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40卷  第22期

胃癌专栏
我国胃癌防治研究三十年回顾
季加孚
2013, 40(22): 1345-135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950
摘要:
中国是一个胃癌大国,我国的胃癌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早期胃癌比例低、进展期病例为主要诊治对象等特点。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和引领下,国内的胃癌工作者开展了活跃的全国性协作和地区性学术交流,使得我国在胃癌的病因学与预防研究,诊断与治疗研究,以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在新世纪,中国胃癌迎来了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我们唯有重视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疗模式,加强转化医学研究,本着务实、可行的基本原则,努力提高临床与基础研究水平,才能推动我国的胃癌防治事业不断前行,继续取得一项又一项的辉煌胜利。
胃硬化型癌的特征与治疗
胡祥
2013, 40(22): 1352-135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602
摘要:
胃硬化型癌是进展期胃癌中的特殊类型,伴随间质高度纤维化和癌细胞广泛浸润的胃癌。大体类型主要是Bor? rmann4型癌,组织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为主体。以胃壁肥厚、狭窄、易产生腹膜转移和高度的淋巴结转移为特征,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手术疗法效果有限,但腹膜转移所致的肠梗阻、尿路梗阻需行姑息性手术。可治愈性切除的病例,积极的R0切除和S-1的术后化疗是必要的。S-1/CDDP术前化疗将是可期待的方法。非治愈切除的病例化疗为第一选择。除此之外,针对胃硬化型癌的生物学恶性度,尤其是腹膜转移的控制,腹腔内化疗的有用性倍受期待。另外,bevacizumab分子靶向治疗,ad- enovirus的基因治疗等研究性的治疗期待其结果。
胃癌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医学评价
黄昌明, 林建贤
2013, 40(22): 1357-13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22.005
摘要:

腹腔镜胃癌手术已近20年的历史,其运用范围已日益广泛。但是,目前腹腔镜胃癌手术仍未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掌握。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腹腔镜胃癌手术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肿瘤根治效果,且使其具有较好的微创效果。在远期疗效方面,早期胃癌的腹腔镜手术已经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而在进展期胃癌方面,仍缺乏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评价腹腔镜手术的优劣。外科医师只有严格选择合适病例,手术中严格遵循恶性肿瘤手术的根治原则,才能使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不仅具有微创优势,而且可以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远期疗效。

胃癌微创治疗之路
苏向前, 杨宏
2013, 40(22): 1361-136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497
摘要:
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手段,但传统的开腹手术通常伴随较高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还会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而微创外科技术由于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因此对于医生和患者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今后或将替代传统的开腹手术。目前,胃癌微创外科技术主要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即内镜下肿瘤切除和腹腔镜手术。不久的将来,前哨淋巴结导航技术和机器人手术也将为胃癌治疗提供更多选择。随着各种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胃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将显著改善。目前,许多有关各种微创技术的高水平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当中,胃癌微创外科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接受,并快速发展。
胃癌根治手术相关并发症防范
梁寒
2013, 40(22): 1367-136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62
摘要:
D2淋巴结清扫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局部进展期胃癌手术规范。术中容易发生的并发症包括胃周围血管损伤、脾损伤、胆总管损伤、胰腺损伤以及淋巴管损伤。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出血、淋巴漏、吻合口瘘及胃排空障碍等。术者的年手术量是影响手术并发症与死亡率的决定因素,标准胃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学习曲线一般为50例。娴熟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活体解剖知识是准确、安全进行D2淋巴结清扫的先决条件。
淋巴结转移在胃癌临床研究中的现况
邓靖宇
2013, 40(22): 1370-137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563
摘要:
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胃癌进展中重要的扩散方式和疾病阶段,准确的淋巴结转移分期有助于临床实施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和治疗策略的制定。对于临床胃癌治疗而言,淋巴结转移相关研究中存在很多疑问尚未能明确。本文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该专业领域研究结果总结分析,对现阶段胃癌淋巴结转移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基础研究
NKG2D配体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术后NK细胞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周智锋, 柳硕岩, 郑庆丰, 李洁羽, 陈明水, 王枫, 陈啸风, 叶韵斌
2013, 40(22): 1373-137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98
摘要:
