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7卷  第12期

显示方式:
腺病毒介导IGF-ⅡP3 启动子调控胸苷激酶对裸鼠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
周鸿科, 杨冬华①, 汤绍辉, 黄 卫, 江向武
2010, 37(12): 661-6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01
摘要: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IGF - ⅡP3 启动子调控胸苷激酶对裸鼠肝癌移植瘤杀伤效应及毒性反应。方法:皮下接种HepG2 建立裸鼠肝癌移植瘤模型,瘤内注射重组腺病毒,第2 天腹腔注射GCV ,每4 天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描绘肿瘤生长曲线,实验结束后处死裸鼠剥离肿瘤测量体积大小,RT-PCR 方法检测肿瘤及心、肝、肾脏组织中胸苷激酶表达,常规病理学检查观察心、肝和肾脏毒性反应。结果:Ad-tkEGFP-P 3 +GCV 治疗组裸鼠,其肿瘤生长显示被明显抑制,至第22天始,其体积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实验结束后剥离出的肿瘤,Ad-tkEGFP-P 3 +GCV 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其他组;只在肿瘤组织中可见有胸苷激酶特异性表达,心、肝和肾脏中未见表达;常规HE染色病理检查,显示三种重要器官结构正常,未见有炎症、变性、坏死和细胞凋亡等现象。结论:腺病毒介导IGF-ⅡP3 启动子调控胸苷激酶可以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并对裸鼠无明显毒性反应,具有肝癌靶向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Cripto-1 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
雷 婷, 郭晓静, 王欣欣, 范 宇, 郎荣刚, 赵 晶, 杨壹玲, 谷 峰, 付 丽
2010, 37(12): 665-6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02
摘要:
目的:研究具有促进上皮间质转化作用的Cripto- 1 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205 例乳腺癌标本中Cripto- 1、E-cadherin(E-CD)及β-catenin 的表达,并分析Cripto- 1 蛋白与E-CD及β-catenin 的关系,同时分析Cripto- 1 蛋白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Cripto- 1 蛋白表达于癌细胞质,阳性表达率为82.9%(170/205),其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期(r=0.418,P=0.000)、HER2/neu (r=0.223,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r=0.293,P=0.000)、淋巴结外软组织癌浸润(r=0.206,P=0.003)、肿瘤远处转移(r=0.273,P=0.000)呈正相关;而与ER、PR表达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在179例浸润性导管癌中Cripto- 1 蛋白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r=0.194,P=0.009)呈正相关;E-CD表达在肿瘤细胞膜,而β-catenin 除了表达在细胞膜外还表达在细胞质。Cripto- 1 的表达与E-CD呈明显负相关(r=-0.324,P=0.000),而与β-catenin 在胞质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12,P=0.000);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Cripto- 1 蛋白在淋巴结阳性组的表达明显高于阴性组(Z=-3.465,P=0.001);在远处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组(Z=-3.899,P=0.000);Kaplan-Meier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ripto- 1 蛋白的表达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P<0.05);Cox-Regression证明Cripto- 1 蛋白的表达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HR= 2.353)。结论:Cripto- 1 蛋白可能通过EMT 促进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其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作为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子。
CXCR4 抑制剂LPS 对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霍胜军, 汤恢焕①, 曾祥福
2010, 37(12): 669-67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03
摘要:
目的:探讨人胆管癌细胞株QBC 939 中CXCR4 基因的表达,及LPS 对CXCR4 表达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RT-PCR 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胆管癌细胞株QBC 939 中CXCR4 mRNA 及蛋白的表达,与不同浓度LPS 干预后CXCR4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变化;MTT 法和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LPS 对QBC 939 细胞生长及克隆形成的抑制作用;趋化试验检测LPS 对QBC 939细胞趋化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QBC 939 细胞中有CXCR4 mRNA 及CXCR4 蛋白的表达明显,LPS 能有效的抑制QBC 939 细胞中CXCR4 mRNA 及CXCR4 蛋白的表达,且具有浓度相关性。不同浓度的LPS 对胆管癌细胞株QBC 939 的增殖影响不同,24h 内各浓度LPS 对细胞增殖均无明显抑制,LPS 浓度为0.1 μ g/mL 时,48h 内无明显影响,为1.0 μ g/mL、5.0 μ g/mL 时,QBC 939 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72h 各浓度LPS 对细胞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显示对照组细胞培养第10天即可见明显克隆体形成,至第14天时克隆体数目多、体积大。而试验组细胞于培养第13天时才出现克隆体,且克隆体数目少、体积小。CXCL12(SDF-1)对QBC 939 细胞有明显的趋化作用,对照组细胞趋化率为53.5% ,LPS 各浓度组细胞趋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胆管癌细胞株QBC 939 中CXCR4 mRNA 及CXCR4 蛋白呈阳性表达;CXCR4 抑制剂LPS 能有效抑制胆管癌细胞株QBC 939 的生长与转移能力,CXCR4 可能成为胆管癌基因治疗的靶点之一。
