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8卷  第14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临床与病理评估无淋巴结转移的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预后对比
林谦益, 简志威, 彭竞源, 林义乐, 劳向明
2021, 48(14): 703-7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4.610
摘要:
  目的  比较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中临床评估无淋巴结转移且未行淋巴结切除(clinically node-negative without lymphadenectomy,cN0/LND-)和病理评估无淋巴结转移(pathologically node-negative,pN0)患者的术后生存差异。从预后的角度探讨在ICC中cN0能否作为pN0的替代指标。  方法  检索SEER数据库2004~2017年行部分肝切除术且无远处转移的ICC患者。经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score matching,PSM)后分为下述3个部分进行生存比较:cN0/LND- vs. pN0[淋巴结切除数(harvested lymph nodes,HLN)>0枚];cN0/LND- vs. pN0(HLN≥6枚);pN0(HLN≥6枚)vs. pN0(HLN<6枚)。  结果  PSM后,pN0组(HLN>0枚)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显著长于cN0/LND-组[中位OS(median OS,mOS):54个月 vs. 44个月,P=0.038], 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pN0(HLN>0枚)为预后良好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并且HLN≥6枚淋巴结的pN0患者mOS比cN0/LND-患者更长(72个月 vs. 44个月,P=0.037)。对T分期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T1/2期或T3/4期的pN0(HLN≥6枚)患者的mOS均长于相应的cN0/LND-患者。此外,pN0(HLN≥6枚)患者的mOS趋向于比pN0(HLN<6枚)患者更长(72个月 vs. 50个月,P=0.064)。  结论  ICC术后pN0患者的OS优于cN0/LND-患者,且HLN≥6枚淋巴结的pN0患者比cN0/LND-患者预后更好。因此,从预后的角度看,在ICC中cN0并非pN0的理想替代指标。对于临床评估无淋巴结转移的ICC患者仍建议常规行淋巴结切除/清扫。
超微血流显像与超声造影对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王莹, 张岱, 杨凡, 张晟
2021, 48(14): 711-71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4.158
摘要:
  目的  比较超微血流显像技术(superb micro-vacular imaging,SMI)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甲状腺实性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实性结节患者384例,共525枚结节,其中男性99例,女性285例,年龄18~81岁,平均年龄(46.63±18.56)岁。525枚结节分别应用SMI及CEUS两种检查方法,以术后组织学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二者的诊断效能。SMI模式下分析结节的血流分级、血流分布模式分型及穿支血管;CEUS模式下,分析结节的增强模式。  结果  525枚结节中,恶性354枚,良性171枚。应用SMI诊断,84.21%(144枚)的甲状腺良性结节及86.72%(307枚)的甲状腺恶性结节Adler血流分级为2~3级;分别有27.49%(47枚)和47.37%(81枚)的良性结节血流分布模式分型为Ⅲ型及Ⅳ型,86.44%的恶性结节血流分布模式分型为Ⅱ型。恶性结节的穿支血管检出率达86.72%(307枚)。应用CEUS诊断,分别有47.95%(82枚)及33.33%(57枚)的良性结节表现为高增强及等增强;88.98%(315枚)的恶性结节表现为低增强。应用SMI的血流分布模式分型结合穿支血管检出分析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诊断效能,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4%、74.85%、82.67%、87.68%、72.73%,CEUS分别为88.98%、81.29%、86.48%、90.78%、78.09%,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SMI的血流分布模式分型结合穿支血管对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诊断效能与CEUS相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为超声医师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
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硬纤维瘤的疗效初探
李舒, 方志伟, 刘佳勇, 白楚杰, 薛瑞峰, 高天, 张路, 王新宇, 谭智超, 樊征夫
2021, 48(14): 716-7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4.081
摘要:
  目的  硬纤维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易复发,不转移。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本研究探讨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5例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发病年龄3~53岁,平均年龄27.5岁;肿瘤大小:T2(5~10 cm)6例,T3(10~15 cm)11例,T4(>15 cm)12例,6例多发,无T1(<5 cm)。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化疗,每2个周期进行影像学评效,若有效,至少化疗6个周期,最长12个周期。  结果  化疗结束时评效,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0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24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例,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病例;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28.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7.1%。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2~5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为13个月,平均PFS为14.4 个月,23例完成计划化疗患者PFS超过12个月,在5例患者中观察到结束化疗后肿瘤仍持续缩小。  结论  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根治性放化疗食管鳞癌患者长期生存的预测价值
吴佩纹, 祝淑钗, 宋春洋, 赵彦, 王旋, 邓文钊
2021, 48(14): 721-72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4.411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对接受根治性放化疗(definitive chemoradiotherapy,dCRT)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长期生存的预测价值。  方法  共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202例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放化疗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放疗前1周内患者GNRI和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将患者分为高GNRI组(GNRI≥98)和低GNRI组(GNRI<98)。回顾性分析GNRI对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的影响。利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以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准确度,进一步探索GNRI和N分期、GNRI和PNI联合指标的预后预测价值。  结果  202例患者中,高GNRI组145例(71.8%),低GNRI组57例(28.2%)。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放疗剂量和GNRI是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预后因素分别建立PFS和OS的列线图模型,C-index分别是0.663,0.656,1,3,5年PFS和OS的校准图显示出预测值与实际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将GNRI和N分期联合、GNRI和PNI联合分析时,发现两项指标较单纯GNRI相比,其预测预后生存的精确度显著增加(GNRI、coGNRI-N、coGNRI-PNI的AUROCs=0.628、0.657、0.694)。  结论  GNRI可作为根治性放化疗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一个简便高效的预测指标。GNRI联合N分期与GNRI联合PNI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徐兆军, 张予蜀, 张振玉
