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8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CLOCK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朱晓灵, 戴弘季, 曹明丽, 郑红, 赵妍蕊, 宋丰举, 陈可欣
2011, 38(3): 121-12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01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钟CLOCK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 499例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和1 592例正常女性对照者CLOCK基因rs3805151位点的基因型,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CLOCK基因CC型、CT型和TT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2,P=0.008),与CC型相比,杂合型CT可以显著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OR=1.41,95% CI:1.07~1.87),携带T等位基因(CT/TT)的个体乳腺癌风险增加35%(OR=1.35,95% CI:1.04~1.76)。分层分析显示,携带T等位基因绝经后、无肿瘤家族史者、无乳腺良性病史的个体患乳腺癌风险增加。结论:CLOCK基因rs3805151 C>T可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这一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通过不同种族人群的关联研究以及功能学研究的证实。
尺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例
程润芬, 张连郁
2011, 38(3): 125-12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15
摘要:
索拉非尼降低放射对肝癌细胞的作用
李巧巧, 刘孟忠, 王莉, 李锦清
2011, 38(3): 126-129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02
摘要:
目的:观察放射联合索拉非尼(Sorafenib)对人肝癌细胞的作用。方法: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BEL-7402,以单纯放射(IR)和放射前联合索拉非尼(IR+S)处理后,使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照射后细胞克隆形成率并计算放射增敏比;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照射后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放射后细胞凋亡率与细胞周期分布;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照射后DNA损伤阳性细胞比例。结果:索拉非尼增加肝癌细胞放射后克隆形成,放射增敏在SMMC-7721和BEL-7402细胞中比分别为0.78和0.88。放射2天后,IR+S处理后肝癌细胞的细胞增殖抑制率与IR处理靠近。加入索拉非尼后出现:1)放射后24 h肝癌细胞的细胞凋亡比增加 (IR+S vs IR在SMMC-7721细胞中为18.3%±2.0% vs 6.1%±1.0%,在BEL-7402细胞中为17.0%±2.4% vs 8.2%±2.1%, P<0.05),但对放射后48 h细胞凋亡比例无影响;2)延迟和延长放射后G2/M期细胞比例升高;3)不影响放射后DNA受损阳性细胞比例,但是减少放射后6 h DNA受损阳性细胞残留(DNA受损阳性细胞比例IR+S vs IR在SMMC-7721细胞中为23.8%±2.9% vs 59.9%±2.4%,在BEL-7402细胞中为25.0%±3.0% vs 46.4%±3.8%,P<0.001)。结论:放射前联合索拉非尼降低了放射对肝癌细胞的作用。进一步体内实验需要考虑更合适的联合方式。
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对裸鼠腹腔种植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谢小平, 易斌鸿, 端木尽忠, 李正荣, 陈文学, 揭志刚
2011, 38(3): 130-13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03
摘要:
目的:观察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对裸鼠腹腔内种植的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测定微球的基本特性和体外缓释性能。32只裸鼠腹腔内种植了胃癌细胞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植入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空白壳聚糖微球、5-氟脲嘧啶溶液和生理盐水。结果:所得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大小为(185.5±15.0)nm,药物包封率为(49.3±2.1)%;该微球在体外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作用,用于腹腔化疗,并与其它3组比较,可明显改善腹腔内种植了胃癌细胞的裸鼠腹围和体重(P>0.05),减少腹腔癌结节数(P<0.05),增加腹水细胞的凋亡率(P<0.01),提高裸鼠的自然存活率(P<0.05),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低(P<0.05)。结论: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可有效地抑制裸鼠腹腔内种植的胃癌细胞生长,且用药安全。
复合不平衡氨基酸对荷肝癌H22小鼠肿瘤的影响
闫忠芳, 陆伟, 齐玉梅, 杨晶, 金玉坤, 钱绍诚
2011, 38(3): 134-13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04
摘要:
目的:研究复合氨基酸失衡液及几种单成分氨基酸失衡液对荷瘤宿主肝癌抑制的影响。方法:以荷肝癌H22ICR小鼠为研究对象,将小鼠随机分为9组:A组 (平衡氨基酸)、 B组 (富含精氨酸)、 C组 (去缬氨酸)、 D组 (富含亮氨酸)、E组 (去酪氨酸)、 F组 (去苯丙氨酸)、 G组 (去丝氨酸)、 H组 (不加氨基酸)、 I组 (复合氨基酸),分别给予不同组别的肠内营养液12天。以肿瘤体积、肿瘤质量、肿瘤质量/尸质量、抑瘤率、肿瘤细胞坏死率、PCNA指数以及DNA倍性作为观察肝癌抑制的指标。结果: B、 C、 D、 E、 F、G、 H、 I与A组比较,肿瘤体积、肿瘤质量、肿瘤质量/尸质量以及PCNA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肿瘤细胞坏死率、DNA倍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H、 I组与A组比较, G0/G1期细胞百分数均升高,S期和G2/M期细胞百分数均下降 (P<0.05)。结论:复合氨基酸失衡液及单成分氨基酸失衡液对肝癌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平衡氨基酸液则促进肝癌生长。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雌孕激素双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
张勤, 刘红, 赵晶
2011, 38(3): 138-14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05
摘要: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多因素对雌激素(ER),孕激素(PR)双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04年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1 250例单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筛选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两种亚型,对两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部位、以及生存期进行分析。结果:中位随访60个月(6~73个月),两种亚型在发病年龄、月经状态、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和PCNA表达等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乳腺癌家族史患者比例 (8.9% vs 4.3%, P=0.010)和P53的阳性表达均较高(64.4% vs 60.7%, P=0.006);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更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结大于4枚以上的比例较高 (36.6% vs 29.7%, P=0.004),TNM分期Ⅲ期+Ⅳ期的患者比例比三阴性乳腺癌组高 (18.3% vs 29.3%, P=0.014)。两亚型乳腺癌在远处转移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与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在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但短期(5年)无病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推测HER-2不是ER,PR双阴性乳腺癌的短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Twist ARF和E-cadher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娟, 魏君, 王士杰, 于跃明, 杨珊, 王贵英
