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32卷  第13期

显示方式:
p16基因甲基化与HeLa细胞凋亡相关性的研究
黄利鸣, 邢学森, 黄益玲
2005, 32(13): 721-724.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天花粉蛋白诱导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p16基因甲基化的变化情况,探讨细胞凋亡和抑癌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寻找新的去甲基化药物。 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天花粉蛋白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天花粉蛋白对HeLa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甲基化特异PCR(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检测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况。 结果: 在HeLa细胞中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异常甲基化,经天花粉蛋白处理后,HeLa细胞生长明显受抑,流式细胞仪直方图出现明显的亚二倍体峰,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无异常甲基化表现。 结论: 天花粉蛋白在诱导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对p16基因有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可能是新型的去甲基化药物,抑癌基因甲基化失活与肿瘤细胞凋亡之间可能有某些密切的相关性。
受体介导的c-myc反义核酸提高肝癌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蒋建伟, 张洹
2005, 32(13): 725-72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半乳糖(Galactose,Gal)-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c-myc反义核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ASODN)复合物联合化疗药物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 As2O3),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5-FU),表阿霉素(Pharmorbincin,PHA)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选用不同浓度的As2O3、5-FU、PHA单独使用、联合c-myc ASODN、联合Gal-PEI-ASODN,作用于Bel-7402细胞,采用WST-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并计算药物作用的IC50结果: 不同浓度的化疗药物(As2O3,5-FU,PHA)联合0.25μmol/LGal-PEI-ASODN均明显降低了化疗药物的IC50,提高了Bel-7402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分别提高药效3.38,1.58,2.05倍)。 结论: 半乳糖受体介导的c-myc反义核酸能提高人肝癌Bel-7402细胞对As2O3,5-FU,PHA的敏感性,与As2O3联合作用效果最好。
口腔鳞癌中Angiopoietin-2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及成熟的关系研究
李超, 冯红超, 宋宇峰
2005, 32(13): 729-734. doi:
摘要:
目的: 近来研究表明Angiopoietin-2(Ang-2)在许多富血管肿瘤中有高水平的表达,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然而它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尚不清楚。本文探讨Ang-2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微血管密度(MVD)、血管成熟指数(VMI)间的关系;并评估Ang-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联合表达在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成熟中的作用。 方法: 用常规的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1例口腔鳞癌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中的Ang-2及VEGF的表达;通过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法同时染CD34(标记所有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肌动蛋白(标记血管壁细胞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周细胞)评估MVD及VMI。 结果: Ang-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者有21例(51.22%);Ang-2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Ang-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Ang-2的表达(P<0.01);Ang-2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TNM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Ang-2表达阳性的口腔鳞癌组织中MVD显著高于Ang-2表达阴性组(P<0.05)而VMI显著低于Ang-2表达阴性组(P<0.05)。在联合VEGF表达的情况下,同时表达Ang-2和VEGF的肿瘤MVD(51.08±2.99)显著高于其他任何表达状况(P均<0.05)。 结论: Ang-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过表达可能在口腔鳞癌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和成熟密切有关。
乙酰肝素酶mR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牛保华, 王建军, 张孝艳, 赵卫
2005, 32(13): 735-737.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在45例大肠癌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 结果: 45例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22例(48.88%)。26例大肠癌伴淋巴结转移者,其原发灶内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有显著差异(P<0.01)。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与大肠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结论: 乙酰肝素酶可能在大肠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
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12例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IgH基因重排研究
李雷, 张文燕, 刘卫平, 李甘地, 江炜, 杨文秀
2005, 32(13): 738-741. doi:
摘要:
目的: 观察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免疫组织表型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情况。 方法: 对12例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病理表现、免疫表型(CD20、CD45RO、CD5、CD10、CyclinD1、bcl-2、κ、λ)分析及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IgH基因重排。 结果: 按2001新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12例均被确诊为MALT淋巴瘤。其中男2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1:5,中位年龄为63岁。免疫表型检测:所有病例之瘤细胞均表达B细胞分化抗原CD20;4例(33.3%)检测出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表达;bcl-2阳性1例;CD45RO、CD5、CD10和CyclinD1均为阴性。8/12例(66.7%)检测出IgH基因克隆性重排。随访11例,失访1例,死亡3例(25%),存活8例(66.7%)。 结论: 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属惰性淋巴瘤,需要结合其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必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的放射损伤与美容效果