2021, 48(14): 728-73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4.385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4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等。  结果  ESD组61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5.08±30.36)min,术中出血量(18.66±30.70)mL,术中有7例发生穿孔,创面或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4例,单用金属夹缝合32例,5例创面未缝合;EFR组46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2.13±20.95)min,术中出血量(17.06±23.25)mL,创面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5例,单用金属夹缝合21例。ESD组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迟发性穿孔2例;EFR组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ESD组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间质瘤36例、平滑肌瘤14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其他4例,EFR组间质瘤40例,平滑肌瘤3例,其他4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复查无复发。  结论  ESD及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弥漫型胃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雷慧君, 吴妍, 吕慧芳, 陈小兵
2021, 48(14): 733-73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658
摘要: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攻击,是当前肿瘤治疗的热点,已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获得亮眼的成果。实体瘤由于其局部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为免疫治疗带来了挑战。弥漫型胃癌是胃癌中预后较差的亚型,对现有的化疗及靶向药物均不敏感,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疗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现有的研究发现,弥漫型胃癌相较于肠型胃癌具有更独特的免疫微环境。免疫治疗能否成为改善弥漫型胃癌患者预后的新治疗策略值得探究。本文重点关注了弥漫型胃癌的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的现状,并探讨了未来免疫治疗应用于弥漫型胃癌可能的发展方向。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分子机制及治疗进展
杜庆武, 庞青松, 王平
2021, 48(14): 738-74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4.690
摘要: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rimary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PSCCE)是一种起源于食管的高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倍增时间短、生长分数高和易早期转移的特点。由于其发病率极低,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难以开展,既往关于PSCCE的研究多基于病例报道,而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近年来,有关PSCCE的研究日益增多,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更多研究开始着眼于其分子水平的改变。本综述将重点对近年来有关PSCCE的分子机制、临床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从而为PSCC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DNA甲基化抑制剂在恶性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张新远, 禇俊峰, 严正, 姚书娜, 姚志华, 刘艳艳
2021, 48(14): 743-74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4.399
摘要:
DNA甲基化是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之一,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观遗传事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研究人员在血液系统肿瘤尤其是恶性淋巴瘤中发现了基因的高甲基化,相关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的开展也在不断推进。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s,DNMTIs)作为表观遗传药物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干扰DNA转录的过程来发挥抗肿瘤作用,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手段。目前,上市的DNMTI包括地西他滨和阿扎胞苷,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的治疗中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主要针对DNA甲基化抑制剂在恶性淋巴瘤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综 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杨媛媛, 孟祥瑞, 路遥, 许孟丽, 王峰
2021, 48(14): 748-75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4.765
摘要:
对于可切除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但由于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机率较高,因而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围手术期治疗十分重要。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治疗方式的认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逐渐从后线、二线前移至一线乃至围手术期,其原理是通过抗体阻断免疫检查点,抵抗肿瘤免疫抑制,起到缩小肿瘤及防止复发的作用。抗PD-1/PD-L1抗体是最常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项临床试验正在探索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放化疗治疗食管癌患者的应用模式,现有数据显示将免疫治疗应用于食管癌新辅助领域极具潜力,但仍需在更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中加以验证。当前仍有诸多问题亟待研究,如治疗的时机与疗程、生物标志物筛选等。本文就目前新辅助免疫治疗在食管癌中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1例并发李法美尼综合征和脊柱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报告
章林祥, 颜吉捷, 白广建, 胡一为, 江礼俊, 郭凯, 侯舒铭, 黄星, 刘铁龙
2021, 48(14): 754-75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4.42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