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50卷  第9期

神经母细胞瘤专栏
神经母细胞瘤CCCG-NB-2015共识多中心应用总结
靳燕, 袁晓军, 赵强, 李府, 李建新, 江莲, 卢俊, 戴云鹏, 赵平, 詹江华, 李杰, 曹嫣娜, 李璋琳, 杨嘉兴, 李忠元, 王道威, 龚宝成, 闫杰
2023, 50(9): 433-44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693
摘要:
  目的  对中国多中心应用CCCG-NB-2015共识方案诊治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期为改进NB诊疗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7月经统一规范的CCCG-NB-2015共识方案诊治的全国多中心500例NB患儿的临床和预后资料,通过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影响NB预后的关键因素;分别绘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在预测骨髓转移和复发的ROC曲线,明确NSE和LDH的临床价值;比对分析NB两种不同分期系统和危险度分组系统下患儿的预后差异,着重分析中危组人群的队列特征和预后结局。  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共确定10个潜在的预后因子,分别为年龄、肿瘤原发部位、INPC分类、骨髓转移、MYCN状态、INSS分期、INRGSS分期、诊断时NSE、LDH水平和影像学定义的危险因素(image-defined risk factors,IDRFs),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密切相关的独立预后因子为INPC分类、骨髓转移、诊断时NSE、LDH水平,与OS密切相关的独立预后因子为NSE、LDH水平及INRGSS分期(均P<0.05);NSE和LDH可以较好地预测NB骨髓转移、复发等事件发生(均P<0.05);INSS分期中非4期和4期的3年EFS分别为93.8%和52.6%;转换为INRGSS分期后,L1、L2、MS和M期的3年EFS分别为94.4%、87.2%、87.5%和53.6%。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3年和5年的EFS分别为97.1%和97.1%、90.0%和87.3%、53.9%和47.3%;其中INSS分期中3期且伴有INPC为UH型的患儿在CCCG-NB-2015共识方案中被归入高危组,其预后差,5年EFS为65.7%(P<0.05),但却在INRG危险度分组中被列入中危组。  结论  NSE和LDH水平在预测NB患儿骨髓是否转移以及预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价值。INRGSS分期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其较INSS分期在对患儿预后评估方面更具有临床意义,推荐使用INRGSS分期系统;CCCG-NB-2015共识方案各危险度分组治疗下低中危组预后较好,高危组预后较差,建议将来可降低低危组的治疗强度,而对于基于INRG危险度分组治疗的前提下,中危组的治疗建议继续延用CCCG-NB-2015共识中危组方案。
神经母细胞瘤专栏-临床研究与应用
复发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长期随访结局与挽救治疗策略分析
何珂骏, 袁晓军
2023, 50(9): 443-44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495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复发的临床特点、生存情况,并对挽救治疗的策略进行讨论。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治疗后出现复发的43例NB患儿的复发类型、复发时间及初始治疗情况;通过生存分析、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并对挽救治疗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价。  结果  共纳入43例复发儿童NB中,男女性别比2.1∶1,初发时中位诊断年龄为3.7(0.7~15.6)岁,复发时中位年龄为5.5(1.9~17.0)岁。9例患儿为局部复发,34例为多部位复发,主要累及部位包括骨骼、淋巴结、骨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43例复发患儿中,1例初治为低危组、7例中危组,35例高危组。复发后经过再次治疗的随访中位时间为5.3年,截至末次随访时间有17例患儿处于生存状态,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0±6.4)%、(42.0±7.8)%和(36.3±7.7)%。放疗的缺失是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HR=2.3;95%CI:1.14~3.7)。局部复发后接受再次完整手术和放疗的患儿结局较好。VIT方案(长春新碱、伊立替康联合替莫唑胺)的血液学毒性显著低于其他挽救化疗方案。  结论  儿童NB的复发后挽救治疗需要根据复发类型、复发时间和初治情况等综合分析。VIT方案的毒性较低,疗效与其他方案相当,对复发NB的挽救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神经母细胞瘤专栏-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神经母细胞瘤研究前沿及思考
普佳睿, 童强松
2023, 50(9): 448-45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330
摘要: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内实体肿瘤,发现时常常已是晚期,易发生转移,高危NB患儿即使接受高强度治疗,仍可出现复发或转移,治疗效果差。目前NB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等已成为儿童实体恶性肿瘤研究的热点、难点。近年来,随着单细胞测序等各种技术手段的进步,NB的发病机制、治疗手段等相关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将对近年来NB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阐述了NB的起源、分子遗传学调控机制及免疫学调控机制研究成果,并介绍NB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过继细胞疗法及小分子抑制剂的最新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的应用
朱佳, 张翼鷟
2023, 50(9): 453-45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553
摘要:
高危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恶性程度高且预后差,需要综合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诱导缓解后巩固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SCT,AHSCT)为主,取得较好的客观缓解,也有复发/难治性患儿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SCT,allo-HSCT)。作为超大剂量化疗下的支持治疗,双次HSCT比单次HSCT更能改善患儿无事件生存。HSCT预处理方案以白消安/马法兰(Bu/Mel)和卡铂/依托泊苷/马法兰(CEM)为主。Bu/Mel在无事件生存率上优于CEM方案。尽管免疫治疗明显改善了高危患儿的生存期,但是HSCT目前仍在一线综合治疗中处于重要地位。本文拟就HSCT在NB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神经母细胞瘤基因组结构性变异特征的研究进展
