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41卷  第17期

基础研究
血清癌胚抗原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突变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张连民, 郝李刚, 张华, 高留伟, 王道威, 张真发, 王长利
2014, 41(17): 1075-107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74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及预测价值,分析CEA水平对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387例,术前行CEA等肿瘤标志物检测,术后常规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分析CEA等肿瘤标志物与EGFR突变关系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全组患者中出现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共168例,突变阳性率43.4%,EGFR突变在女性、非吸烟、腺癌以及年龄 < 60岁的患者中更加常见(P < 0.05),另发现EGFR突变情况与肿瘤标志物及化疗敏感性指标相关,EGFR野生型患者的Cyfra21-1、SCC升高、ERCC1阳性表达更常见(P < 0.05),而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CEA升高则更常见(P=0.015),并且随着CEA水平的升高,EGFR基因突变阳性率更高(血清CEA水平 < 5 μg/L、5~20 μg/L及>20 μg/L 3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0.1%、47.5%和66.6%,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EA水平是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因素,并且血清CEA水平也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CEA水平升高组与正常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75.9%和88.4%,P < 0.01)。  结论  血清CEA水平高低可以预测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并且与非小细胞患者EGFR突变相关,可以初步指导EGFR突变情况。
miR-149通过靶向FOXM1基因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
赵涛, 刘家骥
2014, 41(17): 1080-108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395
摘要:
  目的  探讨miR-149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并研究miR-149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前列腺癌和癌旁组织miR-149和FOXM1 mRNA表达水平。在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DU145细胞中瞬时转染miR-149模拟物和阴性对照miRNA,运用平板克隆形成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生长和侵袭。在细胞中分别转染miR-149靶基因FOXM1的siRNA和siRNA阴性对照,利用Western blot检测FOXM1蛋白表达情况,并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和侵袭能力。  结果  在前列腺癌中miR-149低表达(P < 0.01),FOXM1 mRNA高表达(P < 0.01)。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转染miR-149模拟物的PC3和DU145细胞克隆数目减少(P < 0.01),发生侵袭的细胞减少(P < 0.01);FOXM1蛋白水平在转染miR-149模拟物的PC3(P < 0.01)和DU145细胞(P < 0.05)中较对照组细胞降低。转染FOXM1 siRNA的PC3和DU145细胞中FOXM1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降低,且克隆形成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1)。  结论  miR-149通过靶向FOXM1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和侵袭,发挥着抑癌基因的作用,可作为前列腺癌分子治疗的有效靶点。
锌指蛋白185对人胶质瘤细胞迁移的影响
陆斌, 郑全辉
2014, 41(17): 1084-108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592
摘要:
  目的  探讨锌指蛋白185(zinc finger protein 185,ZNF185)在人胶质瘤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ZNF185在神经胶质瘤及瘤旁正常组织的蛋白表达,克隆ZNF185基因转染人胶质瘤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ZNF185的细胞定位,细胞划线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ZNF185蛋白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结果  与瘤旁正常脑组织相比,ZNF185在人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降低;ZNF185蛋白主要分布于人胶质瘤细胞的细胞质、细胞膜,并与肌动蛋白纤维共定位;过表达ZNF185显著抑制人胶质瘤细胞的迁移。  结论  ZNF185通过结合肌动蛋白纤维发挥抑制人胶质瘤细胞迁移的作用。
临床研究与应用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皮质醇激素变化致癌因性疲乏及其机制研究
李忠信, 米登海, 杨芳, 温志震, 刘小荣, 王永祥, 任维维, 李征
2014, 41(17): 1089-109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634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皮质醇激素水平变化与癌因性疲乏的相关性及其机制。  方法  80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疲乏组(50例疲乏患者)和非疲乏组(30例非疲乏患者),利用多维疲乏症状量表-简化版(MFSI-SF)和疲劳症状量表(FSI)对患者进行评估。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皮质醇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水平,COD-PAP法测定血清胆固醇浓度,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α2-球蛋白比值并计算血清α2-球蛋白浓度。  结果  疲乏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低于非疲乏组[(119.68±5.34)nmol/L vs.(163.45±31.49)nmol/L,P < 0.0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高于非疲乏组[(104.50±17.15)ng/L vs.(51.43±13.24)ng/L,P < 0.05]。疲乏组患者MFSI-SF评分与血清皮质醇激素水平呈负相关(r=-0.867,P < 0.001),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呈正相关(r=0.809,P < 0.001);疲乏组患者FSI评分与血清皮质醇激素水平呈负相关(r=-0.747,P < 0.001),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呈正相关(r=0.701,P < 0.001)。疲乏组患者血清胆固醇[(1.25±0.70)mmol/L vs.(3.28±0.73)mmol/L,P < 0.05]、白蛋白[(18.24±7.03)g/L vs.(37.40±8.05)g/L,P < 0.05]和α2球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疲乏组[(2.25±1.07)g/L vs.(5.36±1.09)g/L,P < 0.05]。  结论  疲乏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增高,而血清皮质醇激素水平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恶性肿瘤患者机体低血清皮质醇激素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紊乱和癌因性疲乏的发生,血清皮质醇激素降低的机制与其合成原料血清胆固醇及其运载蛋白(白蛋白特别是α2球蛋白)降低有关。
胃癌组织中SNCG和CXCR4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郑淑芳, 时丽芳, 于健
2014, 41(17): 1094-109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242
摘要:
