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5卷  第14期

专家论坛
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意义
牛晓辉, 刘巍峰
2018, 45(14): 707-71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385
摘要:
黑色素瘤可发生于皮肤和黏膜,是目前发病率增长较快、易早期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淋巴结状态的评估对于黑色素瘤的分期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SLNB技术发展较快,但是SLNB阳性患者行淋巴结清扫(complete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是否显著延长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仍然存在争议。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对前哨淋巴结阳性病例行CLND仍存争议,未得到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率(melanoma specific survival,MSS)获益,但是可以确定SLNB能显著提高患者局部控制率,是现阶段循证医学证据下评估和分期的可靠方法。本文就黑色素瘤SLNB的研究进展和意义进行述评。
基础研究
miRNA-15a通过靶向Wnt3a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的发展和转移
王雨艳, 黄鑫, 王琰琰, 张欣
2018, 45(14): 712-71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300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卵巢癌发展转移进程中miRNA-15a的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收集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32例卵巢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 采用RT-PCR检测miRNA-15a表达。将培养的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转染miRNA-15a模拟物的实验组和转染无义miRNA的对照组, 采用CCK8、Transwell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变化,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NA-15a靶基因, 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合Western blot法验证miRNA-15a对靶基因的调控。检测Wnt3a与miRNA-15a模拟物共转染SKOV-3细胞后对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结果 :与癌旁组织中的miRNA-15a相对表达量0.692±0.228相比, 显著低于卵巢癌组织中的0.911±0.20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相比, miRNA-15a过表达显著抑制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189.667±14.742相比, miRNA-15a过表达显著抑制实验组的细胞侵袭能力96.667±13.61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RNA-15a过表达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率27.400%±0.854%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6.933%±0.37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RNA-15a模拟物下调Wnt3a和β-catenin的表达, 抑制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 促进E-钙离子依赖的细胞黏附素(E-calcium-dependent adhesion, E-cad)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iRNA-15a靶向抑制Wnt3a表达。上调Wnt3a能显著降低miRNA-15a对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和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结论:miRNA-15a通过靶向Wnt3a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以抑制卵巢癌的发展和转移。
临床研究与应用
18F-FDG PET/CT对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价值研究*
尹国涛, 徐文贵, 朱磊, 李小凤
2018, 45(14): 717-7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446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阐明18F-FDG PET/CT对于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术前PET/CT扫描及术后基因检测的肺腺癌患者117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肺内原发病灶SU⁃ Vmax、SUVmean、SUVpeak及肺内原发病灶与纵隔血池SUVmax比值与EGFR突变状态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不同PET代谢参数对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能力。 结果: 117例患者中,EGFR突变型患者65例。未吸烟患者EGFR突变率高于吸烟患者(62.5% vs. 40.5%,P=0.026)。EGFR突变型肺内原发病灶SUVmax、SUVmean、SUVpeak及肺内原发病灶与纵隔血池SU⁃ Vmax比值均明显低于野生型(SUVmax:8.02±3.96 vs. 10.31±5.80,P=0.017;SUVmean:4.97±2.51 vs. 6.45±3.68,P=0.015;SUVpeak:6.03±3.22 vs. 8.06±5.01,P=0.013;T/N:5.08±3.01 vs. 6.91±4.40,P=0.012)。不同诊断标准间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 结论: EGFR突变型患者肺内原发病灶FDG摄取值低于野生型患者,因此,18F-FDG PET/CT对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支气管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王虹, 万毅新, 张丽, 陶红艳, 黄晖蓉
2018, 45(14): 721-72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358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胸部CT提示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规行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检查的68例患者,共穿刺121枚淋巴结,分别对目标淋巴结行支气管镜下超声及弹性成像检查,记录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的各个参数。以EBUS-TBNA穿刺的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计算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各个参数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对肿大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结果: 采用超声弹性成像蓝色面积的比例,作为鉴别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的最佳诊断界值为0.6,诊断的准确率为87.10%,敏感度为89.20%,特异性为79.33%,阳性预测值为89.23%,阴性预测值为72.3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常规超声下各参数和弹性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门和纵隔肿大淋巴结中影响其良恶性的主要因素为超声下病变短径、边界、回声均匀、血供及弹性成像蓝色面积的比例。 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蓝色面积的比例对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以及精准引导EBUS-TBNA操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不同吻合器应用于远端胃癌手术毕Ⅱ式吻合的疗效比较*
张楠, 徐凯, 苏向前
2018, 45(14): 726-7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378
摘要:
目的:比较远端胃癌根治术毕Ⅱ式吻合应用圆形吻合器与直线吻合器实施消化道重建的近期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四病区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132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采用吻合器形状的不同,分为圆形吻合器组64例(48.5%)和直线吻合器组68例(51.5%)。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年残胃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阳性淋巴结数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直线吻合器组患者较圆形吻合器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中位数:3.0 d vs. 4.0 d)、首次进食时间(中位数:7.0 d vs. 8.0 d)、首次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中位数:7.0 d vs. 9.0 d)及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8.0 d vs. 10.0 d)均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9%和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1年胃镜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食物潴留、残胃黏膜炎及胆汁反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远端胃癌根治术毕Ⅱ式吻合中,直线吻合器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更快,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更具优势。