韩雷, 杨嘉兴, 龚宝成, 赵强
2023, 50(9): 458-46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573
摘要: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儿童胚胎恶性肿瘤,表现为较强的生物学和临床异质性。基因组测序研究显示,NB具有较低的突变负荷和频发突变。NB表现为携带较多的基因组结构性变异,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临床上已将MYCN扩增和11q缺失等基因组结构性变异纳入风险分组中,但目前对于NB基因组结构性变异的了解与NB的生物学、临床复杂性仍存在差距。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研究者对NB基因组特征尤其是结构性变异特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为探索NB发生、发展机制以及更加精细的风险分层提供了数据基础。本文就近年来NB的基因组结构性变异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神经母细胞瘤专栏-综述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放疗研究进展
贾海威, 张军
2023, 50(9): 463-46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483
摘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的放射治疗经历了不断的发展,确立了其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为了探索放疗在NB中的确切作用,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前瞻性随机试验,以提供更多证据来指导制定最佳放疗方案。本文分析了NB的主要多机构前瞻性试验以及大型回顾性研究的证据,以确定当前的放疗标准和诸多争议;对放疗的适应证、辐射剂量分割、时间、靶区和治疗计划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基于证据的共识,并讨论了有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儿童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免疫治疗进展
李杰, 龚宝成, 李龙
2023, 50(9): 470-47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21687
摘要: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及独特而多变的生物学和临床特征。高危NB属于免疫学“冷肿瘤”,具有多方位的免疫逃避策略,众多研究者针对这些免疫逃避策略开展了一系列免疫治疗相关探索。目前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2)单抗治疗已被纳入国内外NB多模式治疗共识。尽管如此,高危NB患儿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50%。针对高危NB细胞及其免疫微环境中各种效应分子的免疫治疗研究正在持续进行中,有望为此类患儿带来新希望。本文对目前高危NB患儿采用的免疫治疗方法和研究中的免疫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临床研究与应用
IASLC分级系统与Ⅰ期浸润性非黏液型肺腺癌患者预后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张颖, 耿华, 李世雄, 赵术彤, 徐美林
2023, 50(9): 477-48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017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分级系统与Ⅰ期浸润性非黏液型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的204例Ⅰ期浸润性非黏液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IASLC分级系统对患者分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IASLC分级与Ⅰ期浸润性非黏液型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浸润性非黏液型肺腺癌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采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性。使用单因素Cox回归、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204例患者中IASLC分级为Ⅰ级108例,Ⅱ级66例,Ⅲ级30例。IASLC分级与性别(P=0.022)、吸烟史(P=0.041)、脉管侵犯(P=0.004)、胸膜累及(P=0.001)、病理分期(P<0.001)、肿瘤直径(P<0.001)均显著相关。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胸膜累及(P=0.043)与IASLC分级(P<0.001)均对OS有显著影响;IASLC分级对RFS有显著影响(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5)与IASLC分级(P=0.002)是影响Ⅰ期肺腺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P=0.007)、IASLC分级(P=0.003)是Ⅰ期肺腺癌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IASLC分级为Ⅰ期浸润性非黏液型肺腺癌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IASLC分级越高Ⅰ期浸润性非黏液型肺腺癌患者预后越差。该分级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预后分组模式,为Ⅰ期浸润性非黏液型肺腺癌患者的术后管理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综 述
肉瘤样肾细胞癌的致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陈旭, 贺慧颖
2023, 50(9): 483-486.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3.20230046
摘要:
肉瘤样肾细胞癌是一类伴有肉瘤样特征的肾癌,具有强侵袭性与不良预后,其发生与上皮间质转化有关。可能涉及的突变包括TP53、NF2、BAP1、ARID1A等,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可能也是触发肉瘤样转化的原因。肉瘤样肾细胞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由于其具有高肿瘤突变负荷,并且PD-1与PD-L1的表达明显较高,针对P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将对肉瘤样肾细胞癌的发生机制与PD-1/PD-L1的ICIs治疗机制及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