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5卷  第3期

专家共识
中国蒽环类药物特性专家共识
石远凯, 巴一, 冯继锋, 吕跃, 许建萍, 何小慧, 张宇辉, 张剑, 张健, 杨林, 周利群, 胡夕春, 侯健, 蔡林, 刘鹏, 黄昱, 姜时雨, 孙燕
2018, 45(3): 109-1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955
摘要:
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淋巴瘤专家共识
石远凯, 孙燕, 马军, 王华庆, 双跃荣, 白鸥, 孙秀华, 何小慧, 宋永平, 李玉富, 吴密璐, 沈丽达, 张会来, 张明智, 张清媛, 苏航, 邹立群, 陈国安, 金川, 林桐榆, 胡建达, 姜文奇, 高玉环, 黄昱, 姜时雨
2018, 45(3): 113-1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956
摘要:
中国蒽环类药物在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吕跃, 侯健, 纪春岩, 金洁, 胡建达, 罗建民, 方美云, 李艳, 江明, 白海, 张广森, 杨同华, 李文倩, 陈国安
2018, 45(3): 117-11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952
摘要:
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专家共识
胡夕春, 张剑, 陈德滇, 傅佩芬, 范志民, 何建军, 金锋, 李卉, 陆劲松, 刘晓安, 刘真真, 毛大华, 毛杰, 欧阳取长, 盛湲, 王海波, 王坤, 王树森, 王圣应, 王晓稼, 王永胜, 杨其峰, 张建国, 张强
2018, 45(3): 120-12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198
摘要:
临床研究与应用
p57KIP2、cyclin D1、cyclin E在男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罗祖强, 庄志泉, 董为松, 涂晓萌
2018, 45(3): 126-1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080
摘要:
  目的  探讨p57KIP2、cyclin D1、cyclin E在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60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BC患者的组织标本,分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4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组(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20例,选取20例男性乳腺发育症(gynecomastia,GYM)作为对照组。应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IDC、DCIS、GYM组织中的p57KIP2、cyclin D1、cyclin E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IDC的p57KIP2 mRNA表达水平为0.18±0.07,低于DCIS的0.42±0.05、GYM的0.75±0.04;IDC的p57KIP2蛋白阳性率为25%(10/40),低于DCIS的60%(12/20)、GYM的90%(18/20);p57KIP2 mRNA及蛋白表达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DC的cyclin D1、cyclin E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92±0.12、0.96±0.08,高于DCIS的0.72±0.06、0.64±0.01及GYM的0.38± 0.03、0.21±0.02;IDC的cyclin D1、cyclin E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0%(36/40)、88%(35/40),高于DCIS的80%(16/20)、85%(17/20)及GYM的25%(5/20)、20%(4/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IDC组织中p57KIP2、cyclin D1、cyclin E表达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相关(P < 0.05),p57KIP2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p57KIP2与cyclin D1、p57KIP2与cyclin E呈负相关(P < 0.05),cyclin D1与cyclin E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p57KIP2、cyclin D1、cyclin E可能参与了MBC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p57KIP2、cyclin D1、cyclin E可为进一步发现MB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微卫星状态与术后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
陈美丽, 李琳, 禹立霞, 刘宝瑞, 钱晓萍, 杨觅
2018, 45(3): 131-13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148
摘要:
  目的  分析微卫星状态与术后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病理诊断确诊的572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其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微卫星状态与KRAS、NRAS突变状态的检测,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Ki-67、EGFR、MGMT及Lgr5的表达情况。按照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分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high-frequency MSI,MSI-H)大肠癌组与微卫星稳定状态(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和低度微卫星不稳定(low-frequency MSI,MSI-L)大肠癌组,比较组间的临床、病理等资料的差异。  结果  572例大肠癌患者中40例(7.0%)为MSI-H,532例(93.0%)为MSS/MSI-L。与MSS/MSI-L组大肠癌病例相比MSI-H组具有以下特征:1)病灶常位于右半结肠;2)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比例相当;3)肿瘤分期较早,即Ⅰ/Ⅱ期分期比例较大(P=0.003);4)淋巴结转移比例较低(P= 0.023);5)形成癌结节比例较低(P=0.005);6)KRAS第2外显子突变率较低(P=0.004),NRAS未突变。两组在MGMT、EGFR、Lgr5、Ki-67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检测未见显著性差异。  结论  微卫星状态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相关,与MSS/MSI-L的大肠癌患者相比,MSI-H的患者具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且NRAS及KRAS第2外显子的突变率低,MGMT甲基化率高,可为大肠癌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列线图预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风险的研究
张昊, 谢欣, 周章剑, 郝楠
2018, 45(3): 137-14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877
摘要: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86例进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最终构建列线图模型。  结果  286例PICC置管患者中,72例出现导管相关血栓。将研究所纳入的27个潜在的血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行外周血管穿刺时是否应用超声引导、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过经外周静脉化疗、置管期间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以及置管时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影响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最终应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其C-index指数为0.688,拟合曲线和校正后地拟合曲线均位于10%的误差范围内。  结论  结合穿刺技术、既往治疗,合并症以及D二聚体等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可以较准确的预测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术式交流
胸部特殊孤立性纤维瘤的外科治疗
卢礼卿, 张春芳, 程远大
2018, 45(3): 142-14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799
摘要:
  目的  总结胸部特殊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s)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胸部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21例SFTs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8.3岁,肿瘤大小3~30 cm,13例来源于胸膜,8例来自胸腔内其他特殊部位(包括1例气管源性、1例肺内来源)。17例患者接受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例接受姑息性切除,2例未手术。1例未手术者失访,其余20例患者随访1~96个月,其中1例未手术患者出院后死于心脏病,有3例分别于术后第12、26、72个月复发,接受了再次手术。7例术后或者穿刺活检证实为恶性。  结论  胸部SFTs以胸膜源性为主,外科手术效果好,复发后再次切除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迁移侵袭抑制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王超, 孙燕
2018, 45(3): 146-15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307
摘要:
迁移侵袭抑制蛋白(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hibitory protein,MIIP)能够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IGFBP2)、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p21活化激酶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分裂周期20(cell division cycle 20,cdc20)、拓扑异构酶等相互作用,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进而抑制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最近的研究显示,MIIP还与病毒感染、细胞免疫有关。鉴于MIIP的作用涉及到多条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及肿瘤治疗靶点,MIIP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围绕MIIP的分子特征、功能和在多种肿瘤中的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综述
胃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高秀娟, 巴一
2018, 45(3): 152-15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377
摘要: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及放疗,尽管综合治疗有可能治愈早期的胃癌患者,但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随着医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肿瘤免疫治疗通过利用并调控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细胞因子、免疫细胞的过继治疗、肿瘤疫苗、单克隆抗体治疗等。在过去的10余年中,免疫治疗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抗体方面。本文针对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胃癌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
PD-1/PD-L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魏友芬, 李桂香
2018, 45(3): 157-1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860
摘要:
在过去10余年,尽管晚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总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晚期CRC仍然是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化疗和生物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策略。PD-1抑制剂在错配修复缺陷型转移性CRC患者中取得的成功引起了研究者对CRC免疫治疗的关注。近年来,PD-1抑制剂在CRC中的疗效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CRC免疫分型和分子水平变化概况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新型联合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1例
赖婷, 周小钢, 马捷, 翟勇平
2018, 45(3): 161-16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3.16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