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5卷  第20期

专家论坛
二甲双胍抗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刘灿, 王峰, 樊青霞
2018, 45(20): 1027-103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981
摘要:
二甲双胍不仅是最广泛使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还表现出降血糖作用外的多种疗效, 如保护心脏作用、改善血脂作用及可能的抗癌作用。流行病学数据也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降低。随着研究的开展,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潜在辅助抗癌药物引起了广泛关注。围绕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及疗效的临床试验在不同癌种中陆续开展, 随着更多临床试验的结果公布, 二甲双胍与化疗、放疗、分子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等联合治疗的效果以及对治疗前后某些代谢分子的表达影响均获得验证, 为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癌症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证据, 有助于促进二甲双胍作为辅助抗癌剂的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与应用
NQO1和HO-1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婧, 薛丽, 党雅梅, 赵凤辉, 李红玲
2018, 45(20): 1033-103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920
摘要:
  目的   探讨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ine oxidoreductase 1, NQO1]与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在T细胞淋巴瘤(T-cell lymphoma, T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8年5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确诊的61例T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QO1和HO-1在61例TCL组织(TCL组)及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  结果  NQO1和HO-1在T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QO1与TCL临床分期和B症状有关(P < 0.05);HO-1与TCL的临床分期、骨髓侵犯和B症状密切相关(P < 0.05);二者与TCL患者的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水平及病理分型无关(P>0.05);NQO1和HO-1的表达存在相关性(r=0.264;P=0.040)。  结论  NQO1和HO-1在TCL中高表达, 可能互相作用参与TCL的发生发展。
胰腺导管腺癌中酪氨酸蛋白激酶-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建, 马维东, 高松, 赵天锁, 秦泰, 王健, 郝继辉, 唐勇
2018, 45(20): 1038-104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037
摘要:
  目的  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7(protein tyrosine kinase-7, PTK7)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5月至2016年1月接受胰腺癌根治手术治疗的85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5例胰腺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中PTK7的表达, 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PTK7的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质内, 呈棕黄色颗粒。PTK7在胰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6%(60/85)和52.9%(45/85), 前者表达率显著高于后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TK7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脉管内瘤栓相关(P < 0.05)。生存分析提示在胰腺导管腺癌中PTK7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和肿瘤无进展时间明显短于低表达的患者(均P < 0.05)。shRNA成功干扰PTK7建立细胞稳系后, MTT和克隆形成结果显示, shRNA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存活数显著减少(P < 0.05), 克隆形成数显著减少(P < 0.05), 增殖相关蛋白Ki67和PC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 < 0.05)。  结论   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PTK7表达水平上调, 且与胰腺癌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瘤栓有关, 其表达可能提示预后不良。在胰腺癌细胞系中, PTK7能通过调节增殖相关因子Ki-67和PCNA的水平而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
不同生存期食管鳞癌患者载脂蛋白D表达水平的研究
李晓静, 孙妞妞, 李秀敏
2018, 45(20): 1044-10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876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生存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及组织中载脂蛋白D(ApoD)表达水平差异的研究, 探讨其与该病预后的相关性, 推测其是否可能成为预测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方法  收集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地区安阳市肿瘤医院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行根治性切除食管癌的患者731例, 选择一般资料、血清标本及组织标本建立资料库; 随机从资料库抽取生存期≤3年和生存期≥5年的两个极端生存期患者各34例作为研究对象, 以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 使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法(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iTRAQ)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 MS)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前血清蛋白进行分析比照, 锁定目的蛋白ApoD; 采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ApoD在不同生存期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血清及健康人群血清的表达水平; 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生存期食管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ApoD的表达水平。  结果  iTRAQ联合MALDI-TOF/TOF MS结果显示, 有52种蛋白的表达随生存期延长而上调, 具有显著性差异, ApoD是其中之一。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poD在生存期≥5年组血清中表达最高, 正常人血清中表达其次, 而在生存期≤3年组中表达最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poD在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中表达最高, 在生存期≥5年组表达其次, 在生存期≤3年组中表达最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ApoD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呈正相关, 可能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相关, 可能成为预测食管癌患者预后情况的一种生物标记物。
浸润性乳腺癌X线影像学表现与其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刘静, 季宇, 李芳芳, 曹阳, 刘佩芳
2018, 45(20): 1049-105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902
摘要: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X线影像学表现与其分子分型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182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 且术前行乳腺X线影像检查。采用BI-RADS分类标准对图像进行析, 依据2013年St.Gallen会议专家共识对浸润性乳腺癌进行乳腺癌分子分型, 分析乳腺X线影像表现与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  结果  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乳腺X线影像钙化表现具有相关性(V=0.221, P < 0.05), 其中三阴性乳腺癌(18/20)相较于Luminal A型(12/20)、Luminal B型(80/132)及HER-2过表达型(4/10)多表现为非钙化型病变(P < 0.05)。相较于非Luminal型乳腺癌(1/16), Luminal型乳腺癌(30/85)的肿块型病变多表现为边缘毛刺(P < 0.05)。  结论  浸润性乳腺癌的X线影像表现与其分子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示踪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的前瞻性研究