Notch-1 在人食管鳞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马瑞东, 诸葛雪朋, 刘伦旭, 陈龙奇
2010, 37(12): 673-6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04
摘要:
目的:研究Notch- 1 在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联系临床病理特征,探讨Notch- 1 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并保存2008年4 月至2008年9 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距离肿瘤至少5cm之外的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利用RT-PCR 方法检测41例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Notch- 1 基因mRNA 水平的相对表达强度,并分析其与肿瘤侵袭深度(T)、淋巴结转移(N)、TNM分期、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标本中均可见到Notch- 1 的电泳条带,即均检测到Notch- 1 基因mRNA 水平的表达。半定量分析显示食管鳞癌中Notch- 1 的相对表达强度为0.51± 0.37,癌旁正常组织中为0.32± 0.2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t=3.52,P=0.001)。 按照肿瘤侵袭深度(T)、淋巴结转移(N)、TNM分期分化程度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划分亚组后,食管鳞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差异显著性仍然存在。而在食管鳞癌组中,各亚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otch- 1 可能在食管鳞癌发生中起作用,而与食管鳞癌病变的进展可能关系不大。
胃肠道间质瘤PI3K-Akt 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检测及其意义*
赵 毅, 邓 鑫, 赵 滢, 王 强, 张天彪①
2010, 37(12): 677-6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05
摘要: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PI 3K-Akt 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检测及其意义。方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PI 3K、Akt、PTEN在GIST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 α 、NOS 2、VEGF在GIST中的表达。结果:在GIST中,随着NIH 分级增高,PI 3K、Akt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低危组分别为82.14、115.16;中危组分别为101.34、142.52;高危组分别为138.52、180.55(P<0.05或P<0.01),而抑癌基因PTEN 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低危组为114.28;中危组为73.24;高危组为60.12(P<0.05或P<0.01)。 HIF-1 α 、NOS 2 和VEGF的表达与GIST的NIH 分级、黏膜受侵及侵袭转移关系密切(P<0.05或P<0.01)。 有侵袭转移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侵袭转移组。Ⅰ、Ⅱ级与Ⅲ、Ⅳ级患者的HIF-1 α 的阳性率分别为46.2% 、68.4%(P<0.01);黏膜受侵和无受侵组的患者HIF-1 α 阳性率分别为88.2% 、54.4%(P<0.05);Ⅰ、Ⅱ级与Ⅲ、Ⅳ级患者NOS 2 的阳性率分别为42.3% 、70.4%(P<0.05);黏膜受侵和无受侵组的患者NOS 2 阳性率分别为88.2% 、55.7%(P<0.01);Ⅰ、Ⅱ级与Ⅲ、Ⅳ级患者的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46.2% 、61.2%(P<0.01);黏膜受侵和无受侵组的患者VEGF阳性率分别为79.4% 、50.6%(P<0.01);HIF-1 α 、NOS 2 和VEGF的的表达未发现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 HIF-1 α与NOS 2 蛋白阳性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92,P=0.026);HIF-1 α与VEGF蛋白阳性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68,P=0.034);NOS 2 和VEGF蛋白阳性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52,P=0.021)。 结论:PI 3K-Akt 信号途径可能通过抑癌基因PTEN的调控来调节HIF-1 α 蛋白的表达,HIF-1 α 、NOS 2 和VEGF以及MVD的表达与GIST的NIH 分级、黏膜受侵及肿瘤侵袭转移关系密切。
hTERT CD 44v6 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汝一, 甄运寰, 霍新凯, 何 常
2010, 37(12): 681-6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06
摘要:
目的:探讨hTERT 、CD44v6 的表达与大肠癌发生、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大肠腺瘤组织及大肠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hTERT 及CD44v6 在大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TERT 及CD44v6 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3% 、53.66% ,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织中的10.53% 、10.53%(P<0.01);hTERT 及CD44v6 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患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 、86.67% ,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患者的阳性表达率53.85% 、38.46%(P<0.01);hTERT 及CD44v6 在TNMⅢ、Ⅳ期大肠癌患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2% 、82.35% ,明显高于TNMⅠ、Ⅱ期的54.17% 、33.33%(P<0.01);在生存期<5 年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1% 、77.27% ,明显高于生存期≥5 年的47.37% 、26.32%(P<0.01);hTERT 和CD44v6 在性别、年龄、肿物大小、肿物位置及浸润深度中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TERT 和CD44v6 在大肠癌组织中具有高表达,特别是在有淋巴结转移、TNMⅢ、Ⅳ期和生存期<5 年组中有较高表达,说明两者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浸润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关;联合检测hTERT 和CD44v6 可以作为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判断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结肠高危性腺瘤的临床分析及Decorin 在腺瘤中的表达与意义
王少军, 胡乃中, 石 海, 曹富流
2010, 37(12): 685-68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07
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高危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Decorin在结肠腺瘤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 月~2008年11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按照2006年美国《大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指南》进行风险分层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Decorin蛋白在20例正常组织、18例结肠癌和86例结肠息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83 例结肠息肉患者中,非腺瘤性息肉243 例,低危腺瘤83例,高危腺瘤257 例。腺瘤性息肉组平均年龄(58.9±13.3)岁,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55.5 ± 15.7)岁(P<0.05);腺瘤性息肉组中其息肉直径≥1cm和数量≥3 个者均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P<0.01);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9.1%,非腺瘤性息肉为0.8%(P<0.001)。 高危腺瘤较非高危腺瘤组便血症状更多,在内镜下更易观察到黏膜改变和表面分叶(P<0.05)。 Decorin在正常组织和非腺瘤性息肉以及管状腺瘤中呈高表达,而在含绒毛状结构、高度异型性的腺瘤和癌组织中低表达;Decorin的表达与腺瘤的病理类型与异型增生程度呈相关性(P<0.05)。 结论:结肠高危息肉在临床症状及内镜下都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对结肠息肉切除后的规范筛查、诊断和合理随访具有指导意义;Decorin蛋白的检测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指标,用于息肉恶性程度的评价。
高强度聚焦超声与伽玛刀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对比观察*
徐周敏, 裴 峰, 陈 坚, 李 娜, 高巍然, 瞿 琴, 孔祥军
2010, 37(12): 689-69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08
摘要:
目的:本研究主要对比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与伽玛刀治疗伴有癌痛的晚期胰腺癌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上海总队医院2006年3 月至2008年10月收治晚期胰腺癌患者80例,其中26例(A 组)为HIFU治疗,54例(B 组)为伽玛刀治疗。对比评价两组的近期有效率(CR+PR)、平均生存期、临床受益率(CBR )及不良反应。CBR 评价标准:疼痛程度减轻≥50% ,持续4 周以上;止痛药用量减少≥50% ,持续4 周以上;Karnofsky 评分增加≥20% ,持续4 周以上,体重增加7% 。结果:两组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5.6 ± 4.1)个月及(5.4 ± 3.6)个月。A 组近期有效率26.9% ,B 组24.1%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A 组CBR 为84.6% ,B 组为57.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 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A 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B 组(P=0.040)。 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与伽玛刀均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HIFU与伽玛刀治疗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相似,但在改善患者疼痛、体力状态等方面优于伽玛刀。在两者的不良反应上,HIFU治疗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方面均明显低于伽玛刀。提示HIFU可以应用于一般状况更差的患者。
CA125 的最低水平与卵巢癌生物化学无进展时间以及预后的关系
程海燕①, 张彦娜, 孙晋瑞
2010, 37(12): 692-69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09