李健, 黄赖机, 张秀萍, 甘露, 万跃, 杨家祥
2005, 32(13): 742-744. doi:
摘要:
目的: 评价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采用不同补量放射治疗技术所致的乳房放射损伤及其美容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3月~1996年5月51例Ⅰ~Ⅱ期行保留乳房治疗乳腺癌患者。本组分为高剂量率近距离照射补量组(A组),外照射补量组(B组)。全部患者均接受肿瘤局部切除术+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随后行乳房两切线野照46Gy。在近距离治疗组,瘤床采用铱-192高剂量率后装插植治疗16~20Gy,分1~3次完成。在外照射组,采用9~17MeV电子束行瘤床局部照射,剂量为20Gy按常规分割治疗。患者随访5年以上。 结果: 五年生存率A、B两组分别为90.00%和87.09%(P>0.05)。两组患者在急性放射损伤方面,A组有6例出现≥3度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其发生率为30.0%(6/20)。而B组发生率为6.5%(2/31)。其差别有显著性(P<0.05)。在乳房美容效果方面也有差别(P<0.05),其中近距离治疗组优良率为60%(12/20),而外照射组优良率为87.1%(27/31)。 结论: 在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中,不同补量方法在生存率方面差别无显著性。而外照射补量方法的急性放射损伤发生率更低,因而在美容效果上优于近距离后装插植治疗补量方法。
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对策
杜强, 宋永胜, 吴斌, 韩斌, 费翔, 毕海波
2005, 32(13): 745-747.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对策。 方法: 回顾总结2002年1月~2004年5月收治的50例肾上腺偶发瘤病例资料。 结果: 50例经腰切除31例,经腹切除10例,腹腔镜切除9例,效果满意。病理检查皮质腺瘤31例,皮质增生3例,皮质腺癌2例,嗜铬细胞瘤8例,肾上腺囊肿3例,髓质脂肪瘤1例,节细胞瘤1例,肾上腺转移癌1例。 结论: 所有肾上腺偶发瘤均应行内分泌功能检查,肾上腺B超、CT、MRI对确诊肾上腺占位病变有较高价值。除诊断明确的<3.0cm的肾上腺囊肿和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外均应早期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为首选术式,肿瘤较大或与周围脏器有粘连者宜经腹手术。
成人眼眶绿色瘤1例报告
金哈斯, 杨雪梅
2005, 32(13): 747-747. doi:
摘要:
绿色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眼眶绿色瘤是粒细胞性白血病异常细胞在眼眶骨膜下及眼眶组织内的肿瘤样侵润,因新鲜组织切面呈绿色而得名,多见10岁以下的儿童,男性比女性多见,多数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1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分析
陈蕾, 翁立坚, 徐绮腻, 郑瑾
2005, 32(13): 748-750,754. doi: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1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预后因素,探讨化疗方案、疗程数、转移情况、治疗效果等因素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的个体化规范化治疗。 方法: 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130例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Ⅲ期55例占42.3%,Ⅳ期75例占57.7%),至少接受1个周期化疗,观察生存期,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化疗疗程数和化疗效果有独立预后作用。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方案、不同的化疗疗程数直接影响疗效及生存时间。 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应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给予有效的化疗方案和合适的疗程数。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CEA、CA15-3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
陶冀, 游廉, 王锡山
2005, 32(13): 751-75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CEA、CA15-3与乳腺癌临床诊断方面的关系。 方法: 应用微粒子免疫萤光技术对210例乳腺癌患者、75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CEACA15-3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 CEA、CA15-3在乳腺癌Ⅲ、Ⅳ期中表达明显增高(P<0.005),在Ⅰ、Ⅱ期中表达与正常组及良性疾病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标志物与肿瘤分期、淋巴结受累程度有关,腋淋巴结转移≥4枚或远处脏器转移时CEA、CA15-3浓度明显增高(P<0.005)。两种标志物与肿瘤病理学分型的关系不明显(P>0.05)。乳腺癌术后动态监测CEA、CA15-3对肿瘤远处转移呈高表达(P<0.005),对局部复发CEA无显著性(P>0.05),而CA15-3有指导意义(P<0.005)。 结论: CEA、CA15-3并非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标志物,但其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程度、远处转移关系密切,是乳腺癌术前预测转移及监测术后复发转移与评估乳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张晓明, 范嫏娣
2005, 32(13): 755-75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从525例乳腺癌手术标本中,经光镜观察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测定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筛选出5例神经内分泌癌及6例导管癌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进行分析。 结果: 患者年龄平均41岁,肿瘤最大径平均2.8cm,均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限于Ⅱ期内,均施行乳腺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5例均为分别阳性表达>50%,CGA、NSE、SYN2~3项不等,术后随访6月~34月,均无瘤存活。 结论: 本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年龄低于国外,发病率低于2%,预后优于其他类型乳腺癌。
人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相关基因的筛选
张克勤, 梁培禾, 靳凤烁, 高琳
2005, 32(13): 759-762. doi:
