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41卷  第19期

淋巴瘤诊治研究专栏
专栏寄语
王庆华
2014, 41(19): 1203-1203.
摘要:
外周T细胞及NK细胞淋巴瘤病理研究进展
李小秋
2014, 41(19): 1204-12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525
摘要:
外周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T/NK)淋巴瘤是一组少见而又异质、以侵袭性强为特征的恶性肿瘤。由于对该组疾病的病理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改变所知甚少,当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定义的诸多病种归类到白血病、皮肤肿瘤、结外病变以及淋巴结病变这几组疾病之中。近年来,有关T/NK细胞的亚群构成以及细胞分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些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此外,一些新的遗传学改变以及信号路径调节失常也正被发现,这些分子层面的异常,不仅能用作诊断和预后标志物,还是研发治疗新措施的潜在靶点。
外周T细胞及NK细胞淋巴瘤诊疗现状
宋玉琴
2014, 41(19): 1208-12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433
摘要:
外周T/NK细胞淋巴瘤(PT/NKCLs)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T/NK细胞恶性肿瘤,在全球平均发病率低,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性,亚洲人群相对高发,病理亚型差异性更显著,也是影响预后的最关键因素。目前治疗以CHOP类方案为主,因此初治高危的侵袭性PTCLs、二线挽救化疗有效的复发难治患者,均应考虑大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干细胞移植仍然作为首选。新的化疗药物,如Pralatrexate、苯达莫司汀等,对复发难治的PTCLs有效率约30%。靶向药物包括单抗类药物、针对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小分子抗体药物以及免疫调节药物,也在不同亚型PTCLs中取得一定疗效。本综述对PT/NKCLs诊治现状做一总结。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张会来, 吕慧娟, 王华庆
2014, 41(19): 1213-12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434
摘要: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可以调节组蛋白氮端的乙酰化状态,从而发挥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作用,组蛋白的氮端尾部修饰属于表观遗传学的范畴。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发生的可遗传性的变异,HDACI作为一类非细胞毒性新型抗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备受关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先后批准两种HDACI用于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CTCL)后,HDACI在其他T细胞淋巴瘤亚型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HDACI在T细胞淋巴瘤各亚型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本文就HDACI在T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金洁, 曹利红, 韦菊英, 刘萍
2014, 41(19): 1217-12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488
摘要: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少见疾病,至今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单纯放疗复发率高,生存期短。放疗宜在化疗结束后进行。化疗联合标准放疗明显降低了复发率,并延长了生存期,但神经毒性发生率高。老年患者易出现神经毒性,不建议放疗,应首选单纯化疗;年轻患者可将放疗作为难治复发时的二线治疗。目前,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化疗已成为PCNSL的一线治疗,大剂量阿糖胞苷为最常联合的药物。年轻患者可选用包含一些新药如甲基苄肼、替莫唑胺的化疗方案。替莫唑胺为老年患者一种有前途的新药。预防性鞘内化疗的必要性尚未达成共识。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对年轻的初发及复发PCNSL患者均有效。手术通常用于PCNSL诊断。糖皮质激素不宜在取得病理组织前使用。
JAK/STAT通路及其阻断剂AG490在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李志铭, 朱颖杰
2014, 41(19): 1221-12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454
摘要:
JAK/STAT是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的重要途径,参与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免疫调节等多个过程,在肿瘤中的持续性激活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发现在淋巴瘤中有STAT3异常表达和活化,其活化与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有关。AG490是JAK2抑制剂,可有效地抑制其下游的STAT的活化,阻断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既往研究证实AG490能抑制淋巴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可提高某些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本文就JAK/STAT通路及其阻断剂AG490在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治疗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观察
梁绍平, 王华庆, 张会来, 钱正子, 周世勇, 赵静, 刘霞
2014, 41(19): 1225-12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997
摘要:
  目的  观察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治疗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12例,采用P-GEMOX治疗,具体剂量为吉西他滨800~1 000 mg/m2,d1,8;奥沙利铂130 mg/m2,d1;培门冬酶2 500 IU/m2,d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12例患者中1例出现急性胰腺炎退出治疗,余11例在接受P-GEMOX方案2个周期治疗后,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7例,疾病稳定(SD)2例,疾病进展(PD)1例,客观有效率(ORR)为72.7%,疾病控制率(DCR)为90.9%。全组患者2年总生存(OS)率达90.9%。11例患者接受中位6个周期的P-GEMOX方案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8%,7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63.6%),5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45.5%),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36.4%),2例患者出现凝血因子异常(18.2%),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血栓形成及血糖异常。   结论  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治疗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疗效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治疗初治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的前瞻性研究