黄乃思, 马奔, 官青, 王蕴珺, 周力, 魏文俊, 卢忠武, 杨舒雯, 徐伟博, 向俊, 嵇庆海, 王宇
2018, 45(20): 1053-105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675
摘要:
  目的  探索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纳米炭示踪侧颈部淋巴结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地入组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前超声或CT提示侧颈部淋巴结可疑转移,术中应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进行侧颈部淋巴结示踪。  结果  共67例患者接受了70例/侧颈部淋巴结示踪手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57例(81.4%)。炭阳性淋巴结的中位检出数量为6枚。Ⅳ区炭染淋巴结无论在送检例数、送检淋巴结枚数以及转移淋巴结比例均为最高。Ⅲ~Ⅳ区淋巴结中炭阳性淋巴结的转移比例显著高于炭阴性淋巴结(P < 0.001)。将最终颈清扫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Ⅲ~Ⅳ区炭阳性淋巴结活检敏感度为86.0%。  结论  纳米炭是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示踪的潜在方法。联合侧颈部Ⅲ~Ⅳ区炭阳性淋巴结活检,可以达到较高的敏感度,是较为合理的前哨淋巴结活检范围。
191例小于2 cm早期结直肠癌临床内镜特征分析
王亚丹, 郭春梅, 宿慧, 刘揆亮, 魏南, 蔺武, 刘红, 王沧海, 吴静
2018, 45(20): 1057-106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697
摘要:
  目的  分析较小病变(大小≤2 cm)早期结直肠癌临床内镜特征,以期指导内镜医师诊断较小早期结直肠癌,协助选择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91例(201例早期结直肠癌病变)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病变大小≤2 cm)资料,分别对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早期结直肠癌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1.81:1),以左半结肠为主(141/201), < 1 cm早期结直肠癌形态学以Ⅱa型为主(20/67,P=0.037)、1~2 cm早期结直肠癌形态学以Ip型为主(52/134,P < 0.01)。  结论  早期结直肠癌在结直肠分布和内镜下表现存在一定的特征,虽然高危腺瘤定义是病变>1 cm,但本研究纳入191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67例 < 1 cm。因此不论病变大小,如果内镜下观察到以下特征:分叶状、基底棘皮征、充血糜烂、病变饱满、表面凹陷等,均应警惕结直肠病变癌变可能,均应进一步详细评估。
Ⅰb~Ⅱa期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张静雅, 古力米热·布然江, 涂剑楠, 金华
2018, 45(20): 1062-106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752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Ⅰb~Ⅱa期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的预防及个性化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193例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的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术后放疗后复发组36例和未复发组157例,并对患者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193例宫颈癌患者中鳞癌、腺癌、其他病理类型的发病率分别为90.2%(174/193)、5.7%(11/193)、4.1%(8/193)。鳞癌、腺癌及其他病理类型宫颈癌的复发率分别为16.7%(29/174)、45.5%(5/11)、25.0%(2/8),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癌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3,P < 0.05)。复发组年龄≤40岁、腺癌、阴道切缘阳性、有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宫旁受侵的构成比高于未复发组,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阴道切缘阳性、有脉管浸润、有宫旁受侵是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Ⅰb~Ⅱa期宫颈癌中鳞癌的发病率最高,但腺癌术后放疗后的复发率最高。术后病理提示阴道切缘阳性、有脉管浸润、有宫旁受侵的患者术后放疗后复发风险高,应严密随访。
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Ⅱb期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单中心数据分析
刘佳勇, 樊征夫, 李舒, 薛瑞峰, 高天, 白楚杰, 张路, 谭智超, 方志伟
2018, 45(20): 1066-10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632
摘要:
  目的  根据单中心的临床试验数据,分析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参加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Ⅱb临床试验的46例患者。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成安罗替尼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接受安罗替尼12 mg/d,d1~d14,21天为一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疾病无进展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次要研究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安全性。  结果  共入组46例,其中7例从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中移除,剩余39例患者中安罗替尼治疗组28例,安慰剂组11例。安罗替尼治疗组中4例PR,13例SD; 安慰剂组3例SD,两组的DCR接近统计学差异(60.7%vs. 27.3%,P=0.082);其中安罗替尼治疗组中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DCR为78.6%(11/14)。安罗替尼治疗组的中位PFS为12.4个月(95%CI:7.6~17.2个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4.0月(95%CI:1.7~6.3个月,P=0.043);但是两组的OS无显著性差异(19.4个月vs.17.6个月,P=0.961)。安全性方面,安罗替尼治疗组中共2例(7.14%)患者出现了可能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severe adverseevent,SAE),其中1例(3.6%)为气胸,其余不良反应均为1~2级。  结论  安罗替尼在软组织肉瘤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DCR率,且能显著延长患者的PFS,并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安罗替尼可以作为晚期软组织肉瘤的治疗选择,尤其是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内复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齐丽莎, 王靖怡, 王雅蕾, 刘志勇, 曹文枫
2018, 45(20): 1071-107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885
摘要:
大多数的二倍体细胞通常通过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和M期(分裂期)经典细胞周期完成细胞增殖。然而,在动、植物中也广泛存在着一种与有丝分裂不同的细胞周期过程,即内复制。在内复制过程中,G期和S期交替出现,细胞并不发生分裂,导致产生多倍体细胞。内复制在人体的正常发育、器官形成、创伤愈合过程中必不可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内复制与肿瘤发生、演进的关系。本文就内复制的生理作用做一概述,并讨论内复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
病例报告与分析
RARS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伴有ph染色体阳性1例
王晓欧, 邓娜, 樊华
2018, 45(20): 1075-10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992
摘要:
晚期胃癌大腿肌间转移1例
顾阳春, 金珠, 马力文
2018, 45(20): 1077-107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8.20.91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