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40卷  第15期

特约综述
胃癌辅助治疗现状和进展
巴一
2013, 40(15): 879-88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01
摘要:
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局限期胃癌现代诊疗的模式,选择何种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特征而个体化选择。接受了标准D2术后胃癌患者,Ⅱ期患者可选择口服S-1或者XELOX联合化疗,而Ⅲb期及以上给与同步放化疗。单纯术前新辅助化疗可能不是一个理想的提高生存的策略,而围手术辅助化疗更为合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胃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围手术化疗较单纯术后化疗有更好的生存,新辅助化疗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降期和使不可R0切除的局部晚期肿瘤转化为可切除肿瘤。术前同步放化疗因降期和转化效率高而在不可切除局限期胃癌中更具探索价值。
基础研究
99mTc-HYNIC-annexinⅤ活体检测单次放疗后肿瘤细胞凋亡
郭明芳, 王颖
2013, 40(15): 883-88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02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采用99mTc-HYNIC-annexinⅤ活体检测放疗后肿瘤的凋亡情况,并初步探讨凋亡与照射剂量及肿瘤敏感性的关系。   方法   将EL4淋巴瘤和S180肉瘤细胞株分别接种于实验小鼠右腋下10 d,随机分成显像组和观察组。显像组不同剂量照射后尾静脉注射99mTc-HYNIC-annexinⅤ,2 h后SPECT显像,取组织称重后分别测量放射性计数,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及T/B、T/M放射性比值,应用TUNEL法检测肿瘤凋亡细胞数。观察组照射后观察2周。   结果   EL4淋巴瘤随照射剂量增加显影逐渐清晰,凋亡细胞数增多,且与%ID/g呈正相关(r=0.892,P < 0.001);S180肉瘤不明显。相同剂量(0 Gy或8 Gy)照射,EL4淋巴瘤放射性分布及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S180肉瘤。8 Gy照射后,S180肉瘤仅缩小0.1 cm,EL4淋巴瘤完全消退。   结论   99mTc-HYNIC-annexinⅤ可早期活体检测放疗诱导的肿瘤凋亡。放射诱导的凋亡与疗效呈正相关,检测凋亡有助于判断其对放疗的敏感性,可以作为预后的指标。
rhHSP70联合冻融抗原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抗乳腺癌作用
李斌, 陈鹏, 郑建云
2013, 40(15): 888-89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03
摘要:
  目的   利用rhHSP70联合树突状细胞递呈肿瘤抗原的特性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方法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负载冻融抗原肽的同时加入新型热休克蛋白(rhHSP70),不同分组分别诱导自体CTLs产生。ELISA测定CTLs杀伤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结果   冻融抗原肽致敏的DCs促进CTLs增殖,上调CTLs中CD3+和CD8+T细胞群及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体外实验中具有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杀伤活性,在加入rhHSP70后效果更加明显,并能显著增强CTL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   结论   hHSP70联合肝癌冻融抗原修饰DCs,能够促进DCs的成熟,增强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诱导的CTLs在体外对乳腺癌细胞能产生高效杀伤力。rhHSP70增强DCs抗肿瘤能力的机制可能与其促进DCs成熟有关。
沉默CDK7对子宫内膜癌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
刘文欣, 陈颖, 郝权
2013, 40(15): 893-89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04
摘要:
  目的   研究沉默CDK7对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根据CDK7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不同的CDK7 siRNA片段并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RNA干扰的效果后,选择效果最优的CDK7 siRNA片段特异性沉默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DK7的表达,采用MTT细胞毒性实验、流式细胞仪及Hochest/PI双染色荧光显微镜技术检测转染前后该细胞系对化疗药物顺铂敏感性的变化。   结果   共选择了4个位点设计CDK7 siRNA并成功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验证了各组的干扰作用,证实CDK7-423干扰效果最强,达70%以上。选择CDK7-423转染HEC-1-A,MTT细胞毒性实验结果发现在CDK7表达被抑制后,DDP的IC50由45.122 g/mL降为3.200 g/mL,细胞毒性显著增高(P <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CDK7低表达组细胞平均凋亡率细胞为37.57%,与高表达组细胞(11.66 %)相比,凋亡率明显增加(P < 0.05)。Hochest/PI双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可见CDK7低表达组HEC-1-A细胞与亲代细胞比较,凋亡小体明显增多。   结论   通过CDK7 siRNA转染下调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DK7的表达以后,可以明显增强子宫内膜癌细胞对DDP的化疗敏感性,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增加。CDK7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新靶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临床研究
肺癌患者血清ODF和OCIF水平与骨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李莉, 刘志武, 谭榜云, 陈明, 张艺
2013, 40(15): 898-9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05
摘要:
