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4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人肺腺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杨佳, 方志红, 吴建春, 徐静, 殷晓聆, 赵凡尘, 李雁
2016, 43(3): 89-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03.441
摘要:
目的:从人肺腺癌细胞系A 549 及H 1299中分离富集含肿瘤干细胞的细胞球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无血清悬浮培养的方法从人肺腺癌A 549 及H 1299细胞株中富集得到肿瘤细胞球。将肿瘤细胞球传代扩增,体外利用CCK-8 法、平皿克隆以及Transwell 小室实验,研究细胞球的增殖情况、自我更新和侵袭转移能力;通过RT-PCR 检测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ct4、Nanog基因表达情况;体内利用裸鼠移植瘤形成实验研究肺癌细胞球的成瘤能力。鉴定细胞球的肿瘤干细胞特性。结果:在无血清悬浮培养下,A 549 及H 1299细胞株3~ 6 天后能形成稳定传代的肿瘤悬浮球,悬浮球的体外自我更新、克隆形成和侵袭转移等能力均高于其亲本细胞(P < 0.05);干细胞核心基因Oct4 和Nanog的mRNA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A 549 悬浮球可以明显提高裸鼠体内成瘤能力。结论:通过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可有效富集A 549 及H 1299细胞系中的干细胞成分,该法可成为快速易行构建肺腺癌干细胞模型的方法。
1 401 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彭琛, 魏松锋, 郑向前, 于洋, 张艳, 程文元, 高明
2016, 43(3): 95-9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016.03.187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 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收治的1 401 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临床病理特征方面,PTMC 男女性别比约1:3.4,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0.5% 。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χ2= 14.587,P < 0.01)、性别(χ2= 21.636,P < 0.01)、原发灶数目(χ2= 35.505,P < 0.01)、肿瘤最大直径(χ2= 58.868,P < 0.01)、肿瘤位置(χ2= 8.385,P < 0.05)及被膜外/ 腺外侵犯(χ2= 26.481,P < 0.01)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处于甲状腺下极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48.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 45岁、肿瘤直径> 6 mm、被膜外/ 腺外侵犯及双侧多发癌灶为PTMC 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具备男性、年龄< 45岁、肿瘤直径> 6 mm、腺外侵犯及双侧甲状腺受累等特征的PTMC 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保留皮肤的青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与改良根治术的比较分析
黄佳鹏, 庄亚强, 覃舒婷, 黄平, 莫军扬
2016, 43(3): 100-1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03.357
摘要:
目的:比较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与改良根治术对青年患者的疗效,并对乳房再造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民医院2008年7 月至2014年6 月收治并行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组(60例)与改良根治术组(68例)的青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间局部复发、无瘤生存及总生存,并分析年龄、肿瘤大小、是否保留乳头乳晕等因素对乳房再造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5~88个月,中位时间51个月。即刻乳房再造组局部复发3 例,远处转移8 例,死亡5 例,3 年无瘤生存率91.7% ,5 年无瘤生存率81.7% ,总生存率91.7%;改良根治术组局部复发2 例,远处转移9 例,死亡5 例,3 年无瘤生存率94.1 % ,5 年无瘤生存率83.8% ,总生存率92.6% ,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即刻乳房再造组患者预后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及雌孕激素受体阴性与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相关(均P <0.05)。 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保留皮肤的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组与改良根治术组在局部复发及远期生存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早期青年乳腺癌患者是安全的,保留乳头乳晕并未增加肿瘤复发风险,淋巴结转移及雌孕激素受体阴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介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未分类淋巴瘤
李素彩, 南飞飞, 贾思思, 曹婧语, 樊姗姗, 张超, 张明智, 张蕾
2016, 43(3): 105-1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03.336
摘要:
目的:分析介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未分类的B 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 lymphoma,DLBCL/BL)的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 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DLBCL/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 检验对临床分期、年龄、LDH 水平、IPI 评分、初治化疗方案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存在结外侵犯,13例患者的中位OS为10个月,中位PFS 为6 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IPI 评分、LDH 水平与预后有统计学相关性,行CHOP、CHOP 样与高强度化疗方案患者之间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 结论:DLBCL/BL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结外侵犯多见,对CHOP 及CHOP 样方案治疗反应差,高强度化疗可能改善预后,IPI 评分≥ 3 分及 LDH 升高是其不良预后因素。
