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5卷  第23期

显示方式:
经乳晕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良性甲状腺肿瘤的临床对比分析
吴立胜, 汪宏, 涂从银
2008, 35(23): 1321-1324. doi:
摘要:
目的 :对经乳晕径路腔镜手术和开放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8年5月102例经乳晕径路的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腔镜组)和105例开放甲状腺切除术(开放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出血量、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的需求、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 :两组手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531);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24.59±42.48)分钟,开放组为(92.02±32.20)分钟,腔镜组明显长于开放组(P<0.05);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腔镜组分别为(10.18±4.44)天、(6416.51±976.34)元,而开放组分别为(8.80±3.34)天和(4 118.07±1 354.66)元,腔镜组引流量(90.2±78.4)ml,开放组(50.2±20.5)ml,统计学比较均为P<0.05,腔镜组多于开放组;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和开放组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损伤几率大,发生率为2.94%(3/102);而腔镜组术后疼痛感和镇痛药需求比开放组明显减少. 结论 :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具有美容和疼痛轻的优点;但进一步拓宽应用需要重视和克服喉返神经损伤几率高、住院费用高、住院时间长、术后引流量大等缺点.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研究
李小龙, 高明, 郑向前, 于洋
2008, 35(23): 1325-1327.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探讨更加合理的微小癌外科处理原则。 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83例,按国际最新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标准分型,统计分析其中微小癌的发生率、性别比例、好发年龄、颈淋巴结转移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等临床生物学特性。 结果 :所有病例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10例,发生率为28.7%。微小癌可同时合并其他组织学变型,其中硬化型最常见,发生率为20.9%;侵袭转移能力较高的高细胞型占3.6%。微小癌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与总体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4.7%,而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0%,低于总体淋巴结转移率(P<0.05)。在所有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90.9%的病例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仅2例为跨越Ⅵ区直接转移至其它区域。此外所有病例中远处转移(肺)1例,微小癌未见远处转移。 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较乳头状癌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低,但亦可合并有高侵袭性组织学变型,可在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因此不可全部按照Ⅰ期甲状腺癌处理。90.9%微小癌的淋巴结转移是以Ⅵ区为第一站。此区淋巴结阳性,具有指导术式选择的作用。
逐级加量全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研究
周希法, 周健, 许锡元, 王建华, 陆忠华, 汤华, 王峰, 李红波, 黄雪
2008, 35(23): 1328-1330,1334. doi:
摘要:
目的 :比较逐级加量全程加速超分割和后程加速超分割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副反应。 方法 :6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组(后程组)前4周常规照射40Gy,20次,后2周超分割放疗每天照射2次,间隔6小时以上,30Gy,20次,总剂量Dt70Gy,40次,40~45天;逐级加量全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组(全程组)全程超分割放疗,每天照射2次,间隔6小时以上,第1周与第2周每次照射Dt1.2Gy,第3周与第4周每次照射Dt1.4Gy,第5周每次照射Dt1.6Gy,总剂量Dt68Gy,50次,34~38天。 结果 :随访率为100%。全程组和后程组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4.6%、64.9%、59.4%和68.8%、54.7%、33.8%,P=0.099;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45.0%、33.3%和80.0%、41.6%、23.3%,P=0.077。急性反应和后期损伤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逐级加量全程加速超分割可能提高食管癌放疗的局控率和生存率。正常组织急性反应和晚期放射损伤未增加。该治疗方案能被患者接受。逐级加量全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值得研究并可有选择地应用。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价值
王琦, 鲍润贤, 叶兆祥, 刘佩芳, 肖渤瀚, 汪沁
2008, 35(23): 1331-133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价值。 方法 :采用扩散加权成像分析43例软组织肿瘤,其中恶性25例,良性18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扩散加权成像的扩散敏感因子(b值)为0,500s/mm2。选取肿瘤实体部分最大感兴趣区,尽量避开坏死、出血、瘢痕及钙化等不均质成分。分析各病灶的扩散加权图像特点,比较良、恶性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差异。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进行DWI检查,分析ADC值的变化特点。 结果 :恶性肿瘤的ADC值(0.96±0.31×10-3)mm2/s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的ADC值(1.92±0.63×10-3)mm2/s和肌肉组织(1.69±0.47×10-3)mm2/s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与肌肉的ADC值无明显差异。ADC值为(1.38×10-3)mm2/s时,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83%。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进行DWI检查,其中2例化疗后ADC值升高,1例无ADC值的明显变化。 结论 :ADC值在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ADC值对于化疗效果评价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与组织学对照加以证实。