  目的  研究SNCG和CXCR4在胃癌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RT-PCR法检测不同组织中SNCG和CXCR4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SNCG和CXCR4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 < 0.01);胃癌组织中SNCG mRNA的表达量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P < 0.01),CXCR4mRNA的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1);胃癌组织中SNCG mRNA与CXCR4 mRNA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346,P < 0.05)。  结论  SNCG和CXCR4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吉西他滨固定剂量率或标准输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进展期胆管癌随机对照研究
万一元, 惠红霞, 王晓炜, 刘华
2014, 41(17): 1098-110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971
摘要: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分别与吉西他滨固定剂量率输注、常规输注联合方案对进展期胆管癌化疗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病理确诊的93例初治、无手术指征进展期胆管癌和术后复发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研究组采用吉西他滨固定剂量率即10 mg/(m2·min)输注联合奥沙利铂;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标准输注(30 min)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每21 d重复,每例患者完成至少2个周期化疗,并进行随访。治疗结束后对2组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 > 0.05)。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的生存时间OS、肿瘤进展时间TTP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尤其Ⅲ~Ⅳ度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相近(P > 0.05)。  结论  以吉西他滨固定剂量率输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进展期胆管癌,方法可行,具有较高的客观缓解效率,延长了OS及TTP;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耐受性较好;但其血液学毒性较为显著,需引起足够重视,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
205例初治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存分析
王芳, 郝春芳, 贾勇圣, 刘晓东, 佟仲生
2014, 41(17): 1103-11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428
摘要:
  目的  探讨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5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及转移的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5例初治MB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2(1~132)个月,分子分型为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乳腺癌,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4~132)、32(7~122)、29(1~85)和24(1~98)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子分型、内脏转移、首发转移部位数目均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关(P < 0.05)。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子分型及内脏转移是影响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5)。  结论  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三阴型乳腺癌及内脏转移是影响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对判断预后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对今后临床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胸段食管癌腹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临床分析
杨清杰, 张强, 郭明
2014, 41(17): 1108-11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602
摘要: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规律。  方法  对164例胸段食管癌手术病例的腹腔淋巴结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胸上、中、下段三组食管癌病例,在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病理分期等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胸上段6.9%、胸中段27.4%、胸下段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间,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食管癌存在特殊的跳跃性淋巴结转移,食管胸上段癌只要侵及黏膜下层即有可能通过毛细淋巴管网向下跳跃性转移至腹腔淋巴结,而绝大多数的食管癌诊断时已达T1b期以上,即肿瘤侵及黏膜层以下,因此并不能说早期胸上段高分化食管癌就不易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手术时常规行腹腔淋巴结清扫是有必要的。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能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杨景魁, 吕金爽, 阎卫亮, 郑广钧, 冯震, 霍小东
2014, 41(17): 1111-111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487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不能外科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早期NSCLC患者48例,其中Ⅰ期患者18例,Ⅱ期(N0)患者30例,对患者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胸部CT,与粒子植入前进行比较,按照国际标准判定疗效。随访截至2013年12月。  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靶区瘤体MPD(127.3±15.6)Gy,D100(113.1±17.2)Gy,D90(148.6±19.4)Gy,D90>MPD。术后6个月查胸部CT判定疗效,Ⅰ期患者中CR 27.8%(5/18),PR 72.2%(13/18),SD、PD为0;Ⅱ期患者中CR 10%(3/30例),PR 73.3%(22/30例),SD 13.3%(4/30),PD 3.3%(1/30)。有效率(CR+PR)为Ⅰ期100%,Ⅱ期83.3%,总有效率89.6%。随访期内全部患者1年局控率85%,1年生存率95.8%(46/48),2年生存率81.3%(39/48),5年生存率56.3%(27/48)。  结论  对于不能外科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CT引导下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同步调强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范育伟, 齐立伟, 李佳, 蒋晓东, 戴鹏, 袁亚文
2014, 41(17): 1115-111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540