2011, 38(3): 143-14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06
摘要:
目的:探讨Twist、ARF、E-cadherin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同时分析Twist、ARF、 E-cad?herin与大肠癌生长,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对60例大肠癌标本及60例正常大肠黏膜标本分别进行Twist、ARF、E-cadherin蛋白检测。结果:Twist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5);ARF及E-cadherin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大肠黏膜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wist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病理学分级、肠壁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 (P<0.05)。ARF、 E-cadherin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病理学分级、肠壁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 TNM分期、 有无远处转移相关 (P<0.05)。Twist与ARF共同阳性者10例,共同阴性者8例,两者呈显著性负相关 (r=0.806, P=0.004)。Twist与E-cadherin共同阳性者3例,共同阴性者7例,两者呈显著性负相关 (r=0.754, P=0.006)。结论:Twist的过度表达,ARF、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缺失在大肠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Twist通过调节ARF/MDM2/p53途径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形成, 同时影响E-cadherin的表达而促进上皮-间质转化现象,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和转移。
荧光原位杂交在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
王一, 孙光, 刘晓强, 孙岩, 李晨光, 吴长利, 王凡
2011, 38(3): 148-15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07
摘要:
目的:检测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染色体的缺失和非整倍异常,探讨FISH技术作为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无创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收集可疑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新鲜尿液,同步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检测3号、7号及17号染色体、9号染色体p16位点异常。共入选可疑尿路上皮肿瘤患者10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正常对照组患者各染色体异常数据设定阈值用于肿瘤患者的实验室诊断。根据检验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别计算FISH和脱落细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染色体异常明显增多。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和80%,FIS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和80%(P<0.01)。根据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的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尿脱落细胞学和FIS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和0.842。结论:对可疑尿路上皮肿瘤的患者进行FISH检测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创检测方法。FISH的总体敏感度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特异度与尿脱落细胞学相当。
高危乳腺癌术后以吡柔比星为主密集化疗临床研究
任洪波|包中会|杨吉帆|黄碧有|李少林
2011, 38(3): 151-15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08
摘要:
目的:探讨高危乳腺癌术后以吡柔比星(THP)为主密集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高危因素乳腺癌81例,随机分为密集化疗和常规化疗。两组患者化疗药物剂量THP 60 mg/m2d1,紫杉醇 (PTX) 175 mg/m2d2。密集化疗组每14d重复,常规化疗组每21d重复,共化疗4个周期。结果:全部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随访5年,随访率95.06%。密集化疗组3年总生存率92.68%,常规化疗组3年总生存率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两组3年无瘤生存率两组分别是87.80%和6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3,P<0.05);两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97%和3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0.05);两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3.65%和2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5)。密集化疗组中Ⅰ~Ⅱ度和Ⅲ~Ⅳ度白细胞降低分别为70.73%和21.94%,Ⅰ~Ⅱ度血小板减少为31.71%, 无Ⅲ~Ⅳ度血小板减少。而常规化疗组Ⅰ~Ⅱ度和Ⅲ~Ⅳ度白细胞降低分别为54.20%和25.00%,Ⅰ~Ⅱ度血小板减少为12.50%,无Ⅲ~Ⅳ度血小板减少。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粒缺性发热。结论: 密集化疗能有效延长高危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不良反应可耐受。
100例神经母细胞瘤临床预后分析
李忠元, 赵强, 王景福, 曹嫣娜, 李璋琳, 闫杰
2011, 38(3): 155-158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09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stoma, NB) 的临床特征、 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至2009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00例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中位随访期26.6个月(2~161个月);末次随访时CR 33例 (33%),中位CR时间为14.4个月;带瘤生存病情稳定20例,总生存率(SR)53%。全组1、2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5%、81.5%及33.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是否原发纵隔、INSSⅢ+Ⅳ期、NSE>100μg/L、LDH>700U/L、骨髓以外转移、手术方式、病理类型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纵隔以外原发、是否完全切除肿瘤及LDH>700U/L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于纵隔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预后较其他部位好;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应采取手术、放疗及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可明显改善其预后;检测血清LDH对评估NB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免疫抑制相关的脑原发淋巴瘤19例诊治分析
