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3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WHO2002年版软组织肿瘤分类初读
张如明, 卫晓恩
2006, 33(3): 121-125. doi:
摘要:
WHO 2002年在法国里昂组织了29个国家,149位肿瘤学家对1994年版的软组织肿瘤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1],内容汇集了近10年来,众多临床学家和病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发现.对照相差8年的两个分类,发现变动很大.
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yclinD1基因多态性的探讨
王思力, 侯续伟, 宋嘉, 许子亮, 周毓玲, 李青山, 姚蓉, 韩明哲, 韩忠朝
2006, 33(3): 126-12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外显子4(870A/G)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PCR-RFLP方法,分析183例儿童ALL患者和190例健康对照者的CyclinD1基因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携带AA基因型者患ALL的相对风险度增加3.2898(P=0.0207);携带AA型的T-ALL患者显著高于B-ALL患者(P=0.047);携带AA型的ALL高危患者显著高于标危患者(P=0.011)。结论:Cy-clinD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儿童AL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非小细胞肺癌INK4a和ARF基因甲基化与其蛋白共表达关系的探讨
高丽莉, 胡义德, 李军果, 谢启超, 孙恒文, 胡中华
2006, 33(3): 130-133. doi:
摘要:
目的:分析INK4a和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共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前期实验中p14ARF和p16INK4a蛋白共表达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35例,共表达阳性的NSCLC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称为(p14+p16)阴性组和(p14+p16)阳性组。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对两组患者癌组织INK4a和ARF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p14+p16)阴性组有18例发生INK4a基因甲基化,(p14+p16)阳性组有2例发生INK4a基因甲基化,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14+p16)阴性组有8例发生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p14+p16)阳性组有2例发生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INK4a和ARF基因异常甲基化相互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NSCLC患者肺癌组织INK4a基因甲基化是导致p16INK4a蛋白表达阴性的重要机制;INK4a和ARF基因甲基化可能是相对独立的事件。
载体表达小干扰RNA逆转卵巢癌的多药耐药
张晓菁, 温泽清, 白爱民, 石敏, 姚晓奕
2006, 33(3): 134-137.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载体表达的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逆转卵巢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可行性。方法:浓度梯度诱导法建立人卵巢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OVCAR/AR;脂质体介导将MDR1特异性siRNA的表达载体(pSN/mdr1a和pSN/mdr1b)转染OVCAR/AR细胞;实时定量RT-PCR检测MDRl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P-gp的表达,罗丹明试验检测P-gp的药物转运功能;MTT法检测OVCAR/AR细胞对化疗药的抵抗性。结果:转染pSN/mdr1a和pSN/mdr1b后,OVCAR/AR细胞的MDR1mRNA和P-gp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gp的转运功能减少,OVCAR/AR细胞对阿霉素、泰素的耐药性逆转。结论:载体表达的siRNA可持久有效地抑制卵巢癌耐药细胞MDR1mRNA和P-gp的表达,并逆转其多药耐药。
前列腺癌中TSP-1表达与血管生成之间关系的探讨
张辉, 吕家驹, 刘莹, 傅强
2006, 33(3): 138-140,14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中肿瘤血管生成与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前列腺癌中微血管密度(MVD)值和TSP-1的表达。结果:前列腺癌中TSP-1阳性表达率为72.7%(16/22),绝大多数表达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少数表达位于肿瘤细胞外基质。在22例前列腺癌组织中平均MVD为71.21±31.14/100倍视野,具有TSP-1强表达的肿瘤组织中显示MVD值较高,TSP-1的免疫活性与微血管密度间呈显著相关性(r=0.54,P=0.009)。结论:TSP-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前列腺癌的血管生成相关,有促进前列腺癌中血管生长的作用,并参与前列腺癌血管基因的表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变型的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