10例原发性宫颈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蔡志福, 陈丽来, 曾月, 梁月娟, 王鹤
2018, 45(14): 731-7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37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因素和治疗方法对原发性宫颈淋巴瘤(primary cervical non-Hodgkin's lymphoma,PCNL)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1月至2016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PCN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方法测算患者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析不同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对PCNL的疗效及预后。临床分期根据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宫颈癌分期,其中Ⅰb期3例,Ⅱb期3例,Ⅲb期2例,Ⅳ期2例。  结果  10例PCNL患者死亡8例,生存2例,生存期为5~15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1年OS为58.3%,2年OS为46.7%,5年OS为23.3%;早中期患者的1、2和5年OS分别为100%、80%和40%,FIGO分期≥Ⅲ期患者的1年OS为25%,2年和5年OS分别为0和3%。单纯放疗组1例,生存期为22个月;单纯化疗组3例,其中1例化疗6个疗程,生存期为153个月,其余2例均化疗1个疗程后放弃治疗,生存期分别为5个月和37个月;联合放化疗组2例,生存期分别为5个月和12个月;手术组2例,生存期分别为11个月和118个月。  结论  临床分期为早期或晚期对PCNL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在治疗上,早期患者可以选择单纯手术或化疗,而中晚期患者单一化疗并非劣于联合放化疗的治疗效果,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改良FOLFOXIRI方案作为三线或三线后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回顾性研究
王珍, 郑松, 徐锡枫, 钱元, 张健
2018, 45(14): 735-7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319
摘要:
  目的  标准治疗失败后,评估改良FOLFOXIRI方案后线治疗不可切除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杭州市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13例患者在标准疗失败后应用了改良FOLFOXIRI方案(5-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亚叶酸钙联合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治疗,并接受了随访。  结果  13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4(41~68)岁,接受了中位化疗周期为4(1~8)个周期的改良FOLFOXIRI方案治疗,并进行了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评估。其中10例(76.9%)患者接受了超过4个周期的方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4.5(95% CI:2.5~6.5)个月。由于观察时间较短,4例未达到观察终点,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14(95% CI:5.7~22.3)个月,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为30%,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为90%。最常出现的3~4级不良发应事件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周围神经病变。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  结论  本研究中,患者体力状况允许的前提下,标准治疗失败后应用改良FOLFOXIRI方案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获得mPFS与mOS的获益。不良反应均在可控范围内。
临床病例讨论
前腹壁脓肿为首发症状结肠癌的临床策略探讨
陈继安, 赵波, 韦康来, 黄飞
2018, 45(14): 741-7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400
摘要:
  目的  探讨前腹壁脓肿为首发症状的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报告1例前腹壁脓肿为首发症状的结肠癌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  前腹壁脓肿为首发症状结肠癌男女发病率基本一致,中老年多发,病变部位可分布在全结肠,以右半结肠为主;早期CT和肠镜检查能及早诊断,病理类型上以黏液腺癌及中高分化腺癌为主,生长缓慢,直接浸润周围组织,合并细菌感染形成前腹壁脓肿,较少出现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结论  联合脓腔的结肠癌整块切除具有潜在根治可能。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检测的研究进展
丁凯, 付蓉
2018, 45(14): 745-74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429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药物的临床应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预后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目前仍不能达到临床治愈。主要障碍为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MRD)的存在,其对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具有重要影响。考虑到患者的克隆异质性、基因不稳定性和无效免疫监视,准确定义和精准检测MRD对制定临床治疗决策十分重要,同时MRD阴性也是患者维持治疗的理论终点和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研究终点之一。迄今为止,在检测精度、标准化和普遍适用性方面尚缺乏完美的MRD检测手段。本文综述包括流式细胞术和各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内的检测MM患者MRD的主要技术,对其各自的优缺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予以阐述。
地诺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何传春, 李东奇, 刘姝, 张晶
2018, 45(14): 750-7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333
摘要: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以溶骨性破坏为特征的侵袭性肿瘤,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少数会出现肉瘤样恶变及转移。近年来,针对特异性靶向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的地诺单抗治疗高级别、不可切除和转移性骨巨细胞瘤疗效显著,能够降低外科分期,增加手术切除几率,减少术后功能丧失,控制肿瘤进展;同时,用药后影像及病理学出现特征性改变,对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提出新的问题。最后,地诺单抗在用药时间、安全性方面尚有部分争议,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
综述
晚期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梁晓峰, 李昉璇, 刘俊田
2018, 45(14): 755-75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216
摘要:
针对晚期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虽然主要使用内分泌、靶向等治疗方法,但内分泌治疗的耐药问题在临床上较常见。随着对CDK4/6、PI3K-Akt1-mTOR通路等治疗靶点和耐药机制的研究,晚期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利用基因靶向治疗等也可能成为新的突破点,同时在如何针对不同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最佳治疗时间等问题上仍存在挑战。本文将就晚期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肿瘤相关性贫血研究进展
王希, 夏冰, 张翼鷟
2018, 45(14): 759-76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14.418
摘要:
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流行病学显示,其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化疗周期等有关,CRA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患者预后较差,并且会促进疾病的进展,现有的治疗方法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的治疗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本文旨在通过综述CRA的发病机制进展为今后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