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9卷  第19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基于影像组学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后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孔洁, 祝淑钗, 刘志坤, 时高峰, 刘洋, 张钧, 任嘉梁
2022, 49(19): 973-981.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485
摘要:
  目的  利用增强CT图像特征构建模型,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后原发病灶的局部控制情况。  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218例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放化疗且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153例)和验证组(65例),提取训练组患者的增强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并验证模型预测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原发病灶局部控制的效能。采用ROC曲线、C-index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不同模型的性能。  结果  在训练组筛选出6个有意义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后原发病灶局部控制的放射学标签。训练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和0.728;C-index为0.709和0.695;以放射学标签得分−0.22为界值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低危组患者的1、3、5年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率均高于高危组患者(P<0.05)。结合临床因素与放射学标签构建食管癌放疗后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的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的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775和0.740;C-index分别为0.722和0.707;以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得分0.55为界值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低危组患者的1、3、5年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率均高于高危组患者(P<0.05)。  结论  成功构建预测食管癌放疗后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的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代谢综合征及其组份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杨刚, 张乐杨, 周雨迪, 周启阳, 陈昕, 胡优, 周晓俊
2022, 49(19): 982-98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812
摘要: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组份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91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istic、Cox回归分析MS及其组分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及生存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中MS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7.9%)较非MS组(11.5%)高(P=0.014)。单因素分析显示MS、高血压、高血糖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糖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分析发现,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是结直肠癌术后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超重或肥胖是结直肠癌术后总生存期的保护因素(P=0.007)。  结论  MS及其相关组份对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和生存有明显影响作用;MS及相关组份在短时间内难以控制满意,对结直肠癌预后影响较大,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基于MRI-病理对照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肿瘤坏死率的价值
王瑶, 李佳璐, 马焕, 李鹍, 王洪波, 丁莹莹, 陶海波, 李梅
2022, 49(19): 988-99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243
摘要:
  目的  基于MRI-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肿瘤坏死率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11例,于NAC前、后行常规MRI及矢状位DCE-MRI检查。NAC疗程结束后两周内经外科手术获取完整肿瘤瘤段,沿正中矢状面剖开,取厚度为5 mm病理切片并分割成大小为1 cm×1 cm的若干组织块,编号后作为与影像对照的病理样本。依靠解剖标志,确定与病理切片对应的DCE-MRI影像层面,将病灶划分为1 cm×1 cm大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进行化疗前、后影像ROI与病理样本匹配。采用Omni Kinetics软件测量化疗前定量参数-pre-Ktrans、pre-Kep、pre-Ve、pre-Vp和化疗后参数-post-Ktrans、post-Kep、post-Ve、post-Vp,并计算化疗前-后各参数差值∆Ktrans、∆Kep、∆Ve、∆Vp。采用Huvos分级标准检测每个病理样本肿瘤坏死率(tumor necrosis rate,TNR),并划分为缓解组(TNR≥90%)和未缓解组(TNR<90%)。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理样本NAC前、后各定量参数是否存在差异。采用ROC曲线,比较NAC后DCE-MRI定量参数及治疗前后的差值预测NAC后TNR的效能。  结果  入组骨肉瘤11例,共取得304个病理样本,其中缓解组59个(19.4%),未缓解组245个(80.6%)。两组化疗后Ktrans、Ve、Vp均明显降低,且未缓解组参数值明显低于缓解组(P<0.05);化疗后缓解组Kep明显升高(P<0.05),但未缓解组Kep无差异(P>0.05)。两组化疗前后参数差值ΔKtrans、ΔVe、Δ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缓解组ΔKep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化疗后定量参数诊断TNR缓解效能优于化疗前-后差值,其中post-Ktrans诊断效能最高,诊断阈值为0.663/min、AUC为0.745、灵敏度为89.83%、特异性为52.24%。   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在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TNR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即时、无创反映NAC疗效的应用潜力。
普通白光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
赵慧金, 尔丽绵, 李晓明, 郑秀丽, 张兰, 高聪聪, 李胜棉
2022, 49(19): 994-100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261
摘要:
