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8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胶质瘤抗原联合超抗原SEC诱导杀瘤性免疫细胞的实验研究
刘洪梅, 张晓群, 刘亚楠, 马志红, 张庆波
2011, 38(6): 301-30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01
摘要:
目的:使用胶质瘤可溶性抗原(GSA)联合超抗原SEC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瘤性免疫细胞,对胶质瘤细胞进行杀伤, 探讨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方法:提取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并经GSA、超抗原SEC联合处理。流式细胞术(FCM)和细胞毒试验测定效应细胞表型和杀伤活性。结果:经GSA、超抗原SEC联合刺激的淋巴细胞组增殖活性最强,于72h达到高峰,并且上调CD8+T细胞群, 联合刺激诱导的效应细胞对靶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淋巴细胞组 (P<0.05)。结论:GSA与SEC联合应用诱导的效应细胞增殖快,细胞毒活性高,对抗原来源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该实验研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Annexin a2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曹淑贞, 张飞, 赵培起, 韩敬华, 武冰, 张海嫦, 张霖, 牛瑞芳
2011, 38(6): 304-30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02
摘要:
目的:研究Annexin a2的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小干扰RNA技术下调人乳腺癌细胞中Annexin a2的表达,并筛选单克隆细胞株,得到实验组克隆,阴性对照组命名为control。采用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Annexin a2蛋白水平的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研究其对MDA-MB-231细胞的存活、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侵袭实验观察其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免疫沉淀法检测与Annexin a2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结果:WB检测发现siRNA干扰后MDA-MB-231细胞中Annexin a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MTT增殖实验显示Annexin a2下降组细胞克隆在72、96h的增殖能力明显低于亲本和control组细胞 (P均<0.05), 同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也显著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沉淀法证实Annexin a2与热休克蛋白27(HSP27)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论: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具有较强的迁移和侵袭能力,Annexin a2蛋白水平下降可以明显抑制其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研究提示Annexin a2与HSP27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 浸润和转移中起调节作用。
抑癌基因RSK4的表达与乳腺癌细胞体外侵袭力的相关性研究
张晓丽, 刘剑仑, 杨华伟, 韦薇, 蒋奕, Dezhong Joshua Liao
2011, 38(6): 308-31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03
摘要:
目的:探讨RSK4 mRNA在4株乳腺癌细胞MDA-MB-231、T47D、Bcap-37、MCF-7中的表达,分析RSK4 mRNA表达情况与4组细胞侵袭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RSK4的抑癌机制。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4组乳腺癌细胞MDA-MB-231、T47D、Bcap-37、MCF-7中RSK4 mRNA的表达情况,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4组细胞的侵袭力、运动力,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4组乳腺癌细胞株体外侵袭力、迁移力高低顺序依次为:MDA-MB-231>T47D>Bcap-37>MCF-7 (P<0.001),4组细胞两两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其侵袭力与迁移力呈显著性正相关 (r=0.822, P<0.001)。RSK4mRNA表达水平的顺序依次为: MDA-MB-231
β-榄香烯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放疗增敏作用与HIF-1α CAⅨ的相关性研究
李国权, 谢冰冰, 陈英海, 李小龙, 邹丽娟
2011, 38(6): 312-315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04
摘要:
目的:建立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 研究β-榄香烯对移植瘤的放疗增敏效应, 寻找最佳增敏剂量, 并探讨放疗增敏机制是否与HIF-1α、 CAⅨ具有相关性。方法: 采用细胞悬液接种法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 待移植瘤体积达0.8~1.0 cm3时, 将裸鼠随机分组, 观测各组移植瘤的体积倍增时间。通过计算增敏系数, 获得最佳增敏剂量。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1α表达, 免疫组化检测CAⅨ的表达。结果: 成功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25、 45、 100 mg/kg三种浓度β-榄香烯的增敏系数EF值分别为0.84、 1.24、 2.04, 最佳增敏剂量为45 mg/kg。药物组、 放疗组与空白组比较, HIF-1αmRNA表达明显增强 (P<0.01), 药物组与放疗组之间HIF-1αmRNA表达没有差异 (P>0.05), 联合组与其他各组比较, HIF-1αmRNA表达明显降低 (P<0.01)。各组HIF-1α的免疫组化情况: 药物组与空白组比较HIF-1α表达略增强 (P>0.05); 放疗组与空白组比较HIF-1α表达明显增强 (P<0.05), 联合组与其他各组比较HIF-1α表达明显降低 (P<0.01)。各组CAⅨ的免疫组化情况: 放疗组与空白组比较CAⅨ表达略增强 (P>0.05), 药物组与空白组比较CAⅨ表达增强 (P<0.05), 联合组与其他各组较, CAⅨ表达明显降低 (P<0.05)。结论: 本研究证实β-榄香烯的最佳增敏剂量为45 mg/kg, 与放疗联合明显抑制HIF-1α、 CAⅨ的表达, 提示β-榄香烯通过改善乏氧状况达到放射增敏的作用, 值得进一步研究。
Axl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周芳慧, 樊娟, 韩立平, 王欣, 王蕊, 李颖
