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43卷  第11期

显示方式:
肿瘤的微创精准治疗*
杨坡, 申宝忠
2016, 43(11): 451-45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1.301
摘要:
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世界范围内的医学难题和研究热点之一,肿瘤的发生发展遵循着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全身的规律,理论上在任何阶段抑制肿瘤的发生均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微创技术在肿瘤上的应用体现了目前肿瘤治疗的方向: 微创、精准、高效, 无论是腔镜下还是影像引导下的微创治疗均追求小创口,在组织、器官水平最大限度的控制肿瘤,是当前最能体现精准目标的治疗模式。此类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即便是出现远隔转移,也可以在联合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对局部影响重要功能的病变实施
微创治疗,达到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微创治疗是顺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治疗观念的巨大变革,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预测微创治疗在未来肿瘤治疗上也将拥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介入分子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君①②, 张峰①, 杨晓明①③
2016, 43(11): 457-46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1.126
摘要:
随着介入放射学与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延伸和融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介入分子影像学。介入放射学和分子影像学协同发展,不断拓宽应用领域,提升实用性,明显提高了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局部治疗和治疗监测水平。一方面,介入放射学拓展了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使其可以监测深部、微小的病变部位,同时辅助传送非靶向分子探针和药物,从而提高靶向成像与治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分子影像学已融入介入放射学,可更加精准地监测与评价介入治疗疗效,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虽然当前的分子影像学研究大多还处于动物实验或临床前阶段,随着介入分子影像学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必将推动分子影像学的临床实践,提升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
微创技术在结直肠肿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与展望
刘正, 刘骞
2016, 43(11): 464-46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1.310
摘要:
随着微创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结直肠肿瘤手术可通过微创技术完成。近年来结直肠肿瘤外科的微创新技术,如腹腔镜技术、3D 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等不断涌现,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 )理念的兴起,为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了机遇。本文探讨结直肠肿瘤微创外科技术的现状、特点、争议与共识。
磁共振成像引导颅内肿瘤微创治疗的优劣分析*
刘冰
2016, 43(11): 467-4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2016.11.249
摘要:
肿瘤微创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重视。近年来,影像引导下的肿瘤物理、化学消融治疗和125I 粒子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放疗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的首选方法之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具有CT、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尤其对于颅内肿瘤的诊断及介入微创治疗更显示出其独特优势。然而,MRI 也具有伪影、消融范围、手术操作复杂等不足。本文旨在浅析颅内胶质瘤和转移瘤在MRI 引导下微创治疗的优劣及对策。
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微创治疗
张玉石
2016, 43(11): 471-47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1.250
摘要:
随着内分泌学检查和影像学的进步,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增加,诊治标准逐步完善。诊断方面,高血压人群的影像学筛查指征、亚临床内分泌腺瘤的治疗策略、影像学检查对肿瘤性质的鉴别是下一步的研究热点。治疗方面,腹腔镜已成为肾上腺良性肿瘤治疗的“金标准”,而恶性肿瘤和嗜铬细胞瘤的微创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宽,主要体现于腹腔镜在体积6~10cm的肾上腺皮质癌和体积> 6 cm的嗜铬细胞瘤患者中应用。肾上腺部分切除的手术范围和适应证主要依靠医师临床经验。另外微创治疗围手术期的处理亦应得到充分重视。本文针对以上内容做一综述。
分子成像与肿瘤靶向治疗*
孙夕林, 韩兆国, 吴泳仪, 申宝忠
2016, 43(11): 475-47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1.324
摘要:
肿瘤关键分子靶点的异常表达(表达水平和表达状态)与分子靶向治疗反应、治疗效果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精准评价肿瘤关键分子表达水平和表达状态,无论在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开展前、过程中以及治疗后均显得尤为关键。分子成像可以无创、实时而全面地对肿瘤关键靶点的表达水平及表达状态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对筛选优势人群、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简述基于不同分子探针的分子成像技术在肿瘤靶向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分子成像在靶向治疗中的价值,以期有益于新型治疗策略的开发。
惰性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分析
刘薇, 熊文婕, 李姮, 刘慧敏, 李增军, 吕瑞, 邱录贵, 易树华
2016, 43(11): 480-48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1.206