  目的  建立普通白光内镜(conventional white light endoscopy,C-WLE)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诊断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浸润深度的模型,提高EGC深度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手术治疗的241例EGC患者,用χ2检验分析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危险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GC黏膜下深层浸润内镜下表现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EGC浸润深度模型。  结果  χ2检验结果表明黏膜皱襞变化、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无血管区、扩张血管、微血管结构缺失、表面结构缺失是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溃疡(OR=5.696,95%CI:1.656~19.590;P=0.006),边缘隆起(OR=5.363,95%CI:1.469~19.573;P=0.011),无血管区(OR=8.990,95%CI:2.522~32.042;P=0.001),扩张血管(OR=8.435,95%CI:3.323~21.408;P<0.001)为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分别赋分为4分、4分、5分、5分,构建预测浸润深度的模型,AUC为0.802,最佳临界点为8分,诊断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85.6%,准确率为82.5%。  结论  依据C-WLE联合ME-NBI诊断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诊断模型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EGC的浸润深度。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身体成分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探讨
周文星, 王晴晴, 张晓静, 翁湧, 陈周, 马玉滨
2022, 49(19): 1001-100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169
摘要:
  目的  通过探究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身体成分的变化,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以及评估患者近期并发症发生及远期预后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新辅助化疗以及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前已获得的CT扫描、骨骼肌放射密度,评估骨骼肌指数、皮下指数、内脏脂肪指数。为尽可能降低选择偏移,按照相同标准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患者数据作为外部验证。  结果  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前后各身体成分中,新辅助化疗前后肌肉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根据病理缓解程度(≥50% vs. <50%)对身体成分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前后肌肉指数变化值能够独立预测病理学缓解(OR=1.308,P<0.001)。生存分析中,骨骼肌体质量指数之差(Δskeletal muscle index,ΔSMI)不同的患者在远期生存上存在差异,ΔSMI≥1.2的患者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优于ΔSMI <1.2的患者(P <0.05)。  结论  ΔSMI有望成为评估化疗疗效、决定患者手术时机、延长患者总生存期的一个简便、客观、有效、无创的指标。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抗体偶联药物在HER2阳性胃癌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娜, 王紫薇, 梅庆云, 赵璐, 张豆, 孔凡铭
2022, 49(19): 1009-101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287
摘要: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胃癌患者占胃癌总人群的15%~20%。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恶性程度高且预后较差,其目前的治疗方案仍以内科治疗为主但疗效有限。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细胞毒性载荷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的新型高效抗肿瘤药物,兼具单抗药物高度的靶向性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强大的杀伤作用,在HER2阳性胃癌的临床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多个ADC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HER2阳性胃癌,本文重点对现阶段ADC在HER2阳性胃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综 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顺, 赵宝银, 贾栋, 仵朝晖, 王盼, 谢小青, 于晓辉
2022, 49(19): 1015-102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872
摘要: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针对早期HCC的治疗,目前最佳的治疗方式仍然是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然而,术后高复发率、转移率使得患者长期生存仍然面临挑战。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以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客观反应性为晚期HCC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也成为新辅助治疗的候选药物。当前,在新辅助治疗环境下利用免疫治疗来增加HCC治愈机会成为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时间与疗程、效果的评估、筛选适合治疗的目标人群以及治疗的安全性和肝毒性等。本文对HCC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现有文献和临床试验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对其进行分析与展望。
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张越, 韩宇
2022, 49(19): 1021-102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409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联合化疗在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中获得了明显的生存获益,但仍有部分胃癌患者对免疫治疗不敏感,存在免疫耐受现象及发生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何在晚期胃癌患者中,选择ICIs联合化疗的优势人群是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晚期胃癌一线治疗的研究进展,对HER2阳性和HER2阴性的晚期胃癌行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以及其他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分别展开综述,探讨其目前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发展趋势。未来开发多个生物标记物联合评估模式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可能更准确地确定免疫治疗优势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