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8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人鼻咽癌紫杉醇耐药细胞系与其亲代细胞系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
李维, 马艳红, 董运鹏, 张心丽, 谭国林
2011, 38(5): 241-24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01
摘要:
目的: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是一种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上发展起来的用于检测两个基因组间相对DNA拷贝数的改变(缺失或扩增), 并将这些变化在染色体上进行定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为了解鼻咽癌紫杉醇耐药细胞 (CNE1/Taxol, HNE2/Taxol, 5-8F/Taxol)与亲代细胞(CNE1, HNE2, 5-8F)在基因组DNA水平上可能存在的差异, 以及这种差异在肿瘤获得性耐药产生中的意义, 采用CGH技术对鼻咽癌紫杉醇耐药细胞与亲本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三株鼻咽癌紫杉醇耐药细胞采用大剂量冲击与剂量逐渐递加相结合的方法诱导而成。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测定药物的敏感性,利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CGH) 对耐药细胞和其亲本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和分析, 比较耐药细胞与亲本细胞在染色体扩增与缺失上的共同点和差异。结果:三株鼻咽癌紫杉醇耐药细胞耐药指数分别为8.43、 8.27和5.26。鼻咽癌亲本细胞存在广泛的染色体改变,主要表现在3q21-qter, 5p13-pter, 12和20q11-qter的共同扩增以及10q11-qter, 18和X染色体的共同缺失,从亲本细胞系诱导的三株鼻咽癌紫杉醇耐药细胞系表现为3q21-qter, 5p13-pter, 12,20q11-qter和8q21-qter的共同扩增, 无明显共同缺失区域。与亲本细胞共同扩增区域相比,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8q21-qter区域在三株耐药细胞中出现了新的共同扩增。结论: 3q21-qter, 5p13-pter, 12和20q11-qter的共同扩增以及10q11-qter,18和X染色体的共同缺失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 而8q21-qter染色体扩增可能与鼻咽癌获得性紫杉醇耐药相关,对这些区域的进一步研究, 有可能为肿瘤发生及耐药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胰高血糖素瘤1例
高松, 马维东, 郝继辉
2011, 38(5): 245-24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15
摘要:
改良型TAT-凋亡素体外抗人膀胱肿瘤活性的研究
王春晖, 王剑松, 詹辉, 李鸿钧, 丁明霞, 颜汝平, 柯昌兴, 徐鸿毅
2011, 38(5): 246-249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02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型TAT-凋亡素 (TAT-VP3) 融合基因在不同人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及诱导凋亡的效应。方法: 利用改良型TAT-VP3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TAT-VP3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AT-VP3, 经BamHⅠ/XhoⅠ双酶切鉴定和基因测序无误后采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转染人膀胱癌BIU-87及EJ细胞, 利用RT-PCR技术检测改良型TAT-VP3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状况。通过透射电镜扫描观察转染后不同时段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MTT法检测转染重组质粒后对人膀胱癌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TUNAL法检测转染重组质粒24、 48、 72h后BIU-87及EJ细胞的凋亡率,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3-TAT-VP3并经测序无误, 转染人膀胱癌细胞后的RT-PCR结果证实改良型TAT-VP3基因在人膀胱癌细胞中获得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到BIU-87及EJ细胞凋亡早期染色质聚集, 线粒体固缩, 凋亡中晚期核固缩及凋亡小体等超微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结果显示转染重组质粒PcDNA3-TAT-VP3后的BIU-87及EJ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 (P<0.01)。流式细胞术TUNAL法检测显示BIU-87及EJ细胞发生早期凋亡, 其凋亡率随时间的推移呈逐渐上升趋势, 转染72 h后BIU-87和EJ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 (30.44±1.47) %、(42.27±2.66)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改良型TAT-VP3基因的表达能早期、 高效地诱导不同人膀胱癌细胞发生凋亡, 为纯化改良型TAT-VP3融合蛋白以及将其应用于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转移肿瘤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刘婷婷, 佟仲生, 史业辉, 郝春芳
