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43卷  第16期

显示方式:
RASAL2 对胃癌细胞侵袭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赵猛, 赵晓朋, 李峥, 任丽
2016, 43(16): 691-69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6.726
摘要:
目的:探讨RASAL2 表达改变对胃癌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对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的影响。方法:以胃癌细胞系SNU-1、SNU-16与AGS 为体外模型,通过RNA 干扰技术构建RASAL2 敲低细胞系,通过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RASAL2 过表达细胞系。利用体外侵袭与迁移实验,划痕实验观察RASAL2 表达改变对两种胃癌细胞系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同时利用免疫显微荧光技术与免疫印迹分析RASAL2 表达改变对胃癌细胞EMT 的影响。利用免疫印记分析RASAL2 对Ras-ERK通路的活化影响。结果:两种不同靶位的RASAL2-shRNA 均可以有效抑制RASAL2 在SNU-16与AGS 细胞中的表达。细胞体外侵袭与迁移能力在RASAL2 敲低后显著高于对照组。划痕实验也提示同样结果。上皮标志 E-cadherin表达在RASAL2 敲低后发生下调,同时间质标志Vimentin 发生上调。EMT 调控转录因子Snail 也发生上调。Ras-ERK 通路活化在RASAL2 敲低后显著上调。RASAL2 过表达抑制SNU-1 细胞迁移能力。结论:RASAL2 在胃癌中具有抑制细胞侵袭与迁移的能力。同时也是胃癌细胞EMT 的调控分子。RASAL2 发挥生物学功能至少是部分依赖Ras-ERK 通路的。
miR-497 靶向Bcl-2 调控肝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研究
张猛, 张全, 谭雨莎
2016, 43(16): 697-7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6.381
摘要:
目的:探讨miR-497 靶向Bcl- 2 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肝癌组织及相应远癌正常组织,分别采用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Westernblot检测组织中miR-497 及Bcl- 2 蛋白表达;选取肝癌细胞系HepG2,分别转染miR-497 mimics 及对照寡核苷酸,采用RT-PCR、Westernblot检测组织中miR-497 及Bcl- 2 蛋白表达,采用MTT 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细胞荧光酶活性。结果:1)与远癌正常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miR-497 表达明显降低(P < 0.05),Bcl- 2 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 < 0.05);2)与转染对照寡核苷酸相比,转染miR-497可使HepG2 中miR-497 表达增高(P < 0.05),Bcl- 2 蛋白表达降低(P < 0.05);3)与转染对照寡核苷酸相比,共转染miR-497 与Bcl-2-WT可使HepG2 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 < 0.05);4)转染miR-497 后,HepG2 增殖活性较转染对照寡核苷酸明显降低(P < 0.05),而转染miR-497 +Bcl-2 后,HepG2 增殖活性较单纯转染miR-497 明显提高(P < 0.05);5)转染miR-497 后,HepG2 总凋亡比例较转染对照寡核苷酸明显增高(P < 0.05);而转染miR-497 +Bcl-2 后,HepG2 总凋亡比例较单纯转染miR-497 明显降低(P < 0.05)。 结论:miR-497 可通过靶向Bcl- 2 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同时促进细胞凋亡。
miR-143 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与迁移的机制研究
王欣怡①, 张海洋①, 李爽①, 宁涛①, 张乐①, 段晶晶①, 曲彦军①, 司怡然①, 王艺①, 应国光②, 巴一①
2016, 43(16): 702-70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6.677
摘要:
目的:探究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 )- 143 在胃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三对肿瘤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选自2015年1 月至2015年5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未予任何放化疗,肿瘤组织病理检测证实均为中分化胃腺癌,癌旁正常组织未见癌细胞浸润。采用Westernblo检测胃癌、癌旁正常组织和SGC 7901胃癌细胞中鸟成红细胞增多症癌基因- 3(avian erythroblastosis oncogeneB- 3,ERBB3)的蛋白表达水平,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ERBB3 mRNA 和miR-143 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43 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靶基因,Transwell 迁移实验和EdU 增殖实验分别检测用miR-143 mimics/inhibitor/NC mimics/inhibitor 转染SGC 7901细胞后对其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ERBB3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mRNA 水平升高差异远不及蛋白显著,miR-143 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ERBB3 mRNA 的3' 非翻译区(untranslatedregions ,UTR )有1 个miR-143 的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靶点存在;体外实验通过细胞转染上调miR-143 后ERBB3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下调miR-143 后明显升高;Transwell 迁移实验和EdU 增殖实验分别显示miR-143 过表达后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显著减弱,而下调miR-143 后显著增强。结论:miR-143 可通过抑制ERBB3 的表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直肠癌同步放化疗所致急性骨髓抑制的临床和物理因素分析*
黄维①, 李英①, 鲁文力①, 李志雄②, 姜庆丰①, 谭本旭①
2016, 43(16): 707-71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6.659
