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7卷  第16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不同年龄组低级别滤泡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吕柯冰, 李鑫, 左伟莉, 马会敏, 武晓龙, 张明智
2020, 47(16): 811-8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6.804
摘要:
  目的  分析低级别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在各年龄段人群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治的82例低级别FL患者的病例资料,男女比为1:1.05,中位年龄52(19~84)岁。分类变量行Chi-square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Logistic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进行生存资料分析。  结果  82例患者分为年龄 < 40岁、40~59岁和≥60岁3个组。随着年龄段的上升,患者多见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增快、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升高、Bcl-2表达呈阳性的患者比例升高、ECOG评分和FLIPI-2评分升高,且初治效果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比例降低(P < 0.05)。随访的73例患者2、5年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分别为97.2%和74.1%,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91.5%和88.8%。73例患者在年龄 < 40岁、40~59岁和≥60岁3个组中,5年OS分别为100%、73.8%和46.5%(P=0.014)。比较各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根据化疗方案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组,5年OS分别为85.7%和69.3%(P=0.004),5年PFS分别为96.8%和56.3%(P < 0.001)。单用化疗组中3个年龄组3年OS分别为100%、75.0%和71.4%(P=0.048),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中各年龄组的3年OS无显著性差异(P=0.050)。根据Ann Arbor分期分析,晚期组(Ⅲ+Ⅳ期)中3个年龄组的5年OS分别为100%、88.9%和47.7%(P=0.046),早期组(Ⅰ+Ⅱ期)各年龄组的5年OS无显著性差异(P=0.414)。  结论  低级别FL患者预后随年龄段的上升变差,男性为预后不良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
CSF-ctDNA与TIF-ctDNA检测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禹金良, 盛致远, 高玉帅, 闫兆月, 孙勇, 步星耀
2020, 47(16): 817-82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6.654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来源的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与肿瘤间质液(tumor interstitial fluid,TIF)ctDNA检测在脑胶质瘤中的诊断、复发监测、肿瘤标志物及靶向药物筛选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12例脑胶质瘤患者CSF标本、TIF标本及血液标本。CSF标本、TIF标本进行二代基因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ctDNA突变,血液标本进行白细胞胚系突变检测,二者对比筛选出肿瘤突变基因。与临床资料结合,对胶质瘤患者CSF-ctDNA与TIF-ctDNA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检测到57种基因变异类型共209个,标本总平均突变数为8.7个,CSF-ctDNA平均突变数为4.3个,TIF-ctDNA平均突变数为13个。9例CSF-ctDNA检测阳性率为(75.0%)、11例TIF-ctDNA检测阳性率(91.6%)。同1例患者ctDNA浓度TIF标本高于CSF标本,TIF标本ctDNA平均浓度(3.38 ng/μL)高于CSF标本中ctDNA平均浓度(0.58 ng/μL)。ctDNA检测发现肿瘤基因突变,较影像学发现复发时间平均提前2.9个月。突变基因PIK3CA、PTEN、KRAS、EGFR、TP53、NF1、BRCA1、BRCA2、TSC1、TSC2、IDH1、CDKN2A匹配到靶向潜在获益药物,突变基因PIK3CA、KRAS、EGFR匹配到潜在耐药药物。  结论  CSF-ctDNA与TIF-ctDNA能够比影像学更早发现肿瘤复发,是一种可行的能够在肿瘤的发生和复发的过程反复检测、筛选胶质瘤标志物的方法,对胶质瘤患者基因诊断及靶向治疗有一定临床指导作用。相对于CSF-ctDNA,TIF-ctDNA检测获得样本ctDNA浓度更高,检测患者基因平均突变数更多、检测阳性率与检测效力更高,能够提供更多、全面的肿瘤基因组信息,适合临床用于获取胶质瘤的基因表达信息。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白蛋白变化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马亚辉, 张宜琪, 刘冬良, 易国华, 朱洪波
2020, 47(16): 823-8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6.498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变化(ΔALB)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云港市市立东方医院经根治性手术治疗(R0切除,D2或D2+淋巴结清扫)的老年(年龄>65岁)胃癌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鉴定预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因素。计算ΔALB,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测量ΔALB的截止值并得出诊断精度。ΔALB定义为:(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后第1天白蛋白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100%。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21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7%。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ΔALB、C-反应蛋白水平[CRP(POD3)]与联合脏器切除是术前ALB水平正常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并发症情况,计算ΔALB、CRP(POD3)与联合脏器切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9、0.609与0.614。ΔALB的截止值为17.1%,灵敏度为0.564,特异度为0.805;以17.1%作为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低ΔALB组(152例)和高ΔALB组(62例)。对于不同级别并发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ΔALB组均大于低ΔALB组(均P < 0.05)。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与低ΔALB的患者相比,高ΔALB的患者短期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P < 0.001)。  结论  对于术前血清白蛋白正常的老年胃癌患者,ΔALB是术后短期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ΔALB超过17.1%时,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相关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建立
田园, 杨沛刚, 李勇, 范立侨, 张志栋, 王冬, 赵雪峰, 赵群
2020, 47(16): 829-8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6.688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临床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452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cT3~4N+~M0新辅助治疗及手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研究pCR的临床相关因素。  结果  452例患者全部完成新辅助治疗及根治性手术,其中44例(9.7%)患者达到pCR。治疗前T分期为T3期、肿瘤最长径 < 4 cm、治疗前CA199≤30 U/mL、治疗结束与手术时间间隔≥6周、同步放化疗或联合靶向治疗方案与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高pCR率有关(均P < 0.05)。治疗前T分期为T3期、CA199≤30 U/mL、肿瘤最长径 < 4 cm、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或联合靶向治疗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出现pCR的独立因素(均P < 0.05)。以上每项指标出现pCR的预测评分均为1分。评分>2分患者出现pCR的概率为34.48%,评分≤2分患者出现pCR的概率为6.09%。  结论  治疗前临床分期、CA199水平、肿瘤最长径及治疗模式是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达到pCR的影响因素,通过预测评分模型能有效识别其发生率。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复杂盆腔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曾海涛, 王华斌, 刘远翔, 王翔, 闫卫鹏
