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9卷  第10期

专家论坛
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治疗进展
刘欣, 张晓伟, 罗志国
2022, 49(10): 487-491.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209
摘要:
BRAF基因在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中BRAF突变率为25.9%,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BRAF V600E,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预后更差。随着新型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包括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 ligand,PD-L1)抑制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 4 (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 4 ,CTLA-4 )抑制剂等的出现,近年来BRAF V600突变型黑色素瘤在辅助治疗及系统治疗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本文旨在对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临床研究与应用
槐耳清膏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B淋巴细胞的作用研究
宋滨阳, 孙健, 朱杰, 王娇, 李伟平, 陈雪瑜, 慕俐君
2022, 49(10): 492-49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952
摘要:
  目的  探究槐耳清膏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作用。  方法  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断的20例ITP患者的外周血,患者中位年龄53.5(16.0~87.0)岁,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首先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患者与健康对照者CD19+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19+CD27+记忆B淋巴细胞、CD19+CD24+CD38+调节B淋巴细胞比例异同;用不同浓度(2、4、6 mg·mL-1)槐耳清膏处理B淋巴细胞株,应用CCK-8检测槐耳清膏对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槐耳清膏处理外周血72 h后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结果  ITP患者CD19+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中药槐耳清膏能够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ITP患者记忆性B淋巴细胞及调节B淋巴细胞。  结论  中药槐耳清膏能抑制ITP患者B淋巴细胞的增殖,本研究为临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超声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赵利辉, 毛怡然, 穆洁, 赵静, 魏玺
2022, 49(10): 497-50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701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超声特点及术后超声复查的意义。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且影像资料完整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pNEN)患者225例,分析胰腺原发肿瘤及肝转移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结果  225例pNEN患者中81例发生肝转移,超声显示胰腺肿瘤边缘、肝转移在不同病理分类pNEN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胰腺肿瘤最大径、边缘、肿瘤内钙化、区域淋巴结转移等超声特征及患者性别、梗阻性黄疸在肝转移和无肝转移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分析,梗阻性黄疸、病理分类、胰腺病灶最大径及胰腺肿瘤内钙化是影响pNEN患者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同时性肝转移相比,异时性肝转移患者均完整切除原发灶,年龄相对年轻,肝转移瘤常单发,多位于右叶,以I型多见,最大径<3 cm,边缘常较清晰,pNEN相关死亡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NEN患者肝转移的发生与病理分类有关,梗阻性黄疸、胰腺病灶最大径、病理类型及胰腺病灶内钙化是影响pNEN患者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声像图特点,异时性肝转移灶更适于手术治疗,且预后优于同时性肝转移。掌握pNEN原发肿瘤及肝转移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对pNEN伴肝转移的诊断、治疗及随访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70岁及以上临床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谷俊杰, 杨莹, 王晨宇, 高洋, 由婷婷, 白春梅, 赵林
2022, 49(10): 507-511.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824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拟在≥70岁临床晚期胃癌患者中探索化疗相关毒性(chemotherapy related toxicities,CRT)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CRT的风险。  方法  选取2003年7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70岁临床晚期胃癌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与CRT相关的危险因素,随后构建列线图模型来预测CRT发生的概率,通过自举重采样技术验证模型,采用校准曲线检验模型的一致性。  结果  纳入研究的178例患者中CRT的发生率为41%。其中女性、ECOG≥1分、体质量减轻、化疗前血白蛋白<30 g/L、化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ratio,NLR)<4和化疗前血小板水平是CR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6个潜在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曲线下面积(AUC)=0.716,95%CI:0.677~0.755]和良好的校准和拟合能力。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列线图模型预测≥70岁临床晚期胃癌患者CRT发生的概率。该模型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方便的模型早期预测这些患者CRT的发生。
含脂质体阿霉素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伴继发髓外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申曼, 李新, 张佳佳, 汤然, 詹晓凯, 范斯斌, 赵凤仪, 黄仲夏
