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8卷  第8期

显示方式:
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去甲基化作用的研究
张晔, 杨斌, 白同, 高英堂, 刘辉, 骆莹, 王鹏, 杜智
2011, 38(8): 421-42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01
摘要: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SMMC-7721抑癌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方法: 将肝癌细胞系SMMC-7721分组培养, 丹参酮组和5-氮-2'脱氧胞苷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上述两种药物, 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物。经培养后,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细胞TFPI2、 SPARC、 DKK3、 p16、 APC、 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应用亚硫酸盐修饰测序法对培养后3组细胞提取的DNA进行测序, 比较各组细胞SPARC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的甲基化差异。通过逆转录PCR、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基因的表达。结果: TFPI2、 p16及APC在SMMC-7721细胞中呈部分甲基化状态, 而SPARC、 DKK3及MGMT呈完全甲基化状态。经丹参酮ⅡA或5-氮-2'脱氧胞苷作用后, 两组细胞SPARC、 DKK3及MGMT基因可检测到非甲基化状态, 逆转录PCR可检测到这些基因的mRNA表达,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检测到SPARC的蛋白表达, 而对照组细胞未检测到相应基因表达。对SPARC的亚硫酸盐修饰测序显示, 对照组、 5-氮-2'脱氧胞苷组和丹参酮组细胞的CpG甲基化频率分别为96.53% (139/144)、 18.75 % (27/144) 和45.14% (65/144), 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01)。定量逆转录PCR检测DNA甲基转移酶Ⅰ的相对表达, 丹参酮组较对照组下调至36%~78%。结论: 丹参酮ⅡA可逆转SMMC-7721细胞部分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 恢复基因表达, 其可能通过下调DNA甲基转移酶Ⅰ的表达而影响细胞DNA的甲基化过程。
多西环素抑制黑色素瘤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研究
董恒磊, 孙保存, 孙涛, 赵楠, 董学易, 车娜, 赵秀兰
2011, 38(8): 426-428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02
摘要:
目的:研究多西环素对黑色素瘤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对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10、 WM351、WM451分别以不同给药方式和给药浓度进行处理, 利用MTT实验、 细胞黏附实验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比较其差异。C57/BL小鼠20只进行黑色素瘤动物实验, 接种B16F10后随机分为2组, 分别给予多西环素和NaCl溶液处理, 取瘤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和明胶酶谱检测。结果: MTT实验显示 “贴壁前” 给药组的细胞抑制率显著高于 “贴壁后” 给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细胞黏附实验分析显示多西环素对3种黑色素瘤细胞均有抑制黏附作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利用多西环素处理12h后, 3种细胞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FAK表达水平降低。荷瘤小鼠模型结果表明FAK及其磷酸化水平均有明显改变 (P<0.05)。结论: 多西环素可能通过抑制黑色素瘤细胞FAK及其磷酸化, 从而干扰肿瘤细胞的黏附作用,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后续药理作用。
肾母细胞瘤中IGF-2外显子9甲基化状态与IGF-2表达关系的初步研究
程欢, 苏建堂
2011, 38(8): 429-43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03
摘要: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2) 外显子9CpG岛甲基化状态与IGF-2基因表达的关系, 以进一步探究肾母细胞瘤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PCR和等位基因特异性IGF-2基因表达分析, 检测42例肾母细胞瘤及相应正常组织的IGF-2外显子9甲基化状态及IGF-2基因表达。结果: 肾母细胞瘤IGF-2外显子9甲基化率为16.6 %, 瘤旁组织为95.2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中以胚基细胞为主型肾母细胞瘤IGF-2外显子9去甲基化率高于上皮细胞优势型和间质细胞优势型的肾母细胞瘤 (P<0.01), 在低分化间变型肾母细胞瘤中IGF-2外显子9去甲基化率显著高于高分化无间变型肾母细胞瘤 (P<0.01)。外显子9去甲基化组织中IGF-2双等位基因表达率显著高于甲基化的组织 (P<0.05)。结论: 肾母细胞瘤IGF-2外显子9去甲基化可能是引起IGF双等位基因表达, 进一步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 从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分子机制方面为肾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尼妥珠单抗联合X射线照射对肺腺癌细胞A549的作用
颜莹, 刘园, 高纯子, 李瑛, 韩波
2011, 38(8): 433-436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04
摘要: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受体抑制剂尼妥珠单抗 (h-R3) 联合X射线照射, 对肺腺癌细胞系的A549细胞的作用。方法: 肺腺癌细胞系A549细胞常规培养48 h后, 分为对照组, 单纯h-R3组, 单纯照射组,h-R3联合照射组。h-R3组分别以终浓度0.5、 5、 50、 100、 1 000 μg/mL处理后继续培养24 h, 照射组采用Varian-6MV直线加速器X射线照射2、 4、 8、 10 Gy后继续培养24 h; h-R3联合照射组在照射前以50 μg/mL浓度h-R3处理后继续培养24 h。收集各组细胞进行甲基噻唑基四唑 (MTT) 法检测。测定细胞的光密度值 (Optical Density, OD), 绘制细胞存活情况, 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对照组A549细胞的OD值为0.786 7±0.076 4, 不同浓度h-R3组的OD值分别为0.793 6±0.084 6, 0.823 4±0.068 8, 0.760 3±0.057 3, 0.790 2±0.063 7, 0.820 8±0.077 0, 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不同剂量照射组OD值分别为0.246 0±0.023 1, 0.330 8±0.033 6, 0.343 0±0.028 1, 0.317 5±0.030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50 μg/mL浓度h-R3联合不同剂量照射组OD值分别为0.192 3±0.014 6, 0.231 8±0.020 6, 0.293 0±0.024 3, 0.193 7±0.021 8, 与单纯照射组相比, 其OD值均明显减少(P<0.01); h-R3联合照射组的A549细胞形态变化明显, 存活细胞数明显少于单纯照射组。结论: 尼妥珠单抗 (h-R3) 单独应用对A549细胞的生长增殖未见明显抑制作用, 但增强了照射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其放射增敏的作用机制值得进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深入研究。
