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5卷  第9期

基础研究
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实时观测模型的建立
靳肖寒, 贾勇圣, 佟仲生
2018, 45(9): 433-43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9.090
摘要:
  目的  构建芳香化酶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模型以及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实时观测模型。  方法  采用慢病毒包被介导基因转导方法,构建凋亡荧光指示蛋白VC3AI稳定表达的MCF-7-VC3AI和ZR7530-VC3AI工具细胞系,同时将该细胞系过表达芳香化酶,进而构建来曲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实时观测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和验证细胞中芳香化酶表达,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分别观察过表达芳香化酶的MCF-7-VC3AI、ZR7530-VC3AI细胞在雄激素和雌激素作用下的体外增殖能力,以及来曲唑作用下细胞的增殖能力。  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RCR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芳香化酶MCF-7-VC3AI、ZR7530-VC3AI细胞模型中芳香化酶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CF-7-VC3AI、ZT7530-VC3AI细胞。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两种细胞模型中,芳香化酶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TT法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芳香化酶的细胞模型在雄激素和雌激素刺激下增殖加快。100 nmol/L雄激素作用下,过表达芳香化酶MCF-7-VC3AI细胞的增殖率约为对照组的1.2倍(P < 0.01),而ZR7530-VC3AI细胞的增殖率约为对照组的1.5倍(P < 0.01)。来曲唑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雄激素诱导的细胞增殖。10 μmol/L来曲唑作用下,过表达芳香化酶MCF7-VC3AI细胞增殖率为对照组的80%,而过表达芳香化酶ZR7530-VC3AI细胞增殖率为对照组的68%。  结论  成功建立了来曲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实时观测模型,为研究来曲唑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敲低EZH2表达抑制人舌鳞状细胞癌侵袭迁移能力的研究
乔宇, 周旋, 井超, 张仑
2018, 45(9): 438-4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9.135
摘要:
  目的  探究Zeste同源增强子(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能否调控miR-200b/a/429的表达,进而影响人舌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和转移。  方法  利用小干扰RNA(siRNAs)敲低舌鳞状细胞癌SCC15和UM-1细胞系中EZH2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EZH2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q-PCR检测敲低EZH2后miR-200b/a/429的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舌鳞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最后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测细胞骨架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q-PCR检测人舌鳞状细胞癌标本中EZH2的表达。  结果  siRNAs能够显著地敲低EZH2表达,进而使miR-200b/a/429表达水平升高;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而N-cadherin、Vimentin、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下降;si-EZH2组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人舌鳞状细胞癌标本中EZH2表达水平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P < 0.01)。  结论  EZH2通过抑制miR-200b/a/429的表达水平,进而促进了人舌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和迁移。
临床研究与应用
胸苷激酶1和甲状腺球蛋白检测对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程田, 唐振林
2018, 45(9): 445-4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9.098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serum-thymidine kinase 1,S-TK1)和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联合检测对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初治81例甲状腺恶性结节、62例甲状腺良性结节以及40例健康者血清。通过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S-TK1以及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g的水平,比较二者在各组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价S-TK1和Tg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价值。  结果  甲状腺恶性结节组S-TK1和Tg水平[(5.33±3.38)pmol/L和(61.86±24.80)ng/mL]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1.40±0.99)pmol/L和(45.13±15.80)ng/mL]及正常对照组[(1.35±0.41)pmol/L和(40.88±15.45)ng/mL](P < 0.05)。回归模型中的联合检测阳性预测值P与S-TK1、Tg单项检测的ROC曲线分析显示:S-TK1和Tg的Cut-off值分别为2.32 pmol/L、63.40 ng/mL;S-TK1在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总有效率高于Tg(P < 0.05)。联合检测的阳性预测值P的Cut-off值为0.372;在AUC、灵敏度和总有效率均高于S-TK1和Tg单项检测(P < 0.05)。  结论  单项S-TK1检测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优于Tg;S-TK1和Tg联合检测可提高灵敏度和总有效率,故二者联合检测对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有重要价值。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Th17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张超逸, 张鹏, 吕扬, 彭民, 厉辛野, 林翠玲
2018, 45(9): 449-45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9.412
摘要:
  目的  研究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Th17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78例胸腺瘤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术前Th17细胞比例,检测外周血IL-17、IL-21及AchRAb水平,分析Th17及相应细胞因子的相关性,预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MG组Th17为(10.33±1.28)%,Con组为(7.33±0.58)%、Tm组为(7.67±2.18)%,后两组与MG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MG组患者IL-17为(18.05±7.23)pg/mL、IL-21为(180.67±16.17)pg/mL、AchR-Ab为(37.29±7.48)pmol/L,Con组IL-17为(7.45±3.46)pg/mL、IL-21为(84.33±5.13)pg/ mL、AchR-Ab为(15.23±3.32)pmol/L,Tm组IL-17为(8.22±1.67)pg/mL、IL-21为(93.00±7.21)pg/mL、AchR-Ab为(16.87±4.89)pmol/ L,后两组与MG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MG组患者Th17含量与IL-17(r=0.830,P < 0.001)、IL-21(r=0.734,P < 0.001)、AchR-Ab(r=0.809,P < 0.001)呈正相关;IL-17、IL-21与AchR-Ab是预测胸腺瘤合并MG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01)。  结论  Th17细胞参与了胸腺瘤合并MG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其通过分泌IL-21促进自身细胞增殖,并通过分泌IL-17对MG进行调控。
CPEB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秦爱英, 任铁军, 侯建锋, 刘畅, 单风晓, 熊向乐, 陈静
2018, 45(9): 453-45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9.435
摘要:
  目的  胞质多聚腺苷酸化元件结合蛋白4(cytoplasmic polyadenylation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4,CPEB4)是胞质多聚腺苷酸化元件结合蛋白家族之一,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研究相对较少。  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实施肺癌根治术102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组织及细胞株中CPEB4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PEB4在组织及细胞株中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患者石蜡标本中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分析CPEB4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CPEB4 mRNA和蛋白(P < 0.05)在NSCLC细胞株H322,H1975和A549表达明显高于WI-38正常肺细胞株,同时CPEB4 mRNA(P < 0.05)和蛋白(P < 0.05)在肺癌组织中高于邻近正常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PEB4阳性表达率为38.2%。相关分析显示N分期为CPEB4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预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N分期和CPEB4表达与本组NSCL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结论  CPEB4在NSCLC患者中高表达,并且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潜在靶点。
CDA基因变异对卡培他滨治疗结直肠癌患者出现手足综合征的影响
李荣振, 张思森, 杨铁健, 季节, 沈杰
2018, 45(9): 458-46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9.138
摘要:
  目的  探讨胞苷脱氨酶(cytidine deaminase,CDA)基因变异对接受含卡培他滨方案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3级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HFS)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49例,对卡培他滨代谢通路上的关键基因CDA进行基因分型,对分型的位点和HFS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另外,从全部患者中随机选取91例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提取RNA,对CDA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并结合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  结果  位于CD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多态性位点-451G > A与HFS相关。基因分型结果为GG型109例(73.15%),GA型38例(25.50%),AA型2型(1.36%),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14,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516)。相关性分析发现-451G > A位点GA/AA型患者与HFS的发生显著相关(OR=2.53,P=0.014)。另外,位于CD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插入变异-33delC和-451C > T呈现高度的连锁不平衡(D'=0.92)。在91例PBMC当中提取的RNA表达分析结果表明,-451G > A位点GA/AA型患者的CDA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GG型患者(4.01±0.53 vs. 3.13±0.61,P < 0.001)。  结论  TAM的-451G > A多态性位点可能通过介导CDA基因mRNA的表达从而影响卡培他滨引起的HFS。
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董梦丽, 周梦倩, 张露, 王旭东
2018, 45(9): 462-46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9.275
摘要:
  目的  探讨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指导制定下咽癌的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40例经手术治疗的下咽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40例患者中,颈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8.6%,cN0期患者隐匿性转移率为25.0%,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5.0%;淋巴结转移最常见区域Ⅱ、Ⅲ、Ⅳ区转移率分别为44.6%、45.2%、18.2%;Ⅰ、Ⅴ、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7%、10.4%、7.9%。66.7%转移淋巴结伴有结外侵犯。单因素分析显示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病理分级关系密切(P=0.012),与性别、年龄、原发病灶部位、肿瘤T分期均无关(均P > 0.05)。本组患者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0%、49.1%。Cox回归分析表明转移淋巴结的直径(P=0.012)、数量(P=0.039)、结外侵犯(P=0.010)与下咽癌患者生存率明显相关。当转移淋巴结直径≥2.8 cm、数量≥2枚、伴有结外侵犯时预后较差。  结论  下咽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影响预后的淋巴结因素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是提高下咽癌治疗效果的关键。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放疗研究进展
张佳奇, 赵路军, 刘宁波, 王平
2018, 45(9): 468-47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9.294
摘要: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作为一种造血因子可以有效诱导多种具有抑瘤效应的免疫细胞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免疫反应。放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且会对抗肿瘤免疫产生影响。多项临床研究提示,放疗联合GM-CSF可以诱导产生旁观者效应并增强对肿瘤的远期控制,从而增强放疗的抗肿瘤效应。本文就GM-CSF及GM-CSF联合放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综述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曹雅青, 金鑫, 隋松男, 赵明峰
2018, 45(9): 472-4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9.113
摘要: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多成果,尤其在血液肿瘤治疗方面有所突破,实体瘤治疗研究前景较为广阔,有望成为更多复发难治性肿瘤患者的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同样具有疗效,如肝癌、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是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CAR-T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会削弱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作用,提高CAR-T治疗的有效率,延长生存期。本文旨在对CAR-T细胞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及二者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肿瘤免疫逃逸作用机制及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郝贺, 汪治宇
2018, 45(9): 477-48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9.100
摘要:
肿瘤免疫逃逸对于肿瘤的存活和进展至关重要。肿瘤细胞可通过募集抑制性免疫细胞及分子来抑制抗肿瘤免疫应答,导致肿瘤逃逸。食管癌患者的病死率居于世界肿瘤致死疾病的第6位,尽管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预后依然较差。通过对食管癌免疫逃逸机制的探索,可以为食管癌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就肿瘤免疫逃逸相关因子作用机制及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同表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
郭浩越, 毛锐, 王冉, 朱尔家, 陈东来, 陈昶
2018, 45(9): 482-48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09.239
摘要:
随着对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M1)/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M2)理论过度简化了TAM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作用,目前临床大多根据表面蛋白表达的不同将TAM重新分为CD68+TAM、CD163+TAM、CD204+TAM、CD169+TAM、CCL18+TAM等。各型TAM表达的表面蛋白具有不同类型的配体并调控着不同的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因此,这些亚型的TAM具有促进或抑制肿瘤的类似作用,但其所牵涉的机制以及带来的临床表现均不相同。本文将就TAM各类表型对各类肿瘤的生长、转移、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关联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