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8卷  第9期

显示方式:
低氧诱导因子-1αRNAi表达质粒对卵巢癌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聂春莲, 高国兰
2011, 38(9): 485-48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02
摘要:
目的:探讨人HIF-1α短发夹 (sh) RNA表达质粒对卵巢癌SKOV3细胞HIF-1α基因的表达及对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HIF-1α (sh) RNA表达质粒, 脂质体法转染,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癌细胞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结果: 转染质粒48 h后, H质粒转染组SKOV3细胞紫杉醇作用24 h的IC50值明显降低 (P<0.05), 同时P-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4, P=0.01)。结论: 针对HIF-1α的RNAi表达质粒可下调低氧培养的卵巢癌细胞SKOV3 HIF-1α基因mRNA和蛋白及P-gp的表达, 从而提高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
人脑胶质瘤特异抗原肽白介素13α2受体的原核表达
俞文桥, 陈作兵, 张匀, 梁忠炎, 张绍阳, 郑伟明
2011, 38(9): 488-49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03
摘要:
目的:构建白介素13α2受体 (Interleukin-13α2 Receptor, IL-13Rα2) 基因的表达质粒, 并检测其在体外原核表达情况,为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用RT-PCR技术从U251胶质瘤细胞株扩增IL-13Rα2基因, 并与克隆质粒pMD19 Sim?ple T载体连接转入DH5α菌克隆, 筛选重组阳性菌落, 用Xho I和Hind Ⅲ将目的基因从克隆质粒上切下并与同样双酶切后的表达质粒pET-28a连接, 转入BL21 (DE3) 菌, 提取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 在IPTG诱导下原核表达IL-13Rα2抗原肽,并利用镍柱进行纯化回收, SDS-PAGE检测表达蛋白。结果: 成功扩增出IL-13Rα2基因序列, 大小为1 142 bp, 并表达纯化出IL-13Rα2抗原肽, 大小为60 kD, 于诱导第3 h表达量最高, 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结论: IL-13Rα2基因表达质粒能在体外成功构建, 并能在IPTG诱导下成功表达及纯化得到IL-13Rα2抗原肽。
氯化锂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的机制研究
王立洪, 李庆华, 王建, 高伟, 蔺亚妮, 李华文, 金薇娜, 常国强, 庞天翔
2011, 38(9): 492-496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04
摘要:
目的:探讨LiCl对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侵袭能力的影响, 及其对侵袭关键因子NGAL表达的调控。方法: LiCl处理后, MTT测定细胞活力, 光镜观察细胞伪足形成; Transwell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 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观察NGAL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 使用小分子药物Bay117082 (NF-κB通路抑制剂) 和FH535 (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 处理细胞, 检测关键通路对NGAL表达的调控。结果: 在浓度低于10 mmol/L时, LiCl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5 mmol/L或10 mmol/L LiCl处理细胞24 h后, 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其伪足形成受到影响, 但在NHE1抑制剂Cariporide作用下, 细胞伪足破坏的情况有所减轻; Transwell结果显示5、 10 mmol/L LiCl分别处理细胞24 h后, 细胞的侵袭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 LiCl处理后NGAL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 表明LiCl对NGAL的调控可能始于转录水平。小分子药物处理分别使Wnt/β-catenin和NF-κB信号通路抑制后, NGAL的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 表明这两条通路都参与了NGAL表达的调控。结论: LiCl通过抑制NF-κB调控NGAL的表达, 抑制伪足形成以及细胞侵袭。
肝窦内皮细胞与结肠癌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肝转移的影响
孙力超, 李树婷, 遇珑, 孙立新, 韩璐璐, 刘彤, 杨治华, 冉宇靓
2011, 38(9): 497-50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05
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癌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共培养对结肠癌细胞功能以及肝转移能力的影响, 为结肠癌肝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一种基本实验材料。方法: 体外将人肝窦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进行共培养21轮, 采用Transwell法、 明胶酶谱分析、CCK-8法、 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共培养后结肠癌细胞SW1116P21体外侵袭、 增殖、 克隆形成能力; 采用皮下成瘤实验以及实验性肝转移实验检测SW1116P21皮下成瘤以及肝转移的影响; 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相关分子的改变。结果: 共培养后的结肠癌细胞SW1116P21的细胞间界限明显。侵袭检测发现, SW1116P21细胞的侵袭能力较SW1116亲本细胞提高了2倍; 明胶酶谱分析检测发现, SW1116P21分泌MMP-2/9的能力显著高于亲本细胞。皮下成瘤实验发现, SW1116P21皮下成瘤能力显著增强。实验性肝转移发现, SW1116P21肝转移能力显著高于SW111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W1116P21细胞表达E-cadherin显著下调, vi?mentin表达上调。结论: 结肠癌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可促进瘤细胞侵袭、 增殖、 克隆形成以及体内细胞生长, 更易发生肝转移, 这种影响是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后结肠癌细胞发生EMT有关。
