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7卷  第10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8版肺癌分期方案的验证
王嘉, 吴楠, 吕超, 杨跃
2020, 47(10): 487-49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0.391
摘要:
  目的  验证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8版肺癌分期方案在中国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别应用UICC第8版分期方案和第7版分期方案对2010年6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3 825例Ⅰ~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期,使用Kaplan-Meier方法对每个亚组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方法评估各亚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按照UICC第8版进行分期后,共有906例(23.7%)患者的分期发生变化,全部转向更晚分期。生存分析显示,根据第8版分期,除ⅠA1和ⅠA2亚组之间(P=0.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每两个相邻分期亚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分期和N分期中,每两个相邻亚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分期中,M0和M1a亚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而M1a和M1b亚组之间未观察到显著性差异(P=0.397)。  结论  与UICC第7版分期相比,第8版为中国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准确的预后信息,尤其是对于分期为ⅠA1期、ⅠA2期和ⅠA3期的患者。
60例阑尾源性高级别黏液腺癌生存预后分析
王冰, 马瑞卿, 夏奥, 史冠军, 许洪斌
2020, 47(10): 492-49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0.788
摘要:
  目的  探讨阑尾源性高级别黏液腺癌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阑尾源性高级别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结果  60例阑尾源性高级别黏液腺癌患者中男性占48%(29例),女性占52%(31例);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7(38~74)岁;术前化验血CEA升高者占65%(39例),术后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者占80%(48例)。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8%、30%。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单因素分析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 PCI)评分低及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愈小者对延长生存期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CC可作为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7)。  结论  阑尾源性高级别黏液腺癌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较差,彻底减瘤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有积极作用。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血管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李晓晓, 张怡, 马云飞, 于明薇, 王笑民
2020, 47(10): 496-50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0.233
摘要:
  目的  研究中晚期肿瘤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行血管介入治疗的174例中晚期肿瘤患者,观察血管介入治疗前后血小板及相关凝血指标的变化。血管介入治疗后1周内行相关指标检测的63例患者设为A组,血管介入治疗后1个月(30±7天)行相关指标检测的111例患者设为B组。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组纤维蛋白原(FIB)、D-D二聚体(D-D)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血小板(PLT)值较治疗前降低(均P < 0.05);B组FIB、D-D、PLT值较治疗前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APTT较治疗前延长(P>0.05);血管介入治疗前,共58例患者伴有血液高凝状态,其中A组28例(48.3%),B组30例(51.7%);血管介入治疗后,共71例(40.8%)患者伴有血液高凝状态,其中A组40例(56.3%),B组31例(43.7%)。  结论  血管介入治疗在短期内可影响相关凝血指标,加剧中晚期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但随着时间延长,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逐渐降低,相关血凝指标可逐渐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建议在血管介入治疗后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
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骨转移瘤
浦飞飞, 钟彬龙, 刘建湘, 王弘刚, 师德尧, 刘伟健, 张志才, 王佰川, 吴强, 邵增务
2020, 47(10): 501-50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0.318
摘要:
  目的  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4例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股骨近段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ystem,MSTS)功能评分、国际保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imb salvage,ISOLS)影像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和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评分评定患者疼痛、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  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为10~99个月,平均42.17个月。患者手术时间(79.68±6.17)min,术中出血量(524.00±39.25)mL。术后3、6和12个月,VAS评分和NHP评分分别较术前降低,MSTS评分、ISOLS评分、Harris评分和KPS评分分别较术前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6和12个月,每个随访点之间的VAS评分、相关功能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6例发生并发症。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9.46个月,6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9%、70.37%和11.11%。  结论  股骨近段骨转移瘤患者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肢体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回顾性研究
许曼, 柴广金, 石梅, 臧健, 罗山泉, 王建华, 肖锋, 龙晓丽, 许林
2020, 47(10): 507-5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0.355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非高发区N2~3期鼻咽癌根治性放化疗后序贯卡培他滨维持化疗的疗效,以明确卡培他滨维持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诊初治、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N2~3期的患者,给予诱导化疗2~3个周期后联合同期放化疗,研究组(维持化疗组)在根治性放化疗后继续予以卡培他滨维持化疗4个周期,对照组(未维持化疗组)观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评价两种方案的不良反应及顺应性。  结果  共17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研究组84例,对照组95例。两组病例一般临床资料均衡。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4.4(5.97~70.26)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为79.3%、68.1%(χ2=3.898,P=0.048),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75.6%、64.2%(χ2=5.428,P=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不良反应及晚期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培他滨特异性药物不良反应均为2级以下。  结论  在中国西北地区非高发区N2~3期鼻咽癌患者中,根治性放化疗后序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后3年DMFS和3年DFS获益,患者治疗耐受性、依从性良好,未增加明显的不良反应。