2011, 38(6): 316-32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05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Axl受体酪氨酸激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Axl在AML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24例初治、11例复发/难治、12例完全缓解成人AML患者及11例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Axl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表达规律及与各临床特征、 缓解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初治组及复发/难治组Axl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Z分别为-2.791、 -2.310, P均<0.05);复发/难治组Axl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初治组Axl mRNA表达水平 (Z=-2.239, P=0.025); 初治组Axl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 (Z=-1.956, P=0.040); 而对照组与完全缓解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895, P=0.325)。Axl的表达水平与初发未治AML患者性别、 年龄、 初诊白细胞数、 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数、 染色体核型及免疫表型无明显相关性 (P均>0.05); 初治组经2个疗程化疗后, 完全缓解组 (CR) 骨髓单个核细胞Axl mRNA表达量高于未完全缓解组 (PR+N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04, P=0.035)。结论:Axl mRNA高表达与AML患者的多药耐药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圈套支气管纤维脂肪瘤1例
邢西迁, 吴绪伟, 肖谊, 杨雅吉, 魏星
2011, 38(6): 320-32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17
摘要:
子宫性索样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陈易华, 简燚, 杨志玲, 范严严, 罗艳
2011, 38(6): 321-32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06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性索样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子宫性索样肿瘤的临床资料、 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中calretinin、 alpha-inhibin、 Melan A、 CD99、 CK7、 ER、 PR、 CD10、SMA、 EMA、 desmin、 Calponin、 h-caldesmon和HMB45的表达情况; 对3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均为女性患者, 年龄37~48岁, 临床主要症状是阴道不规则出血; 肿瘤细胞排列成小巢状、 梁索状、 丛状或实性分布, 呈明显的性索或上皮样分化; 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大小较为一致, 圆形、 卵圆形、 短梭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 嗜伊红色, 呈上皮样分化, 或泡沫状胞浆, 类似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中的黄素化细胞。胞核较小, 罕见病理性核分裂象。3例肿瘤细胞均表达calretinin和alpha-inhibin; 1例表达MelanA, 1例表达Melan A和CD99; 肿瘤细胞灶性表达CK7、 EMA、 ER和PR, 均不表达CD10、 SMA、 desmin、 Calponin、 h-caldesmon和HMB45。3例随访结果目前均无复发。结论:子宫性索样肿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子宫肿瘤, 组织病理学特征结合性索间质免疫标记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生物学行为应被视为潜在恶性, 临床处理上应依据患者年龄以及对生育的要求综合考虑, 长期随访是必须的。
NGAL MMP-9和E-cadherin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高钧, 孙燕, 赵秀兰, 孙保存
2011, 38(6): 324-327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07
摘要:
目的:探讨NGAL、E-cadherin和MMP-9在结肠癌复发与转移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227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病理特征及随访结果, 并将227例病例对应的石蜡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 其中复发与转移组83例, 无复发转移组144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中NGAL、E-cadherin和MMP-9的表达, 分析其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复发转移组NGAL、 MMP-9表达高于无复发转移组 (P=0.032; P=0.000), 复发与转移组E-cadherin表达低于无复发转移组 (P=0.030)。NGAL、 MMP-9阳性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7.427±2.505) 个月、(48.081±2.672) 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7、 35个月, 阴性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 (65.714±3.616) 个月、(69.598±2.073) 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7、 75个月, NGAL、 MMP-9阳性组生存期较阴性组缩短,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P=0.010)。E-cadherin阳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 (61.587±2.805)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61个月, E-cadherin阴性组为 (39.535±2.946) 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 E-cadherin阳性组生存时间较阴性组延长, 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 NGAL、 MMP-9过度表达, E-cadherin表达缺失可能与结肠癌复发、 转移, 不良生存预后存在相关性。
吉西他滨与放疗同步序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马洁韬, 韩琤波, 邹华伟
2011, 38(6): 328-33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08