  目的   探讨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factor,ODF)和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steo-clastogenesis inhibitory factor,OCIF)对肺癌骨转移诊断及病情评价的临床价值。   方法   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186例初诊为肺癌患者的资料。肺癌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分别为104例和82例,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ODF和OCIF浓度。   结果   骨转移组患者血清ODF和OCIF分别为(32.22±6.22)ng/L、(41.23±8.13)ng/L,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的(8.35±5.42)ng/L、(10.15±4.42)ng/L,有显著性差异(P < 0.01)。ODF和OCIF诊断肺癌骨转移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和0.87,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诊断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ODF分别为90.38%、86.59%;OCIF分别为86.54%、84.15%。ODF随骨转移部位数量增加而明显升高,OCIF随骨转移部位数量增加而明显降低。新发骨转移组和骨转移组血清ODF和OCIF浓度均显著高于非骨转移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新发骨转移组血清ODF和OCIF浓度与骨转移组比较,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时,血清ODF和OCIF含量明显增高,可作为判断肺癌患者骨转移及监测病情的参考指标,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患者外周血MODCs功能的影响
李巧珍, 陈玉强, 颜江华, 丁园, 王勇军, 王生育, 叶燕华, 许英艺, 何蕙香
2013, 40(15): 902-90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06
摘要:
  目的   分析Hp阳性和Hp阴性的胃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s)功能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尿素14C呼气试验对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84例胃癌患者进行Hp感染状态鉴定,分别采集Hp阳性和阴性胃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经典方法(rhGM-CSF、rhIL-4联合rhTNF-α)诱导产生D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型,采用LDH释放法检测DCs致敏T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毒性杀伤作用,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L-12、IFN-γ的分泌水平。   结果   两组MoDCs成熟过程形态变化无差异,Hp阳性组MoDCs表面标记分子CD1a、CD80、CD83、CD86和HLA-DR平均表达百分率均高于Hp阴性组,其中CD80、CD83、CD86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a、HLA-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阳性组DCs致敏T淋巴细胞对胃癌细胞杀伤率和IL-12、IFN-γ的分泌水平均高于Hp阴性组(P < 0.05)。   结论   Hp感染状态不影响胃癌患者外周血MoDCs成熟过程形态变化,Hp感染的胃癌患者MoDCs成熟和活化水平更高
膜联蛋白A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李红玲, 沈涛, 撒亚莲, 严新民
2013, 40(15): 907-9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07
摘要:
  目的  检测膜联蛋白A1(annexin A1,ANXA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中膜联蛋白A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膜联蛋白A1 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574±1.403)高于癌旁组织(0.240±0.8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60,P=0.045)。肺癌组织中膜联蛋白A1的表达与其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 < 0.05);与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无关(P > 0.05)。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显示,膜联蛋白A1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  结论  ANXA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与其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有一定关系。
临床应用
同期腋窝转移淋巴结受体检测在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金梁斌, 姚自翔, 孔令泉, 厉红元, 吴凯南
2013, 40(15): 911-91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08
摘要:
  目的   探讨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补测在激素受体阴性浸润性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观察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门诊随访及住院患者中补测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PR的表达情况,所有标本(包括原发癌病灶及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由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检测中心进行,根据检测报告,原发病灶阴性而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或PR阳性者补加内分泌治疗。   结果   56例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中,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阳性8例(14.3%),PR阳性2例(3.6 %),ER和PR均阳性3例(5.4%),共13例(23.3%)因补查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或PR变阳性而在随访中加用内分泌治疗。肿瘤原发病灶与腋转移淋巴结ER和PR均阴性43例(76.7%),即肿瘤原发癌病灶与腋转移淋巴结ER和PR均为阴性表达的总符合率为76.7%,不一致率为23.3%。   结论   受体阴性浸润性乳腺癌原发病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PR表达具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对原发癌病灶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应检查其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受体的表达,可能筛查出原发病灶受体阴性而复发转移病灶受体阳性患者,及时加用内分泌治疗,提高该类患者的疗效,亦可解释部分激素受体阴性而内分泌治疗也有一定疗效的原因。