  目的  探讨NKG2D配体MHC-I类相关分子A(MHC class I-related molecules A,MICA)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术后化疗联合NK细胞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福建省肿瘤医院9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分为单纯化疗组40例、化疗联合NK细胞治疗MCIA阴性组(简称MICA-组)25例及化疗联合NK细胞治疗MICA阳性组(简称MICA+组)25例,比较其疗效。   结果  与单纯化疗组及MICA-组相比,MICA+组CD3+、CD4+T细胞阳性率、NK细胞阳性率及CD4+/CD8+比率明显高于治疗前[(64.2±6.4)% vs(51.3±5.6)%,(39.8±8.2)% vs(29.5±3.2)%,(25.3±2.1)% vs(16.4±4.3)%,(1.4±0.5)vs(1.1±0.7);均P < 0.05],T-reg细胞明显低于治疗前[(6.3±4.5)% vs(17.3±2.4)%,P < 0.05]。3组疾病控制率及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MICA+组KPS评分治疗后明显提高,MICA+组能明显改善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外周神经毒性症状,MICA+组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及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均明显延长(均P < 0.05)。但单纯化疗组及MIC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食管癌组织MICA表达阳性的中晚期患者进行化疗联合自体NK细胞能有效能有效提高免疫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能延长生存期,且回输安全、不良反应小。
晚期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对培美曲塞疗效的影响
张琼, 杨哲, 戴洪海, 王瑜, 韩俊庆
2013, 40(22): 1378-138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442
摘要:
  目的  研究晚期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对培美曲塞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确诊且有可评价病灶的晚期肺腺癌患者40例,所有病例均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检测结果,均采用含培美曲塞方案化疗,以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为研究终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   结果  EGFR野生组和突变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4.4%(8/18)和31.8%(7/22)(P=0.412),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8.9%(16/18)和81.8%(18/22,P=0.673)。EGFR野生组中位PFS较突变组延长(8.9 vs. 5.3个月,P=0.046)。   结论  晚期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对培美曲塞的疗效有影响。
临床研究
超敏C反应蛋白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作用
史丽君, 陈林, 周陈姣
2013, 40(22): 1382-138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76
摘要: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 ma,NHL)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85例NHL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随访14(1~59)个月,通过与已知的预后参数进行对比,探讨Hs-CRP对该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治疗前血清基础Hs-CRP水平≥4 mg/L较Hs-CRP水平 < 4 mg/L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更短(P < 0.05),Hs-CRP水平≥4 mg/L较Hs-CRP水平 < 4 mg/L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 al,OS)亦更短(P < 0.05)。治疗后早中期Hs-CRP水平与OS、PFS无显著相关性(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基础Hs-CRP可作为NHL患者复发以及生存的一个重要预后参数(P < 0.05)。   结论  治疗前基础Hs-CRP水平可作为NHL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
CDX2 COX-2和NF-κB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意义
苏帅, 陈鑫, 姜葵, 曹晓仓, 王邦茂
2013, 40(22): 1387-139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582
摘要:
  目的  探讨CDX2、COX-2和NF-κB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和SABC法)检测正常胃黏膜组20例、胃癌癌前病变组38例及胃癌组48例中CDX2、COX-2和NF-κB的表达情况。   结果  NF-κB和COX-2在胃癌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其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P < 0.01)和癌前病变组(P < 0.01);CDX2在正常胃黏膜组中低表达,癌前病变组CDX2的表达阳性率高于胃癌组(P < 0.01);CDX2与胃癌分化程度、胃癌的病灶大小和浸润深度相关(P < 0.05);COX-2和NF-κB与胃癌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NF-κB与COX-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CDX2与COX-2、NF-κB的表达呈负相关。   结论  CDX2、COX-2和NF-κB可能相互作用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
临床应用
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探讨
李博, 张希梅, 徐利明, 刘宁波, 赵路军, 袁智勇, 王平
2013, 40(22): 1391-13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605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PCALC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例PC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中位发病年龄为54(38~60)岁,男女各3例;单发皮损3例,多发皮损3例。患者初期出现红斑或红色片状皮下结节样皮损,结节多高于皮面,界清、质硬,多不伴疼痛,部分患者伴皮损处瘙痒,结节逐渐增大,多发者相邻皮损可出现融合,部分皮损可表现为自限性或反复出现,搔抓后伴脱屑,随着病情发展,皮损颜色由红变暗,皮损表面可破溃。仅1例出现皮肤外浅表淋巴结侵犯。3例单发皮损患者完全手术切除后行辅助化疗和(或)放疗,均无病生存。3例多发皮损患者以化疗为主,2例出现复发,1例无病生存。中位随访时间24(11~35)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66.7%,总生存率100%。   结论  对于单发局限病灶,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控制率。化疗可试用于控制多发病灶及有真皮外侵犯的患者。
动态增强磁共振对前列腺癌术后复发或残留诊断的Meta分析
姚艳红, 王海涛
2013, 40(22): 1395-139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362
摘要:
  目的  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 -MRI)对前列腺癌(PCa)手术治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诊断效能。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数据库,再根据已发表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追溯进行手工检索。检索时间截止到2013年6月6日。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参照QUADAS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数据,利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总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值比(d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和S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检索得到118篇文献,有7篇文献(12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对12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总敏感性为0.88(95%CI:0.84~0.91),总特异性为0.87(95%CI:0.81~0.92),dOR为50.4(95%CI:26.0~97.6)。DCE-MRI对PCa术后复发或残留诊断的SROC AUC为0.9391,Q*指数为0.8764。   结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对诊断前列腺癌治疗后局限性复发或残留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其中DCE与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联合诊断效能更高。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中枢神经系统浸润1例并文献复习
周雯雯, 牛小青, 王昭
2013, 40(22): 1400-140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22.019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浸润的发病率、诊治方法及预后。    方法   报道1例以头晕、复视、肢体无力为首发表现的CLL患者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    结果   尸解研究显示CLL浸润CNS的发生率为8%~71%,而患者生前出现有症状CNS浸润的发生率较低约1%,发生原因与临床分期、年龄、性别及疾病变异无明确相关性,临床表现不特异,诊断主要依靠脑脊液细胞形态学结合流式细胞分析,鞘内化疗及放疗可使多数患者CNS症状及脑脊液改善,未治疗的患者均迅速恶化死亡。    结论   CLL有症状的CNS浸润较少见,一旦发生预后差,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是获得长期缓解的关键。
临床病例讨论
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1例诊治探讨
黄晨, 刘丽宏, 高玉环, 韩春, 刘月平, 刘青蕊, 耿翠芝
2013, 40(22): 1404-14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623
摘要: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差,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现介绍1例经本院诊治的反复复发的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该患者经过手术、化疗、靶向药物治疗、放疗等多专业联合诊治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本例患者诊治进行多学科讨论,进一步探讨原发乳腺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推动多学科间的合作。
综述
mTOR抑制剂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贾晓青, 柳光宇
2013, 40(22): 1408-141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1747
摘要:
靶向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对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治疗至关重要,然而原发或继发内分泌治疗耐药及后续的疾病进展仍不可避免。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位点(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关键调节因子,参与细胞不可控性生长。目前许多研究表明mTOR通路的激活可能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相关,阻断此通路有助于消除耐药,维持药物的敏感性。许多靶向mTOR通路的药物均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效应,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良好前景,且已有许多临床试验结果表明mTOR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对mTOR信号通路及其抑制剂在内分泌治疗耐药的乳腺癌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肾癌的淋巴管新生研究进展
李修明, 于满
2013, 40(22): 1412-141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86
摘要: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淋巴管生成可能是肾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家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 tor-C,VEGF-C)与其特异性的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结合可促进淋巴管生成,并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的淋巴管新生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淋巴结转移的靶点。近年来对于肾癌淋巴管的研究正在展开,本文对肾癌淋巴管新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此项研究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麻醉处理对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赵洪伟, 李锦成
2013, 40(22): 1415-141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076
摘要: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是一类对造血系统和实体肿瘤具有高效作用的广谱抗癌药物,是临床化疗方案中常用的药物之一。该类药物有一个严重的不良反应,即随着剂量的增加会产生显著的心脏毒性。临床上应用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物是安全使用蒽环类药物的重要策略之一。很多癌症患者在化疗期间还要进行手术治疗,全身麻醉是患者手术时主要的麻醉方法。对术前已行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实施全麻手术时,可能正处于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肌损害的急性或慢性期,而麻醉药物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影响,将对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恢复产生重要作用。目前,有关麻醉药物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影响已开始受到关注,本文即从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心肌保护以及麻醉药物对其心脏毒性影响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