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33卷  第21期

显示方式:
癌细胞和人血管内皮粘附与器官特异转移相关
周转, 遇珑, 冉宇靓, 胡海, 孙立新, 娄晋宁, 杨治华
2006, 33(21): 1201-1204. doi:
摘要:
目的:检测5种不同类型的人肿瘤细胞系与4种不同来源的人微血管内皮的粘附,并探讨粘附作用与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人微血管内皮培养形成完全汇合的静止内皮单层后,与CalceinAM标记人肿瘤细胞系进行粘附测定。结果:8种食管癌细胞系中,有6种与人肺内皮的粘附显著强于与肝窦内皮的粘附;7种食管癌细胞系与人正常食管及食管癌内皮的粘附均强于与人正常肺内皮和肝窦内皮的粘附,这与食管癌临床上肺转移多于肝转移,但相对于远处转移,更倾向于食管内侵袭播散性转移的特征一致。4种结肠癌细胞系与人肝窦内皮粘附均显著强于与人肺内皮和食管正常内皮,与临床上结肠癌主要发生肝转移的特征一致。肝癌、胃癌、肺癌细胞系与内皮的粘附也与临床上转移特征一致。结论:不同组织类型肿瘤细胞与器官来源不同的人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和选择性,且这种粘附特性与临床上肿瘤的组织特异性转移密切相关。阻断这种粘附作用有可能治疗肿瘤转移。
线粒体DNA转录表达与胃癌发生关系的研究
韩琤波, 李凡, 毛晓韵, 张淑敏, 吴东瑛, 辛彦
2006, 33(21): 1205-1209. doi:
摘要: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线粒体DNA的转录表达水平变化,探讨mtDNA转录表达变化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42例配对的胃癌和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的线粒体编码基因COⅠ、ND4、ND5、cyt-b和ATP-6的转录表达差异,并以β-actin作为定量标准物,最后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胃癌组织线粒体COⅠ和ND4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远癌正常胃粘膜组织,P<0.01;胃癌COⅠ和ND4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肠型胃癌ND4和COⅠ的表达高于弥漫型胃癌,P<0.05。结论:胃癌的发生需要线粒体提供的某些转录物和蛋白以维持其恶性表型所需要的能量和(或)其他物质,而且分化程度愈低愈需要这种活动以增强其恶性生物学表型和行为。
RNA干扰PPO基因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
刘思源, 张玉想, 杨劲松
2006, 33(21): 1210-1213. doi:
摘要:
目的:本研究利用RNA干扰PPO基因,探索癌症的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分别从细胞水平及活体水平干扰PPO基因,用定量PCR检测PPO基因的表达量,用蛋白印迹杂交检测细胞增殖和磷酸化指标。结果:从细胞水平到活体水平均证实,利用RNA干扰PPO基因能使PCNA的表达量减少,ERK2和MEK1/2磷酸化蛋白减少,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结论:利用RNA干扰PPO基因,从反面证实PPO与增殖和磷酸化有关,并且从细胞水平到活体水平,均证实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C-Met的表达与宫颈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韩世愈, 贾爽, 贾长茹, 赵淑红
2006, 33(21): 1214-1216. doi:
摘要: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与宫颈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检测36例宫颈癌组织手术标本及31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HGFmRNA和C-MetmRNA的表达,并进行相对定量研究。结果:宫颈癌组织中C-Met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组C-Met的表达水平高于未转移组;临床分期Ⅱ期组的表达水平高于ⅠB期组;中、低分化组的表达水平高于高分化组。结论:宫颈癌组织中存在C-Met的高表达,肿瘤细胞丰富的C-Met受体可能是通过与旁分泌途径获得的HGF结合而在宫颈癌浸润和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LGI1基因对胶质瘤细胞作用的研究
王金环, 刘家美, 卢轶, 徐新女, 王淑杰, 郭承承, 刘宏胜, 张益伟, 白雪
2006, 33(21): 1217-1220. doi:
摘要:
目的:研究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1(LGI1)与胶质瘤细胞生长及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构建pcDNA3.1/LGI1质粒,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LGI1缺失的胶质瘤细胞系。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转染细胞的LGI1基因表达,MTT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vinV-FITC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凋亡。结果:pcDNA3.1/LGI1转染胶质瘤细胞系A172后,A172细胞LGI1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抑制,MTT吸收值在转染后24和48小时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24小时早期凋亡细胞较多,48小时后早期凋亡减少。结论:LGI1基因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的分子病理高危因素分析
罗仪, 王剑, 赵昌银, 陈双郧
2006, 33(21): 1221-122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35岁以下妇女宫颈癌的分子病理特征,揭示其预后不良的分子因素,为提高疗效提供有意义的治疗靶点。方法:对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1995年6月~2000年6月间收治的64例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治疗的90例35以上的宫颈癌患者的病理资料做为对照进行比较(对照组),运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的方法同步测定、分析两组之间survivin、p27、CD44v6、MMP-2、TIMP-2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研究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65.6%,低于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84.4%,差异有显著性(P<0.05)。survivin、MMP-2、CD44v6的表达量在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IMP-2的与之相反,在对照组高表达(P<0.05);p27在两组之间的表达量无差异(P>0.05)。结论:年轻妇女宫颈癌预后差,其分子病理分析提示与survivin、MMP-2、TIMP-2、CD44v6的表达有关,以此为靶点通过生物治疗有望改善年轻宫颈癌患者的预后。
