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5卷  第10期

专家论坛
血浆EBV DNA检测在鼻咽癌诊疗中的研究新进展
李金高, 林少俊, 陈晓钟
2018, 45(10): 487-49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172
摘要:
鼻咽癌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发病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饮食因素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 rus,EBV)感染。鼻咽癌患者血浆中存在持续阳性的EBV DNA,其拷贝数与肿瘤的分期相关,有效治疗后迅速下降,复发和转移时再次升高。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血浆EBV DNA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和筛查、肿瘤复发和转移诊断、预后判断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价值。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供临床和未来的研究参考。
鼻咽癌患者病程中的营养状况
郭尔钢, 吴成, 胡国清
2018, 45(10): 492-49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103
摘要:
鼻咽癌是中国南方常见的肿瘤之一。营养不良在鼻咽癌病程中非常普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治疗效果和预后。鼻咽癌患者营养不良主要源于患者自身肿瘤导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和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代谢的异常改变,患者精神心理因素以及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筛查患者营养不良风险并对患者营养不良及时进行准确诊断,是临床上进行有效干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对鼻咽癌患者营养不良的干预措施应该是综合的、系统性的,除了营养咨询与支持外,还应包括心理咨询、疼痛控制、躯体运动等同化刺激手段等,方能取得应有疗效。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临床指南,对鼻咽癌患者营养现状及其评估与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临床研究与应用
性孤立性肺微小结节的独立预测因子及预测模型
朱颖, 许攀峰, 姚亚克, 潘建芳, 周建英
2018, 45(10): 497-50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162
摘要:
  目的  对恶性孤立性肺微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直径≤10 mm)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微小SPN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2例有明确病理诊断微小SPN患者(A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出恶性微小SPN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另外收集浙江金华广福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行微小SPN手术并取得病理诊断结果的患者10例(B组),验证本模型的诊断效能,并与经典模型梅奥诊所模型(Mayo Clinic Model)进行对比。  结果  102例患者(A组)平均年龄为(55.31±10.77)岁;其中75.5%为恶性,24.5%为良性。无临床症状、CT影像结节位于上肺、结节直径 > 5 mm、结节边界不清楚、非规则球形、无钙化,上述6项因素为恶性微小SPN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CI:0.857~0.986,对应的诊断敏感性为88.3%,特异性为84.0%。比梅奥诊所模型的诊断效果好。  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恶性微小SPN的独立预测因子,预测模型能较好预测恶性微小SPN。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复治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陶虹, 郭丽丽, 吴洪波, 武玮, 吴卫华, 仝丽, 李红霞, 刘喆
2018, 45(10): 503-5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402
摘要: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复治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6月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41例复治晚期NSN? 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腺癌38例,其他病理类型3例。19例患者为二线治疗,22例患者为二线以上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18例,突变阴性23例。评价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治疗,化疗的平均周期数为3.1个,贝伐珠单抗治疗的平均周期数为5.0个。4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全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12.2%,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2.9%。二线治疗与二线以上治疗的患者疗效接近,ORR分别为10.5%、13.6%(P=0.572),DCR分别为89.5%和77.3%(P=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6个月(95%CI:3.619~5.581)、11.9个月(95%CI:9.797~14.003)。单因素分析提示EGFR突变、贝伐珠单抗治疗周期数 > 4个及女性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χ2=19.673,P < 0.001;χ2=6.820,P=0.009;χ2=6.374,P=0.012)。多因素分析显示,EGFR突变状态、贝伐珠单抗治疗周期数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29,P=0.001;HR=0.336,P=0.012)。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出血、高血压、蛋白尿等,多数为1~2级。  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复治晚期NSNSCLC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EGFR突变阳性、贝伐珠单抗使用4个周期以上的患者预后较好。
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远近期疗效分析
李彩伟, 吴汉然, 徐广文, 熊燃, 徐美青, 解明然
2018, 45(10): 508-5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222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老年食管癌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和远近期生存率等情况,评估老年食管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行根治性食管癌手术的患者253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A组(年龄 < 60岁)、B组(60~75岁)和C组(年龄≥75岁),比较分析3组患者远近期疗效。  结果  3组患者在合并高血压病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术后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呼吸功能不全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术后吻合口瘘和其他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平均随访时间为50.7个月,A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和1、3、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68个月、98.9%、86.8%和69.0%,B组为61个月、93.1%、76.1%和51.0%,C组为32个月、63.3%、46.0%和28.8%(P < 0.001)。A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1、3、5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60个月、98.86%、85.20%和45.50%,B组为43个月、87.6%、53.1%和26.9%,C组为11个月、30.0%、20.0%和10.0%。A组分别与B、C组比较、B组与C组相比较生存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和Ⅳ期肿瘤患者(P < 0.05)。  结论  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下降。年龄和肿瘤病理分期偏晚是影响食管癌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的诊治