2011, 38(5): 250-25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03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 抑制剂N- [2- (cyclohexyloxy) 4-nitrophenyl] -methanesulfon?amide (NS398) 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处理MCF-7细胞,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 法检测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 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凋亡情况; Western-blot法测定NS398作用于MCF-7细胞后的COX-2蛋白表达水平;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NS398作用于MCF-7细胞后的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前列腺素E2(PGE2 ) 释放水平。结果: 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生长, NS398药物浓度不同, 孵育时间不同时, 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抑制效应不同。作用同一时间时, 10、 20、 40、 80 μmol/L 4个浓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NS398作用于MCF-7细胞后能下调COX-2蛋白表达;NS398能明显抑制MCF-7细胞VEGF和PGE2的释放水平, 且MCF-7细胞凋亡抑制率与VEGF和PGE2释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作用于MCF-7细胞后COX-2蛋白表达下调, VEGF和PGE2释放水平下降有关。
LY294002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对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影响
韩静, 张庆瑜, 康春生, 谢甲贝, 付彦超, 张靖, 马菲菲, 王涛
2011, 38(5): 255-258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04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PI3K抑制剂2- (4-吗啉基) -8-苯基-4氢-1-苯并吡喃-4酮 (LY294002) 对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中磷脂酰肌酸3-激酶 (PI3K)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AKT) 信号通路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细胞生长、 侵袭及凋亡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应用LY294002作用于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 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质P-AKT、 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cl-2)、 细胞周期素 (CyclinD1) 的表达情况。噻唑蓝比色法 (MTT) 和流式细胞法及Transwell等实验评价胃腺癌细胞增殖、 侵袭、 凋亡等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DMSO组相比,LY294002组能有效抑制P-AKT、 MMP-2、 MMP-9、 Bcl-2及CyclinD1蛋白的表达。LY294002组自第2天起生存率明显下降 (P<0.05)。Transwell穿过细胞数结果分别为空白对照组 (81.0±2.65)、 DMSO组 (81.3±1.52)、 LY294002组 (44.6±2.52), 3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55.1, P=0.000)。LY294002组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 S期减(P<0.05), 早期凋亡的细胞数明显增多(F=149.66, P=0.000)。结论: LY294002是一种对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具有抑制作用的抑制剂, 靶向PI3K的LY294002可以有效抑制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质的表达, 在体外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 侵袭, 并促进细胞的凋亡, 因此为临床肿瘤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针对信号传导通路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途径。
NGAL基因表达上调与大肠肿瘤发生的关系研究
李慧, 孙保存, 刘志勇, 赵秀兰, 孙燕, 张立华, 董学易, 齐丽莎
2011, 38(5): 259-26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05
摘要:
目的:研究大肠腺瘤-腺癌序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以阐明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芯片与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4例瘤旁/癌旁组织、92例腺瘤(其中管状腺瘤36例, 管状绒毛状腺瘤47例,绒毛状腺瘤9例)、54例腺瘤伴不典型增生或癌变及60例腺癌中NGAL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肠腺癌、腺瘤伴不典型增生或癌变、腺瘤、瘤旁/癌旁组织中,NGAL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5%(33/60)、37% (20/54)、23% (21/92)和2% (2/94),MMP-9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4% (44/60)、44% (24/54)、25% (23/92)、6% (6/94),NGAL和MMP-9蛋白的表达在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或癌变肠腺癌组织中显著高于瘤旁/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并且在正常肠黏膜→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或癌变→腺癌这一过程中两者的表达逐渐增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然而二者在腺瘤组中管状腺瘤、 管状绒毛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三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GAL与MMP-9蛋白的表达在整个序列过程中 (正常肠黏膜组、 腺瘤组、 腺瘤伴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组、 腺癌组) 呈显著正相关 (rs=0.622, P<0.01)。结论: NGAL蛋白和MMP-9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在大肠腺瘤-腺癌序列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二者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大肠腺癌的发生。
肺癌外周血EGFR突变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彭群新, 赵瑾, 秦华龙, 杨炳华