胡海, 宋兰英, 蒋会勇, 韩西群, 陈愉, 赵彤
2006, 33(3): 141-144. doi:
摘要:
目的:探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变型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收集108例DLBCL,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组织微阵列免疫组化检测CD10、bcl-6的表达。结果:中心母细胞型(CB)为89.8%,免疫母细胞型(IB)2.8%,间变性大B细胞型(ALCL)1.9%,富于T细胞的B细胞型(TCRBCL)1.9%,其它变型3.7%;23.1%见较多背景反应细胞,41.7%伴有纤维化基质,21.3%有浆细胞分化,14.8%血管丰富、含有成片印戒样细胞,8.3%见坏死,3.7%见嗜酸细胞、硬化带。CB中44.2%CD10、48.1%bcl-6阳性,2例ALCL均阳性,而3例IB均阴性。结论:各变型有B细胞淋巴瘤共有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又有其各自的病理特征;CD10/bCL-6表达在识别变型中有重要意义。
雷公藤内酯醇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周国雄, 丁晓凌, 黄介飞, 张弘, 成建萍, 吴深宝, 魏群
2006, 33(3): 145-147,156. doi:
摘要:
目的: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在雷公藤内酯醇作用后其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方法:用Cy5和Cy3两种荧光染料通过逆转录反应将加药组和对照组的SW1990细胞的mRNA分别标记成两种探针,并与载有一组靶基因的表达谱芯片杂交,通过扫描荧光强度,计算机软件分析,寻找经雷公藤内酯醇作用后表达有差异的基因。对芯片结果中两个表达有改变的基因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胰腺癌细胞SW1990受雷公藤内酯醇作用4h后,共筛选出11条差异表达基因,且全部下调。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部分通过下调C-MYC、ETS2、TGIF、RTP801等基因来发挥其有效的抗肿瘤特性。
草酸铂氟脲嘧啶和叶酸组成的两种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
李立涛, 王巍, 庞丹梅
2006, 33(3): 148-150. doi:
摘要: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的叶酸(citrovorum factor CF20mg/m2、200mg/m2)、草酸铂(Oxaliplatin L-OHP 130mg/m2、85mg/m2),两种给药方法的氟脲嘧啶(5-FU每天滴注2小时、持续滴注)组成的两种方案,分别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晚期大肠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A、B两组,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对比观察。结果:A组有效率为45.3%(24/53),中位生存期17.6个月;B组有效率为25.5%(13/51),中位生存期12.9个月。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大肠癌,草酸铂联合CF和5-FU持续滴注化疗的疗效优于草酸铂联合CF和5-FU间断滴注。
MSCT血管重建与巨块型肝癌双重化疗栓塞治疗的临床探讨
彭永海, 欧阳学农, 张霞, 李天然
2006, 33(3): 151-15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肝癌的血供特点并进一步观察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双重化疗栓塞治疗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2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瘤体体积、白细胞和肝功能、生活质量变化。结果:MSCT(Multi-Slices CT)肝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重建成功率均为100%,可清楚显示Ⅳ~Ⅴ级肝动脉血管,结合肝动脉DSA造影,发现肝动脉供应肿瘤组织中心部分,门静脉包绕肿瘤,供应周边组织;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白细胞和肝功能变化、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T可用于肝癌血管重建;肝动脉、门静脉双重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776例甲状腺肿块术中冰冻切片诊断分析
陈积贤, 孙利敏
2006, 33(3): 154-15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块冰冻切片诊断的临床意义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分析1995年12月至2003年7月术中776例甲状腺肿块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的诊断结果。结果:776例中,确诊758例,确诊率为97.7%;误诊15例,误诊率为1.9%;甲状腺癌131例,其中假阴性漏诊14例,漏诊率10.7%。结论:术中冰冻切片对甲状腺占位病变有定性诊断意义,但取材的局限性,病变形态的多样性,隐匿性和冰冻切片的质量是造成漏诊和延迟诊断的主要原因。
新辅助化疗对晚期乳腺癌的影响
李宏江, 敬静, 汪静, 吕青, 赵扬冰
2006, 33(3): 157-15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是否能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方法:对142例Ⅲb、Ⅳ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新辅助化疗的75例中13例CR,其中5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44例PR。52例(69.3%)获得根治性手术(其中16例为Ⅳ期患者),2年总生存率为76.0%,无瘤生存率为48.0%。而未做术前化疗的67例中35例(52.2%)获得根治性手术,2年总生存率为56.7%,无瘤生存率为29.9%。结论:新辅助化疗能降低乳腺癌的术前TNM分期,并使部分Ⅳ期患者重新获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并且能够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率。
