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44卷  第22期

基础研究
PD0332991在套细胞淋巴瘤细胞集落形成中的作用
王芳, 张新伟
2017, 44(22): 1115-111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754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6,CDK4/6)靶向抑制剂PD0332991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集落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0332991对MCL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D0332991处理后MCL细胞Rb蛋白和磷酸化Rb(phosphorylated retinal blastoma,p-Rb)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PD0332991、米托蒽醌及双药联合对MCL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结果  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证实PD0332991使G0/G1期MCL细胞明显增多,而S期细胞明显下降,导致细胞的G0/G1期阻滞。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PD0332991对Rb蛋白表达无影响,但能明显下调磷酸化Rb蛋白的水平。集落形成实验显示PD0332991可抑制MCL细胞集落形成,并增强米托蒽醌对MCL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  结论  CDK4/6靶向抑制剂PD0332991可通过抑制MCL细胞Rb蛋白磷酸化,导致细胞的G0/G1期阻滞,增强米托蒽醌抑制MCL集落形成的能力。
异甘草素增加人脑胶质瘤干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林瑜亮, 党莹, 孙红军, 荔志云
2017, 44(22): 1120-11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402
摘要:
  目的  研究异甘草素对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无血清培养法提取SHG44人脑GSCs。检测异甘草素和X射线联合运用下GSCs活性和干细胞球形成情况。检测Notch1信号通路、NF-κB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  结果  采用10 μM异甘草素在8 Gy较高剂量X射线存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GSCs球的数目和直径(P<0.05)。20 μM异甘草素杀伤GSCs的作用明显,且在4、8 Gy的X射线下联合杀伤GSCs的能力依次增强(P<00.05)。异甘草素干作用48 h后Notch1的表达下调(P<00.05)。4 Gy的X射线照射后,分别于6、24 h,异甘草素干预组P-NF-κB表达逐渐增高(P<00.05),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在X射线照射后的24 h开始升高(P<00.05)。  结论  异甘草素能够增加GSCs的放射敏感性,抑制Noch1信号通路,上调NF-κB和caspase-3的表达,参与X射线对GSCs的损伤过程。
山茱萸提取物对大鼠原发性肝癌组织中B7-H6表达的影响
肖鹏, 白桦, 栗敏, 刘桂举, 李瑞君, 梅家转
2017, 44(22): 1125-11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376
摘要:
  目的  探讨山茱萸提取物对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大鼠B7-H6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苦参碱组和山茱萸组,以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模型,分别给予苦参碱组和山茱萸组大鼠相应药物灌胃,模型组大鼠给予0.9% NaCl溶液灌胃。计数各组大鼠肝脏表面的癌结节数及其抑瘤率;经H&E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肝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模型组、苦参碱组和山茱萸组大鼠肝癌组织中B7-H6的表达。  结果  苦参碱组和山茱萸组大鼠的肝癌结节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山茱萸组的抑瘤率显著高于苦参碱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山茱萸组和苦参碱组肝癌组织中B7-H6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山茱萸组B7-H6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苦参碱组(P<0.05)。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山茱萸组和苦参碱组B7-H6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山茱萸组B7-H6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苦参碱组(P<0.05)。  结论  山茱萸提取物可能通过上调肿瘤组织B7-H6的表达,抑制大鼠肝癌组织的生长。
临床研究与应用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预后因素分析
李丁, 张青, 白长森, 张文芳, 郑珊, 李峥, 张鹏
2017, 44(22): 1130-11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291
摘要:
  目的  分析并探讨造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原因,为改善其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发生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125例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42.4%),非白色念珠菌中主要为光滑念珠菌(21.6%),近平滑念珠菌(16.8%)及热带念珠菌(10.4%),主要感染部位为腹腔(51.2%);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归因病死率为26.4%,氮质血症、体腔置管(≥2根)、抗真菌治疗的延迟及合并细菌性感染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首次念珠菌培养阳性前30 d内手术则是保护因素。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病死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应对相应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并及时开展抗真菌治疗,改善预后。
初诊肺癌患者多次化疗外周血免疫相关指标动态变化的研究
尤朵, 陈亚楠, 杨如, 许芝山, 路平, 钟根深
2017, 44(22): 1135-11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642
摘要:
  目的  探索免疫治疗与化疗相结合的有利切入点,为临床免疫治疗介入提供试验依据。  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初诊的23例肺癌患者,全部患者均完成连续5个周期的化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化疗过程中患者外周血免疫相关指标如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和CD16+、CD56+、NK细胞比率,T细胞表面共信号分子PD-1、PD-L1、CD137、CTLA-4、CCR-4、LAG-3以及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分析多周期过程中,上述指标动态变化趋势。  结果  在肺癌患者多个周期的化疗过程中,机体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和CD16+、CD56+、NK细胞水平下调,CD4+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PD-1、CTLA-4和CCR-4随治疗进行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癌患者在多个周期的化疗中,实施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化疗中后期针对免疫检查点高表达患者,联合应用PD-1抗体、PD-L1抗体、CTLA-4抗体或CCR-4抗体可能具有更优的治疗效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胡代星, 周静, 苏新良, 吴凯南, 何伟, 曹益嘉, 任浩宇, 毛雨, 窦怡, 彭杰
2017, 44(22): 1141-114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758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跳跃转移(中央区无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1例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跳跃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PTC跳跃转移率为8.3%(43/521),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OR=3.401,95%CI:1.770~6.536;P=0.001),年龄>45岁(OR=2.856,95%CI:1.488~5.482;P=0.002),单侧癌(OR=3.424,95%CI:1.182~9.920;P=0.023)是PTC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比较cN1b的PTC患者和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cN0 PTC患者跳跃转移情况,发现肿瘤位于上极cN0的PTC患者出现潜在跳跃转移的可能性高于cN1b患者(P=0.022)。  结论  PTC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并不少见,术前、术中针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很重要,尤其是肿瘤位于上极,年龄>45岁的单侧PTC患者,必要时需行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术式交流
3D打印技术在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刘宇清, 何炳蔚, 黄绳跃, 杨智坤, 庄江惠, 陈明武, 陈寿, 廖正俭
2017, 44(22): 1146-11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439
摘要:
  目的  研究3D打印技术在蝶骨嵴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经头颅MRI及螺旋CT扫描发现的蝶骨嵴脑膜瘤患者5例,利用颅脑螺旋CT增强扫描的DICOM图像,针对颅骨、血管及肿瘤,分别进行数据信息的提取和重建,并在同一坐标系下实现装配融合,建立三维复合虚拟模型,再经3D打印技术制作出3D实体模型,于术前、术中参考。  结果  成功重建5例患者的蝶骨嵴脑膜瘤三维复合虚拟模型,并制作出实体解剖模型,模型清晰显示颅骨、肿瘤及其与毗邻血管的位置关系,将其应用于术前规划与术中参考,5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结论  基于3D打印技术的蝶骨嵴脑膜瘤三维复合虚拟模型及其实体解剖模型在优化手术预案、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损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及研究进展
尹利梅, 庞琛, 卢铀
2017, 44(22): 1151-11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296
摘要:
研究发现放疗能促进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并经肿瘤抗原呈递和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过程来杀伤肿瘤,甚至产生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引起照射野外肿瘤缩小,上述现象被称为放疗远位效应。尽管放疗的临床远位效应已有报道,许多基础及转化性研究也证实其发生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放疗远位效应更多地表现为亚临床效应,难以达到临床客观疗效。目前,抗PD-1/PD-L1抗体免疫治疗在临床肿瘤研究中展示出明显而确切的疗效,是临床中局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新治疗模式。但是,这种新治疗模式的临床实践,应当基于能够产生远位效应的放疗分割模式以及最佳的联合时机,最终达到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协同疗效。
综述
EGFR-TKI治疗S768Ⅰ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段桦, 崔慧娟
2017, 44(22): 1155-11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824
摘要:
肺癌是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进展迅速,尤其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的问世,使得携带EGFR基因敏感突变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达到27.7个月,但部分不常见的EGFR突变对TKI的应答效果尚不十分明确。S768Ⅰ突变是EGFR20外显子携带的不常见突变之一,发生率为1%~2%。本文对不同代EGFR-TKI治疗S768Ⅰ单一或复合突变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思路。
TIAM1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中的研究进展
邱艳丽, 赵强
2017, 44(22): 1160-11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032
摘要: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治疗已进入恶性肿瘤的治疗范畴,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研究表明,很多基因参与NB的发生发展过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是其中之一。TIAM1主要与下游的RAC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结合,作用于TrkA/TIAM1/RAC1通路,激活下游相关因子,参与调节神经元轴突的分化过程。因此,深入的研究和实验或许可以更透彻的阐明具体的机制,为NB未来的诊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病例报告与分析
晚期复发舌癌挽救性手术和一蒂三瓣修复全舌及颈部复杂缺损1例
陈义波, 李超, 周雨秋, 税春燕, 蔡永聪, 王薇
2017, 44(22): 1165-116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497
摘要:
阿帕替尼治疗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
王伟星, 胡毅, 饶智国, 章必成
2017, 44(22): 1167-11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22.69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