免疫毒素抗膀胱癌的实验与初步临床应用
温儒民, 薛松, 孙晓青, 陈家存, 顾骧, 陈仁富
2006, 33(21): 1225-1228.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绿脓杆菌外毒素(BDI-1-PEA)对膀胱癌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10-10~10-7mol/L浓度下的BDI-1-PEA、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BDI-1)、BDI-1和绿脓杆菌外毒素(PEA)的混合物(PEA+BDI-1)对体外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的癌细胞长至直径0.3cm大小实体瘤时,随机分三组,每组10只裸鼠,于尾静脉隔日分别注入100倍半致死剂量浓度(1×10-7mol/L)的BDI-1-PEA100μl及相同剂量的BDI-1、正常小鼠IgG共6次,观察不同的药物对癌的抑制作用。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应用100倍半细胞致死剂量浓度(1×10-7mol/L)50mlBDI-1-PEA进行了膀胱灌注治疗,每周2次,共8次。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或B超。结果:BDI-1-PEA抗膀胱癌细胞系E-J的作用明显优于单抗及毒素与单抗的混合物(P<0.01),与对非靶细胞肾肿瘤细胞系786-0的细胞毒性作用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用药后随访7~22个月,平均15个月,2例患者复发。结论:BDI-1-PEA对膀胱癌细胞具有特异杀伤作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较好疗效。
KAI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路丹, 王文秀, 徐玉清, 杨宇, 马荣
2006, 33(21): 1229-1232. doi:
摘要:
目的:研究稳定转染外源性KAI1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脂质体将pCMV-KAI1质粒转染入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蛋白表达,分别利用MTT法,体外粘附及侵袭力实验判断KAI1基因对细胞增殖能力及粘附,侵袭力的影响,并利用ELISA法检测转染前后游离组织间粘附因子-1(sICAM-1)的动态变化。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KAI1基因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克隆,并有KAI1蛋白的高表达。MTT法显示转染组的细胞增殖力低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P<0.05)。体外粘附及侵袭力实验表明转染组的细胞粘附侵袭能力低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P<0.05)。转染后sICAM-1含量下降。结论:KAI1基因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特征,并可能是通过影响一些粘附因子作用而抑制肿瘤细胞转移。
CT结肠造影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肖渤瀚, 叶兆祥, 刘佩芳, 肖建宇
2006, 33(21): 1233-1237. doi:
摘要:
目的:探讨CT结肠造影(CTC)技术在结直肠癌术前诊断与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结直肠癌的33例患者进行CTC检查,将影像学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TC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22例患者CTC诊断为结直肠癌,其中20例被病理证实,CTC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为100%(20/20),特异性为84.6%(11/13)。CTC对结直肠癌分型诊断符合率为90%(18/20),其中对肿块型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对浸润型诊断的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100%;对溃疡型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7%。CTC对结直肠癌分期诊断符合率为75%,对Duke'sA期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1%;对B期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3.3%;对C期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60%,特异性为100%;对D期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100%。结论:CTC检查能够提供多方面的诊断信息,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都很有价值。
成人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胡海龙, 韩瑞发, 张文岚
2006, 33(21): 1238-1240. doi:
摘要:
目的:提高对成人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文献报告并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成人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结果:本例手术行腹腔镜切除未获成功,随即转为开放手术,顺利切除肾上腺肿物,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术后恢复顺利,规律化疗。随访1年,肿瘤无复发和转移。结论:成人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极少见的恶性肿瘤,预后极差。术中肿瘤完整切除及术后规律化疗可提高其生存率。
成人尸体肋间臂神经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葛洁, 赵凯, 宁连胜
2006, 33(21): 1241-1243. doi:
摘要:
目的:为乳腺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JCBN)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具成人尸体(2男3女)的10侧腋区进行了解剖,进行肋间臂神经观察和准确测量。并且对肋间臂神经周围组织结构及毗邻关系(血管、神经等)进行了仔细研究。结果:1)成人尸体的肋间臂神经直径较患者活体术中肋间臂神经直径为粗。2)成人尸体肋间臂神经的起止点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距离和乳腺癌患者术中测量值基本相同。3)成人尸体肋间臂神经的形态学特点比较单一,均为单干分二支型,考虑原因是解剖尸体例数较少。4)由于解剖较彻底,比活体肋间臂神经分支复杂。结论:明确成人尸体JCBN解剖特点可指导乳腺癌腋清扫术中对肋间臂神经的保留,减少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MPS)的发生。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并文献复习
张春莉, 王淑兰, 张亚青, 赵斌, 杜雄
2006, 33(21): 1244-1247.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扭曲的血管、平滑肌及脂肪组织构成。免疫组化:梭形、上皮样平滑肌细胞HMB45、ACTIN、Desmin均阳性,血管内皮细胞CD34阳性,成熟的脂肪细胞S-100阳性。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间叶组织肿瘤,由于其组织形态变化范围大,易造成误诊,上皮样平滑肌细胞HMB45表达呈阳性在诊断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雷帕霉素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张俊峰, 陆敏强, 蔡常洁, 杨扬, 李华, 陈规划
2006, 33(21): 1248-1251. doi:
摘要: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体外对肝癌细胞BEL-7402生长、细胞凋亡以及细胞转移能力作用。方法:以5nmol/L,10nmol/L,20nmol/L,30nmol/L,40nmol/L和50nmol/L不同浓度的雷帕霉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BEL-740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时的形态学变化,细胞粘附分析及体外侵袭试验观察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结果:雷帕霉素可显著的抑制BEL-7402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出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雷帕霉素作用肝癌细胞BEL-740248h后,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图片上可见核浓缩及核碎裂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雷帕霉素能抑制其粘附性和侵袭性,具有剂量依赖性,随浓度增加而抑制增加。结论:雷帕霉素不仅能诱导BEL-7402肝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的生长,而且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粘附性和侵袭性,阻止肿瘤细胞的转移,雷帕霉素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抗肝癌药物。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吴长利, 郭占军, 邱志磊, 刘春雨, 张卫, 赵耀瑞, 孙光, 徐勇, 韩瑞发, 马腾骧
2006, 33(21): 1252-1254. doi:
摘要:
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统的恶性肿瘤,老年男性多发.近10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标准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领域的应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已经引起了泌尿外科医生的关注.
TUR-BT术后吡柔比星与羟基喜树碱BCG膀胱灌注的疗效比较
朱育春, 魏强, 李虹, 杨宇如, 卢一平, 何凡, 贺军, 梅建东
2006, 33(21): 1254-1255. doi:
摘要:
浅表性膀胱肿瘤,经TUR-BT术后的复发率较高.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均采用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来预防肿瘤术后复发.因此选择适合的药物对行保留膀胱手术的膀胱癌患者进行膀胱内灌注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显著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和膀胱全切机会.
卵巢癌对顺铂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吴化平, 颉彦华, 赵其景, 秦英
2006, 33(21): 1256-1259. doi:
摘要:
卵巢癌的发病率在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中占第三位,但其患者死亡率却居首位[1]。在细胞减灭术的基础上施以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已成为卵巢癌的常规治疗方案。据报道:Ⅲ和Ⅳ期的卵巢癌患者采用联合化疗,其完全缓解率可达60%~80%,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却并非如此,近30年来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于30%~50%之间。其主要原因就是卵巢癌对化疗药物产生了耐受性。约75%~80%的卵巢上皮癌开始对化疗有反应,其余则表现为原发耐药,最终所有化疗患者至少80%出现耐药[2]。因此,耐药的产生直接影响化疗效果及生存率。如何尽早发现耐药及克服耐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乳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并乳腺导管浸润癌1例
杨建柱, 王莹, 丁洋, 李其云
2006, 33(21): 1260-1260. doi:
摘要:
患者,女性,47岁.主因活动后胸闷、气短10余天入院.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并发热,体温波动于37.8~38.5℃,无胸痛,偶咳嗽,有痰不易咳出,无咳血及呼吸困难.自服"双黄连及扑热息痛"症状不缓解.既往于30年前行右乳腺纤维瘤切除术;4年前行左乳腺纤维瘤切除术;2年前行左足黑色素瘤切除术;3个月前出现胸椎骨折,行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