hsa-miR-223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靶基因ARTN的调控
吴文新, 陈彦亮, 刘增良, 和宇峥, 崔爱荣, 李书军
2011, 38(9): 503-50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06
摘要:
目的:构建hsa-miR-223真核表达载体, 并在人食管癌细胞KYSE-150中验证hsa-miR-223对靶基因artemin (ARTN)的调控作用。方法: 以基因组DNA为模板, RT-PCR扩增包括hsa-miR-223前体序列在内的基因序列, 并将其克隆到载体pCD?NA3.1 (+) 上, 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hsa-miR-223在人胚肾HEK293细胞中的表达。根据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TargetScan、mirBase和PicTar对hsa-miR-223靶基因进行预测, 将靶基因ARTN的3'UTR区融合到pMIR荧光素酶基因下游, 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hsa-miR-223对靶基因ARTN的3'UTR区的调控作用。将pCDNA3.1-miR-223表达质粒转染人食管癌细胞KYSE150, 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对ART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hsa-miR-223表达载体pCDNA3.1-miR-223。实时定量 PCR 验证表明 pCDNA3.1-miR-223 在人胚肾 HEK293 中能够明显地过表达成熟 miR-223。生物信息学预测 ARTN 是hsa-miR-223的靶基因, 并构建融合ARTN的3'UTR区表达质粒pMIR-ARTN, 在此基础上对ARTN的3'UTR “种子区” 进行定点突变。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表明hsa-miR-223能够作用于ARTN的3'UTR。Western blot法进一步证实ARTN是miR-223的靶基因。结论: hsa-miR-223作用于ARTN的3'UTR可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ARTN蛋白的表达。
大鱼际肌内滑膜软骨瘤病1例
黄林彪
2011, 38(9): 507-50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16
摘要:
FATS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张军, 张喜凤, 仇丽, 顾林, 赵路军, 李政
2011, 38(9): 508-51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07
摘要:
目的:研究FATS在乳腺癌以及癌旁正常组织的mRNA水平, 探讨FATS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检测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56例乳腺癌患者FATS基因表达水平, 并且研究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实时定量PCR的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FATS表达量明显低于其配对的癌旁正常腺体组织 (P=0.003)。FATS基因低表达与高的组织学分级相关 (P=0.01), FATS基因低表达的患者无病生存期有统计学意义 (P=0.03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FATS基因的表达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OR=0.549; 95% CI: 0.308~0.977; P=0.041)。结论: FATS低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 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 FATS表达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记物, 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靶点。
18F-FDG PET/CT显像定性 定量分析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马文超, 徐文贵, 朱湘, 王健, 戴东, 宋秀宇, 朱磊, 朱研佳
2011, 38(9): 512-51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08
摘要: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定性、 定量分析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142例肺部病变患者手术前的CT、 PET、 PET/CT显像结果。14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前均未进行抗肿瘤治疗, 检查后1个月内行手术或活检取得病理。手术淋巴结分区以1997年美国AJCC为标准。对CT、 PET、 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观察纵隔淋巴结的分布情况, 用卡方检验及确切概率法比较单纯CT、 单纯目测纵隔淋巴结摄取程度、 考虑对称分布及钙化为阴性后目测法、 单纯半定量分析法及定性定量结合对总体及不同分区纵隔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 2、 4、 7区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好发部位, 1、 2、 3、 8区发现淋巴结则转移的机率高。目测法 (尤其在考虑对称分布及钙化因素后) 加半定量法诊断效能高 (χ2=44.678, P<0.001), 其灵敏度79.2%, 特异度83.8%, 准确率81.9%, 阳性预测值78.5%, 阴性预测值84.3%。结论: 诊断纵隔淋巴结, 目测法是较理想方法, SUVmax是很有价值的半定量指标, 两者结合效果更佳。
人附睾蛋白4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杨彩虹, 徐永辉, 张雪玉
2011, 38(9): 516-519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09