肝细胞癌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研究
白彧, 杜智, 高英堂, 杨斌, 朱争艳, 李雅玥, 王毅军, 刘彤
2011, 38(8): 437-44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05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 (HCC) 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mRNA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MSP) 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检测58例肝细胞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 15例肝硬化肝组织、 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和5例正常肝组织中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5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40例(69.0%) 发生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 其相应癌旁组织中有27例 (46.6%) 发生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 而在肝硬化、 肝炎和正常肝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ASC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甲基化频率高于其相应癌旁组织 (P=0.015)。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肿瘤直径 (P=0.001)、 生长方式 (P=0.003) 以及国际抗癌联盟第6版TNM (TNM6) 分期 (P=0.001) 有关。以ASC基因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量为参照, 5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3例出现ASC基因mRNA低表达或表达缺失, 其相应癌旁组织中有14例出现低表达或表达缺失, 而在肝硬化及肝炎肝组织中ASC基因mRNA均呈正常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 肝细胞癌组织中ASC基因mRNA表达明显下调 (P<0.05)。在发生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4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26例出现mRNA低表达。结论: 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是肝细胞癌中的频发事件, 可能在肝细胞癌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原发性肝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与预后的关系
樊永丽, 于津浦, 李慧, 曹水, 任宝柱, 张乃宁, 于文文, 任秀宝
2011, 38(8): 442-446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06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 (HCC) 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38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 (FCM) 检测早晚期HC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不同分群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的比例,Kaplan-Meier法检验T淋巴细胞亚群对HCC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138例HCC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61%, 2年生存率为39%, 早晚期HC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 12个月。晚期HCC患者的CD4+T细胞比例低于早期患者, 调节性T细胞 (Treg) 与NK细胞比例高于早期患者, 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淋巴细胞亚群中Treg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在进一步分析影响Treg的因素时发现有肝硬化的HCC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及绝对数高于无肝硬化的HCC患者 (P=0.029), 铁蛋白 (Ferr) 正常的HCC患者外周Treg绝对数高于Ferr水平高的HCC患者 (P=0.027)。结论: HCC患者的Treg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预后, Treg比例>7%是影响晚期肝硬化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mTOR和p-4EBP1在横纹肌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童刚领, 孙晓非, 甄子俊, 林琳
2011, 38(8): 447-45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07
摘要:
目的:探讨p-mTOR、 p-4EBP1在横纹肌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 检测70例横纹肌肉瘤组织p-mTOR、 p-4EBP1的表达, 分析其与横纹肌肉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横纹肌肉瘤组织中p-mTOR、 p-4EBP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和65.7%, 均呈正相关 (P<0.05)。p-mTOR蛋白表达与其病理亚型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mTOR蛋白阴性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 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均优于阳性组患者 (P=0.001, P=0.014)。p-4EBP1蛋白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4EBP1蛋白阴性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 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均优于阳性组患者 (P=0.017, 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 p-mTOR、 p-4EBP1、 分期、 病理类型、 肿瘤大小是不良预后因素 (P<0.05), 而淋巴结转移情况、 性别、 年龄与预后无关 (P>0.05)。结论: 横纹肌肉瘤组织中存在p-mTOR、 p-4EBP1蛋白的高p-mTOR、 p-4EBP1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p-mTOR和p-4EBP1表达是横纹肌肉瘤的不良预后因素。