2020, 47(16): 835-83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6.581
摘要: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复杂盆腔肿瘤手术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分析术中阻断时间、次数、失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pH值等指标的变化,评估该技术在复杂盆腔肿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阻断次数和时间对手术出血等方面的影响,为该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9年11月间在湖北省肿瘤医院经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介导行骨盆、骶骨等盆腔肿瘤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阻断时间(≤60 min或>60 min)和阻断次数分成2组。A组(21例):阻断时间(≤60 min)、阻断次数1次,B组(9例):阻断时间(>60 min)、阻断次数1次或以上。其中A组10例、B组4例因瘤体较大或血供丰富行术前经皮造影瘤体栓塞;统计分析术中阻断时间、次数、失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及pH值等数据,比较阻断时间、次数等对失血量、血红蛋白等指标的的影响。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肿瘤整块或分块切除及重建,重建方式包括3D打印半骨盆假体置换、普通假体和钉棒系统固定,所有病例中阻断次数最多达3次,最长累计阻断时间达140 min,平均阻断时间(57.30±26.88)min,手术出血量400~7 500 mL,所有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阻断时限在≤60 min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降低等指标上明显优于阻断时间在>60 min和多次阻断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阻断超过60 min以及多次阻断的患者手术平均出血量是阻断时限在≤60 min患者的1.5倍以上(P < 0.05)。  结论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骨盆环手术中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把握好阻断时间及阻断次数,尽量将累计阻断时间控制在60 min以内对于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出血相关风险有重要意义,应重视术前筛查、术中充分止血和血液相关指标的监测和管理,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COX-2/PGE2在肿瘤发生发展和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黎贵芸, 冯强, 胡雄, 边莉
2020, 47(16): 840-84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6.643
摘要:
癌症相关炎症(cancer-related inflammation,CRI)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是炎症环境中最为丰富的类花生酸脂质,也是肿瘤微环境中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脂类代谢产物。目前,PGE2合成途径阻断药物联合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因此,了解肿瘤微环境中PGE2合成途径的调控环节及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可为肿瘤防治找寻新方向、提供新靶点。本文就近年来PGE2在肿瘤发生发展和重塑微环境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综述
溶瘤病毒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马海燕, 王欣
2020, 47(16): 847-8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6.787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已有较大改进,但对晚期及三阴性乳腺癌仍有局限性,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es,OVs)疗法是肿瘤免疫疗法的一种,OVs通过靶向作用可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血管生成、调节肿瘤微环境、促进抗肿瘤免疫。目前,乳腺癌治疗中使用的OVs种类较多,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尚可,在联合免疫治疗时有协同促进作用。本文将就OVs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在肺炎和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张倩, 张玉洁, 陈晓玮, 马晓丽
2020, 47(16): 851-8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6.823
摘要: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nAChRs)是细胞膜上门控离子通道受体,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与其相互作用,激活细胞增殖、凋亡等下游信号通路,参与肺组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α7-nAChR是nAChRs的重要亚型,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对肺炎产生重要影响,还可以参与肺癌细胞增殖、血管生成、转移以及抑制细胞凋亡等过程。尼古丁作为α7-nAChR的激动剂,其调节机制研究对肺癌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α7-nACh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肺炎和肺癌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制定抗炎策略和研究新型抗癌药物提供依据。
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颈清扫的治疗策略研究
何天琪, 曾定芬, 蔡永聪, 姜健, 郑王虎, 周雨秋, 汪旭, 刘伟, 孙荣昊, 李超
2020, 47(16): 856-8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6.594
摘要:
侧颈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预后密切相关,而Ⅴ区(颈后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均较低,清扫Ⅴ区后易损伤副神经引起肩部功能障碍。对于有临床证据证实转移至Ⅴ区的PTC患者,有必要进行Ⅴ区淋巴结清扫,而术前评估未能发现Ⅴ区转移的N1b患者手术范围存在争议,Ⅴ区亚分区Ⅴa区和Ⅴb区的颈清扫策略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阐明。本综述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文献,探讨及总结了近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亚杰, 董康迪, 李乐平
2020, 47(16): 860-8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16.730
摘要:
晚期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GEP-NEN)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eptide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PRRT)研究逐渐在国内外开展。其基本原理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的生长抑素受体结合。对不可手术切除或转移性的晚期GEP-NEN来讲,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在一些临床研究中表现出比传统的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靶向治疗、系统化疗等方法更好的疗效,如药物Lutetium Lu 177Dotatate(177Lu-dotatate)已被欧美相关机构批准。安全性方面以放射性药物为主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存在骨髓毒性和肾毒性等不良反应,但相关研究表明,其安全性在一定范围内可控。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对PRRT的原理、临床应用、未来展望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