时辰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李媛媛, 金风, 吴伟莉, 陈海霞, 龙金华, 龚修云, 陈国焱, 毕婷, 李卓林, 贺前勇
2013, 40(15): 914-91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09
摘要:
  目的  研究TPF(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时辰诱导化疗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毒性反应和近期疗效。  方法  初治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接受诱导化疗TPF方案,多西紫杉醇75 mg/m2,静滴,d1。顺铂75 mg/m2,分5 d完成静滴给药,每天10:00~22:00。5-氟尿嘧啶750 mg/m2/d d1~d5,持续静滴,每天22:00~10:00。21 d/周期,共3个周期。随后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放疗同期行紫杉醇单药增敏化疗(紫杉醇135 mg/m2,静滴,21天/周期,共2个周期)。不良反应按CT-CAEv3.0评价分级,临床疗效参照2000年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评价,有效率为CR+PR。  结果  3个周期诱导化疗后CR为23.8%,PR为68.6%。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后CR为64.8%,PR为31.4%。2年总生存率91.4%,2年无进展生存率87.0%,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88.4%。诱导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毒性,3级以上粒细胞下降为28.6%,无3级以上肾功能损害。同期放化疗期间口腔黏膜反应最多见为81.0%,其中16.2%出现3~4级反应。整组患者无治疗相关死亡。  结论  TPF方案时辰诱导化疗联合紫杉醇同期调强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安全、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尚需扩大病例数及继续随访。
207例病理性乳头溢液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杨丽, 吴迪, 范志民
2013, 40(15): 919-92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10
摘要:
  目的  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病因主要以良性病变为主,但仍有恶性病变的可能,病理性乳头溢液可为乳腺癌唯一或首发症状。本研究旨在探讨与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病变性质相关的临床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外科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207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年龄>50岁、伴乳房肿块或乳腺钙化是乳头溢液患者与乳腺癌相关的高危因素(P < 0.05);溢液的性状、病程长短对病变性质的鉴别无明确临床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中年龄>50岁、伴乳房肿块和伴乳腺钙化是乳头溢液患者与乳腺癌相关的高危因素(P < 0.05)。  结论  患者年龄、是否伴乳房肿块及乳腺钙化对鉴别导致乳头溢液病变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晚期宫颈癌并发双侧输尿管梗阻40例治疗预后分析
程淑霞, 成慧君, 王莉
2013, 40(15): 923-92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11
摘要:
  目的   分析晚期宫颈癌并发双侧输尿管梗阻的预后因素, 探讨其治疗意义。   方法   通过肾图、CT、肾功能检查诊断晚期宫颈癌并发双侧输尿管梗阻患者40例, 膀胱镜下输尿管逆行置管内引流13例, 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顺行置管内引流25例、外引流2例, 肾功能恢复正常后行放射治疗29例, 对比研究输尿管导管置入前是否接受过治疗、肾功能是否正常, 置管后是否接受放疗三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输尿管导管置入后肾功能恢复正常率为91.3% (21/23)。未治疗组、术后和放疗后复发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15、10个月(χ2=9.379, P=0.009)。置管后接受放疗组与未行放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9个月(χ2=17.329, P < 0.001), 置管前肾功能是否正常对预后影响无显著性差异(χ2=1.37, P=0.242)。   结论   对于初治或术后复发的宫颈癌并发双侧输尿管梗阻患者, 在解除输尿管梗阻后, 应接受放射治疗, 可获得较好疗效。
83例肺大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梁锐, 孙保存, 陈天星, 张连郁, 闫庆娜, 王志强, 罗丽琳, 唐铭, 金克炜
2013, 40(15): 926-9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12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肺大细胞癌(large cell 1ung carcinoma, LCLC) 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案。   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83例LCL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3例LCLC占同期肺癌的5.4% (83/1 551)。男性63例, 女性20例; 平均年龄60.4岁; 肿瘤最大径平均4.6 cm; 影像学多表现为周围型。术前通过痰脱落细胞学、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和肺穿刺活检3种手段, 只有4例4.8% (4/83) 明确诊断或考虑为LCLC。63例76% (63/83) 患者行手术切除, 以肺叶切除术为主。术后病理学诊断包括39例经典型LCLC、31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例复合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8例基底细胞样癌、2例透明细胞癌和1例淋巴上皮瘤样癌。LCLC各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有75% (62/83) LCLC发生淋巴结转移。   结论   LCLC发病率低, 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LCLC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无特异性, 确诊依靠病理学诊断。LCLC治疗以手术为主, 提高LCLC的确诊率和进一步细分病理亚型对规范LCLC的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PET-CT定位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IMRT同步化疗的疗效和预后分析