食管癌术前及术后早期胸胃排空功能的对比观察
闫明, 李印, 秦建军, 杨辉, 李文亮, 邢文群
2011, 38(8): 452-45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08
摘要: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早期胸胃排空的生理机制。方法: 应用放射性核素对38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24 h的流食胃排空检查, 分析胃半排空时间 (GET 1/2) 的变化。结果: 术后未出现胃潴留症状。30例 (78.9%) 患者术后胃排空显著快于术前 (P<0.01)。术前男性胃排空时间显著快于女性 (P<0.05), 而在术后男女性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 术后早期胸胃对流食的排空较术前显著加快, 胸胃只是作为无功能的连接管道而存在。
临床酷似淋巴瘤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65例临床病理分析
杨映红, 郑宇辉, 黄建平, 杨涛, 陈华
2011, 38(8): 455-458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09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上酷似淋巴瘤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HNL) 的临床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和EBER原位杂交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HNL淋巴结活检标本的HE切片、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病灶内细胞的免疫表型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本组男性31例 (47.7%)、 女性34例 (52.3%), 男女比例为1: 1.1; 年龄20岁以下18例 (27.7%)、 20岁以上26例(40.0%)、 30岁以上13例 (20.0%), 20~30岁之间病例较多。病程为30d的病例最多, 有15例 (23.1%)、 其次为7d 7例 (10.8%)。发热20例 (30.8%)、 无发热45例 (69.2%)。淋巴结最大直径1.5~3.0 cm 48例 (73.9%)。镜检淋巴结结构完整56例 (86.2%)、 部分完整7例 (10.8%)、 结构完全破坏者2例 (3.1%)。淋巴结单个大的坏死灶1例 (1.5%)、 多灶性坏死灶62例 (95.4%)、 出现坏死灶融合呈大片坏死者33例 (50.8%)。淋巴结中组织病理学三个阶段特点: 增殖期、 坏死期和黄色瘤期, 三种不同病理特征, 可同时出现在同一淋巴结中。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量CD68阳性细胞。EBER指标, 阳性14例 (21.5%)、 阴性51例 (78.5%)。经Logistic回归分析, 性别、 发热、 EBER与各指标间的关系P>0.05, 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淋巴结结构与坏死期细胞百分比之间存在关联, 回归方程: Y=0.012+0.008X, 其中Y为结构, X为坏死期细胞百分比。说明坏死期细胞百分比越多, 结构完整性越低, 结构越不完整。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皮质多灶性坏死与其余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P>0.05, 无统计学意义。同样, 皮质融合性坏死与其余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P>0.05), 病理组织学各阶段变化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增殖期、 坏死期细胞百分比与皮质融合坏死灶、 坏死边缘灶转化淋巴细胞之间都存在关联。黄色瘤期百分比与皮质坏死灶、 年龄之间存在关联。结论: HNL诊断性条件, 即所谓三个组织学特点, 必须与淋巴瘤、 结核相鉴别。
CD4+CD25+FOXP3+T细胞在人脑星形胶质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刘英姿, 单保恩, 宋杨英, 李巧霞, 张磊, 张学新
2011, 38(8): 459-46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10
摘要:
目的:观察调节性T细胞在星形胶质瘤患者体内的表达情况, 观察其与星形胶质瘤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外科在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星形胶质瘤患者, 共92例, 其中男性54例, 女性38例, 平均年龄51.4岁, 均为初次发病。收集8例行颞叶切除术的癫痫患者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Treg) 在胶质瘤组织中及患者外周血中的浸润情况, 应用免疫酶联反应方法 (ELISA) 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在外周血中的表达,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星形胶质瘤患者外周血 (9.34±2.13) %和肿瘤组织 (24.17±2.54) %中的Treg细胞明显增多,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0.67%±0.12%, 24.17%±2.54%, P<0.05), 并且Treg细胞的含量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增加, WHO Ⅳ级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的Treg细胞含量 (8.34%±2.13%, 35.45%±2.47%) 明显高于WHO Ⅲ和WHO Ⅱ级 (P<0.05)。ELISA结果显示: 星形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TGFβ1的含量明显增高, 并与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的数量明显呈正相关 (r=0.564, P=0.001)。结论: Treg细胞在星形胶质瘤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的浸润明显增多, 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其数量的增长与TGFβ1的表达相关。Treg细胞的增多能够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 促进了星形胶质瘤的发展, 其具有成为胶质瘤免疫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51例临床分析