三维适形放疗和放疗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预后影响的比较
李晓宁, 王澜, 李润霄, 韩春
2016, 43(3): 111-11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03.878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和放疗联合化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 月至2010年6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245 例,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放疗组和放化疗联合治疗组,其中单纯放疗组173 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放化疗联合治疗组72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治疗,干预后1 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生存率。结果:联合治疗组的女性、年龄< 62岁、淋巴结出现转移、照射剂量≥ 63Gy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肿瘤发生部位以及Karnofasky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发生食管炎、区域性复发、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骨髓移植、肺炎、放射肺纤维化、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治疗组患者5 年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化疗联合治疗与单纯放疗相比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与患者生存率,引发的不良反应均在耐受范围内,值得临床推广。
非小细胞肺癌IMRT放疗引起急性重症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颜博①, 庞青松①, 陈玉龙①, 袁智勇①, 唐颖②
2016, 43(3): 116-11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03.390
摘要:
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疗(IMRT)及同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重度急性放射性肺损伤(SARP)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 月至2014年1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IMRT 放疗及同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影响SARP 发生的临床因素及剂量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有2 323 例入组,其中1 241 例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ARP )。 发生急性重症放射性肺损伤(SARP)患者共185 例,发生率为7.96% ;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病理类型、放射总剂量、V 5(%)、平均剂量与SARP 发生率无关(P > 0.05);而年龄> 60岁、FEV 1% 预计值、应用多西他赛+ 卡铂/ 顺铂化疗方案、V 20(%)、V 30(%)、双肺平均剂量(MLD )等与SARP 发生率有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应用多西他赛+ 卡铂/ 顺铂化疗方案、V 20(%)、V 30(%)等与SARP 发生率显著相关(P < 0.05),是SARP 发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IMRT 及同步化疗时,应对高龄及患者多西他赛+ 铂类化疗方案患者和V 20、V 30高剂量的患者,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SARP 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因呼吸衰竭而引起死亡。
microRNA-506 在不同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靖宜, 孙燕
2016, 43(3): 120-1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03.337
摘要:
microRNA- 506 是存在于X 染色体上的一种microRNA,通过对靶基因的转录后调控影响细胞增殖、凋亡、衰老、细胞周期、细胞分化、上皮- 间质转化、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等多种生命过程。目前发现,microRNA- 506 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细胞学和动物实验也提示microRNA- 506 可以抑制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促进某些化疗药物的疗效。但是,microRNA- 506 对不同的肿瘤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本文对microRNA- 506 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总结,旨在为特定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应用病毒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尹磊①②, 孙燕来②, 徐忠法②③
2016, 43(3): 125-1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03.301
摘要:
基于病毒的抗肿瘤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治疗方式,病毒载体感染肿瘤组织,引起溶瘤效应,制成疫苗激活体内抗肿瘤免疫,搭载基因行癌症的基因治疗。随着对病毒的不断改造,各类病毒治疗肿瘤更趋于安全和高效,同时,病毒载体与现有的抗肿瘤疗法合理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基于病毒的抗肿瘤治疗将作为极具潜力的方法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些年各种病毒在治疗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miR-17-5p 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吴莹莹①, 高波②, 丁跃明②, 潘云②
2016, 43(3): 130-1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03.491
摘要:
微小RNA (microRNA,miRNA )作为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基因调控分子,其异常表达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miRNA 在多种肿瘤中起着抑癌基因或是致癌基因的作用,因此,miRNA 已成为肿瘤学研究的新方向。miR-17- 5p 作为miR-17~92簇的一员,是近年来疾病研究的热点,多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均有涉及。本文主要对miR-17- 5p 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