摘要: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术后,化疗后CA125 的最低水平与卵巢癌生物化学无进展时间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1 月~2002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初治的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上皮性卵巢癌69例,其中Ⅰ组29例(化疗后CA125 的最低水平≤10U/mL)、Ⅱ组29例(10U/mL< 化疗后CA125 的最低水平≤20U/mL)、Ⅲ组11例(20U/mL< 化疗后CA125 的最低水平≤35U/mL),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不同CA125 的水平患者的肿瘤生物化学无进展时间(free time to biochemical progression)及预后。用Kaplan-Meier 法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用Cox 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Ⅰ、Ⅱ、Ⅲ组的中位生物化学无进展时间分别为49、30、8 个月,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Ⅰ、Ⅱ、Ⅲ组的5 年生存率分别为72.5% 、59.6% 、20.8% ,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第3 周期化疗前后的CA125 水平、术后分期、CA125 的最低水平是生物化学无进展时间及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 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125 的最低水平和术后分期是上皮性卵巢癌最为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CA125 的最低水平是上皮性卵巢癌治疗效果监测的重要指标。
前列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 例
田大伟, 陈业刚, 王旭光, 辛 芝①
2010, 37(12): 697-69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17
摘要:
21例乳腺癌术后孤立性肺转移的临床分析及预后
袁 芃, 徐兵河, 张 频, 李 青, 王佳玉, 马 飞, 赵龙妹, 孙 燕
2010, 37(12): 698-70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10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孤立肺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自1999年1 月~2009年1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对35例乳腺癌术后孤立肺结节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生存期及预后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结果:乳腺癌手术至发现肺结节的时间为6~177 个月,中位时间48个月。经病理证实,乳腺癌肺转移21例(60.0%),原发性肺癌8 例(22.9%),良性病变6 例(17.1%)。 乳腺癌肺转移患者中,术后2、3、5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2%(20/21)、71.4%(15/21)、19.0%(4/21)。 从肺转移切除术至再次出现病情进展的中位时间(PFS)为32个月(3~73个月);全组患者生存期为12~103 个月,中位时间43个月。经过单因素分析,影响乳腺癌肺转移术后至病情再次进展(PFS)的因素包括乳腺癌原发肿瘤大小、有无脉管瘤栓以及肺转移术后是否接受化疗(P<0.05);而原发肿瘤至肺转移的时间(无瘤生存期,DFS)以及肺转移术后是否化疗与肺转移术后生存期(OS)有关(P<0.05)。 但经过多因素分析,上述因素对PFS 无显著关系。结论:乳腺癌术后孤立肺结节的外科治疗具有诊断和治疗的作用,术后全身治疗对提高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可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厄洛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胰腺癌18例分析
李 洁, 张小田, 龚继芳, 沈 琳, 李 燕, 张晓东
2010, 37(12): 701-70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11
摘要:
目的:评价厄洛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厄洛替尼100~150mg/d ,连续口服。联合化疗方案包括吉西他滨单药,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FOLFOX)。 根据RECIST标准评价疗效。按NCI-CTC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3.0 进行不良反应评价。结果:18例进展期胰腺癌接受治疗,16例可评价疗效。有效率(RR)12.5% ,疾病控制率(DCR )68.7% ;中位至治疗失败时间(mTTF)2.9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mOS )5.47个月。初治的14例中13例可评价疗效,RR15.4% ,DCR 69.2% ;mTTF2.90个月,mOS 5.47个月。mOS 与皮疹严重程度相关,≥Ⅱ级者较0/Ⅰ级者生存延长,分别为10.93个月和3.90个月(P=0.011)。 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77.8%),粒细胞减少(66.7%),血小板减少(33.3%),恶心/呕吐(50.0%),乏力(33.3%)等,多为Ⅱ级及以下。结论:小样本研究证实厄洛替尼联合化疗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有效方案,耐受性好,值得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诊断乳腺癌假阳性率分析
李 越, 赵 颖, 葛 洁, 张 斌, 于治灏, 宁连胜, 曹旭晨, 王 欣
2010, 37(12): 704-70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12
摘要:
目的: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系统(OPTIMUS)是多模式的可以进行早期乳腺癌普查、诊断及疗效检测的系统。本研究回顾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60 例乳腺肿瘤的OPTIMUS系统表现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评价OPTIMUS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0 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OPTIMUS系统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手术病理进行总结,并与相应的钼靶及超声结果进行对比,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OPTIMUS系统诊断良性病变42例,恶性病变118 例。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病变60例,恶性病变100 例。假阳性率为30.0% ,假阴性率为0。OPTIMUS系统诊断乳腺癌准确性88.8%(142/160),敏感性100.0%(100/100);相应超声及钼靶检测准确性分别为87.6% 和87.1% ,无统计学差异;敏感性分别为86.8% 和87.1% ,与OPTIMUS系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OPTIMUS系统对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性及敏感性较高,是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广西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的茶多酚干预研究
唐耘天 黄天壬①, 王加生②
2010, 37(12): 707-70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13
摘要:
目的:评估茶多酚对广西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在黄曲霉毒素暴露中的预防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法进行为期1 年的茶多酚干预性试验,共有130 例经过筛选的实验对象,严格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各组分别服用茶多酚500mg/d 和相应的安慰剂;并在多个时间点采集血液样品,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两组实验对象血清中的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结果:130 例实验对象的血清中均可检测到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两组中茶多酚干预组实验对象血清的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呈下降趋势,并在服用茶多酚12个月后呈现显著性降低的情况(P<0.05);而安慰剂组实验对象血清各时间点的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未出现显著性的改变(P>0.05)。 结论:茶多酚可以降低原发性肝癌高发人群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水平。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肝瘤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分析
孟照华, 孟宪欣①, 米文宁, 赵志文, 王振征
2010, 37(12): 710-7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14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影响两种治疗法治疗无法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原因。方法:27例无法切除的中晚期肝癌,Ⅲ期10例占37.1% ,Ⅱ~Ⅲ期17例占62.9% ,合并2~3 种以上严重疾病者24例,占88.9% ,肝癌灶最大直径13cm,最小直径6.5cm,肝癌多发灶(5 个/3cm× 2.6cm× 2.4cm)1 例。PCTI乙醇及凝血酶2 次+TACE治疗1 次者7 例;PCTI γ-INF、TNF 、乙醇及凝血酶2 次+TACE1 次者5 例;PCTI SST 及上述药物治疗3 次+TACE治疗1 次者6 例;PCTI卡铂、紫杉醇、SST 、γ-INF、TNF 、乙醇及凝血酶3 次+TACE治疗2 次者6 例;PCTI应用上述药物治疗7 次+TACE治疗3 次者3 例。结果:生存期最长者426 天,最短者241 天;生存期最长者634 天,最短者368 天;生存期最长者869 天,最短者612 天;生存期最长者1 461 天,最短者873 天;生存期最长者2 556(7 年以上)天,最短者1 096 天。结论:无法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合并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以及严重心肺肾疾病是影响其疗效的根源,两种介入法联合治疗的次数与多种用药的次数是影响其疗效的重要因素。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胃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陈敬一, 徐丽伟
2010, 37(12): 713-71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15
摘要: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生物学标记物研究进展
胡 歌, 王华庆
2010, 37(12): 716-71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16
摘要:

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 )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该疾病经过正规治疗,部分是可治愈的。患者的预后因具有不同的遗传学表现而对治疗反应各异,表明这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可用于判断DLBCL患者的预后,但IPI 相同者的生存期并不一致,说明IPI 亚组中仍存在着异质性。根据已发现的遗传学特异改变以及对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可确定多个能够独立于临床指标、判断DLBCL患者预后的分子标记物,是对国际预后指数的丰富和发展。近来,随着DNA微阵列及组织阵列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的理解淋巴瘤生物学表现,并促进了新型诊断方法的进展,有利于改进了现有的预后判断模型。然而,在涉及不同预后指标的重要性及常规应用性等方面,文献资料并不统一。本综述总结了判断DLBCL预后标记物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目前以标记物评估DLBCL治疗风险、指导治疗的可行性。

卵巢类癌伴Cushing 综合征1 例
林 亚, 宋巧丽①
2010, 37(12): 720-7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12.01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