赵滢, 王强
2011, 38(8): 463-46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11
摘要:
目的:比较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胃间质瘤患者51例, 其中腹腔镜手术32例, 开腹手术19例, 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 对比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术后排气时间, 进食时间, 住院天数, 随访结果。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65.5±9.8min, 与开腹组66.7±10.7 m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术中出血量49.7±7.5 mL, 明显少于开腹组148.8±22.3 mL, 术后排气时间24.8±3.7 h少于开腹组34.7±5.6 h, 住院时间6.3±1.1 d短于开腹组8.9±1.4 d, 短期随访1~25个月, 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安全、 有效, 具有可行性。
鼻咽癌新型施源器腔内后装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徐利明, 伊帅, 李瑞英, 王平, 高秋玲, 王佩国, 庞青松, 袁智勇
2011, 38(8): 466-469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12
摘要:
目的:分析鼻咽癌外照射联合新型施源器后装治疗的远期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将169例初治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外照射联合腔内后装 (综合治疗组) 及单纯外照射 (对照组) 两组, 综合治疗组中T1~T2期49例患者外照射剂量60~65Gy,T3~T4期24例外照射剂量70~75Gy, 腔内后装在外照射后进行, 剂量6~20Gy, 中位剂量12Gy。对照组外照射剂量70~85Gy。结果: 随访至2009年9月, 随访率93.5%。T1~T2期患者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93.9%、 78.2% (P=0.023), T3~T4期患者分别为79.2%、 65.9% (P=0.255)。T1~T2期患者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0%、 58.5% (P=0.006), 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1.4%、 74.4% (P=0.031); T3~T4期患者分别为54.6%、 47.4% (P=0.592), 63.2%、 58.1% (P=0.721)。张口困难率综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85%与18.8% (P=0.025)。对照组出现严重治疗相关性并发症: 鼻咽坏死4例, 鼻咽大出血1例, 脑坏死2例。复发后局部X刀治疗造成鼻咽大出血2例, 脑坏死2例。而综合治疗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鼻咽癌外照射联合新型施源器后装治疗明显提高了T1~T2期患者5年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 T3~T4期患者未能体现出5年生存率与局控率的明显提高。后装治疗降低了鼻咽癌患者外照射剂量并减低了放疗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生活质量。鼻咽癌颅底骨质及部分前组颅神经受侵的T3~T4期鼻咽癌患者也可应用后装治疗局部推量以降低放疗并发症的发生。
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 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刘丽英, 陈小兵, 高明
2011, 38(8): 470-47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13
摘要:
目的:临床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 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6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75 mg/m2, d1, 奥沙利铂85 mg/m2, d2, 卡培他滨每天1 000 mg/m2, bid, d1~d14, 21d为1个周期, 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5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 其中CR 6例 (10.7%), PR 30例 (53.6%), SD 12例 (21.4%), PD 8例 (14.3%), 总有效率64.3%,中位TTP为6.2个月 (3.6~11.8个月), 中位OS为11.6个月 (5.9~14.6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胃肠道反应和外周神经炎, 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 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较高, 血液学毒性低, 近期疗效较好,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断和治疗
解亦斌, 刘昊, 秦胜利, 田艳涛, 车旭, 王成锋, 单毅, 赵东兵, 赵平
2011, 38(8): 473-476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14
摘要:
卵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鲁艳明, 银铎, 张淑兰
2011, 38(8): 476-476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16
摘要: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祁伟祥, 姚阳, 沈赞
2011, 38(8): 477-48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15
摘要: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 是一种分子量大小为50kDa的分泌型糖蛋白, 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如神经营养、 神经保护、 促细胞分化、 抑制肿瘤生长、 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等。PEDF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已在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的体内外实验得到证实。本文主要就PEDF的结构和功能、 抗肿瘤治疗的机制及其相关的实验研究做一综述。
胸腔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贾志龙, 吴凤云
2011, 38(8): 480-48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8.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