张真, 张小涛, 韩淑红, 吴雪松
2013, 40(15): 930-93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13
摘要:
  目的   比较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普通模拟机定位常规放疗及PET-CT定位调强放疗(IMRT) 同步化疗的疗效、不良反应和预后。   方法   对本院放疗中心收治的放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PET-CT定位下的调强放疗同步化疗(IMRT) 组患者48例, 常规放疗同步化疗(CRT) 组患者40例, 放疗总剂量达到60 Gy, 6周完成。同步化疗方案以铂类为基础联合多西他赛、长春瑞滨或培美曲塞等, 同步化疗2个周期, 2~4个周期巩固化疗(21 d为1个周期)。   结果   IMRT组和CRT组有效率分别为77.1%和52.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IMRT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7.1% (37/48)、54.2% (26/48) 和22.9% (11/48)。CRT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5.0% (26/40)、47.5% (19/40) 和17.5% (7/40) (P=0.29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组的骨髓抑制、体质量变化略高于IMRT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消化道反应、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道炎高于IMRT组(P < 0.05)。CRT组死于局部复发以及放射性肺炎的比例高(P < 0.05);IMRT组的局部复发率低(P < 0.01)。   结论   PET-CT定位IMRT可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局部控制率, 对提高近期疗效和降低放疗不良反应方面有明显优势, 而其对生存率的影响, 将需待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加以明确。
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与预防措施
冯紫薇, 黄端, 郝淳敏, 李润田, 孙兰英, 高文彬, 尹光雅
2013, 40(15): 934-93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14
摘要:
  目的   对肿瘤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临床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56 430例出院病例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825例, 感染率为1.46%, 其中年龄≥60岁者占46.42%。胃部肿瘤科感染率最高, 肝胆肿瘤科感染构成比最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真菌感染相对较少。易感部位是腹部和消化道, 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   结论   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上述影响因素,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降低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
综述
lncRN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石永国, 王科明
2013, 40(15): 938-9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15
摘要: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 是一组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缺少特异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无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 在总非编码RNA (ncRNA) 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其数量、种类、功能状况均不明确, 被称为基因组中的“暗物质”。本研究对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探讨, 发现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 lncRNA介导了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报道, 对lncRN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以期为消化系统肿瘤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上皮间充质转化与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郭华, 张宁
2013, 40(15): 941-94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16
摘要: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EMT可使上皮性肿瘤细胞获得间充质细胞表型, 在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同时, 也使得肿瘤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样特性。多种转录因子、信号转导通路、microRNAs及细胞微环境等因素共同调控此过程。EMT与肿瘤干细胞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EMT可以促进肿瘤细胞获得干细胞特征, 具有干细胞特征的肿瘤细胞高表达EMT标记分子, microRNA可同时调控EMT和细胞干性。阐明EMT与肿瘤干细胞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有望为肿瘤转移与复发的靶向治疗开辟新思路。
病例报告与分析
成人双侧睾丸先后患不同病理类型生殖细胞瘤1例
李俊, 何银志, 陈玮, 张天鉴, 季惠翔, 韩斌, 旷淼, 邓观云
2013, 40(15): 946-94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