CIK治疗疗效的影响可能不大。结论:CIK细胞是治疗MRCC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脏器转移数目和PLT计数是其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提示脏器转移数目>1和PLT升高的患者预后差。
榄香稀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81例的临床疗效探讨
樊翠珍, 戴红, 初玉平
2011, 38(2): 112-11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14
摘要:
38例复发与残存鼻咽癌的射波刀再治疗
刘建民, 梁平, 卿超群, 卢幻真, 姚二华
2011, 38(2): 114-11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15
摘要:
对 “边缘可切除” 胰腺癌的新认识
马维东, 郝继辉
2011, 38(2): 116-12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16
摘要:
随着胰腺影像学和外科手术技巧的发展,外科医生在 “可切除的” 胰腺癌与 “局部进展的” 胰腺癌之间划分出一类 “边缘可切除” 胰腺癌。这一大类肿瘤包括部分累及肝动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并且其受累的血管有切除与重建可能的胰腺癌。对 “边缘可切除” 胰腺癌施行根治性手术,有助于提高以往被认为是“无法切除” 的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统计,“边缘可切除” 肿瘤的术后切缘阳性发生率较高,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术前应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分级,并联合新辅助治疗有可能为此类患者获得R0切除创造条件, 并改善预后。
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1例
甄振华, 詹必红, 孙伟, 王慧敏
2011, 38(2): 120-12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2.01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