2022, 49(10): 512-51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224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患者伴继发髓外病变(secondary extramedullary disease,sEMD)后应用脂质体阿霉素(liposomal doxorubicin,LPD)治疗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与安全性,以及RRMM患者出现sEMD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的40例RRMM伴sEMD、接受LP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初诊基线特征,继发sEMD的临床表现。观察其应用LPD的疗效、不良反应与PFS;并根据sEMD临床特点对其进行亚组分析,多因素分析得出sEMD-OS预后因素。  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e system,ISS)Ⅲ期为继发EMD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完成中位5(3~9)个疗程的LPD治疗,2个疗程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60.0%,13例完成6个疗程及以上化疗,ORR为100%;3级以上不良反应率为5%;预计中位PFS(median PFS,mPFS)为8.0个月(95%CI:7.5~8.5),界标分析示LPD≥6个疗程组相比于<6个疗程组PFS延长(P=0.093)。预计sEMD中位OS(median OS,mOS)为22.0个月(95%CI:18.2~25.8),1年OS率为73.6%,2年OS率为38.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非骨旁sEMD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250 U/L为sEMD-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含LPD方案治疗RRMM继发EMD短期疗效好,安全性高。非骨旁sEMD及LDH>250 U/L预后不良,此类患者需寻求其他治疗策略。
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化疗后进展的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回顾性研究
葛青青, 石变, 高启龙, 刘莺
2022, 49(10): 519-52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059
摘要:
  目的  观察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患者后线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经过化疗后进展的晚期ESCC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e,OS)。随访截止到2021年11月30日。  结果  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63例ESCC患者接受了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7.1个月(95%CI:4.3~9.9),ORR为14.3%,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9.8%,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尚未达到。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31例(49.2%)、甲状腺功能减退29例(46.0%)、高血压24例(38.1%)、恶心和呕吐22例(34.9%)、手足综合征21例(33.3%)、皮疹20例(31.7%)。3级不良反应有出血及穿孔3例(4.8%)、间质性肺炎2例(3.2%)、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3.2%)、免疫心肌炎1例(1.6%)、皮疹1例(1.6%)、腹泻1例(1.6%)等。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及治疗相关死亡事件的发生。  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在晚期化疗后进展的ESCC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可作为ESCC患者后线治疗的选择。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利用诊断超声增强肿瘤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疗效的研究进展
刘政, 屠娟, 黄蕾丹, 董小小, 李泞珊
2022, 49(10): 524-52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343
摘要:
恶性实体肿瘤常对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产生治疗抵抗,严重影响治疗疗效。利用低强度超声增强肿瘤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一直是超声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热点。采用诊断级的低强度超声增强肿瘤放化疗,具有精准影像引导、无创安全、临床转化快等特点。本文综述了诊断超声治疗的声孔效应机制,介绍了相关的超声肿瘤血流增强效应、超声增强肿瘤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超声治疗安全性和超声诊断仪的治疗改进方法等。
综 述
胰腺癌术中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重建材料的研究进展
任澍杰, 王幸, 傅翔, 谭春路, 刘续宝
2022, 49(10): 530-53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139
摘要: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围术期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往认为无法手术的侵犯大血管的腹部肿瘤,在血管重建技术的加持下,使得手术切除肿瘤成为可能。联合血管切除手术的应用使肿瘤切除范围扩大,提高了肿瘤的R0切除率,延长了患者生存期。门静脉(portal vein,PV)/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系统,对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肝胆胰及十二指肠肿瘤的手术至关重要,是上述肿瘤常累及的主要血管结构。联合PV/SMV系统切除重建技术的安全应用,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PV系统两端均为毛细血管网,血流速度慢,血液黏稠易凝,重建失败将严重影响肝脏血供,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血管重建材料是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在静脉修复中,自体静脉、自体其他组织、同种异体静脉与人工材料均可作为供选择的修复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对手术至关重要。本综述阐述了PV/SMV修复重建材料的研究进展,并说明了各种材料的特点与临床应用。
病例报告与分析
DEB-TACE联合MWA治疗胃癌肝转移1例
金兰, 朴龙镇
2022, 49(10): 536-53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0760
摘要:
ⅣA期周围型肺癌免疫治疗降期转化后手术治疗1例
张斯渊, 韩松辰, 金大成, 苟云久, 董信春
2022, 49(10): 538-54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05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