仲凯励, 苏航, 肖秀斌, 刘静, 鲁云, 陈喜林, 达永, 路春蕾, 张伟京
2014, 41(19): 1229-123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496
摘要:
  目的  前瞻性研究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对初治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确诊的初治AITL患者9例。全组患者均接受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一线化疗。   结果  全组患者发病中位年龄54岁,男:女为2:1,88.9%为Ann-Arbor stage Ⅲ~Ⅳ期,77.8%合并B症状。初诊时伴有贫血的患者占66.7%,LDH或β2微球蛋白升高占55.6%。EPOCH方案近期疗效CR率22.2%,总反应率66.7%。中位随访20个月,4年PFS和OS分别为11.1%和33.3%,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EPOCH方案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3~4度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分别为77.8%和33.3%,44.4%的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结论  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一线治疗AITL患者较传统CHOP方案未见明显生存获益。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并可以耐受。
98例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平凌燕, 郑文, 王小沛, 谢彦, 林宁晶, 涂梅峰, 应志涛, 刘卫平, 张晨, 邓丽娟, 宋玉琴, 朱军
2014, 41(19): 1234-12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455
摘要: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MCL患者资料,结合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进行相关预后分析。   结果  98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男女比例2.9:l,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为85例,占86.8%。骨髓累及者46例(46.9%)。消化道为最常见的结外侵犯器官,共25例患者(25.5%)出现消化道侵犯。53例患者接受R-CHOP方案一线治疗,预期3年生存率为61.4%;14例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预期5年生存率为92.3%,其总生存期显著高于使用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75.5个月vs. 43.6个月,P=0.039)。年龄>60岁、血沉高于正常、LDH高于正常、B症状、Ki-67≥25%、病理存在母细胞或大B细胞转化均提示预后不佳(P < 0.05)。   结论  MCL以晚期多见,常伴有骨髓及结外病变,单纯R-CHOP方案不能获得满意疗效,ASCT治疗MCL的疗效好于常规化疗,且安全性较高。年轻患者应该选择作为一线巩固治疗。
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
闵琦, 王华庆, 钱正子, 张会来, 周世勇, 邱立华, 宋拯, 赵静, 刘霞
2014, 41(19): 1239-124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005
摘要:
  目的  观察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5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化疗(120 mg/m2,d1、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其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与不良反应。   结果  全组25例患者,共计化疗122个周期,中位5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CRu)6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3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ORR)为76%,临床受益率(CBR)为88%。截至随访结束,13例患者出现PFS终点事件,中位疗效持续时间(DOR)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个月。各亚组间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主要与骨髓受累、血清LDH水平升高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2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用药5个周期后发生胃癌。   结论  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可提高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新疆维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Bcl-6 c-myc基因易位的差异性研究
赵兵, 李迅, 刘炜, 李妍, 赵振慧, 杨顺娥
2014, 41(19): 1244-12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310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Bcl-6、c-myc基因易位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233例DLBCL活体石蜡切片进行Bcl-6、c-myc基因检测。观察Bcl-6、c-myc基因易位与DLBCL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并对不同民族在不同亚型DLBCL中Bcl-6、c-myc基因易位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233例DLBCL中,Bcl-6基因重排51例,占21.89%;c-myc基因重排39例,占16.74%;Bcl-6基因易位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和LDH水平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民族、IPI评分、结外侵犯、B症状、DLBCL不同亚型和近期疗效有相关性(P < 0.05);c-myc基因易位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分期、LDH水平和DLBCL不同亚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民族、IPI评分、结外侵犯、B症状和近期疗效有相关性(P < 0.05);维、汉不同民族GCB中Bcl-6、c-myc基因易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汉不同民族非生发中心活化B细胞(non-GCB)中Bcl-6、c-myc基因易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Bcl-6,C-myc基因易位的表达与维、汉不同民族、IPI评分、结外侵犯、B症状和近期疗效有相关性;维、汉民族non-GCB亚组中Bcl-6、c-myc基因易位存在差异。