2011, 38(5): 263-26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06
摘要:
目的:通过血浆循环DNA的基因突变检测,筛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探讨突变特征及其在肺癌靶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上海市三甲类医院收治的96例肺癌患者的血浆以及其中59例相对应的肿瘤组织中提取DNA,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EGFR基因的突变。结果:96例肺癌血样中检测出EGFR突变17例,其突变率为17.7%。在这些突变的样本中,外显子19和21突变分别占88.2% (15/17) 和11.8% (2/17),其中直接测序法检测出EGFR纯合突变3例 [L858R 2例,del E746-A750 (1)1例], 杂合突变14例。对14例杂合突变样本进一步通过单克隆基因测序法确定其突变类型为del E746-A750 (2) 9例、 del E746-A750 (1) 3例、del L747-S752 2例。EGFR基因突变多见于肺腺癌 (包括腺鳞癌)患者, 与患者的性别与吸烟史无明显相关性。59例肺癌患者肿瘤组织的进一步分析证明,血浆EGFR基因突变类型与患者自身肿瘤的突变类型相同, 表明血浆DNA检测到的EGFR突变与原发肿瘤检测到的突变相一致。结论:肺癌患者的血浆循环DNA与相对应的肿瘤组织DNA的EGFR基因突变类型一致; 此外, 相对于传统的 “金标准” 直接测序法而言, 单克隆基因测序的方法能够更精确地判断基因的突变类型。这种简便且微创地检测血浆循环DNA的方法可应用于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诊断, 从而预测靶向治疗的疗效。
成人输尿管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
汪明云
2011, 38(5): 267-26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16
摘要:
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刘洋, 凌志强, 陈鲁, 张平, 胡越, 赵宇
2011, 38(5): 268-27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07
摘要:
目的:对宫颈癌患者中HPV感染率及型别分布进行研究,探讨宫颈癌患者HPV多重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因宫颈癌就诊且有临床病理确诊的患者171例,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HPV感染进行基因诊断和分型,并进一步比较HPV多重感染、单一感染、无感染者在年龄、临床分期、 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上的差异。结果:171例宫颈癌患者中HPV感染者为122例 (71.35%),其中单一感染者103例 (60.2%)、多重感染者19例(11.1%);HPV多重感染中以二重感染最常见(15例)、三重感染及四重感染各2例。单一感染主要是HPV16、18、58,多重感染主要是HPV16+58/52。无论是单一感染还是多重感染, 均以含HPV16为主要的感染型别。年龄≥52岁宫颈癌患者中HPV多重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52岁患者, 且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在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淋巴结转移上,HPV多重感染与单一感染或无感染者之间均无差异。结论: 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患者年龄有关,但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 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子均无关系, 可能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适合临床筛查HPV感染及对HPV进行基因分型。
腹腔神经丛毁损阻滞癌痛患者血浆胃动素及β-内啡肽的变化
姚鹏, 丁远远, 姜长林, 马佳明, 孟凌新
2011, 38(5): 272-27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08
摘要:
目的:对宫颈癌患者中HPV感染率及型别分布进行研究,探讨宫颈癌患者HPV多重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因宫颈癌就诊且有临床病理确诊的患者171例,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HPV感染进行基因诊断和分型,并进一步比较HPV多重感染、单一感染、无感染者在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上的差异。结果:171例宫颈癌患者中HPV感染者为122例 (71.35%),其中单一感染者103例 (60.2%)、多重感染者19例 (11.1%);HPV多重感染中以二重感染最常见 (15例)、三重感染及四重感染各2例。单一感染主要是HPV16、 18、 58,多重感染主要是HPV16+58/52。无论是单一感染还是多重感染,均以含HPV16为主要的感染型别。年龄≥52岁宫颈癌患者中HPV多重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52岁患者,且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在临床分期、 病理分型及淋巴结转移上,HPV多重感染与单一感染或无感染者之间均无差异。结论: 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患者年龄有关,但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 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子均无关系, 可能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适合临床筛查HPV感染及对HPV进行基因分型。
TNFRSF10A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
黄惠娟, 欧阳学农, 赵忠全, 余宗阳
2011, 38(5): 275-279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09
