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8卷  第16期

显示方式:
miRNA-122a靶基因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蒋永容, 陈川, 张志敏, 郑继军, 许文, 罗美林, 戴楠, 李梦侠
2011, 38(16): 931-9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01
摘要: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肝癌HepG2细胞和正常肝上皮LO2细胞中miRNA的表达,并对HepG2细胞中低表达的miRNA-122a进行靶基因预测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以miRNA-122a为靶点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epG2细胞和LO2细胞中miRNA-122a表达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miRNA-122a的靶基因,并对其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GO-analysis)、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Pathway-analysis)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与LO2细胞比较,miRNA-122a在HepG2细胞中呈低表达。miRNA-122a预测靶基因有1 104个,其靶基因集合功能分别富集于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核苷酸代谢、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过程(P<0.001);信号转导通路显著富集于JAK-STA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细胞周期等信号转导通路(P<0.001)。结论:miRNA-122a在HepG2细胞中呈现低表达,miRNA-122a预测靶基因集合显著富集在与肿瘤发生相关的信号通路中。
沉默Stat3对卵巢癌细胞系OV2008恶性表型的影响
陈彩虹, 吴鹏, 方海燕, 何杨, 高庆蕾
2011, 38(16): 935-93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02
摘要:
探讨沉默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3)对卵巢癌细胞系OV2008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腺病毒M4感染卵巢癌细胞系OV2008后,利用RT-PCR法检测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沉默Stat3对OV2008细胞的增殖抑制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沉默Stat3对OV2008细胞的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Stat3对OV2008细胞的凋亡的影响。结果:RT-PCR以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腺病毒M4感染卵巢癌细胞系OV2008后,OV2008细胞中的Stat3 mRNA以及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MTT结果显示,沉默Stat3表达后的OV2008细胞与空白对照组以及Ad5/dE1A病毒对照组的细胞相比,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5);Transwell小室法结果显示,沉默Stat3后的OV2008细胞12.64±7.10与空白对照组127.70±8.28以及Ad5/dE1A病毒对照组137.80±9.78相比,侵袭运动能力明显减弱(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沉默Stat3表达后的OV2008细胞65.51±5.78与空白对照组10.73±4.28以及Ad5/dE1A病毒对照组12.17±3.87相比,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沉默Stat3能明显抑制卵巢癌细胞系OV2008的增殖,降低其侵袭运动能力,并诱导其凋亡,即沉默Stat3能降低卵巢癌细胞系OV2008的恶性表型,提示Stat3可作为卵巢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新的分子靶点。
人鼻咽癌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与LRP的关系
刘津, 唐安洲, 何光耀, 高艺玲, 康敏, 景艳
2011, 38(16): 938-94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03
摘要:
建立人鼻咽癌多药耐药细胞株TW03/DDP并研究其与肺耐药相关蛋白(LRP)的关系。方法:以顺铂(DDP)为诱导药物,诱导人鼻咽癌细胞TW03,建立鼻咽癌多药耐药细胞株TW03/DDP;MTT法检测药物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倍增时间,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免疫印迹法、RT-PCR检测LRP的表达。结果:TW03/DDP对顺铂、5-氟尿嘧啶、阿霉素、阿糖胞苷、长春新碱等药物的耐药指数分别是40.85、5.65、26.68、1.60与28.19,其半数抑制浓度与TW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细胞株的细胞倍增时间相对于其亲本细胞略有延长,其G0/G1期明显减少而G2/M期则相对增加;免疫细胞化学、免疫印迹法、RT-PCR检测显示LRP及其mRNA在TW03/DDP中的表达明显高于TW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人鼻咽癌多药耐药细胞株TW03/DDP,其LRP在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的表达高于亲本细胞,表明LRP的表达上调与其耐药机制有密切关系。
复方苦参注射液诱导胃癌细胞株MGC803增殖抑制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姜明, 陆炜, 程国兵, 王李华
2011, 38(16): 943-94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04
摘要:
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生物学效应,并对其分子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MGC803,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该细胞系生长增殖的影响。TUNEL法分析经1、2、4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作用24 h后的MGC803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体外能明显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P<0.001)。TUNEL法检测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未加复方苦参注射液的空白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能下调Bcl-2蛋白表达,降低蛋白Bcl-2/Bax比值,并且可以促使Caspase-3原蛋白发热活化(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体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并能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Bax比值降低导致Caspase-3活化相关。
大鼠胰腺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在大鼠胰腺癌模型中的抗肿瘤作用
娄月红, 张海龙, 梁宗锁
2011, 38(16): 947-9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05
摘要:
观察经大鼠胰腺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大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大鼠胰腺癌细胞注入SD大鼠胰腺被膜下,形成肿瘤,将肿瘤取出后切碎,植入同种大鼠的腋窝皮下,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将大鼠胰腺癌细胞反复冻融4次,提取出裂解物,与SD大鼠骨髓来源的DC共培养72 h,制成DC疫苗。根据DC致敏情况分为DC疫苗组、DC组、裂解物组与对照组,分别注入大鼠皮下移植瘤体内,每组5只。每两天测一次肿瘤长径与横径,共8次,观察大鼠的生存期。结果:随着时间延长,DC疫苗组肿瘤大小呈递减趋势;DC组、裂解物组、对照组肿瘤大小呈递增趋势;DC疫苗组与对照组之间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组、裂解物组与对照组之间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疫苗组与DC组、裂解物组之间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疫苗组大鼠生存期为(55.6±9.4)d,明显长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大鼠胰腺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DC疫苗有可能诱导胰腺癌皮下移植瘤大鼠产生高效的免疫应答反应,发挥抗肿瘤作用。
散发性大肠管状腺瘤癌变过程中NGX6 ILK和c-Jun的表达及意义
吴文新, 刘芳, 崔爱荣, 王恒树, 张杰英, 张祥宏
2011, 38(16): 951-95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06
摘要:
探讨NGX6、ILK和c-Jun在散发性大肠管状腺瘤癌变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2例异型增生性畸变隐窝灶(ACF)、68例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21例大肠管状腺瘤癌变和21例正常对照中NGX6、ILK和c-Jun的表达情况。结果:NGX6蛋白在正常对照、异型增生性ACF、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异型增生及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组中阳性表达率逐步降低,而ILK蛋白和c-Ju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则明显升高(P<0.05)。异型增生性ACF、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中NGX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27%、70.83%、37.50%、35.00%,其中,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中NGX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异型增生性ACF及腺瘤伴上皮轻度异型增生组(P<0.05)。异型增生性ACF、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组中IL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腺瘤伴上皮重度异型组(P<0.05);c-Ju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和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组明显高于异型增生性ACF(P<0.05)。在大肠管状腺瘤癌变过程中NGX6和ILK间呈负相关(r=-0.455,P<0.05);NGX6和c-Jun间呈负相关(r=-0.417,P<0.05);ILK和c-Jun之间呈正相关(r=0.390,P<0.05)。结论:NGX6低表达可能与ILK及c-Jun高表达有关,这可能在散发性大肠管状腺瘤形成及癌变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515例妇女高危型HPV感染检测结果分析
李世霞
2011, 38(16): 954-95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07
摘要:
了解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妇女中的感染情况。方法:将健康体检妇女以年龄40岁为界分为2个实验组:低年龄组(<40岁)和高年龄组(≥40岁),应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对515例健康体检妇女进行高危型HPV感染检测,比较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之间高危型HPV感染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5例健康体检妇女中,高危型HPV感染总阳性率为8.54%(44/515),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3.45%(3/87)和9.58%(41/428),高年龄组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高于低年龄组(P<0.05),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在40岁以上妇女感染率较高。结论:40岁以上妇女为高危型HPV感染高发人群,加强高危型HPV检测对降低该人群宫颈癌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至关重要。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荧光定量PCR 感染 年龄
转移相关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王俊生|罗勇|林云华|商建峰|姜永光
2011, 38(16): 957-9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08
摘要:
检测转移相关蛋白P63、CXCR-4和MMP-9在骨转移状态不同的前列腺癌组织及骨转移潜能不同的前列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初步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分子学病因及预后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并分析60例前列腺癌组织(其中发生骨转移30例,未发生骨转移30例),以及骨转移潜能不同的PC-3和PC-3M1E8细胞株中P63、CXCR-4和MMP-9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CXCR-4和MMP-9在无骨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3%和40.0%,在骨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达73.3%和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63在无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7%,在骨转移组中的表达率为2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XCR-4和MMP-9在PC-3中均表达缺失(灰度值均为0),在PC-3M1E8中均高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98±0.16和2.31±0.26),P63在PC-3中高表达(灰度值为1.74±0.32),在PC-3M1E8中表达缺失(灰度值为0)。结论:CXCR-4和MMP-9与前列腺癌骨转移呈正相关,P63与前列腺癌骨转移呈负相关,这3种蛋白指标的表达水平将有助于判断前列腺癌骨转移潜能及预后。
ROC曲线法评价不同指标预测NSCLC放疗后放射性肺炎与食管炎发生的价值
刘志坤, 祝淑钗, 崔彦莉, 李娟, 沈文斌, 苏景伟, 王玉祥
2011, 38(16): 961-96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09