阿昔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中高危晚期肾癌的研究
杜羽, 斯璐, 毛丽丽, 迟志宏, 崔传亮, 郭军
2020, 47(10): 513-5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0.342
摘要:
  目的  评价阿昔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中高危晚期肾癌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10例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阿昔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7例、肾非透明细胞癌3例。治疗方案为静脉滴注信迪利单抗200 mg、每3周1次,口服阿昔替尼5 mg、每天2次,并分析客观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及不良反应。  结果  所有患者中位年龄为58.5(43.0~67.0)岁,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数据库联盟(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风险分级均为中危或高危。10例患者的阿昔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的客观缓解率为40.0%(4/10),疾病控制率为90.0%(9/10)。7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57.1%(4/7)。10例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中转氨酶升高4例(40.0%),甲状腺功能减退症4例(40.0%),恶心3例(30.0%),高血压2例(20.0%),手足皮肤反应2例(20.0%)。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3例发生3~4级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好转。  结论  阿昔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中高危晚期肾癌有较高的客观缓解率,且不良反应多可耐受。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PD-1/PD-L1单克隆抗体治疗头颈部鳞癌的研究进展
金锐, 乔宇, 任玉, 周旋
2020, 47(10): 517-52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0.463
摘要:
头颈部鳞癌是以转移和局部侵袭为特征的恶性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率高,疾病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差。近年来,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被新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用于治疗复发、不可切除和转移性头颈部鳞癌,其疗效引人瞩目。PD-1单抗为铂类化疗难治性的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降低术后功能丧失的风险,实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本文就免疫检查点PD-1/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结构、作用机制和其抑制剂在治疗头颈部鳞癌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综述
蛋白激酶小分子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淼, 陈晓婉, 洪雪辉, 宋永喜, 王振宁
2020, 47(10): 523-5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0.398
摘要:
蛋白激酶的异常功能与肿瘤密切相关,通过研发相应的蛋白激酶抑制剂调控对应的信号转导通路是现今抗肿瘤药物开发的重点与热点。自从第一种蛋白激酶抑制剂在2001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以来,已有50余种激酶抑制剂获得批准用于治疗乳腺癌和肺癌等恶性肿瘤,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剂同样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研究者不断地开发新的激酶靶向药物来克服发现的问题,许多新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综述就抗肿瘤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剂的分类、作用底物以及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系统阐述抗肿瘤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的研发现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原发于女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肖会廷, 王珂
2020, 47(10): 530-5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0.380
摘要:
原发于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female genital tract,PLFGT)发病较为罕见,病因尚未明确。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无症状,因无意发现盆腔肿块就诊,或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胀、阴道出血或排液等,可伴有B症状。结合影像学特征可提示PLFGT可能。病理形态学为确诊该病的关键,还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等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分型。PLFGT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最为常见,除需与继发性生殖道淋巴瘤相鉴别外,还要与原发于女性生殖系统的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目前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借鉴NHL的治疗原则,对于PLFGT患者,建议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CHOP方案的应用明显提高了B细胞NHL患者的生存率。但化疗作为PLFGT的首选及标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并按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进行预后评价。
非小细胞肺癌中MET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韩森, 马旭, 方健
2020, 47(10): 535-5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0.441
摘要:
MET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肿瘤驱动基因,针对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靶向药物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虽然以tepotinib和沃利替尼等为代表的MET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但MET抑制剂的耐药不可避免。通过对HGF/MET信号通路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索MET抑制剂的耐药机制,有利于找到抑制和逆转耐药的方法,而且能够扩大新药研发的领域。初步研究显示HGF/MET信号通路抑制剂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就MET基因异常的特点,MET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和应对耐药策略进行综述,并提出MET抑制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