摘要:
目的:探讨人附睾蛋白4 (HE4)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31例子宫内膜癌患资料,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对照组 (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 20例, 子宫内膜增生组19例及子宫内膜癌组31例组织中HE4蛋白的表达水平, 检测结果用image pro-plus 6.0专业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 选择测定目标积分光密度 (IOD) 作为评价参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正常对照组 (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 20例, 子宫内膜增生组19例及子宫内膜癌组31例患者血清中HE4的水平。结果: 1) HE4在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子宫内膜增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HE4在子宫内膜癌Ⅰ期组织中的IOD中位数低于Ⅱ、 Ⅲ期组织中IOD中位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HE4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OD与FIGO分期呈正相关关系 (P<0.001)。2) 子宫内膜癌组HE4的血清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子宫内膜增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子宫内膜癌组术后血清中HE4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术前 (P<0.05); 3) 子宫内膜癌组组织中的表达和术前血清中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4) 子宫内膜癌组术前血清HE4水平与FIGO分期、 血清CA125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及血清HE4表达升高, 可作为子宫内膜癌血清学标志物, 是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辅助诊断、 疗效评价、预后评估的客观指标, 可用于指导临床的综合治疗。
超声造影对≤4 cm肾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李春香, 姚欣, 李秀英, 徐勇, 杨庆, 叶兆祥
2011, 38(9): 520-52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10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4cm肾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 提高小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72例≤4 cm肾肿瘤住院患者超声造影 (CEUS)、 增强CT (CECT) 的影像学特征, 比较CEUS和CECT对≤4 cm肾肿瘤判断情况, 比较超声造影对≤4 cm肾脏良恶性病变的增强方式, 以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肾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造影将4例肾良性肿瘤误诊为肾癌, 漏诊1例肾癌病例, 5例不确诊; CECT将5例肾良性肿瘤误诊为肾癌, 同样漏诊1例肾癌病例, 14例不确诊。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0%、 71.43%、 88.89%、 93.10%、 71.43%, 增强CT诊断的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03%、64.29%、 77.78%、 90.38%、 45.00%。CEUS和CECT对≤4cm肾脏良恶性病变诊断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造影增强方式比较: 58例肾恶性肿瘤中19例表现为快进快出, 31例表现为快进慢出, 3例表现为同进同出, 5例表现为慢进慢出; 14例肾良性肿瘤中1例表现为快进快出, 3例表现为快进慢出, 4例表现为同进同出, 6例表现为慢进慢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EUS可对肿瘤内微血管形态进行描述且具有特殊的增强方式, 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性、 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减少了诊断的不确定性, 与CECT对≤4 cm肾脏良恶性病变判断比较, 超声造影优于增强CT, 为我们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更加可靠的诊断依据。
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陈忠杰, 庄洪卿, 郝建磊, 王平
2011, 38(9): 524-528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11
摘要:
目的:研究T1~T2、 0~3枚阳性淋巴结乳腺癌患者肿瘤复发和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4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及Cox回归分析肿瘤复发和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 >20%阳性腋窝淋巴结率是影响肿瘤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 (HR=12.816, P<0.001); >20%阳性淋巴结率和浸润性导管癌是影响肿瘤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 (HR=11.088, P<0.001; HR=0.390, P=0.018); 1~3枚阳性淋巴结和>20%阳性淋巴结数是显著影响10年总生存率的预后因素 (HR=2.110, P=0.001; HR=10.244, P<0.001), 二者也是影响10年无瘤生存率的预后因素 (HR=1.634, P=0.004; HR=7.339, P<0.001)。结论: 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10年局部复发, 远处转移, 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重要的预后因素。原发肿瘤组织病理是显著影响10年肿瘤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