邢艳敏, 姜战胜, 李燕巍, 谢广茹
2011, 38(3): 159-16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10
摘要:
目的:分析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脑原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9例无免疫抑制患者脑原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因素、 运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男7例,女12例,中位年龄55岁。全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0%、39.7%和13.2%,中位生存期(MST)22个月;单病灶12例,多病灶7例。病理检查为B细胞来源者占94.7% (18/19),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为主。16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全组共2例行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经Log-rank检验:病灶的单发或多发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P=0.001)。结论:近年免疫功能正常人群脑原发淋巴瘤发病率上升,疗效不理想,多病灶患者预后不良。化疗在其综合治疗中极为重要,临床采用以HD-MTX为基础的化疗+放疗策略,可提高脑原发淋巴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结直肠癌单个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及其预后意义研究
王福龙, 潘志忠, 万德森, 卢震海, 李力人, 陈功, 伍小军, 丁培荣, 孔令亨
2011, 38(3): 162-16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11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结直肠癌单个转移的淋巴结分布情况及其在预后中的作用,探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转移位置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3年2月~2008年6月行根治性手术且术后常规病理检测只有一个淋巴结转移结直肠腺癌患者资料。结果:共收集病例263例,单个淋巴结跳跃转移率35%。淋巴结转移分布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示送检淋巴结个数和病理分级是影响系膜组淋巴结转移因素,年龄是影响系膜动脉结扎处淋巴结转移因素。TNM分期ⅢA期5年生存率88.4%,ⅢB期73.1%,5年生存有差异。中国分期Dukes' C1期和Dukes' C2期5年生存无显著性差异。影响预后因素Cox回归显示5年生存率与性别、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有关。结论:单个转移的淋巴结有很高的概率分布在远离肿瘤的位置,清扫系膜根部淋巴结是必要的。淋巴结转移率而不是淋巴结转移位置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按淋巴结转移位置进行分期意义不大。
腹腔镜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十二指肠乳头癌治疗中的应用与评价
周凡, 黄明文, 徐智, 罗志强, 邹书兵, 邵江华, 王恺
2011, 38(3): 166-169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12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总结本院17例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癌已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 其中腹腔镜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ally-assist?ed pancreaticoduodenctomy, LAPD)7例,开腹手术患者(open pancreaticoduodenectomy,OPD)10例。分析手术方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难点及对策、术后恢复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LAPD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334.29±32.07) min,与OP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3),LAPD组手术时间和身体质量指数成正相关 (r=0.809, P=0.028)。而两组中平均失血量,输血例数、切口平均长度、平均首次离床活动时间、平均肠鸣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LAPD组均优于OPD组,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具有一定的优势,肿瘤位置合适、体型偏瘦的病例是开展该术式的理想条件。
17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分析
徐志红, 胡家安, 陈俊佶, 蔡凡, 任健
2011, 38(3): 170-17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13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BAC)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病理基础,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BAC疗效与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 按照2009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公布的新修订的肺癌分期系统进行TNM分期,通过统计学方法总结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70例BA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1.4,吸烟与无吸烟之比为1:2.9,中位生存期为6.48年。单纯BAC和伴有BAC成分的腺癌可能与吸烟关系不大。病理类型、影像学类型和治疗方案的组间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影像学表现、TNM分期以及是否放化疗与BAC患者预后有关;而性别、年龄、吸烟以及靶向治疗与BAC患者的生存时间无关。结论:BAC发病在非吸烟者中多见, 单纯性BAC较其他病理类型有较长的生存期; BAC患者中咳大量泡沫样痰的症状并不多见,治疗上以尽可能手术为主,以结合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为原则;EGFR-TK1的一线治疗可用于晚期BAC。
肺黏膜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1例
王亚伟, 欧阳学农, 解方为
2011, 38(3): 174-17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16
摘要:
肾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进展
陈业刚, 刘晓强
2011, 38(3): 175-178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14
摘要:
肾癌是成人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1/3的肾细胞癌患者在诊断原发肿瘤时已有转移灶,血行播散是肾癌转移的重要途径,肿瘤细胞进入外周血是肿瘤远处转移的前提。近年研究表明,肾癌CTCs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有明显的相关性,外周血CTCs的检测可成为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CTCs的检测有助于研究肿瘤转移机制、指导肿瘤治疗、判断治疗效果、为推断预后提供可靠参考。由于外周血中CTCs数量稀少, 缺乏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使CTCs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相关肿瘤标记物研究的深入,使得CTC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技术主要有磁性细胞分选,膜滤过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流式细胞分析, 激光扫描细胞计量技术,生物芯片技术, 细胞搜索系统。本文就肾癌患者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儿童双侧肱骨嗜酸性肉芽肿2例
王姚斐, 沈靖南, 王晋, 黄纲, 谢显彪
2011, 38(3): 179-18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3.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