摘要: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肺炎与食管炎发生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应用ROC曲线评价影响因素预测放射性肺炎与食管炎发生的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8月至2004年12月符合入组条件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NSCLC患者104例,分析放射性肺炎与食管炎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其临床诊断性能。结果: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62.6%,≥2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38.3%,单因素分析显示肺内病变的PTV、双肺Dmean、V5、V10、V15、V20、V25、V30、V35及V40对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均有显著性影响,Logistic分析显示双肺V35为影响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性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双肺V35预测放射性肺炎的最佳界值为20.75%,敏感度为66.10%,特异性为81.00%;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46.2%。单因素分析表明NSCLC病变的GTV、CTV、PTV、食管接受的最大剂量和平均剂量、照射野内的食管体积、食管V40、V45、V50、V55、V60、食管LETT45、LETT50、LETT55、LETT60均与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有关,Logistic分析显示病变的GTV、PTV、食管V60是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的独立性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病变的GTV、PTV、食管V60预测放射性食管炎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24.58cm3(敏感度为68.75%,特异性为57.15%)、325.50cm3(敏感度为81.25%,特异性为42.86%)及12.5%(敏感度为81.30%,特异性为69.60%)。结论:双肺V35和病变的GTV、PTV、食管V60分别是放射性肺炎与食管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丘脑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瘤1例
迪吉, 赵君慧
2011, 38(16): 966-96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18
摘要:
食管鳞癌组织中结肠腺瘤息肉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秦艳茹, 李芳芳, 艾教育, 乔俊静, 汤虹
2011, 38(16): 967-96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10
摘要:
本研究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结肠腺瘤息肉蛋白(APC)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236例食管癌患者来自河南林州市。利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分析236例食管鳞癌组织和相应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APC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食管鳞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MN分期、大体分型和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APC蛋白表达主要表现在胞浆中出现黄棕色颗粒,食管鳞癌组织中APC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2.2% vs 92.9%,P<0.05);APC蛋白低表达与TMN分期相关(P=0.002),与年龄、性别、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大体分型无关(P>0.05);APC蛋白低表达食管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APC蛋白正常表达的食管鳞癌患者(P<0.001)。结论:APC基因表达缺失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导致5年生存率下降,因此上调APC可能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新方向,检测APC可能为食管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61例肺实性型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李娜, 李凯
2011, 38(16): 970-97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11
摘要:
探讨肺实性型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61例肺实性型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4例、非手术治疗7例。分别对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7.3%、44.8%和25.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1)、有无淋巴结转移(P=0.014)、M分期(P=0.013)、pTNM分期(P=0.006)、治疗方式(P<0.001)和手术方式(P=0.006)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5)、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M分期(P=0.013)和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肺实性型腺癌发生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征,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差。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M分期和治疗方式。根治性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争取早期正确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提高生存率的方法。
45例pT4期食管鳞癌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史墨, 王洲, 刘向燕, 陈钢, 刘凡英
2011, 38(16): 974-97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12
摘要:
依据第7版食管癌TNM分期,回顾性评价pT4期胸中段食管鳞癌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手术治疗的45例pT4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经术前CT评估可实现肿瘤完全切除。采用改良Ivor-Lewis手术和左胸食管癌切除术2种方式。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分析、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差异、Cox回归分析判定独立预后因素。结果:29例T4a患者均实现肿瘤完全切除术,16例T4b患者中6例实现肿瘤完全切除术(联合其他器官的扩大切除);行姑息性切除术或单纯探查术10例。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5.6%,死亡2例。45例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17.7%。T4a患者与T4b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4.1%与6.4%(P<0.001)。肿瘤完全切除和姑息切除/单纯手术探查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5%和0(P<0.001)。肿瘤姑息切除和单纯手术探查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为0(P=0.85)。手术后完成辅助治疗和未完成预定治疗方案/未行辅助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1.2%和9.1%(P=0.98)。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不完全切除包括单纯手术探查(P=0.005)和淋巴结转移(P=0.018)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对于肿瘤单纯侵及纵隔胸膜的T4a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T4b患者。对于T4b患者,扩大性切除术风险性大,应该谨慎选择;肿瘤姑息切除和单纯手术探查预后无显著差异。
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刮除后两种植入材料的疗效对比
高振华|王晋|尹军强|刘大伟|孟悛非
2011, 38(16): 978-9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13
摘要:
比较四肢长骨初发非恶性骨巨细胞瘤(Jaffe病理学Ⅰ~Ⅱ级)刮除植骨术与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本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且随访36个月以上的64例初发四肢长骨非恶性骨巨细胞瘤病例,将其按病灶刮除后植入材料的不同分为2组,进行术后1年和3年疗效的评比。刮除植骨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19~59岁,平均29.0岁,Jaffe病理学Ⅰ级9例、Ⅱ级29例;刮除骨水泥填充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1~53岁,平均31.2岁,Jaffe病理学Ⅰ级5例、Ⅱ级21例。结果:根据Mankin疗效评定标准:Ⅰ~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1年复发率(7.7%)低于刮除植骨组(31.6%)(χ2=5.15,P<0.05),其中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1年复发率(9.5%)亦低于刮除植骨组(34.5%)(χ2=4.16,P<0.05)。Ⅰ~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3年复发率(15.4%)低于刮除植骨组(44.7%)(χ2=6.03,P<0.05),其中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3年复发率(14.3%)亦低于刮除植骨组(48.3%)(χ2=6.27,P<0.05)。结论:四肢长骨初发非恶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后1年和3年疗效均优于刮除植骨术,在临床情况允许下可采用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来治疗四肢长骨初发非恶性骨巨细胞瘤。
XELOX联合沙利度胺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Ⅱ期随机对照研究
吕静, 刘 宁, 刘克为, 丁爱萍, 王昊, 邱文生
2011, 38(16): 981-9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14
摘要:
评价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沙利度胺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9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接受XELOX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对照组45例仅接受XELOX方案化疗。每21d为1个周期,每个病例至少治疗2个周期。主要研究无进展生存期,其次研究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并观察药物安全性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为5.6个月,对照组为5.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客观有效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4.1% vs 26.7%,P=0.446);XELOX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后显著提高了疾病控制率(63.6% vs 42.2%,P=0.043)。治疗组伴有肝转移的24例患者中有2例治疗后达到可手术切除标准,而对照组伴有肝转移的23例患者则无1例达到标准。应用沙利度胺治疗的患者Ⅲ~Ⅳ级便秘发生率显著升高(20.5%vs4.4%,P=0.022),但未造成治疗中断;嗜睡发生率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13.6% vs 4.4%,P=0.130)。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XELOX方案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耐受性良好并可显著提高疾病控制率,但未能提高无进展生存期,值得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1例
孙哲, 蒋爱梅, 王艳梅, 段文晶, 马芸
2011, 38(16): 984-9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19
摘要:
DSB修复蛋白ATM DNA-PKcs与肿瘤放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冯济龙, 黄立新, 综述, 王力军, 审校
2011, 38(16): 985-98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15
摘要:
放射线主要通过导致细胞DNA双链断裂(DSB)而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但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DSB修复能力,研究证实DSB修复水平与细胞放射敏感性关系密切。在人类细胞内有2种DSB修复途径:一种是以DNA依赖蛋白激酶(DNA-PK)复合物为主的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另一种是以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M)为主的同源重组(HR)修复。在人体内,NHEJ修复是最主要的修复途径,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是DNA-PK复合物的主要功能单位。DNA-PKcs的激酶活性是NHEJ修复所必须的,其在DSB修复中起核心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ATM、DNA-PKcs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放射敏感性有关。该综述将有关ATM、DNA-PKcs的功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放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腹部肿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王宝贵, 综述, 梁寒, 审校
2011, 38(16): 988-99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16
摘要:
微创手术已成为外科医疗水平的象征。传统腹腔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在腹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主要原因在于腹部肿瘤外科手术所必须的区域淋巴结清扫以及消化道重建等复杂操作在传统腹腔镜下完成相当困难。随着通讯技术、医用内窥镜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手术系统成功应用到临床医疗。该系统具有微创、高清3D视野、操作准确稳定以及可远程控制等优势,镜下手眼协调能力大大增强,并可通过计算机滤除手部震颤,加之机械手的灵活性,可以更加容易的在镜下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手术操作(如缝合、打结等),使得全腹腔镜下完成复杂手术成为可能。目前机器人手术系统已用于临床10余年,在心脏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以及腹部外科等各个领域获得成功。本文对机器人手术系统作简单介绍并回顾近年来其在腹部肿瘤外科领域中的应用成果。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及保护剂的研究进展
姜龙, 龙浩, 综述, 王华庆, 审校
2011, 38(16): 991-9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16.017
摘要:
由于蒽环类药物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该类药物的心脏毒性表现为剂量限制性的特点。目前唯一获批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保护剂只有右丙亚胺,其心脏保护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并被美国临床肿瘤实践指南及其他多种国内外指南推荐应用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预防和治疗。有关右丙亚胺的临床应用策略,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探讨了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抗肿瘤效价的影响、右丙亚胺用药时机的选择、右丙亚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及正在研究中的可能具有心脏保护功能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