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42卷  第11期

显示方式:
基于PDTX模型研究原发性肺癌顺铂耐药与ERCC1IGFBP5 表达水平的关系*
展丙香, 程龙强, 罗朋, 章菊, 王保龙
2015, 42(11): 541-54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296
摘要:
目的:构建PDTX(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s)肺癌模型,探索ERCC1、IGFBP 5 的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肺癌顺铂耐药的关系。方法:取新鲜切除的84例肺癌组织移植于裸鼠(BALB/c)的皮下,构建PDTX 模型,分析一代成瘤率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三代移植瘤接受顺铂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敏感组和耐药组ERCC1、IGFBP 5 的表达情况。结果:移植瘤一代成瘤率32.14%(27/ 84),二代成瘤率88.89%(24/ 27),三代成瘤率95.83%(23/ 24),能否一代成瘤与肿瘤的大小、分化、分级、病理类型相关;此模型移植瘤在传代中能够保持亲代肿瘤的结构特征。ERCC1 在耐药组表达高于敏感组,而IGFBP 5 在耐药组表达低于敏感组。结论:构建了肺癌组织块移植瘤模型,其能够保持亲代癌种的结构特征,是研究肺癌发生和探索肿瘤耐药机制的理想模型。原发性肺癌顺铂耐药性与ERCC1、IGFBP 5 的表达水平相关。
神经妥乐平联合羟考酮控释片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成宪江, 刘维帅, 王昆
2015, 42(11): 546-54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893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NTP)联合盐酸羟考酮控释片(OST)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CP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8 月至2013年8 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接受药物治疗且VAS 评分> 4 分的102 例NCP 患者随机分成安慰剂联合OST 治疗组(A 组)和NTP 联合OST 治疗组(B 组)。 比较两组VAS 评分、疼痛缓解率、爆发痛发作次数、OST 使用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VAS 评分、爆发痛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治疗第14天后B 组VAS 评分、疼痛程度、爆发痛发作次数以及OST 日均用量均优于A 组(P < 0.05),且B 组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A 组(P < 0.05)。结论:NTP 联合OST 能有效减轻NCP ,并减少OST 的用量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BRMS1 和Cx43蛋白异常表达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
吴宇, 刘辉
2015, 42(11): 550-5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322
摘要:
目的:探索甲状腺癌组织中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1,BRMSl )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资料、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 月至2013年6 月间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195 例组织石蜡标本中 BRMS1 和Cx43蛋白表达情况,其中包括甲状腺癌 90例,甲状腺腺瘤 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各30例。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BRMS1 和Cx4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51/ 90)和41.1%(37/90),均显著低于其他3 组组织标本(均P < 0.001)。 Cx43蛋白在不同病理类型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乳头状癌61.9% ,髓样癌27.8% ,滤泡状癌27.3% ,未分化癌12.5% ;而BRMS1 的表达未见显著性差异。BRMS1 和Cx43蛋白在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表达率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均P < 0.001);亚组分析显示随着肿瘤TNM 分期的改变,BRMS1 和Cx4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且两种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 = 0.494,P = 0.032)。 结论:BRMS1 和Cx43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均显著下降,且其表达差异与甲状腺癌的浸润转移、肿瘤恶性程度及TNM 分期有关,二者联合检测或有利于复发转移的判断。
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比例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关系
王斌①, 熊健②, 只向成①
2015, 42(11): 555-55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554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CD44+/CD 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的比例与乳腺癌远处转移之间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1 月至2004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60例,并将其分为30例转移组及30例非转移组(对照组)。 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检测60例患者石蜡切片中CD44+/CD 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所占比例,分析其与远处转移之间关系。结果:转移组与对照组中CD44+/CD 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所占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χ2= 11.334 ,P < 0.05)。 骨转移中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比例有显著性差异(χ2= 9.250 ,P = 0.01)。 CD44+/CD 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5 年无瘤生存期比例有显著性差异(χ2= 8.058,P = 0.005)。结论:CD44+/CD 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所占比例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特别是骨转移。
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表型与分布研究
史炯①, 董琼珠②, 钦伦秀②③, 孙海晶②, 贾户亮③
2015, 42(11): 559-56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297