摘要: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与放疗同步/序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6例具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初治局部晚期不可手术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KPS≥70分, 经过2个周期吉西他滨联合治疗顺铂 (GP) 方案诱导化疗后, 非随机分为两组, 序贯组 (SCRT): 26例, 放疗后续2个周期GP方案巩固化疗。同步组 (CCRT): 30例, 放疗同步应用单药吉西他滨 (G) 化疗, 放疗后续2个周期GP方案巩固化疗。其中GP化疗方案: 吉西他滨1 000 mg/m2d1, d8, 顺铂25 mg/m2d1~3, 21天为1个周期; 同步G方案: 吉西他滨600 mg/m2, 1次/w, 共6周。放疗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 总剂量DT 60~66Gy/30~33f/6~6.5 w。评价疗效、 不良反应和长期生存。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8.5个月, 序贯组 vs 同步组, 总有效率: 53.85% vs 73.33% (P>0.05),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18个月vs 11.31个月 (P<0.05), 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1.5% vs 80.0%, 23.08% vs 46.67% (P>0.05), 中位生存期14.6个月vs 19.2个月 (P<0.05)。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 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为主。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3.08% vs 33.34% (P>0.05), Ⅲ~Ⅳ度血小板减少23.08% vs 23.34% (P>0.05), ≥Ⅲ级放射性食管炎19.23% vs 23.33%, 放射性肺炎15.39% vs 26.67% P>0.05。结论: 吉西他滨与放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略优于序贯治疗, 不良反应略有增加, 但有较好耐受。
原发肾脏恶性淋巴瘤7例并文献复习
于卫卫, 王华庆, 刘贤明, 钱正子, 张会来, 邱立华, 郝希山
2011, 38(6): 332-334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09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肾脏恶性淋巴瘤 (PRL) 的发病率、 临床特征、 转移规律、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7例PRL患者的资料, 收集性别、年龄、症状、体征、病理类型、 B超、 CT、 PET-CT检查等资料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生存的影响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天津市平均人口数中PRL的发病率为6.48/1 000万。7例PRL患者中男3例, 女4例,年龄10~72岁,中位年龄55岁。首发部位以单侧肾脏多见。4例以腰痛或血尿就诊, 2例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肾脏肿物,1例以低热、盗汗就诊。4例行肾脏切除术, 3例行肾脏肿物穿刺活检。病理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其中B细胞淋巴瘤 (B-NHL) 6例, T细胞淋巴瘤 (T-NHL) 1例。均接受了CHOP或CHOP样方案化疗。男、 女性平均生存期分别为9、 19.5个月, 巨块型 (是、 否) 平均生存期分别为8、 24.3个月, 体力状态评分 (PS)(0、 1、 2分) 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0.5、 10.5和7.7个月, 单纯化疗与手术联合化疗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8.7、 19.8个月。结论: PRL是罕见的结外淋巴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 容易误诊为 “肾癌”, 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式推荐手术切除+化疗 (放疗) 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可能与性别、 肿瘤大小、 PS评分和治疗方式有关。
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加回肠原位膀胱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附15例报告)
石结武, 周林玉, 宣强, 谈宜傲, 古爱军, 于靳
2011, 38(6): 335-338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10
摘要: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膀胱肿瘤根治术加回肠原位膀胱术的经验。方法:15例患者中男11例, 女4例, 年龄46~72岁,平均61.8岁, 采用5点穿刺法, 腹腔镜由脐部下缘导管进入, 手术者经左侧2个套管操作, 助手经右侧2个套管操作。从右到左分别游离输尿管中下段并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输尿管暂不离断。男性患者先游离并离断输精管、 精囊, 前列腺后壁及前壁, 紧贴前列腺尖部离断尿道, 再行膀胱前列腺全切; 女性患者在行膀胱全切除的同时作子宫及附件切除。在下腹正中线上作长4~5 cm切口, 取出标本, 回肠拉出切口外, 取回盲部交界15 cm近侧隔离50 cm回肠段纵行剖开该肠后M形折叠形成贮尿囊, 将输尿管末段1 cm插入贮尿囊后顶部作吻合。贮尿囊最低位开口与尿道断端行6针吻合。结果:手术耗时5~8 h, 平均6.3 h, 出血量400~800 mL, 平均447 mL, 术后所有患者3~4 d肠道功能开始恢复,1个月行B超、 IVU及新膀胱造影检查示: 双肾显影良好, 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 新膀胱充盈良好, 容量约300 mL,15例患者均于术后4~6周内均恢复控尿能力, 无排尿困难及尿失禁症状。结论: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除视野清楚, 有助于精确地处理盆底深部的重要结构, 术中出血少, 尿道括约肌损伤概率较小, 有助于减少术后肠粘连, 保护身体的免疫机制, 减少术后感染, 小切口取出标本, 体外构建贮尿囊, 吻合输尿管, 可缩减手术时间, 减少腹腔内污染。
数字乳腺X线导丝定位技术在不可触及乳腺病变的应用
薛晓蕾, 叶兆祥, 赵玉梅, 青春, 柳杰, 刘佩芳
2011, 38(6): 339-341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11
摘要: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X线导丝定位技术引导手术切除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 (NPBL)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临床触诊阴性, 而行数字乳腺X线摄影 (DM) 显示成簇细小钙化、 模糊小结节及局部结构紊乱等病灶的女性患者临床资料,行计算机立体定位, 置留导丝于可疑病灶处, 引导手术切除, 标本经照像证实, 病变切除后送检病理科, 根据病理结果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结果: 40例患者行DM发现病灶41个, 置留导丝41根, 导丝引导手术活检41次。X线表现: 成簇或不规则钙化33个(80.5%), 局部结构紊乱1个 (2.4%), 肿物7个(17.1%)。病理结果: 恶性病变16个 (39.0%), 其中导管内癌13个 (31.7%), 浸润性导管癌3个 (7.3%), 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 良性病变25个 (61.0%), 包括纤维腺瘤6个 (14.6%), 导管内乳头状瘤2个 (4.9%), 乳腺增生病17个 (41.5%)。定位切除成功率为100%。结论: DM引导导丝定位活检技术, 对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可准确定位, 解决了外科医生盲目手术切除的困难, 还可以明确病变的良恶性, 对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低度恶性型肺黏液表皮样癌5例分析
