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7卷  第13期

基础研究
TGF-β1通过调控脂肪酸合酶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
刘勇刚, 黄俊勇, 梁基韵, 李曦, 罗美华
2020, 47(13): 649-6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3.239
摘要:
  目的:  探讨TGF-β1通过调控脂肪酸合酶对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存档的胃癌手术切除的石蜡标本5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人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 β1,TGF-β1)及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N)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构建TGF-β1基因过表达及siRNA沉默载体转染胃癌细胞株,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对FAS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siRNA行FASN做基因沉默后,采用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对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GF-β1与FAS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转染TGF-β1过表达质粒能明显上调FAS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反之,TGF-β1 siRNA则明显抑制FASN的表达。共转染FASN siRNA后,能减弱TGF-β1引起的N-cadherin蛋白表达、增强E-cadherin蛋白表达;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显示能明显减弱TGF-β1所上调的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  结论:   FASN在TGF-β1调控的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与应用
血清外泌体miR-148a联合miR-106a检测用于胃癌筛查的研究探讨
许超, 曾劲韬, 黄良祥, 王弢, 渠香云, 董肇楠, 贾云莉, 马雪情, 曾长青
2020, 47(13): 655-6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3.183
摘要:
  目的  寻找合适的外泌体miRNA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辅助临床进行胃癌筛查。  方法  将miR-148a及miR-106a作为潜在标志物,研究两种miRNA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表达的差异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诊治的初诊胃癌术后标本共37对(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组织学miRNA检测。选取初诊胃癌患者83例为胃癌组,良性病变的患者78例为对照组,全部进行血清外泌体miRNA检测。  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miR-148a表达水平降低,miR-106a表达水平升高,联合检测2-△△CP[△CP=CP(miR-148a)-CP(miR-106a)]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胃癌患者中血清外泌体miR-106a表达水平降低,联合检测2-△△CP值升高。血清外泌体联合检测2-△△CP值对胃癌组和对照组鉴别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95%CI:0.782~0.905,P < 0.001)],大于miR-148a及miR-106a单独检测,其cut-off值为0.315 3,敏感度为91,6%,特异度为64.1%。  结论  血清外泌体miR-148a联合miR-106a检测的2-△△CP值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手段。
阿来替尼治疗ALK基因融合重排NSCLC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尹强, 张振, 刘刘群, 李鹏, 马莉, 王鹏, 孙增峰, 李文良, 王晓光
2020, 47(13): 661-66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3.344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来替尼治疗ALK融合重排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4例以脑转移为首发的ALK基因融合重排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38.2%)患者接受阿来替尼单药一线治疗。男性7例(53.8%),女性6例(46.2%),中位年龄51(35~72)岁。应用Kaplan-Meier分析其生存情况。  结果  阿来替尼治疗ALK基因融合重排肺癌脑转移瘤,颅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24.5个月。药物不良反应较轻。  结论  在颅内可测量病灶得到局部治疗的基础上,阿来替尼作为ALK基因融合重排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陈辉, 陈森
2020, 47(13): 666-66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3.314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并发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儿的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ALL并发AP患儿11例,均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CCLG-ALL 2008)方案联合化疗,总结患儿的危险度分层、主要临床表现、发生胰腺炎的所处治疗阶段、发病原因、培门冬酶(polyethylene glycol conjugated asparaginase,PEG-ASP)的累积用量,整理患儿的胰酶指标、影像学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化验结果,对比患儿治疗效果及转归,分析其临床特点。  结果  全组11例患儿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1~14岁,中位年龄6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type B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10例,急性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ype 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1例;初始联合化疗开始45天内发病8例,高危患儿第二循环HR3'化疗后发病1例,延迟强化化疗后发病2例,PEG-ASP治疗后发病10例,T-ALL伴肿瘤溶解综合征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减积治疗后发病1例。11例患儿主要表现均为腹痛、恶心、呕吐,低钙血症8例,白蛋白水平下降9例,凝血功能异常8例,无超敏反应发生。  结论  儿童ALL并发AP多在联合化疗早期发生,多为门冬酰胺酶治疗相关并发症,病情轻重与疾病危险度、PEG-ASP累积使用量无明显关联,监测胰酶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指导后期用药。
术前MR影像特征对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李文萃, 韩丽珠, 马菊香, 叶兆祥
2020, 47(13): 670-6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3.578
摘要:
  目的:  探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前临床资料及MR影像特征对HCC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2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术的244例HCC患者资料。对可能影响HCC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术前临床资料及MR影像特征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规律随访,终点事件为术后2年内肝内复发。  结果: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肿瘤最大径、肿瘤包膜、瘤周肝实质强化、环形强化、TTPVI、瘤内坏死、卫星灶、动态增强模式、DWI/T2WI不匹配等MR影像特征及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TNM分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atergic aminotransferase,AST)、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γ-GT)等临床资料为肝癌患者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将上述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肿瘤包膜(HR=0.372,P < 0.05)、环形强化(HR=2.947,P < 0.05)、TTPVI(HR=1.993,P=0.004)、卫星灶(HR=2.192,P=0.017)及AFP(HR=2.234,P < 0.05)为HC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绘制诺模图,可直观显示复发风险。  结论:  肿瘤包膜、环形强化、TTPVI、卫星灶等MR影像特征及AFP>400 μg/L为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用非侵袭性方法建立HCC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模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石梦晗, 刘婉莹, 余莉
2020, 47(13): 677-68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3.599
摘要: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类高度临床异质性和特征病理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较为少见,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单中心型(unicentric CD,UCD)的致病机制很可能是由肿瘤间质细胞克隆性增殖及获得性突变引起的。特发性多中心型(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D,iMCD)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上与多种疾病相交叉,已发现的较常见的致病因素有自身免疫性因素、副肿瘤综合征、病毒感染性因素以及炎症因子的失调。iMCD的致病机制很可能由多种病因综合作用引起免疫调节失调和细胞因子增加的共同途径产生。本文总结近年来CD最新病因及发病机制,旨在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田风, 乔静, 陈雪阳, 林晓燕
2020, 47(13): 682-68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3.605
摘要:
细胞焦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之一,可由caspase-1、caspase-3、caspase-4、caspase-5、caspase-8、caspase-11介导,主要分为经典和非经典两条通路,炎性小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消皮素D是焦亡的重要底物,经酶剪切后释放出氨基端片段,在细胞膜上形成小孔,导致细胞渗透性溶解并释放细胞内容物,引起炎症反应。焦亡通路的各种成分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关于焦亡的研究开拓了肿瘤治疗的新领域。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焦亡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焦亡相关分子,以及焦亡在化疗药物抗癌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
综述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刘惠, 付蓉
2020, 47(13): 689-6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3.566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类骨髓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尽管MM的治疗有所进展,但大部分患者均会复发或耐药,因此亟需新的治疗靶点。除了遗传缺陷和骨髓微环境紊乱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学调控异常在MM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表观遗传因子的突变往往与基因组不稳定、耐药性和疾病进展有关,且这些突变在治疗后有所增加,尤其是组蛋白甲基化和DNA甲基化修饰酶。本文就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MM中的作用进行综述,重点讨论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s,HMTs)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histone demethylases,HDMs)在M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佘明金, 陈振东
2020, 47(13): 695-69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3.540
摘要: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为一种极罕见、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除偶然发现外,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DSRCT主要发生于腹盆腔,沿腹膜表面播散,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DSRCT的诊断是基于组织学检查,典型的表现为癌巢中的小圆蓝色细胞被大量的纤维增生性基质分隔开。特征性的t(11;22)(p13;q12)染色体异位产生EWSR1-WT1融合基因是DSRCT稳定存在的遗传学特点。该病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约15%,主要由于肿瘤发生转移所致。DSRCT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尽管使用了积极的治疗方法,如化疗、手术和全腹部放疗等,但60%~70%患者在2~3年内死亡。随着对DSRCT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不断深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近年开始尝试应用于DSRCT的治疗。
病例报告与分析
膀胱血管周上皮细胞样肿瘤复发1例
高沛, 毛昌琳, 陈峰, 刘守财, 管勇, 毕东滨
2020, 47(13): 700-70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3.567
摘要:
沃利替尼治疗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晚期肺鳞癌1例
韩森, 马旭, 方健
2020, 47(13): 701-70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3.69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