摘要:
目的: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与外周血T 细胞表型可能与肿瘤进展及预后相关,本研究检测肝癌患者组织及外周血T 细胞表型与分布,分析淋巴细胞表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07年10月至12月中山医院147 例肝癌及癌旁组织浸润淋巴细胞表型(T 细胞或B 细胞表面标志物:CD3、CD8、CD4、CD20、CD19、Foxp 3),表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检测26例肝癌外周血CD3、CD8、CD4 +T细胞数量并其比例变化。结果:癌巢内肿瘤浸润细胞明显少于癌周组织(P < 0.01),癌周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癌旁正常肝组织、汇管区,其与患者肝炎病史及肝硬化相关,表型以CD3 +T细胞为主,其中又以CD8 + 细胞毒性T 细胞为主;CD4 染色在多数病例为阴性,Foxp 3 仅在个别病例(15/ 109)呈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B 细胞标志CD20、CD19均为阴性。肿瘤组织内CD8 +T细胞浸润数量与预后正相关,而癌周浸润淋巴细胞数目与患者转移及复发无显著关系。结论:肝癌肿瘤浸润细胞在癌巢内明显少于癌周组织,肿瘤及癌周浸润细胞以CD8 + 细胞毒性T 细胞为主。肿瘤组织内CD8 +T细胞浸润数量与预后相关,而癌周浸润淋巴细胞数量与患者转移及复发无显著关系。
胆道支架联合125I 粒子腔内治疗胆管癌恶性黄疸的疗效评价*
费圣贤①, 刘会春①, 孙喆②, 李宗狂①, 周磊①, 金浩①, 王勇①, 许文青①
2015, 42(11): 564-56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2090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金属胆道支架和支架联合125I 粒子腔内照射治疗对胆管癌引起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无法根治手术的胆管癌引起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2例,先行支架置入,根据是否置入125I 粒子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化常规、瘤体最大径、最小径、再出现黄疸时间、生存时间等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经治疗1 、3 、6 个月后两组肝功能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比较两组术后1 个月胆红素降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比较两组术后3 、6 个月与术前,术后3 个月与1 个月,术后6 个月与3 个月胆红素降低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瘤体明显减小,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2.83± 1.57)个月,24个月总生存率为38.46% ;对照组为(8.89± 1.0)个月,24个月总生存率为11.5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经皮金属胆道支架联合125I 粒子腔内照射治疗较单纯支架置入治疗,在具有相同减黄效果同时,亦可有效抑制胆管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支架通畅时间。同时内装施源式有利于更方便观察疗效、调整粒子位置、追加治疗剂量及放射材料的回收。
原发性肝癌介入术中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
陈立军①, 杨仁杰②, 朱林忠②, 朱旭②
2015, 42(11): 570-57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370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 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寻找相应的肿瘤治疗及瘘口封堵策略,改善合并动门脉瘘的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769 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112 例合并肝动脉- 门静脉瘘(hepatica rtery-portal vein shunt,HAPVS)者进行影像学分析,认识其特点,结合动门脉瘘的分型,尽可能越过瘘口至肿瘤供血动脉栓塞肿瘤,再退至瘘口近端行瘘口封堵;对无法跨过瘘口的中、重度瘘,先行封堵瘘口,再栓塞肿瘤或单纯化疗灌注;对轻度周围型直接同步栓塞肿瘤及瘘口;同时处理合并的门脉癌栓及动静脉瘘。结果:肝癌合并动门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为门静脉早显及异常分流,在112 例中、轻度52例、中度34例、重度26例;中央型及中央型合并周围型31例、周围型81例,同时合并肝动- 静脉瘘7 例,门静脉癌栓50例。成功栓塞肝癌病灶101 例(90.1%),成功跨过瘘口栓塞癌灶48例(42.9%);瘘口封堵成功74例(66.1%)。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周围型、轻中度动门脉瘘较容易封堵瘘口,而中央型、重度动门脉瘘封堵瘘口难度较大。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的肿瘤栓塞及瘘口封堵,介入治疗安全、可靠。
多配体聚糖结合蛋白在乳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钱晓龙, 郭晓静
2015, 42(11): 576-57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055
摘要:
多配体聚糖结合蛋白(SDCBP )是一种将多配体聚糖介导的信号与细胞骨架联系起来的分子,与多种恶性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乳腺癌是一种包含多种亚型的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分子表型、临床特征以及对治疗的不同反应。为对那些缺乏有效个体化治疗手段的乳腺癌特别是三阴性乳腺癌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乳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的靶向性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就SDCBP 在乳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中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EGFR抑制剂对肿瘤的抑制和放疗增敏作用研究进展
陈扬, 赵路军
2015, 42(11): 580-5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390
摘要:
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提高放疗疗效仍是目前肿瘤放射治疗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是ErbB家族成员之一,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是一种重要的跨膜受体。EGFR 可介导细胞迁移、黏附、增殖、分化、凋亡,且与肿瘤的形成和恶化密切相关。EGFR 抑制剂具有放射增敏性,EGFR 抑制剂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进展、DNA 损伤修复及抗血管形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放疗增敏作用。合理应用EGFR 抑制剂,将有效地提高恶性肿瘤放射敏感性,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肿瘤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