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8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慢病毒介导双自杀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内杀伤作用
孔恒, 黄宗海, 陈海金, 陶霖玉, 齐柯
2011, 38(4): 181-18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01
摘要: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的KDR启动子驱动的胞嘧啶脱氨酶(CD)/胸苷激酶(TK)融合基因系统 (FGW-KDRP-CD/TK)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内杀伤作用。方法:培养乳腺癌MCF-7细胞,建立裸鼠荷瘤模型。荷瘤后将裸鼠随机分为4组。Ⅰ组:空白对照,荷瘤但不施加任何处理;Ⅱ组:注射慢病毒与前药(5-FC+GCV);Ⅲ组:仅注射慢病毒;Ⅳ组:仅注射前药。观察肿瘤生长速度,测量瘤体大小及重量;用RT-PCR法鉴定双自杀基因在转基因瘤组织中的表达;取肿瘤组织进行HE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细胞技术进行细胞周期检测。结果:第Ⅱ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显著受到抑制,第Ⅰ、Ⅲ、Ⅳ组肿瘤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经RT-PCR检测发现转基因瘤组织有目的基因的表达。与第Ⅰ组(空白对照组)相比,第Ⅱ组瘤组织的PCNA表达明显下调。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治疗后G1期细胞比率增多,G2/M期细胞减少。结论:FGW-KDRP-CD/TK联合前药5-FC及GCV在体内可明显抑制移植瘤的生长,细胞周期阻滞,该作用可能与抑制PCNA表达有关。
乳腺癌组织细胞体外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与GST-πTopoⅡ表达的关系
杨峂|和钢|傅庆国|俞吉霞|黄蓉|李克强
2011, 38(4): 185-188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02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细胞体外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ATP-TCA法)与GST-π、TopoⅡ表达的关系。方法:用ATP-TCA法检测45例乳腺癌标本对4种常用化疗单药表阿霉素(EPI)、紫杉醇(PTX)、多西紫杉醇 (TXT)、吉西他滨(GEM)及2种联合用药表阿霉素+多西紫杉醇(EPI+TXT)和环磷酰胺+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CEF)的敏感性, 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GST-π、TopoⅡ的表达。结果:ATP-TCA检测结果显示,表阿霉素、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体外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2.2%、35.6%、8.9%、15.6%;联合用药EPI+TXT、CEF的抑制率分别是77.8%、73.3%,高于单药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有显著性差异,P<0.01。45例乳腺癌标本中GST-π阳性表达率为44.4%(20/45),TopoⅡ阳性表达率为62.2% (28/45)。在GST-π表达阴性或TopoⅡ表达阳性时,表阿霉素、EPI+TXT及CEF方案对乳腺癌组织细胞增殖抑制率较高, 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TP-TCA法结合GST-π、 TopoⅡ的表达可用于乳腺癌化疗药物的选择。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联合化疗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聂建云, 陈杨萍, 黄云超
2011, 38(4): 189-19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03
摘要: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联合化疗对乳腺癌细胞株增殖周期的影响。方法:饲养Balb/c-nu/nu雌性裸鼠,细胞悬液皮下注射法构建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6组 (对照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组、紫杉醇组、阿霉素组、紫杉醇加SAHA组、阿霉素加SAHA组),经尾静脉注射,获取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脂(胆固醇)、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肾功能(尿素氮、 肌酐)、裸鼠体重、瘤重等数据,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移植瘤的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各治疗组均显示出肿瘤体积的缩小及肿瘤生长抑制率增加 (P<0.05);在治疗组间两两相比,紫杉醇加SAHA组显示出最大程度的肿瘤体积的缩小及肿瘤生长抑制率增加 (P<0.05),在含有化疗药物紫杉醇或者阿霉素的治疗组中, 均出现裸鼠体重下降、白细胞计数下降、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P<0.05);在单一的紫杉醇(或者阿霉素)组与紫杉醇(或者阿霉素)联合SAHA的比较中,这四项指标均未显示出差异(P>0.05)。结论:在动物模型实验中,SAHA与化疗药物紫杉醇(或者阿霉素)联合治疗乳腺癌能协同增效且未增加副作用,有望成为乳腺癌的治疗新途径。
高恶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差异蛋白mortalin的表达验证
赵丽, 张淑敏, 赵园园, 畅继武
2011, 38(4): 193-196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04
摘要:
