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

吴庭恺, 杨晓晓, 张婉婉, 任崇崇, 刘蓓

吴庭恺, 杨晓晓, 张婉婉, 任崇崇, 刘蓓. 肝移植术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J]. 中国肿瘤临床, 2024, 51(1): 49-5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4.20231048
引用本文: 吴庭恺, 杨晓晓, 张婉婉, 任崇崇, 刘蓓. 肝移植术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J]. 中国肿瘤临床, 2024, 51(1): 49-5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4.20231048

肝移植术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

基金项目: 本文课题受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8JR3RA356)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吴庭恺: 专业方向为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通讯作者:

    刘蓓 liubeiff@163.com

  • 患者男性,50岁。2014年3月因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于外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移植过程顺利,移植后化验肝功能、血常规正常。移植后规律口服他克莫司(1.5 mg/d)、吗替麦考酚酯(0.25 g 1/12 h)预防排斥反应;口服恩替卡韦(0.5 mg/d)联合肌肉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400 IU/月)抗乙肝病毒。定期随访复查。随访期间患者血常规示白细胞减少,波动于2.11~4.77×109/L,未给予特殊诊治;复查肝功能正常。

    2022年6月患者因“发现膝关节瘀斑10天”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体格检查:右侧膝关节有两处约5 cm×6 cm的瘀斑。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血常规示:红细胞2.73×1012/L,血红蛋白71 g/L,白细胞10.45×109/L,血小板31×109/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6.9 s,凝血酶原活动度5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1.54,国际标准化比值1.52,纤维蛋白原含量0.70 g/L,凝血酶时间19.2 s,D-二聚体定量15.80 μ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54.11 μg/mL。乳酸脱氢酶514 U/L。腹部彩超示:门静脉海绵样变、左肾囊肿、副脾、移植肝脏。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占84%,其胞体大,较均匀一致,多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胞浆呈蓝色,量丰富,布满密集,粗大的嗜天青颗粒;胞核不规则,多呈蝴蝶形,核质较细致,隐约见核仁;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染色强阳性;考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骨髓象(图1)。骨髓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查:75%的细胞(约占有核)完全表达cMPO、CD117、 CD13、CD33、CD64,考虑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M3型。染色体核型:47,XY ,+8,t(15;17 )(q24;q21)(图2)。融合基因检测:PML-RARa阳性,为Bcr1型/L型,定量61.094%。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筛查:检测到FLT3-V592A,突变频率1.05%;WT1,突变频率43.45%。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危)。

    图  1  骨髓细胞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A:瑞氏-吉姆萨染色×200;B:过氧化物酶染色×200
    图  2  染色体核型(黑色箭头所指为15、17号染色体易位,蓝色箭头所指为8号染色体三体)

    2022年6月起予以维甲酸20 mg 2次/d d1~34(期间根据白细胞计数调整)、伊达比星 10 mg/d d1~3。患者在确诊APL后继续服用他克莫司(1.5 mg/d)和吗替麦考酚酯(0.25 g 1/12 h),2022年7月住院化疗期间因真菌感染使用伏立康唑治疗,为避免伏立康唑导致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增加,将他克莫司减量为0.5 mg/d,停用伏立康唑后恢复至原剂量;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与确诊APL前相同;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肾功、乙肝5项定量、凝血功能、移植肝B超,监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8月复查骨髓形态缓解,PML-RARa定量0.220%,给予维甲酸20 mg 2次/d d1~15、伊达比星 8 mg/d d1~3;并行腰椎穿刺加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9月复查骨髓形态缓解,给予维甲酸 20 mg 2次/d d1~15,米托蒽醌10 mg/d d1~3;行腰椎穿刺加鞘内注射。10月给予伊达比星 20 mg d1,阿糖胞苷 500 mg q12 h d1~3,行腰椎穿刺加鞘内注射。2022年11月开始维持治疗,每3个月为1个周期,第1个月:维甲酸 20 mg 2次/d×14 d,间歇14 d;第2个月和第3个月:复方黄黛片 1.08 g 3次/d×14 d,间歇14 d。2023年1月、5月复查PML-RARa定量均为0。截至2023年11月仍在行维持治疗。

    小结 肝移植术后继发APL是一种罕见的移植后并发症,属于治疗相关AML(therapy-related AML,t-AML),目前国内外已报道8例[1]。既往多项研究报道了肝移植术后AML的发病率为0.13%~0.38%;与一般人群相比,移植后人群的AML风险显著增加[2],有研究结果支持免疫功能障碍在髓系肿瘤病因学中的作用[3]。但仍无直接证据证明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引起基因突变,导致骨髓原始细胞发生转化。本例患者使用他克莫司联合吗替麦考酚酯的免疫抑制方案,可能在APL的发生中发挥作用。与APL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环境中的电离辐射、化学物质暴露史;饮食、吸烟、肥胖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治疗相关APL(t-APL)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化疗药物,如烷化剂、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蒽环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硫唑嘌呤;以及放疗[4]。在治疗上,肝移植后APL与原发APL遵循相同的治疗原则。

    本例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监测血常规示白细胞减少,可能与服用吗替麦考酚酯有关。医师在患者随访过程中未针对此行特殊诊治。提示针对肝移植术后患者长时间的白细胞减少,应在早期给予重视,完善外周血涂片、造血原料检测、自身抗体筛查、骨髓穿刺活检等检查,明确除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外,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导致患者的白细胞减少,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必要时请血液科医师会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患者获益。由于移植后髓系肿瘤的罕见性、前瞻性以及临床病理学研究的不可行性,未来亟需多中心、大数据的研究来阐明相关免疫抑制剂在髓系肿瘤发病中的作用。

  • 图  1   骨髓细胞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A:瑞氏-吉姆萨染色×200;B:过氧化物酶染色×200

    图  2   染色体核型(黑色箭头所指为15、17号染色体易位,蓝色箭头所指为8号染色体三体)

  • [1] 汪国营,邹勇,赖文兴,等.肝移植术后新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J].器官移植,2013,4(4):196-20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3.04.003
    [2]

    Rashidi A, Fisher SI. Acute myeloid leukemia following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 entity or novelty[J]? Eur J Haematol, 2014, 92(6):459-466.

    [3]

    Morton LM, Gibson TM, Clarke CA, et al. Risk of myeloid neoplasms after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J]. Leukemia, 2014, 28(12):2317-2323. DOI: 10.1038/leu.2014.132

    [4]

    Lo-Coco F, Hasan SK, Montesinos P, et al.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herapy-relat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 Curr Opin Oncol,2013, 25(6):695-700. DOI: 10.1097/CCO.0000000000000013

图(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1
  • HTML全文浏览量:  20
  • PDF下载量:  3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0-22
  • 修回日期:  2024-01-22
  • 录用日期:  2024-01-22
  • 刊出日期:  2023-12-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