蔡红许, 宋平平, 张百江
2011, 38(6): 342-343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12
摘要:
目的:分析低度恶性肺黏液表皮样癌的诊断、发病年龄、影像学特点、临床特点、外科治疗、随访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总结5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行肺叶切除术3例, 肺叶切除加支气管袖状切除1例, 肺楔形切除1例, 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5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恶性肿瘤, 3例中央型术前行纤支镜检查, 其中1例考虑肺黏液细胞癌, 1例查出癌细胞, 1例未查出癌细胞。4例完全切除病例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1、 3、 5年生存率均为100%。结论: 低度恶性肺黏液表皮样癌经彻底手术切除可获治愈。
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王敏, 马志红, 史春雪
2011, 38(6): 344-348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13
摘要:
目的:分析和评价子宫内膜癌常用临床病理因素 (绝经前后、 手术病理分期、 组织学分级、 淋巴结转移、 病理类型、 术后辅助治疗、 肌层浸润深度) 和生物学因素 (COX-2、 VEGF、 KDR及ER、 PR) 对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的影响, 筛选出对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最有显著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可能与子宫内膜癌预后有关的常用临床病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Cox模型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3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通过随访, 共获得确切随访者112例, 5年生存率为83.04%。Ⅰ~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6%, 80.00%, 53.85%, 0。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2、VEGF及KDR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47.32%、 66.07%及52.68%, 且三者表达具有协同性。COX-2、 VEGF、 KDR蛋白阳性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47%、 78.38%、 72.88%。将这些临床病理因素及生物学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手术病理分期、 组织学分级、 肌层浸润深度、 有无淋巴结转移、 COX-2阳性表达、 KDR阳性表达、 ER阳性表达、 PR阳性表达8个因素与预后明显相关 (P均><0.05), 绝经前后、 病理类型、 术后辅助治疗、 VEGF阳性表达与预后无关 (P均>0.05)。应用Cox模型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8个有显著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表明: 肌层浸润深度、 手术病理分期、 组织学分级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最显著的3个因素。结论: 肌层浸润深度、 手术病理分期、 组织学分级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的因素, 但浸润肌层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
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
耿姗姗, 许旭, 顾林, 赵晶
2011, 38(6): 349-352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14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影响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 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3年、 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3.7%。肿瘤大小及病程长短与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存在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ER、 PR的表达状况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预后的相关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则显示仅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 预后较好的浸润性特殊型癌, 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该类型乳腺癌应在个体耐受的情况下行手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血中循环DNA启动子甲基化与妇科肿瘤的关系
班蕊, 曲芃芃
2011, 38(6): 353-356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15
摘要: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着循环DNA,其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水平且具有与肿瘤原发灶相一致的基因异常改变,DN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基因异常中一项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是导致肿瘤抑癌基因、DNA错配修复基因、 转移抑制基因等表达沉默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已检测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DNA中有多种基因存在异常甲基化,且与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使得非创伤性早期诊断肿瘤、 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监测疗效、预测预后成为可能。
miRNA-21与肿瘤相关研究新进展
杨旸, 康春生
2011, 38(6): 357-360 .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1.06.016
摘要:
小RNA (microRNA, miRNA) 是近年发现的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 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表达发挥负调控作用,参与细胞生长、 发育、 凋亡等重要生物过程。研究发现miRNA-2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表达均出现明显上升, 与肿瘤细胞的增殖、 侵袭、 血管的生成和抗药性等生物学行为相关。本文将从miRNA-21的表达与定位、 对靶基因的调控以及对miRNA-21的转录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