目的:寻找高恶性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和正常膀胱黏膜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筛选出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差异蛋白进行再验证,试图发现与高恶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 进展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联合手工显微切割、 双向电泳(2-D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对高恶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与癌旁相应正常膀胱移行上皮进行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并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进行再验证。结果:共鉴定出11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8(CK-8)、热休克蛋白60(HSP60)、膜联蛋白Ⅴ、抑制素这5个蛋白曾在文献中报道过,其表达失调与BTCC的发生发展可能相关;其余6个蛋白,包括mortalin、14-3-3ε蛋白、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6前体蛋白、膜联蛋白Ⅳ、结蛋白、微管蛋白β4,目前尚未见到与BTCC的相关报道。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mortalin在高恶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膀胱移行上皮(P<0.01)。结论:高恶性BTCC的蛋白表达谱与相应正常的膀胱移行上皮相比有明显差异,由此表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途径参与的复杂过程。mortalin蛋白在高恶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与双向电泳的结果一致,mortalin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有应用价值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标记物。
RNA干扰靶向沉默poIβ基因对人卵巢癌细胞增殖活性及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韩丽萍, 刘娟芳, 赵国强, 董子明
2011, 38(4): 197-199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05
摘要:
目的:探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沉默DNA聚合酶β(polβ)基因的表达后,人卵巢癌细胞HO-8910的增殖活性变化及对化疗药物顺铂敏感性的改变。方法: 利用已构建成功的针对polβ基因的si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重组质粒,转染人卵巢癌细胞HO-8910,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 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HO-8910细胞中polβmRNA的表达水平;用MTT法观察检测基因沉默后HO-8910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了解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已构建的靶向polβ基因的siRNA转染人卵巢癌细胞HO-8910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绿色荧光颗粒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转染后细胞中polβ的mRNA水平表达显著降低(P<0.01);转染后的HO-8910细胞生长速度减慢、增殖活性下降;对顺铂的敏感性提高(P<0.05)。结论:RNAi有效沉默细胞中polβ基因表达,提高了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降低了细胞的增殖活性。从而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为肿瘤的有效干预和治疗开拓新的领域。
shRNA沉默EIF4E基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VEGF-C表达的影响
孙阳阳, 曹友德, 刘浩, 叶维霞
2011, 38(4): 200-20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06
摘要:
目的:探讨shRNA沉默EIF4E基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EIF4E及VEGF-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针对EIF4E的三种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分别是siRNA1、 siRNA2、 siRNA3, 筛选沉默最有效的siRNA, 据此设计短发夹RNA (short hairpin RNA, shRNA) 寡核苷酸链, 与真核表达载体pGPU6/GFP/Neo克隆连接, 构建pGPU6/GFP/Neo-EIF4E重组质粒, 经酶切鉴定后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染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 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 RT-PCR、 Western blot、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EIF4E及VEGF-C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RT-PCR结果显示siR?NA1、 siRNA2、 siRNA3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EIF4E基因表达均有抑制作用, 与空白对照组、 阴性对照组、 脂质体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尤以siRNA3抑制率最高达71.2%。利用针对siRNA3合成的shRNA与质粒载体pGPU6/GFP/Neo克隆连接构建的重组质粒pGPU6/GFP/Neo-EIF4E, 酶切鉴定表明构建成功, 并稳定转染MDA-MB-231细胞, 平均转染效率为80%。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 稳定转染重组质粒后MDA-MB-231细胞EIF4E及VEGF-C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 (P<0.05), 抑制率分别为79.00%、 67.90% (EIF4E) 和77.01%、 62.94% (VEGF-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重组质粒组EIF4E及VEGF-C蛋白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 (P<0.05)。结论: 靶向EIF4E的shRNA不仅能有效沉默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EIF4E的表达, 且能抑制VEGF-C的表达, 提示EIF4E可能参与诱导乳腺癌细胞VEGF-C的表达, 而EIF4E-shRNA可能成为抑制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MDA-MB-231 RNA EIF4E pGPU6/GFP/Neo