摘要:
目的:分析直肠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所致急性骨髓抑制的临床和物理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 月至2015年8 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接受同步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62例,在放疗计划系统中勾画患者的骨盆,将其分成腰骶骨、髂骨及骨盆下部3 部分。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直肠癌患者临床和物理因素与急性骨髓抑制的关系。临床因素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原始血色素水平、化疗方案、是否手术及放疗方式;物理因素包括腰骶骨、髂骨、骨盆下部及骨盆V 5、V 10、V 15、V 20、V 25、V 30、V 35、V 40、V 45、V 50、最大剂量(Dmax)及平均剂量(Dmean)。 结果:全组≥ 2 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61.3%(38/ 62)。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化疗方案、腰骶骨V 45、髂骨V 20和髂骨V 30与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有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化疗方案和髂骨V 30是影响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的高危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确定髂骨V 30的界值为44% 。结论:急性骨髓抑制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直肠癌患者治疗中应综合考虑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急性骨髓抑制的关系,优选化疗方案,且髂骨V 30控制在44% 以下。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交界性病变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杨慧, 徐敏洁, 陈天星, 王晚璞
2016, 43(16): 712-7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6.131
摘要:
目的:分析和鉴定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与交界性病变的差异表达蛋白,筛选新的蛋白标志物。方法:收集 2013 年4 月至 2015 年2 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甲状腺标本118 例。实验组分别为 PTC 43 例(含经典型 40 例、滤泡亚型 3 例)、交界性病变 33 例(具有 PTC 样细胞核及乳头状结构,而缺乏包膜、血管侵犯,未发生转移的病例。其中 8 例合并非典型腺瘤),对照组为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42 例。每组用 10 例冰冻样本提取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 ),经PDQUEST7.3 图像分析软件检测3 组的表达差异点,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和Swiss-Prot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选择其中6 种差异表达蛋白用118 例样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染色进行验证。结果:3 组样本两两比较共发现24 个蛋白差异点,通过质谱分析鉴定出18 种差异表达蛋白。IHC 染色显示 6 种蛋白keratin ,type Ⅱcytoskeletal 8(CK8)、keratin ,type Ⅰcytoskeletal 18(CK18)、60kDaheatshockprotein(HSP 60)、actin ,cytoplasmic 2(γ -Actin)、14 -3-3 proteinbeta/alpha (14 -3-3 β / α)和14 -3-3 proteinepsilon(14 -3-3 ε)定位于细胞浆;在PTC 中6 种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01),同时CK8、CK18 、HSP 60 和γ -actin 的表达高于交界性病变组(P<0.01 );在交界性病变中,除CK8 无明显变化外,其它 5 种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蛋白质组学分析有助于发现新的 PTC 和交界性病变的蛋白标志物,IHC 染色进一步确认这些蛋白在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模式,更有利于PTC 的早期病理诊断。
雷替曲塞加奥沙利铂对比PF方案放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陈程, 马建华, 丁群, 尚玉萍, 王忠明
2016, 43(16): 718-72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6.472
摘要: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化疗对比5- 氟尿嘧啶(5-FU )联合顺铂的方案(PF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1 月至2014年12月连云港节第二人民医院84例病理确诊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方案同步放化疗40例和对照组PF方案同步放化疗44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DT= 60Gy/30f)。 化疗方案:试验组为雷替曲塞2.5 mg/m2,静滴d1,奥沙利铂130 mg/m2,静滴d2;对照组为5-FU 500 mg/m2,静滴d1~5,顺铂25mg/m2,静滴d1~3。化疗均于放疗第1、29d 应用,化疗2 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缓解率(response rate ,RR)、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1 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87.50% vs . 79.54% ,P = 0.329;32.50% vs . 18.18% ,P = 0.130;82.50% vs . 79.50% ,P=0.7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白细胞下降、放射性食管炎、心脏毒性明显减轻(P < 0.05),其他不良反应两组相似(P> 0.05)。 结论: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方案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近期疗效与PF方案同步放化疗相当,治疗不良反应明显下降,值得临床进一步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肾积水289 例