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HBV感染1例治疗探讨
武莉丽, 刘丽宏, 高玉环, 张慧欣, 江莲, 殷飞, 黄晨
2014, 41(19): 1249-125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830
摘要:
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目前多为散发病例或个案报道,其中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更罕见。现介绍1例经本院治疗的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HBV感染的病例,该患者经过联合化疗后顺利分娩,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7(呼吸、肤色、肌张力各减1分)-9(肌张力减1分)-10分。通过对本例患者治疗前进行多学科讨论,进一步探讨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HBV感染的诊疗流程,推动多学科合作诊治的发展。
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1例
易平勇, 孙中义, 欧阳周, 刘晰宇, 周芳, 黄利军, 贺军侨, 姚远, 范舟
2014, 41(19): 1253-125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489
摘要:
基础研究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介导受体靶向卵巢癌SKOV3细胞量子点体外成像的研究
聂丽菊, 许恒毅, 叶称连, 黄小林, 刘雯婷, 傅芬
2014, 41(19): 1254-125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842
摘要:
  目的  研制一种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介导叶酸受体(FR)靶向量子点(QD)荧光探针,初步验证其靶向性及信号放大效应。   方法  采用活泼酯法,将链霉亲和素(SA)与QD共价偶联制备QD-SA并对其物理特性进行验证;采用活泼酯法以牛血清蛋白为载体合成生物素化叶酸(FA)。通过生物素化FA与QD-SA结合制备BAS介导叶酸受体(FR)靶向QD探针,比较该探针对卵巢癌SKOV3细胞及FR表达阴性的肺癌A549细胞的识别情况,并验证其靶向特异性;对比该探针在生物素化FA孵育1、4 h时成像的效果;比较该探针与未经BAS介导的QD-FA探针在不同孵育时间对卵巢癌SKOV3细胞成像的差异。   结果  BAS介导FR靶向QD探针可特异性识别FR表达阳性的卵巢癌SKOV3细胞,且孵育4 h较1 h荧光信号明显增强,同等条件下其产生的荧光强度较未经BAS介导的QD-FA探针明显增强。   结论  制备了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BAS介导FR靶向QD探针,该探针在卵巢癌早期诊断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磁县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食管癌前状态及病变分析
宋国慧, 孟凡书, 白文龙, 靳国梁, 李东方
2014, 41(19): 1259-126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853
摘要:
  目的  了解磁县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前状态及病变的分布情况,为该病的病因及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磁县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的40~69岁人群的食管癌早诊早治内镜筛查资料,筛查采用内镜碘染色指示性活检,并对符合对象按性别、年龄组统计食管癌癌前状态及病变的检出率。   结果  纳入分析队列筛查对象11 423例,食管活检率66.90%。食管鳞状上皮轻度、中度、重度异型增生检出率分别为11.84%、2.66%、1.04%,原位癌检出率为0.40%,鳞癌可能有浸润的患者检出率为0.04%、黏膜内鳞状细胞癌为0.37%,浸润性鳞癌为0.17%。平均重度异型增生以上及癌的检出率为2.01%。   结论  磁县食管癌高发区40~69岁人群存在大量无症状癌前病变及癌症患者,年龄和性别与检出率关系密切。
综述
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
王虹壬, 叶兆祥
2014, 41(19): 1264-126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253
摘要: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功能性影像学成像检查方法,能够反映出非小细胞肺癌的血管生成情况,并且通过血管的变化情况来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对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治疗反应。相比以往的RECIST评价方式,CT灌注成像在治疗伊始就可以提供肿瘤变化情况的信息。基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血管生成原理,CT灌注成像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血流量、血容量、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强化峰值等灌注参数。而CT灌注成像对于“血管正常化”的指标的分析将可以影响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和疗效的预测评价。非小细胞肺癌的微血管管腔化程度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CT灌注成像评价指标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而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分级和组织学分型的不同也在CT灌注成像的评价中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技术层面的限制,灌注参数的可重复性较差,患者接受的放射剂量过大及造影使用的对比剂的毒性等,这种方法的应用推广仍然存在很大问题。相信随着更多分子影像标志物的出现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药物的发展,应用CT灌注成像的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进行临床评价将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病例报告与分析
左侧中颅窝骨巨细胞瘤1例
李文忠, 马程远, 陈立强, 杨晓宇, 刘晓亮, 陈大伟
2014, 41(19): 1268-12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82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