摘要:
目的:分析惰性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不同亚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 )感染的情况,探讨惰性B-NHL不同亚型与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1994年1 月至2014年1 月收治的733 例初诊惰性B-NHL患者的肝炎病毒感染资料。与全国一般人群相对照,比较惰性B-NHL患者与全国一般人群肝炎病毒感染的差异。比较分析惰性B-NHL各亚型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733 例惰性B-NHL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率为7.9% ,与全国一般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 vs . 7.2% ,P = 0.548)。 在惰性B-NHL中,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48例,HBs-Ag阳性率为18.8% ,明显高于全国一般人群(18.8% vs . 7.2% ,P = 0.002)、其他惰性B-NHL(18.8% vs . 7.2% ,P = 0.004)及其他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 ,MZL)患者(18.8% vs . 7.1%,P = 0.005)。惰性 B-NHL其他亚型患者 HBs-Ag阳性率比较全国一般人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在HBs-Ag阳性患者中,乙肝“大三阳”在惰性B-NHL不同亚型中无显著性差异,但乙肝“小三阳”在SMZL 组占16.7% ,明显高于其他惰性B-NHL组(16.7% vs . 4.7% ,P < 0.001)。 惰性B-NHL患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HCV-Ab)阳性率为1.9% ,较全国一般人群明显升高(1.9% vs . 0.4% ,P < 0.001)。 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LPL/WM)、SMZL、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 ,HCL )、结内边缘区淋巴瘤(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NMZL)组患者抗HCV-Ab 阳性率分别为2.2% 、2.5% 、4.2% 、3.0% 、3.7% 均较全国一般人群明显升高(均P <0.05)。 而慢性B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B-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unclassified ,B-LPD-U)、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tissue lymphoma ,MALT)、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prolymphocytic leukaemia,B-PLL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组与全国一般人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SMZL 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全国一般人群及其他惰性B-NHL各亚型,提示HBV 感染与我国SMZL 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Hyper-CVAD/MA 和CHOP方案治疗外周T 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78例临床分析
林凌①②③, 宋腾②, 张亚瑞②, 常智②, 宋拯①, 周世勇①, 钱正子①, 张会来①, 王华庆①②
2016, 43(11): 486-49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1.370
摘要:
目的:比较Hyper-CVAD/MA与CHOP 方案一线治疗外周T 细胞淋巴瘤- 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2004年6 月至2012年6 月收治的78例初诊PTCL-NOS 患者,根据一线治疗分成Hyper-CVAD/MA方案组(21例)和CHOP/CHOP样方案组(57例),采用χ2检验分析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Hyper-CVAD/MA组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为42.9% ,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 )为85.7%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20个月,3 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56.9% ;CHOP/CHOP样组中CR为28.1% ,ORR 为59.6% ,中位PFS 为13个月,3 年OS为49.6% 。Hyper-CVAD/MA组总有效率和中位PFS 显著高于后者(P < 0.05)。 而两组患者复发率(57.1% vs . 77.2%)和3 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不良反应方面,两组Ⅲ/ Ⅳ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6.7% 和22.8% ,Ⅲ/ 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1.9% 和14.0% ,Hyper-CVAD/MA组骨髓抑制显著高于后者(P < 0.05)。 结论:Hyper-CVAD/MA方案治疗PTCL-NOS 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高但可控,建议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下进行。
髓源性抑制细胞促进循环肿瘤细胞形成转移的研究进展*
罗斌①, 阙祖俊②, 田建辉②③④
2016, 43(11): 493-49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1.203
摘要: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 )作为肿瘤转移的“种子”,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并有可能分泌囊泡塑造的适宜的转移前环境,最终导致转移的发生;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是一群来源于骨髓并具有免疫抑制性特征的细胞,可诱导产生肿瘤微环境和外周免疫逃逸,在CTC 的形成及免疫逃逸等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MDSC对CTC 的作用机制,以期加深对转移发生的免疫机制认识并发掘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孤立性小肠髓系肉瘤1 例
王海燕, 易虹, 郭静明
2016, 43(11): 498-49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1.30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