摘要: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死亡受体4 (TRAIL-DR4, TNFRSF10A) 基因-972 C/T位点和-397 G/T位点的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 临床病理关系,探讨其在NSCLC预后中的潜在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 检测92例初治、 经完全手术后、 存有病理组织且经3年随访的NSCLC患者标本的TNFRSF10A基因-972 C/T和-397 G/T位点多态性,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经性别、年龄、吸烟校正混杂因素分析基因型分布频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用Kaplan-Meier、 Log-rank曲线分析其与NSCLC患者3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 Cox回归模型分析NSCLC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对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972 C/T位点与NSCLC的肿瘤细胞病理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进一步以不同的分化程度来分层分析得出:CT基因型较CC和TT基因型分化程度低 (P=0.012, 0R=7.599, 95% CI: 1.564~36.917)。但该位点与NSCLC的病理类型、 临床分期、 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均无显著相关。与NSCLC 3年生存率及预后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位点与3年生存率、 预后均无显著相关性。然而Cox回归分析提示病理类型、 分化程度、 临床分期影响预后,由此可推断该位点与预后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97 G/T位点的多态性与NSCLC的各病理参数、 3年生存率和预后均不存在关联。结论: -972 C/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NSCLC病理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且-972 C/T位点杂合基因型的患者可能提示预后不良。本研究表明, TNFRSF10A基因的多态性检测与临床病理参数存在一定的关联以期指导临床, 且对NSCLC患者的预后评价可能存在一定的价值。
MR-DWI在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中的价值及与螺旋CT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
王亚宁, 时高峰, 杜煜
2011, 38(5): 280-28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10
摘要:
目的: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螺旋CT与MRI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共53例。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32螺旋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Simens Avanto 1.5 T 超导型磁共振仪,均采用相控阵线圈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CT和MRI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与术后病理对照采用χ2检验,并计算每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 特异度、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符合率等数据。结果:CT、MRI扫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MR-DWI) 扫描3种方法检查淋巴结分期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56.6%、 58.5%、 73.6%。MR-DWI扫描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最高, 分别为92.3%和88.2%, CT为75.0%和66.7%, MRI扫描为42.6%和57.1%。MR-DWI扫描的特异度为55.6%, 介于常规MRI (74.1%) 扫描和CT (41.3%) 之间。MR-DWI扫描的阳性预测值为66.7%, 略高于CT (51.4%) 和MRI (61.1%) 扫描。经χ2分析, MR-DWI扫描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具有中等相关性, Kappa值为13.927 (P=0.001); CT和常规MRI扫描的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无显著相关性, Kappa值分别为1.128 (P=0.288) 和1.585 (P=0.208)。结论: 通过对比CT、 常规MRI和MR-DWI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分期的诊断表现, 显示出MR-DWI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提示MR-DWI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18F-FDG PET/CT SUVmax及CT值双定量分析在肺癌纵隔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马文超, 徐文贵, 朱湘, 戴东, 宋秀宇, 朱磊, 朱研佳
2011, 38(5): 284-28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11
摘要: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定量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142例肺部病变患者手术前的CT、PET、PET/CT显像结果。14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前均未进行抗肿瘤治疗,行PET/CT检查后1个月内行手术或活检取得病理。手术淋巴结分区以1997年美国AJCC为标准。对CT、PET、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比较纵隔淋巴结阳性及阴性者SUVmax、CT值、CT短径的差异,绘制SUVmax值、CT值的ROC曲线,找到最佳诊断界点。分别计算单纯PET、单纯CT值、单纯CT短径及PET/CT双定量分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等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比较单纯PET、单纯CT值、单纯CT短径以及PET/CT SUVmax、CT值双定量分析对纵隔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SUVmax、CT值、CT短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Vmax取2.45,CT值取38.5Hu为诊断诊断界点。当SUVmax≥2.45时短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SUVmax≥2.45且CT值<38.5Hu,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准确度分别为50.9%、 96.5%、92.8%、72.5%、77.0%,其准确性高于单纯PET、单纯CT值及单纯CT短径 (χ2=19.192,P=0.000)。结论:PET/CT显像对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明显价值,其准确性优于单纯PET或CT; 当SUVmax≥2.45且CT值<38.5Hu时, 提示转移可能性大。