张建宇, 刘福增, 关健
2018, 45(10): 513-5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316
摘要:
  目的  分析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腺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  方法  总结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诊治的14例垂体TSH瘤的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  结果  14例患者中,2例直接接受手术治疗,另外12例术前接受药物治疗后,再给予手术治疗。其中10例全切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4例未能全切除的患者行术后放疗出现垂体功能低下,行激素替代治疗。  结论  重视垂体TSH腺瘤的早期诊断,适当进行围手术期处理,选择恰当手术时机,以期为早期发现并给予正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影响恶性肿瘤诊治的非肿瘤性疾病分析
韩森, 李伟, 方健, 聂鋆, 戴玲, 胡维亨, 陈筱玲, 张洁, 马向娟, 田广明, 吴頔, 龙皆然, 韩金娣, 王洋, 张自然, 刘卫平, 朱军
2018, 45(10): 517-5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161
摘要: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的非肿瘤性疾病情况,探讨非肿瘤性疾病对肿瘤患者诊疗方案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患者经院际会诊的1 323例病历资料,筛选其中合并非肿瘤性疾病的病例。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非肿瘤性疾病在肿瘤诊治过程中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1 323例院际会诊病例中,筛选出非肿瘤性疾病1 153例(87.2%),其中男性773例(67.0%),女性380例(33.0%)。年龄为14~90岁,中位年龄62岁。原发肿瘤类型包括:肺癌、胃癌、淋巴瘤、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肝癌、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和其他肿瘤。非肿瘤性疾病情况为心血管疾病356例(30.9%),呼吸系统疾病196例(17.0%),消化系统疾病107例(9.3%),皮肤病及性病81例(7.0%),神经系统病变74例(6.4%),泌尿系统疾病72例(6.2%),血液系统疾病70例(6.1%),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47例(4.1%),自身免疫性疾病23例(2.0%),其他疾病127例(11.0%)。直接影响肿瘤诊疗方案的制定为771例(66.9%);不影响方案的制定为313例(27.1%);不确定/无法判断的为69例(6.0%)。  结论  心血管疾病是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的主要非肿瘤性疾病。非肿瘤性疾病是影响恶性肿瘤诊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因素。
综述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齐静, 刘宁波, 赵路军
2018, 45(10): 521-5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049
摘要:
肿瘤基因的不稳定性使其更容易产生并积累DNA损伤,但同时也会导致肿瘤DNA损伤修复功能发生部分丢失,使其更依赖于尚存的DNA修复路径,充分修复放化疗所致的DNA损伤,导致放化疗抵抗。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可以在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cy,HRD)肿瘤细胞中充分修复DNA损伤,产生协同细胞杀伤的作用。目前,多种PARP抑制剂(PARP inhibitor,PARPi)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用于晚期卵巢癌患者,多项临床试验也正在评估PARPi单药或联合放化疗是否可以使更多患者获益,以及毒性是否可以耐受,研究对象也从卵巢癌扩大到乳腺癌、前列腺癌、直肠癌、肺癌、胰腺癌、腹膜肿瘤、头颈部肿瘤、脑瘤、鳞状细胞癌及肉瘤等。本文对已应用于临床的PARPi研究情况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
EBV相关性胃癌分子特征及可能的治疗策略
张朦琦, 高静
2018, 45(10): 525-5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053
摘要:
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胃癌在分子水平分为四型:EB病毒感染型、基因组稳定型、染色体不稳定型及微卫星不稳定型。其中EBV相关性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GC)因具有PD-L1/2扩增/过表达的分子特性,有望成为免疫治疗的适宜群体而受到关注。了解EBVaGC的分子特征对胃癌机制研究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EBVaGC分子特征包括PD-L1/2过表达、PIK3CA突变、ARID1A突变、DNA超甲基化及TP53低突变等;相应地,可能的治疗策略有靶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PI3K/AKT通路抑制剂及抗病毒治疗等。本文就上述EBVaGC的重要分子特征及可能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IL-35调控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
尹洁, 王懿娜
2018, 45(10): 529-5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050
摘要:
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IL-35)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产生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其中IL-35是由IL-27β链Epstein-Barr病毒诱导体3(Epstein-Barr virus-induced gene 3,EBI3)和IL-12α链p35组成的异二聚体。近几年研究发现,T细胞、B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均可分泌IL-35,其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抑制效应。IL-35在肿瘤免疫逃逸、促进肿瘤进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减少IL-35分泌可能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了解IL-35在调节肿瘤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较为重要。本文对IL-35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进程中所起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希望能为今后判断肿瘤的转归、预后以及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方面提供新思路。
PD-1/PD-L1抑制剂在淋巴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梦婕, 钱素英
2018, 45(10): 535-5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004
摘要:
近年来,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因其显著的疗效而迅速发展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与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因此,PD-1/PDL1信号通路成为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新靶点。目前,PD-1/PD-L1抑制剂在淋巴瘤治疗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对该类药物的相关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PD-1/PD-L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抗体应用于淋巴瘤治疗的认识。
病例报告与分析
肝脏原发胃肠道间质瘤1例
王彦坤, 李卿, 刘晖, 吕福东
2018, 45(10): 539-5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0.36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