PEP-C节拍化疗方案治疗复发和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3例探讨
潘战和, 苏安, 王馨, 黄慧强, 张靖, 吕霞
2011, 38(9): 529-53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12
摘要:
目的:评价PEP-C节拍化疗方案治疗复发和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PEP-C节拍化疗方案治疗的23例复发和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23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 完全缓解 (CR) 率30.4% (7/23), 部分缓解率 (PR) 30.4% (7/23), 总的客观有效率 (RR) 60.8% (14/23)。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分别为81.8% (9/11)、 41.7% (5/12), 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5.5% (5/11)、16.7% (2/12)(P<0.05)。国际预后指数 (IPI) 低危组 (IPI评分0~2分) 与高危组 (IPI评分3~5分) 有效率分别为60.0% (9/15)、62.5% (5/8), 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3.3% (5/15)、 25.0% (2/8)(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恶心呕吐及腹泻, 经过治疗均可恢复, 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PEP-C节拍化疗方案对于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较低, 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强烈化疗的患者, 值得在更多病例中进一步研究。
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附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朱富新, 孙恒
2011, 38(9): 533-53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13
摘要:
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3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闫峰, 阮华娟, 张景顺
2011, 38(9): 534-53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14
摘要:
Hedgehog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郝亚琴, 王立
2011, 38(9): 536-54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15
摘要:
Hedgehog信号通路是来自内胚层的信号分子之一, 在个体胚胎发育诱导、 模式的形成和细胞命运的决定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信号紊乱会导致各种组织器官畸形。在个体发育成熟后, Hedgehog信号通路只在特定的部位表达, 与器官正常功能的维持、 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Hedgehog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已有研究报道胃癌中也明显存在Hedgehog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本文从Hedgehog信号通路过度表达的机制、 成员突变、 非经典Hedgehog信号通路、 胃癌干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等方面出发, 将近几年来Hedgehog信号通路与胃癌发生发展关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报道。
依西美坦联合多烯紫衫醇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吕红伟, 马晓欣, 于宛琳, 贺媛琪
2011, 38(9): 549-55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9.001
摘要:
目的:探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和多烯紫衫醇单独及联合用药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相应机制。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子宫内膜腺癌Ishikawa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 建立裸鼠的移植瘤动物模型, 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 每组5只, 依西美坦和多烯紫衫醇分别单独及联合处理裸鼠移植瘤模型3周, 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3周,计算各组移植瘤体积、 抑瘤率及裸鼠体重情况, 肿瘤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病理检查, 并用TUNEL法 (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 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依西美坦组、 多烯紫衫醇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5.59%和27.41%, 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则为47.09%, 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UNEL法检测联合用药组肿瘤细胞凋亡率为 (40.14±3.44) %, 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 [依西美坦组 (30.92±2.95) %、 多烯紫衫醇组 (32.65±2.72) %] 和对照组 (13.52±1.4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依西美坦、 多烯紫衫醇均可抑制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两者联合应用较两药单独应用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