127例肺癌骨转移患者随访的预后因素分析
唐顺, 郭卫, 杨荣利
2008, 35(23): 1335-1338. doi:
摘要:
目的 :肺癌是最常出现骨转移的实体肿瘤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估影响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 方法 :本研究随访1997年10月至2007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127例。其中男84例,女43例;平均年龄61.2岁(29~88岁)。应用X线平片、CT、MRI和全身骨扫描确定骨转移灶的部位及数目。根据病理分(16.5%)。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生存相关模型分析各相关危险因素,找到影响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类将肺癌骨转移分为腺癌转移80例(63.0%),鳞癌转移17例(13.4%),大细胞癌转移9例(7.1%),小细胞癌转移21例各个相关因素。 结果 :本组患者肺癌骨转移后6个月、1年和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4%、25.8%和8.0%。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6个月,诊断骨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7个月。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肺癌骨转移后影响生存的有效预后因素包括患者的一般生存状态、肿瘤的病理类型、转移灶数目(单发或多发)、以骨破坏为首诊症状、有无其它脏器转移、转移时长(从诊断肺癌到出现骨转移的时间间隔)、是否存在骨科并发症(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肺癌骨转移后影响生存的有效预后因素包括患者的一般生存状态、肿瘤的病理类型、转移灶数目、有无其它脏器转移、转移时长。 结论 :明确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有助于确定手术的适应证,进一步提高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
4例乳腺分泌性癌临床病理观察
陈易华, 汪盛贤, 罗艳
2008, 35(23): 1339-134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 :对4例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组织化学采用淀粉酶消化的PAS染色检测分泌物的性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癌细胞中ER、PR、HER-2、p53、MIB-1、S-100、p63、CK8/18和EMA的表达情况;采用超薄切片观察超微结构;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 :全组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7~54岁。临床主要症状为无痛性肿块;肿瘤细胞主要排列成囊泡状和实体巢团状,亦可见粘液小管状和分枝状的小乳头结构;肿瘤细胞内和细胞外以及囊泡内均含有PAS染色阳性的嗜酸性分泌物;肿瘤细胞较小,大致可分为嗜酸性和透明细胞两型,癌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坏死、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表达CK8/18、EMA等腺上皮标记,不表达S-100、p63等肌上皮标记,低表达ER、HER-2和p53,细胞增殖指数较低。超微结构观察癌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内膜性空泡,细胞表面有微绒毛。3例随访目前均无复发。 结论 :乳腺分泌性癌是一种少见的低恶性乳腺实体肿瘤,其临床经过、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特点均有别于其他乳腺导管癌。
同种异体半膝关节置换保肢治疗膝关节恶性骨肿瘤
袁涛, 许建波, 孙洪瀑, 肖砚斌, 杨祚璋, 史会明
2008, 35(23): 1342-1343. doi:
摘要:
四肢骨肿瘤以保肢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日益规范,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延长生存期、保肢、恢复功能的目标。
SBEM-mRNA与CEA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表达的临床意义
仲雷, 张建国, 郭宝良, 阎磊, 罗国庆, 李智刚
2008, 35(23): 1344-1347. doi: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人类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乳腺小粘蛋白(SBEM)mRNA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患者其他相关临床病理学资料,探讨二者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反应(ELESA)方法分别检测6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mRNA和CEA的表达情况,另抽取2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和1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加以检测,作为对照研究组。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在6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mRNA和CE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和31.7%。而在对照组检测中,CEA在纤维腺瘤患者外周血中阳性率为5.0%,在健康人的外周血中为阴性表达;SBEM-mRNA在二者中均为阴性表达。统计学分析发现,乳腺癌患者中SBEM-mRNA和CEA的阳性表达均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TNM分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表明,二者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P<0.05)。 结论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mRNA和CEA的检测对指导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二者联合检测在提高对乳腺癌微转移敏感度和准确性的同时,又保持了较高的特异性,是较为理想的检测组合方式。
p-JNK JNK和PPARγ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丁涛, 张祥宏, 李学民, 严霞, 邢凌霄, 王俊灵, 张杰英, 薛丽英, 赵晨燕, 崔晋峰