鼻咽癌2008分期和第7版UICC分期的比较研究
戴刚毅, 王仁生, 覃玉桃, 马姗姗, 肖帅, 黄国军, 孙丕云
2011, 38(4): 204-206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07
摘要:
目的:通过对鼻咽癌2008分期和第7版UICC分期的比较,探讨其合理性,为2008分期的修订完善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 无远处转移的初诊鼻咽癌患者100例,按各个分期标准中提及的所有解剖结构进行MRI阅片,结合患者就诊时的临床体检资料(如脑神经麻痹、 淋巴结大小等),按鼻咽癌两种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结果:解剖结构定义不同的鼻腔受侵16例(第7版UICC 27例)、口咽受侵犯3例 (第7版UICC 11例),两种分期中T1、T2例数完全相同。T3、T4例数有一定差别,这与第7版UICC分期中将鼻窦受侵归为T3有关。N0例数完全相同,N1例数相差最大,未出现淋巴结最大径>6cm的病例,临床总分期基本一致。Ⅲ+Ⅳ期病例分别为97例和95例, 晚期病例占绝大多数。结论:两种分期鼻咽和口咽、鼻腔的分界不同,口咽和鼻腔受侵的T分期归属不同, 但第7版UICC分期中鼻腔和口咽受侵均全部合并更高期别的T因素, 所以未造成两种分期T1、 T2例数的差别。2008分期中, 翼内肌受侵 (37%),100%合并同期别和更高期别T因素, 故翼内肌的合理性有待研究。2008分期中副鼻窦受侵归为T4、咽后淋巴结归转移为N1a、 N分期采用3cm的标准是合理的。可对RTOG(2006年版)颈部淋巴结影像学分区做适当调整,制定出锁骨上区的影像学边界, 以便与UICC分期接轨。两种分期的脑神经受累的MRI诊断标准需要完善。
甲状腺癌唾液蛋白质组诊断模型初步研究
孙珂焕, 吴正治, 曹美群
2011, 38(4): 207-21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08
摘要:
目的: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筛选甲状腺癌患者的唾液蛋白质标志物并构建诊断模型,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方法:应用质谱技术检测45例甲状腺癌患者和43例健康者的唾液蛋白质指纹图谱,筛选甲状腺癌患者唾液中的特异性表达差异蛋白,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诊断模型。结果:通过对检测出的两组唾液蛋白质指纹图谱数据比较, 共获得28个差异蛋白峰 (P<0.01)。其中M/Z 3 491.10、 3 642.28、4 315.10、7 424.63被选择用于构建最佳决策树模型, 该模型的测试组总准确率为81.8% (72/88), 灵敏度88.9% (40/45),特异性74.4% (32/43)。结论:初步建立了甲状腺癌的诊断模型,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术前诊断提供了一种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肾腺癌中T细胞亚群和HSP96肿瘤抗原肽复合物关系的探讨
李建民, 李慧中, 李黎明, 孙光, 畅继武
2011, 38(4): 211-21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09
摘要:
目的:探讨肾腺癌无出血坏死者和肾腺癌有出血坏死与行肾动脉栓塞术者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意义、两组肾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96)的分布有无差异及意义。通过提取出肾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HSP96肽复合物找到肿瘤相关的抗原肽。方法:1)选取肾腺癌无出血坏死患者30例,肾腺癌有出血坏死者17例, 行肾动脉栓塞术患者13例。应用两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T亚群的分布及HSP96的含量和分布。2) 通过经典的HSP96-抗原肽复合物提取方法提取出热休克蛋白肽复合物并进行质谱分析。结果:1)两组比较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的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比较肾腺癌中含有的HSP96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LC-ESI-MS-MS测得其中两个主要肽段的序列分别为LVPLE?GWGGNVM和PPVYYVPYVVL,其分子量分别为1 270.68和1 307.70。结论:术前行动脉栓塞术和肾腺癌有出血坏死者因为肿瘤细胞的坏死而使其细胞内具有抗原性的肽段释放出来,从而提高了效应T细胞在肿瘤局部的数量, 对肿瘤组织的杀伤及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gp96结合肽的特点推测其可能为肿瘤抗原肽, 有待进一步鉴定。
P53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勤, 刘红
2011, 38(4): 214-21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10
摘要:
目的:探讨P53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4年1月至6月间584例乳腺癌,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中P53蛋白的表达状态,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作用。结果:乳腺癌患者中P53的阳性表达率为27.6% (161/584),其中三阴性乳腺癌中P53阳性表达率为35.9%,明显高于非三阴组24.8% (P=0.010)。在组织学Ⅲ级乳腺癌患者中,P53的阳性表达率为41.2%,明显高于Ⅰ和Ⅱ级中P53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三阴性乳腺癌组P53阳性者较阴性患者易发生复发和转移(40%和18.7%,P=0.006),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降低 (61.3%和78.6%, P=0.022)。在发生复发转移的三阴组和非三阴组乳腺癌患者中P5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6)。P53的表达在年龄、月经状态、 TNM分期、 肿瘤大小、 淋巴结状态等方面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53可以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食管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