李涛, 吴翔, 吴进锋, 张弛, 彭俊铭, 余澄波, 魏永宝, 张延榕, 叶烈夫, 高祥勋
2016, 43(16): 723-7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6.435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 )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肾积水的方法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03年6 月至2015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采用超声引导下PCN 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肾积水患者289 例共342 侧。97例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4 例。穿刺点常规选择后组中盏或下盏,9 例侧穿刺前组中盏。采用一步法穿刺置入8F 猪尾型造瘘管6 例侧,采用Seldinger 法置入14F 球囊型造瘘管25例侧及开花型肾造瘘管258 例311 侧。结果:342 侧PCN 均无大出血及肠道、肝脏、脾脏、胸膜、肺损伤等并发症。2 例侧猪尾型造瘘管术后1 周内堵塞。7 例侧球囊型肾造瘘管头端因置入输尿管上段内而导致引流不畅,3 例侧球囊空虚和1 例侧重度积水肾萎陷致造瘘管脱出。1 例侧开花型肾造瘘管引流失败。8 例侧前组中盏穿刺引流成功。81例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肌酐恢复正常,16例肾功能改善,均无需行后续透析治疗。结论:对恶性肿瘤相关性肾积水采用超声引导下PCN 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经选择的病例穿刺前组盏不会增加并发症。对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可选择一步式猪尾型肾造瘘管,对预期寿命较长者或怀疑肾积水合并感染者推荐选择径粗的开花型肾造瘘管。
EZH2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病程中的表达和对预后判断的意义研究
孙健, 王晓波, 张旗, 慕俐君
2016, 43(16): 727-7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6.518
摘要:
目的:探讨DNA 甲基转移酶(DNAmethyltransferase,DNMT 1)与EZH 2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 )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CR ,FQ-PCR)检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 月50例初治AML 患者骨髓细胞中DNMT 1 与EZH 2 mRNA 的表达水平,分析DNMT 1 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与EZH 2 的相关性。结果:50例AML 患者骨髓细胞中DNMT 1 mRNA 的表达显著高于30例正常供者(2.72± 0.73vs . 0.89±0.27,P < 0.01);EZH 2 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供者(4.39± 1.06vs . 1.87± 0.33,P < 0.01);EZH 2 与DNMT 1 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 0.51,P = 0.002);DNMT 1 表达水平与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 60%(P < 0.05)、WBC≥ 50× 109/L (P < 0.05)呈显著相关;DNMT 1 高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95%CI 为9~19个月),显著低于DNMT 1 低表达组患者的32个月(95%CI 为27~40个月,P =0.006)。结论:DNMT 1 和EZH 2 在AML 患者中均高表达,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DNMT 1 与AML 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HOTAIR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进展*
周旋, 孔令平, 张仑
2016, 43(16): 731-7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6.611
摘要: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 200 bp,无蛋白质编码产物,却广泛参与细胞的生理及病理学过程,特别是在肿瘤生物学行为方面。HOX转录反义RNA (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HOTAIR)全长2 158 bp,是功能研究最为深入的lncRNA 之一。HOTAIR 过表达可以沉默特定抑癌基因的表达并促进多种上皮系统来源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的发生及转移,抑制肿瘤中HOTAIR 表达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侵袭能力。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就HOTAIR 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可切除肝门胆管癌的光动力学治疗现状
李志原, 李小祺, 崔培元
2016, 43(16): 735-7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6.517
摘要:
肝门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目前肝门胆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可能治愈肝门胆管癌并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期的唯一方法,然而超过一半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属肿瘤晚期而丧失手术机会。放疗和化疗能否延长患者生存期仍缺少可靠大数据研究的支持。多数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解除胆道梗阻只能行胆道支架置入术,但无法延长生存期。PDT 是新兴的一种可以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方法,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其具有局部消融肿瘤的能力。因此,PDT 在治疗不可切除肝门胆管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臀部上皮样血管肉瘤1 例
张聘聘①, 杨晓笛②, 崔志韬①, 谷贵山②, 赵慧颖①
2016, 43(16): 739-7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6.16.61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