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调强放疗联合化疗与单纯调强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急性反应及晚期损伤。  方法  初治鼻咽癌患者72例,均为Ⅲ~Ⅳa期;随机接受单纯根治性放疗+序贯化疗(30例)和同步放化疗+序贯化疗(42例)。鼻咽和颈部靶体积均采用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照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RTOG/ 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  结果  本组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单纯放疗组1、2年局部区域无进展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5.0%、80.0%、95.0%和80.0%、60.0%、75.0%;同步放化疗组1、2年局部区域无进展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6.4%、96.4%和100%、92.9%、92.9%;两组间2年局部区域无进展生存率(χ2=3.951,P=0.047)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χ2=3.858,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4,P=0.248)。多数患者仅表现为1~2级放疗急性反应和0~1级放疗晚期损伤,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未观察到4级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在晚期损伤症口干表现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中,两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抑制及消化道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体重下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IMRT联合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可获得较好的局部区域及远处转移控制率,两者急性放射损伤无显著性差异;晚期损伤方面联合治疗患者较易出现口干等症状;联合治疗组亦能顺利完成治疗。
术式交流
腮腺手术切除术中两种解剖方式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刘洪, 李超, 樊晋川, 王少新, 王薇, 张兵, 刘坤
2014, 41(17): 1120-11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393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面神经解剖方法(顺行解剖和逆行解剖)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安全性和优越性。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完成的病理诊断为腮腺良性腺瘤共110例,分别采用顺行法解剖(A组)52例,逆行法(B组)58例;其中将58例逆向解剖根据分支的优先解剖顺序分为颧支组(B1组)17例、颊支组(B2组)20例、下颌缘支组(B3组)21例。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神经瘫痪症状、严重程度、恢复情况。采用House-Bran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价。  结果  A、B两组面神经解剖方法均能较好的暴露面神经,完整顺利的切除肿瘤。A组术后1周内评价在Ⅲ级及以上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共19例,B组术后1周内出现Ⅲ级及以上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共30例,两种解剖方式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在面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1和B2组、B1和B3组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2和B3组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顺向解剖与逆向解剖均能顺利的完成手术,顺向解剖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低于逆向解剖,在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方面优于逆向解剖;逆向解剖中,从颊支或者颧支开始解剖无论是在面神经功能的保护还是在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均优于下颌缘支,顺向解剖面神经在腮腺两性肿瘤中应优先选择,即使在不得不选择逆向解剖的情况下,应从颊支或者颧支解剖。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T790M突变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张秋怡, 吴一龙, 周清
2014, 41(17): 1125-112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068
摘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是EGFR活化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有效治疗药物,然而,几乎所有服药患者最终将出现耐药,第20号外显子的T790M点突变可能是导致耐药的机制之一,如何敏感、准确地检测T790M基因突变是技术关键,外周血检测因创伤小、操作简便而成为近几年研究热点,实时定量检测血浆T790M突变有望成为监测EGFR-TKI疗效的有效途径。目前,T790M突变的临床意义尚存争议,近年来出现的第三代EGFR-TKI对T790M突变阳性患者的有效率较高,使得克服T790M突变导致的耐药成为可能。本文就T790M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mTOR抑制剂放疗增敏的研究进展
李雪, 刘宁波, 赵路军, 王平
2014, 41(17): 1128-11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360
摘要:
放疗是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仍有部分患者在接受放疗后存在复发或抗拒。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PI3K/AKT信号通路的主要效应分子,分为mTORC1和mTORC2,对细胞生长及增殖、细胞周期进展及蛋白翻译等均有重要调节作用。mTOR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及治疗反应密切相关。肿瘤的放疗敏感性与“4R”效应有关。mTOR抑制剂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进展、DNA损伤修复及抗血管形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放疗增敏作用。初期研究证实依维莫司具有放疗增敏作用并且毒性可耐受。应用mTOR抑制剂后不同细胞及个体反应不同,可能与基因表达状态有关,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述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与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李卫华, 杨佳欣
2014, 41(17): 1131-11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483
摘要:
由于耐药性的产生和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恶性肿瘤的化疗效果一直不满意。为了寻找新的、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人们对肿瘤细胞的代谢异常作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组织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与其特殊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增殖迅速的肿瘤细胞的一个代谢特点为脂质生成增多。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enzyme A desaturase 1,SCD1)是催化饱和脂肪酸向单不饱和脂肪酸转变的限速酶,与肥胖、脂肪性肝脏病变、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的代谢综合征及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SCD1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将为肿瘤患者化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Castleman病的研究进展
陈青青, 张会来, 王华庆
2014, 41(17): 1135-113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851
摘要: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类少见的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多克隆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nicentric CD,UCD)临床过程呈惰性,一般通过手术切除病灶而达到长期生存。相反,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ulticentric CD,MCD)预后相对较差,需全身治疗。细胞毒性药物虽广泛用于治疗MCD,但疗效报道不一。CD至今发病机制不明,但研究较多且明确的发病机制是HHV-8感染和IL-6异常分泌。近年针对这些发病机制而派生出的抗病毒治疗和靶向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进一步为将来针对CD病理生理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和方向。本文将对该病的分类、发病机制和治疗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男性腹腔巨大畸胎瘤恶变1例
陈红芳, 刘晓玲, 史金胜, 宗佩君, 崔岩, 钟延明
2014, 41(17): 1140-11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59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