沈文斌, 祝淑钗, 万钧, 李曙光, 张翠红, 苏景伟, 李娟, 刘志坤, 李幼梅
2011, 38(4): 218-22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11
摘要:
目的:分析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评价食管癌临床分期。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68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初治食管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对预后生存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与食管癌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原发灶治疗后完全缓解(CR)26例,部分缓解(PR)33例,无变化(NR)9例。全组锁骨上转移淋巴结治疗后CR 49例,PR 19例,总有效率为100%。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1.4%、31.0%和15.0%,中位生存期15.0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病变部位、 病变长度、 原发灶放疗剂量、腹腔淋巴结转移、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及化疗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其中病变部位、 原发灶放疗剂量、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及化疗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食管胸下段癌患者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均最低。结论:放化疗联合者可作为中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胸上段食管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应归为区域淋巴结转移。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浸润性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研究
严旭阳, 李东, 杜广, 袁平, 方震, 杨登科
2011, 38(4): 222-22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12
摘要: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浸润性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疗效以及毒副作用。方法:入选病例20例经病理证实尿路上皮癌, 其中膀胱癌14例,输尿管癌3例,肾盂癌3例, 均为浸润性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化疗前Karnofsky评分≥60分,化疗方案: 吉西他滨1 250mg/m2,静脉滴注d1,8,奥沙利铂50mg/m2静脉滴注d2,3,4周为1个周期, 连续治疗2个周期以上进行评估。该方案分别运用于姑息性化疗、新辅助化疗、 辅助化疗。结果: 按WHO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 (CR) 5例 (25%), 部分缓解(PR) 6例 (30%), 稳定 (SD) 5例 (25%),进展 (PD)4例 (20%), 近期有效率55%。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下降, 白细胞下降, 恶心呕吐和便秘, 大多为轻中度, 且化疗停止后很快缓解, 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局部晚期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满意, 毒副作用较轻。
改良亚甲蓝注射法增加直肠癌淋巴结检获的研究
刘健培, 黄勇, 郑宗珩, 郭卫平, 卫洪波
2011, 38(4): 225-22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13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的体外经直肠上动脉注射亚甲蓝法增加直肠癌标本淋巴结检获数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0例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标本作为自身对照, 先后采用传统触摸法和改良亚甲蓝注射法在同一标本上检获淋巴结,结果用配对t检验和交叉分类资料的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手术标本经传统触摸法检获淋巴结共194枚,平均 (9.7±0.7) 枚/例。标本进一步循亚甲蓝染色多检获201枚淋巴结, 其中57.2%为直径≤5 mm的小淋巴结。经过两次处理后20例直肠癌标本共检获淋巴结395枚,(19.8±0.9) 枚/例, P<0.000 1。用传统触摸法共发现有4例标本有淋巴结转移, 经亚甲蓝注射法多发现4例阳性标本, 经过两次处理后共有8例标本有淋巴结转移, 转移率为40%, P=0.045 5。结论: 改良的体外经直肠上动脉注射亚甲蓝法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的方法,不但能提高术后直肠癌标本淋巴结的检获数目, 而且能发现更多的阳性淋巴结,提供更准确的分期,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同亚型转移性乳腺癌转移特点及预后分析
苗培田, 佟仲生, 郝春芳, 张萌
2011, 38(4): 228-23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14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亚型转移性乳腺癌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B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状态,探讨乳腺癌的不同亚型与转移部位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22例MBC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各不同亚型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取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 截至随访日期, 422例MBC患者共有186例死亡, 5年生存率为55.9%。骨、 肺、 肝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转移情况依次分别为179例 (42.4%)、 173例 (41.0%) 和139例 (32.9%)。