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42卷  第8期

显示方式:
乳腺具有微乳头状结构黏液癌的免疫表型及预后研究*
李晓艳, 刘芳芳, 李振华, 钱晓龙, 杨壹羚, 郭晓静, 付丽
2015, 42(8): 411-41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063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具有微乳头状结构黏液癌(mucinous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s,MUMPC)的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2003年1 月至2012年12月531 例确诊为乳腺单纯型黏液癌(pure mucinous carcinoma ,pMC )的病例,筛选出其中的MUMPC及非微乳头状结构的pMC 病例(对照组pMC )。 以134 例MUMPC为研究组,397 例对照组pMC 及281 例同期诊断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为对照组,3 组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存与预后关系的分析比较,从以上病例中随机选取32例MUMPC、89例对照组pMC 、44例IMPC,行分泌型黏蛋白(MUC2、MUC5AC、MUC6)及神经内分泌指标Syn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分析3 组的免疫表型特征。结果:MUMPC的HER-2 阳性率为12.5%(4/ 32),低于IMPC 的27.3%(12/ 44),但高于对照组pMC 的4.5%(4/ 89),3 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01);MUC2、MUC5AC和MUC6 表达在MUMPC与对照组pMC 中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仅MUC2 表达在MUMPC与IMPC 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 <0.001);神经内分泌相关指标Syn 表达在MUMPC与对照组pMC 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 = 0.003),而MUMPC与IMPC 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MUMPC的无病生存期(DFS)与总生存期(OS)低于对照组pMC (P < 0.001 与P =0.004),但要高IMPC。结论:MUMPC的免疫表型、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与单纯型黏液癌和IMPC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临床诊疗中应对该类型给予足够的认识和正确归类,以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
复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IMP3 和CD44蛋白表达*
李沐寒①, 邢添瑛②, 贺慧颖①
2015, 42(8): 416-4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2132
摘要:
目的:评价IMP 3 和CD44蛋白在复发性膀胱癌中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2年1 月至2012年12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诊断为尿路上皮癌(UC)的病例,其中筛选出6 个月内短期复发组25例和3 年以上较长期首次复发组29例。应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短期复发组和较长期首次复发组UC病例中IMP 3 和CD4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6 个月内UC复发为25例,6 例表达IMP 3,且均为高级别UC。3 年以上较长期首次UC复发为29例,仅有1 例低级别UC表达IMP 3。在短期复发组中IMP 3 阳性率为24%(6/ 25),表达强度为弱阳性16%(4/ 25)和强阳性8%(2/ 25),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中阳性率3.45%(1/ 29)以及表达强度中的弱阳性3.45%(1/ 29)和强阳性0(0/ 29)。 CD44蛋白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P 3 表达与UC复发患者的肿瘤分期、分级呈正相关,而CD44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呈负相关。IMP 3 表达与CD44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MP 3在UC短期复发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IMP 3 可作为新的指标,并联合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等因素对膀胱UC患者经尿道肿瘤电切术后短期复发的高危性进行预测。
PKM2 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其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李宏敏①, 安宁①, 于瑞莲①, 何阳科①, 邓红彬②
2015, 42(8): 421-42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041
摘要:
目的:研究PKM 2 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5 月至2013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非小细胞肺癌120 例患者,术后进行2 个月的放射治疗,按照疗效将患者分为4 组。RT-PCR 检测患者放疗前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KM 2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KM 2 蛋白表达。RT-PCR 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疗效组PKM 2 表达水平。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放疗2 个月后,治疗有效率为49.2% 。PKM 2 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PKM 2 表达水平与患者放疗疗效呈负相关。结论:PKM 2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KM 2 低表达患者对放疗敏感性高。
山东地区520 例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杨喜格①②, 杨锡贵①, 姜超③, 王馨媛①②
2015, 42(8): 426-4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2079
摘要:
目的:分析山东省地区近3 年淋巴瘤患者的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及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9 月至2014年9 月收治的520 例淋巴瘤患者资料,从性别、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发病部位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20 例淋巴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 2 :1,中位年龄51岁,霍奇金淋巴瘤(HL)67例占12.9% ,非霍奇金淋巴(NHL )453 例占87.1% 。NHL 中75.9% 为B 细胞淋巴瘤,24.1% 为T/NK细胞淋巴瘤。HL以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为主,占52.2% ,年龄分布未见双峰性。NHL 最常见类型为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 )占54.1% ,其构成比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18% ~42.7%),男女比例为0. 9:1,发病年龄略早(中位年龄54岁)。 HL和NHL 发病部位均以颈部淋巴结多见,且NHL 结外起病多于结内起病。结论:520 例淋巴瘤以DLBCL 最常见,多数亚型以男性发病比例较高,但DLBCL 以女性发病率较高。结外淋巴瘤以鼻腔及胃肠道多见。
34例子宫内膜癌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其与Lynch 综合征关系分析
叶天仪①②, 姚洪文①, 吴令英①, 张功逸①, 张蓉①
2015, 42(8): 432-43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168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并分析与Lynch 综合征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4例子宫内膜癌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4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1.5(39~ 76)岁,64.7%(22/ 34)有肿瘤家族史,子宫内膜样腺癌占79.4%(27/ 34)。 34例中33例双原发癌患者行手术治疗,19例子宫内膜癌、17例结直肠癌术后行放化疗。2 年生存率为84.3% ,5 年生存率为63.1% 。结论:子宫内膜癌合并结直肠癌双原发癌患者多具有肿瘤家族史、发病年龄早、预后与散发型结直肠癌相近,部分患者符合Lynch 综合征。
7 例鼻中隔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孙沛湧, 王巍, 王晓非, 岳振忠, 林鹏
2015, 42(8): 437-4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2166
摘要:
目的:探讨鼻中隔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3年2 月至2009年10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7 例原发于鼻中隔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鼻内镜或鼻外径路或唇正中切口面部翻揭手术加放疗或化疗,并对生存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1 例经病理证实术后予化疗和放疗,其余6 例包括腺样囊性癌3 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软骨肉瘤1 例、乳头状瘤恶变1 例。随访2~16年,2 例分别于术后2 年及3 年4 个月因复发或转移而死亡,其余5 例生存、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原发于鼻中隔的恶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淋巴瘤除外),关键是一次性彻底切除,术后应采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并予严密随访。
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
黄佳飞, 张倜, 周洪渊, 李慧锴, 崔云龙, 李强
2015, 42(8): 441-44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123
摘要: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8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45 例术前诊断为壶腹周围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27例术后发生胰瘘。在4 种胰肠吻合方式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和Blumgart 吻合的胰瘘发生率低,且皆无C 级胰瘘。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及性别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胰肠吻合方式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自噬介导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王彬彬①②, 武承凤①②, 张方信①, 马强①
2015, 42(8): 446-4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066
摘要: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出现限制了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已成为化疗成功的最大障碍。MDR的发生机制复杂多样,主要有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膜转运蛋白家族、抗凋亡或DNA 修复增强、药物靶点或代谢酶改变、微小RNA 、肿瘤干细胞及自噬等。自噬通过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细胞质中损伤的细胞器及蛋白质并循环利用代谢产物,具有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及机体平衡的重要意义。近来研究发现,自噬与MDR的病理生理进程密切相关。本文就自噬与MDR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进行综述,希望从自噬水平了解MDR的发生进程,为治疗MDR提供新思路。
亚洲国家及地区乳腺癌筛查指南的发展和实践
冯新熠, 陆苏, 刘红
2015, 42(8): 451-4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857
摘要: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乳腺癌筛查已被公认为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我国在人种及乳腺癌发病特点上有别于白人女性,因此亚洲各国乳腺癌筛查机制更具有借鉴性。本文回顾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台湾及香港等亚洲国家及地区制定乳腺癌筛查政策的历史经验及相关问题,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及地区建立的不同筛查方案在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以探索我国乳腺癌普查的方式、频度及年龄范围,为我国制定乳腺癌筛查指南提供参考及依据。
巨大尾肠囊肿恶变1 例
张笑盈①, 王新峰①, 史维晨①, 韩俊泉②, 胡建功①
2015, 42(8): 455-4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50192
摘要:
透明细胞管状乳头状肾细胞癌1 例
何珏
2015, 42(8): 456-45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216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