2008, 35(23): 1348-1352.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p-JNK/JNK和PPARγ蛋白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食管正常鳞状上皮(15例)、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85例)和食管鳞状细胞癌(60例)组织中p-JNK/JNK和PPARγ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JNK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和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37.6%和55.0%,而p-JNK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55.3%和73.3%,JNK和p-JNK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食管正常鳞状上皮和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P<0.05)。高级别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中JNK、p-JNK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食管正常鳞状上皮和低级别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P<0.05)。PPARγ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和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45.9%和45.0%,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和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PARγ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食管正常鳞状上皮(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中JNK、p-JNK和PPARγ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JNK、p-JNK和PPARγ的表达均随肿瘤病理分级的增高而降低(P<0.05)。JNK、p-JNK和PPARγ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不相关(P>0.05)。 结论 :在食管癌变过程中,JNK、p-JNK的表达呈增高趋势而PPARγ的表达呈下降的趋势。但食管鳞状细胞癌中JNK/p-JNK和PPARγ的表达均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提示JNK、p-JNK和PPARγ在食管鳞状上皮癌变和进展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其机制比较复杂。
纳米载体介导的hTERT反义核酸对食管癌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王白燕, 张振中, 周天洋, 张岚, 李惠翔
2008, 35(23): 1353-1358.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PBCA-NPs,NPs)介导的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eriptase,hTERT)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食管癌细胞EC9706生物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作为转染寡核苷酸(SODN)的载体,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原子力显微镜测定制备NPs的粒径及zeta电位;以NPs介导8条不同hTERTASODN(NPs-ASODNⅠ、NPs-ASODNⅡ、NPs-ASODNⅢ、NPs-ASODNⅣ、NPs-ASODNⅤ、NPs-ASODNⅥ、NPs-ASODNⅦ和NPs-ASODNⅧ)转染食管癌细胞EC9706,采用MTT法检测转染后对EC970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hTERTmRNA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结果 :所制NPs粒径均匀、zeta电位较高,较为理想;以NPs介导hTERTASODN转染24h时,EC9706细胞增殖被明显抑制,该抑制作用随转染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高依次增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不同ASODN转染后对EC9706细胞抑制率不同。单纯NPs组、正义寡核苷酸NPs-SODN组和单纯ASODN组转染后对EC9706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NPs-ASODN转染EC9706细胞72h时,hTERT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NPs-ASODN转染72h时,NPs-ASODNⅠ、Ⅴ、Ⅵ、Ⅶ、Ⅷ转染组EC9706细胞出现明显凋亡现象(P<0.05),而NPs-ASODNⅡ、Ⅲ、Ⅳ转染组EC9706细胞未发生明显的凋亡现象(P>0.05)。 结论 :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基因载体,在其介导下hTERTASODN能有效抑制食管癌细胞EC9706的增殖和hTERTmRNA的表达,并能诱导细胞凋亡。提示该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载体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并具有序列特异性,表明hTERT基因不同位点在端粒酶活性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双反义腺病毒载体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
徐杰, 田辉, 刘贤锡, 张冰, 李文军, 宋旭
2008, 35(23): 1359-1363.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反义腺病毒载体(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作用及抑制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 :应用MTT法测定不同MOI的腺病毒对肺癌Eca109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观察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和HPLC的方法分别检测腺病毒载体对食管癌Eca109细胞中ODC和AdoMetDC蛋白表达以及胞内多胺含量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腺病毒介导的鸟氨酸脱羧酶反义RNA(Ad-ODCas)和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同时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 结果 :MTT法实验表明,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生长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以Ad-ODC-AdoMetDCas感染食管癌Eca109细胞,可明显抑制食管癌Eca109细胞中ODC和AdoMetDC基因表达(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感染了Ad-ODC-AdoMetDCas的食管癌Eca109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HPLC结果显示,食管癌Eca109细胞感染Ad-ODC-AdoMetDCas后,细胞内3种多胺含量均明显降低(PM<0.05)。TUNEL标记检测结果显示,Ad-ODC-AdoMet-DCas可明显引起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P<0.05)。 结论 :Ad-ODC-AdoMetDCas能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为探讨食管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
131I标记抗肺癌单克隆抗体1E2在荷瘤小鼠体内分布及对小鼠移植瘤作用