发生脑转移的患者共78例 (18.5%),其中导管A型 (lumi?nal A) 12例 (7.0%),导管B型 (luminal B) 型6例 (9.7%), HER-2过表达型11例 (15.9%) 及三阴乳腺癌患者 (triple negative breastcancer, TNBC) 49例 (40.8%)。各亚型5年生存率分别为luminal A型67.4%,luminal B型66.1% HER-2过表达型53.6%及TNBC型34.2% (P=0.000)。结论:骨、 肺和肝仍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较其他亚型预后差, 并容易发生脑转移, 而发生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无论哪种亚型均较发生其他部位转移者预后差, 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新辅助化疗及辅助化疗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应用对NSCLC治疗的影响
郑庆锋, 王宇昭, 朱赛楠, 刘毅强, 李少雷, 吴楠, 陈晋峰, 张力建, 杨跃
2011, 38(4): 232-23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15
摘要:
目的:探讨NSCLC (非小细胞肺癌) 新辅助化疗及辅助化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应用对相关NSCLC临床治疗效果的总体影响,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1月~2009年8月北京肿瘤医院胸外二科接受手术+新辅助化疗或辅助化疗的NSCLC病例191例,均采用含铂双药联合化疗方案。分析依据循证医学证据选择进行新辅助化疗及辅助化疗的病例在患者群体中的分布特点,观察化疗T评效、 R0手术切除率,并以SPSS16.0软件统计总生存率 (overall survival, OS)、中位生存期 (median sur?vival time, MST)、无病生存率 (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 与既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数据比对, 评估循证医学证据的应用价值及合理应用选择。结果:全部病例中19.37%选择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 共37例, 其中ⅢB期占24.3%,ⅢA期54.1%; 80.63%选择手术+辅助化疗, 共154例。新辅助化疗+手术组: 有效 (RR=CR+PR) 率70.3%, 病理完全缓解 (pCR) 5.4%; 中位生存时间MST 14.6(6.18~23.01) 个月;总生存率, 1年86.0%, 3年53.9%; 无病生存率, 1年62.1%, 3年23.4%。手术+辅助化疗组: 中位生存时间MST25.9 (19.03~32.77) 个月;总生存率, 1年93.3%, 3年73.8%; 无病生存率, 1年71.0%, 3年34.0%。结论: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对临床NSCLC新辅助及辅助化疗的应用具有重要且显著的影响,具备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辅助化疗成为主要的治疗选择, 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相对较少; 对于应用新辅助化疗或辅助化疗的选择, 病例相对集中于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支持的主要受益人群: Ⅱ~ⅢA期及有切除可能的部分ⅢB期病例, 且新辅助化疗应用以提高切除率为主。
GlideScope视频喉镜在口腔颌面肿瘤患者全麻经鼻气管插管的应用
杨少勇, 李锦诚, 郭东勇
2011, 38(4): 235-23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16
摘要:
目的:比较GlideScope视频喉镜与Macintosh喉镜应用于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全麻经鼻插管的过程。方法:48例口腔颌面肿瘤择期行全麻下手术患者随机分组, 给予表面麻醉及清醒镇静后分别使用两种喉镜窥视声门, 引导行经鼻腔气管插管, 记录声门暴露时间, 插管时间、 声门暴露程度、 手法辅助及气管钳使用情况、 咽部损伤分级、 插管困难模拟评分。结果: 使用Glide?Scope缩短了插管时间 [22 (15~33) s] 比 [28 (16~45) s], P=0.032。声门暴露分级更佳, 咽喉部损伤分级降低, 插管难度评分降低。结论: GlideScope视频喉镜更适用于颌面部肿瘤患者经鼻腔气管插管。
腮腺多形性腺瘤安全手术切缘研究进展
李超, 徐义全, 樊晋川
2011, 38(4): 238-24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4.017
摘要: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60%~70%。该肿瘤以组织病理形态学多样性为特点,主要由包膜、上皮细胞、黏液间质及软骨样组织等成分组成。其标准处理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彻底切除原发部位的病灶。单纯肿瘤剜除术的复发率高达10%~45%, 这种高复发率导致手术方式的改变, 随着人们对该病的进一步研究认识及对面神经解剖的熟悉,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包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对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有重要影响、 剜除术后包膜浸润、 伪足、卫星结节等残留导致术后复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腮腺浅叶切除术是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经典术式,术后的复发率在0.3%~4%。然而有少数学者主张常规行腮腺全切除术。理由是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多中心论。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腮腺囊外切除术和区域性切除术复发率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当,术后患者腮腺功能保留并且面貌改变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在达到疗效的目的下降低并发症, 保留腮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医患双方的共同愿望。但该术式的具体切除范围仍不明确。本文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外科安全手术切缘研究进展予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