非小细胞肺癌7天连续加速放疗的Ⅰ期试验
周道安, 乔田奎, 蔡勇, 蒋静, 吴红宇, 吴琼雅, 刘宇
2006, 33(3): 160-162.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7天连续加速放疗(CAIR)的毒性反应及近期疗效。方法:对40例ⅢA~B期NSCLC病例,分别给予CAIR和常规放疗(CF)。结果:两组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近期疗效两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65。结论:CAIR治疗NSCLC毒副反应可以耐受,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前列腺平滑肌肉瘤1例
曹瑞华, 焦顺昌, 戴广海
2006, 33(3): 162-162. doi:
摘要:
患者男性,51岁.以胸背部疼痛2周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化验:肝功轻度受损,NSE 64.02ng/ml(我院正常参考值为0~24ng/ml),胸部CT示双肺多发阴影,右下肺可见一较大病灶,疑右肺癌,双肺转移;肝脏CT示肝内多发较低密度灶,呈边缘强化,考虑肝多发转移瘤:
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与临床T分期关系探讨
崔巍, 胡国清, 唐曦, 胡广原
2006, 33(3): 163-16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与临床T分期之间的关系,为鼻咽癌合理分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3D-Doctortm影像学软件,勾画各层面原发肿瘤轮廓,计算原发肿瘤体积大小。结果:依照92'分期标准,不同T分期肿瘤体积分别为:T115.99±4.20cm3、T229.95±6.61cm3、T340.62±8.11cm3、T456.56±8.23cm3,各期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37.60,P<0.01)。早期(T1+T2)和进展期(T3+T4)肿瘤体积具有显著性差异(t=6.38,P<0.01)。相邻T分期中肿瘤体积分布具有重叠情况。结论:92'分期标准能基本反映鼻咽癌肿瘤体积在不同T分期中的分布情况。建议将体积因素加入T分期,在单一分期中细分为不同亚型,区别预后,使分期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18F-FDG标准摄取值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何胜利, 管一晖, 赵军, 左传涛, 董竞成
2006, 33(3): 167-17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18F-FDG标准摄取值(SUV)在判断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12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PET显像并计算出肺部肿瘤病灶感兴趣区(ROI)的SUV。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身体状况及病理学类型间生存曲线有显著性差异(P<0.01);SUV>7的患者与SVU≤7患者间生存曲线差异有显著性(P<0.05),性别对生存期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总生存率与临床分期、身体状况、病理学类型及SUV大小(SUV>7和SVU≤7)密切相关,而性别对总的生存率无影响。结论:SUV值能够预测NSCLC的生物学恶性进程,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FOLF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55例疗效观察
官成浓, 蔡文斌, 张英, 蔡良真
2006, 33(3): 171-172. doi:
摘要:
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国产奥沙利铂(艾恒)、亚叶酸钙和氟脲嘧啶组成的FOLF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55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0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临床观察
王牧民, 黄静, 娄云峰
2006, 33(3): 173-174. doi:
摘要:
1995年1月~1999年1月我们对110例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行预防性放疗,与同期单纯手术治疗95例进行对比,探讨其临床意义.
乳腺叶状肿瘤
吕淑华, 牛昀
2006, 33(3): 175-178. doi:
摘要:
乳腺叶状肿瘤较少见,其命名及病理组织学分型一直以来较为混乱,本文主要依据2003年WHO新分类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本病作一综述。
子宫内膜息肉状低度恶性间质肿瘤伴性索分化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石卫东, 何春年, 翟金萍, 陈琛, 张学东
2006, 33(3): 179-180. doi:
摘要: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rs,EST)是一种少见的女性生殖道肿瘤,低度恶性EST伴性索分化少见[1].本文报告1例息肉状低度恶性EST伴性索分化,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等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