结直肠癌中Ets-1和整合素α6β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赵承梅, 刘刚, 邱宇杰, 朱理玮
2011, 38(5): 288-29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12
摘要: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中转录因子Ets-1和整合素α6β4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外科40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和切端组织中Ets-1和整合素α6β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ts-1和整合素α6β4在肿瘤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切端组织 (P<0.05);Ets-1 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大小及分化程度未见相关性 (P>0.05),伴淋巴结转移者Ets-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Ets-1 mRNA表达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及Dukes分期存在正相关, 伴随肿瘤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的增加, Ets-1 mRNA表达明显增加,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淋巴结转移者的Ets-1蛋白阳性率为91.3% (21/23),无淋巴结转移者为58.8% (10/1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伴随肿瘤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的增加, 肿瘤组织中Ets-1蛋白阳性率也显著增加 (P<0.05), 而Ets-1蛋白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未见相关性 (P>0.05); 结直肠癌中Ets-1的表达与整合素α6β4的表达呈正相关 (P<0.05)。结论: 检测结直肠癌内Ets-1和整合素α6β4的表达可作为评价肿瘤侵袭转移、 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Ets-1可能成为结直肠癌基因治疗新的靶点。
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治疗20例初治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涂梅峰, 郑文, 张运涛, 王小沛, 宋玉琴, 谢彦, 林宁晶, 平凌燕, 应志涛, 刘卫平, 邓丽娟, 张晨, 朱军
2011, 38(5): 292-29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13
摘要: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9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经北京肿瘤医院确诊的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患者20例, 其中结外、 结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分别为16例、3例和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含氟达拉滨的方案,其中采用FC方案 (氟达拉滨+环磷酰胺) 治疗14例,采用Rituximab (利妥昔单抗,R) -FC治疗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个周期化疗,平均完成为4.3个周期。结果:20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者18例 (90%), 达部分缓解者2例 (10%), 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为100%。所有患者的1年和2年总生存率均为88%, 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为88%, 1年和2年的无瘤生存率均为85%。全组共化疗86个周期, 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轻度胃肠道反应。51%周期发生白细胞下降, 其中9.3%周期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 6例 (30%) 患者出现血小板下降,年龄≥60岁患者中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66.7% (4/6), 而<60岁患者中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14.3% (2/14),P=0.037; 20%周期发生胃肠道反应; 8%周期发生轻度肝功能损伤; 1例 (5%) 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可耐受, 远期疗效值得期待。
EB病毒相关肿瘤的免疫治疗
戴永明, 甘润良
2011, 38(5): 296-30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5.014
摘要:
EB病毒与人类多种肿瘤密切相关,包括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症 (PTLD)、伯基特淋巴瘤 (BL)、艾滋病 (AIDS)、部分鼻咽癌 (NPC) 及霍奇金病 (HD)。由于传统放化疗不良反应明显且对顽固性或复发性肿瘤疗效甚微,故肿瘤免疫治疗显得十分重要。肿瘤细胞中EBV感染特性决定了抗原表达类型及细胞免疫靶向。免疫治疗策略从剔除EBV感染B细胞, 如抗-B细胞单克隆抗体, 延伸至恢复正常细胞免疫, 包括过继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 治疗、 肿瘤疫苗及基因治疗。尽管过继性CTLs治疗PTLD的先期成功, 引导当今研究评估其治疗NPC和HD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但因转移T细胞短暂的持续性及肿瘤逃避机制而限制了T细胞疗法的广泛开展。此外, 基于体外培养基础上的T细胞治疗, 在肿瘤高发的发展中地区无法广泛应用, 故肿瘤疫苗和基因治疗需进一步提高。总之,当前仍需要可从遗传学上改善输注T细胞功能及调整宿主内环境的有效策略。同理于肿瘤疫苗和基因治疗, 需要一个更谨慎, 适合批量生产及最终可进行人体注射的方法来发展针对EBV相关肿瘤的疫苗和基因治疗。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针对EBV相关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及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