尹晓玲, 彭志平, 文明, 李少林
2008, 35(23): 1364-1368. doi:
摘要:
目的 :分析碘-131(131I)标记抗肺癌单克隆抗体1E2在荷Lewis肺癌小鼠体内分布,评估瘤内注射碘-131标记抗肺癌单克隆抗体1E2(131I-1E2)对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抑制作用。 方法 :C57BL/6小鼠右后腿皮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LLC)1×106/只,建立荷Lewis肺癌小鼠模型,免疫组化检测Lewis肺癌细胞(LLC)膜上1E2抗原-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的表达。131I标记1E2单抗(氯胺T法),检测标记率、放化纯度、放射性比活度。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标记抗体131I-1E218.5MBq,观察其不同时间点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成瘤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瘤内注射生理盐水0.1ml(空白对照),1E2单抗3μg(阳性对照),131I-IGg18.5MBq(阴性对照),131I-1E218.5MBq。治疗后每周2次测定肿瘤大小,21天后处死小鼠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肿瘤体积、重量,计算抑瘤率。 结果 :1E2抗原-CPS1主要在肿瘤细胞膜表达,131I-1E2标记率为67.73%,放化纯度为95.63%。131I-1E2主要分布在肿瘤组织,治疗后3周试验组肿瘤体积为(0.75±0.15)cm3,重量为(1.60±0.19)g,抑瘤率78.30%,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病理学差异显著。 结论 :131I-1E2瘤内注射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治疗靶向药物。
情绪因素及抗焦虑药物对肿瘤休眠及复发的影响
苏广彦, 刘玉琴, 任乐荣, 刘险峰, 顾蓓, 董继红, 高进
2008, 35(23): 1369-1372.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情绪因素以及通过药物控制情绪因素对肿瘤休眠状态的维持与打破及后续复发转移的影响。 方法 :利用肿瘤休眠模型,附加单笼饲养和不定时空瓶刺激联合诱导小鼠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情绪的小鼠慢性情绪应激模型。通过灌胃给予常规抗焦虑药物地西泮来控制焦虑情绪,探讨情绪及抗焦虑药物对肿瘤休眠状态的维持及防止肿瘤复发的作用。实验分为五组,分别为休眠对照组、单纯给药组、诱导焦虑组、焦虑给药组和外伤刺激组。以500个小鼠乳腺癌细胞Ca761-03接种于小鼠左腿肌肉。休眠对照组、单纯给药组和外伤刺激组常规饲养,其中外伤刺激组在第1个月末切除右爪作为外伤刺激,单纯给药组每天定量灌胃给予地西泮溶液。诱导焦虑组和焦虑给药组以单笼饲养和不定时空瓶刺激联合诱导小鼠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情绪,其中焦虑给药组每天定量灌胃给予地西泮溶液。连续观察2个月,观察小鼠焦虑情况,观察肿瘤休眠打破(肿瘤发生)及肿瘤转移发生情况。 结果 :各组肿瘤休眠率分别为70%、100%、60%、90%和40%。各组成瘤率分别为30%、0、40%、10%和60%。各组的肺转移率分别为20%、0、30%、0和60%。 结论 :本项研究结果证实,长期负面情绪会促进肿瘤休眠状态的打破,加速肿瘤的生长、复发及转移。抗焦虑药物可以明显减少焦虑行为,并有利于肿瘤休眠状态的维持,减少肿瘤的复发。
黄芪多糖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后骨髓功能的影响
王柳春, 孙慧, 李凯
2008, 35(23): 1373-1376. doi:
摘要:
目的 :了解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对骨髓粒细胞释放过程的影响,并比较黄芪多糖(APS)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连续给药后的作用特点。 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药物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骨髓粒细胞L-选择素(CD62L)表达情况及血清可溶性L-选择素(sCD62L)的浓度,同时计数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并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实验小鼠在给予化疗药物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在第7、10、14天与化疗前(第0天)比较均出现显著降低(2.02±0.27、2.96±0.65、3.43±1.37比6.13±0.70,P均<0.05),但呈逐渐上升趋势。骨髓粒细胞CD62L阴性表达率第7天与化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13.20±1.30比14.25±1.89,P>0.05),第10天和第14天比化疗前均显著升高(25.00±1.41、25.00±2.65比14.25±1.89,P<0.05),且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8988,P>0.05);2)APS和G-CSF均能提高小鼠经化疗药物干预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APS能在第7天快速下调骨髓粒细胞CD62L的表达;3)APS组血清sCD62L浓度波动范围为1.02~1.49μg/m(l任一时间点与化疗前比较P均<0.05);而G-CSF组第14天出现明显升高,与APS组比较有差异(2.04±0.33比1.49±0.17,P<0.05),且与另两个指标均具有正相关性。 结论 :实验小鼠在注射化疗药物第7天出现骨髓粒细胞释放功能障碍;APS可通过促进骨髓粒细胞释放来提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作用缓和、持久;而G-CSF主要促进骨髓粒细胞增殖,作用强烈,并可能促进幼稚粒细胞释放。
Ras Raf Mek Erk信号传导通路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及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蒋成英, 戴广海
2008, 35(23): 1377-1380. doi: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全球癌性死亡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研究肿瘤生长的细胞机制对于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法非常重要。目前已知,所有真核细胞中均存在Ras/Raf/Mek/Erk这一高度保守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这一信号传导通路广泛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凋亡、转移等过程。Ras/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是"MAPK"众多通路中的一个,它在多种致瘤性疾病中通常是上调的。同样,该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激活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及恶性进展密切相关。Ras基因的突变,EGF、VEGF、PDGF等生长因子及相应的膜受体过度表达均可使其激活,诱导肝癌细胞异常增殖,侵袭生长和转移,从而参与和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因此,抑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传导将成为肝细胞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