摘要: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人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相关基因。 方法: 使用人肿瘤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1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原发膀胱癌组织及复发膀胱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在原发膀胱癌组织及复发膀胱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用半定量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 结果: 以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为对照,11例膀胱肿瘤组织中有87个基因表达明显下调,102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其中有15个基因的表达在原发膀胱癌组织及复发膀胱癌组织呈相反变化。 结论: 膀胱肿瘤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之间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基因,说明膀胱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多种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失常或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所致;在原发膀胱癌组织及复发膀胱癌组织中呈反向变化的15个基因可能与膀胱癌的复发有关。
榄香烯抑制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c-myc癌基因表达及其影响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杨卫忠, 陈春美, 石松生, 王春华, 杨贤义, 王锐
2005, 32(13): 763-766.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榄香烯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c-myc癌基因表达及其影响细胞凋亡的机制。 方法: 应用榄香烯处理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试验,并求出半数致死浓度(IC50),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经榄香烯处理的U251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凝胶电泳检测凋亡梯度,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凋亡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myc蛋白和RT-PCR检测c-myc基因的表达。 结果: 榄香烯对U251细胞株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剂量和作用时间的依赖性,IC50为0.062mg/ml,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榄香烯组细胞皱缩、变小,电镜下可见具有典型新月形核的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榄香烯阻滞U251细胞株周期中S期向G2/M期的转变过程,减少有丝分裂,并引起细胞凋亡,琼脂糖凝胶电泳获得清晰的凋亡特征性梯形条带,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凋亡小体,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分别证实榄香烯抑制c-myc蛋白和c-myc基因的表达。 结论: 榄香烯可抑制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c-myc癌基因表达,并通过下调U251细胞株的凋亡途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舒芬太尼用于胸部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观察
刘玲, 邓迺封, 李锦成, 张风文
2005, 32(13): 767-769. doi:
摘要: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Sufentanil,简称SF)用于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镇痛强度、镇静效果、副作用。 方法: 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胸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SF)组和芬太尼(F)组,术后使用一次性微量止痛泵。药物配方:SF组为舒芬太尼200μg+生理盐水至100ml;F组为芬太尼2mg+生理盐水至100ml。持续流量1.0ml/h,自控剂量(SCA)1.0ml/15min。 结果: 两组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总满意度(优良率)均在90%以上(P>0.05);镇痛评分(VAS)SF组各时段均低于F组,其中静息状态下疼痛评分(R-VAS)除术后4h外其它各时段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状态下疼痛评分(M-VAS)在术后8、12、48、72h明显低于F组(P<0.05);镇静评分(SS)SF组各时段均高于F组,其中在术后4、8、12、24h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两组发生率相似。 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胸部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确切,镇静作用强,呼吸抑制轻,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与芬太尼的镇痛效价比相当,甚至略大于1:10,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后镇痛药。
原发于鼻腔、鼻窦多形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李丽, 杨宝琦, 阮宏莹, 曹海光
2005, 32(13): 770-772.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于鼻腔、鼻窦多形T细胞淋巴瘤(polymorphic T-cell lymphoma)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3年1月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14例原发于鼻腔、鼻窦多形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的患者行全面的检查及临床分期,分别采用单纯放疗,化疗+放疗+化疗的治疗方法。 结果: 14例中ⅠE期2例采用单纯放疗完全缓解(CR)随访19、77个月无复发;ⅡE期8例其中3例采用化疗50天~2个月内死亡,5例采用化疗+放疗+化疗,完全缓解(CR),随访20、32、63、63、76个月无复发,ⅣE期4例,其中3例采用化疗分别于1~4个月内死亡,1例采用化疗+放疗+化疗,部分缓解(PR),随访64个月无复发。 结论: 原发于鼻腔和鼻窦的多形T细胞淋巴瘤,ⅠE期可采用单纯放疗,ⅡE期~ⅣE期应采用化疗+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CHOP仍是首选的标准化疗方案。
27例外耳道癌临床分析
程岩, 马元煦, 赵晖
2005, 32(13): 773-77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外耳道癌的诊断、治疗。 方法: 对本院27例外耳道癌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以腺样囊腺癌多见,主要症状为耳痛、耳道肿物、耳溢液。根据其病变范围不同行不同的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放射治疗。 结果: 27例总的3年生存率为59.2%(16/27),5年生存率为44.4%(12/27),10年生存率为11.1%(3/27);T1期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6.6%(13/15)、80.0%(12/15)、20.0%(3/15)。 结论: 外耳道癌具有高度的复发倾向,因此强调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术式一次性根治性切除、术后放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甲状腺转移癌(附9例报告)
王佩国, 王平
2005, 32(13): 775-776,780.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移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 方法: 分析甲状腺转移癌9例,中位年龄51岁,原发食管癌3例,肺癌3例,肾透明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喉癌各1例。针吸穿刺确诊5例,手术切除及确诊4例,其中1例肾透明细胞癌行部分切除及术后放疗,单纯放疗2例,化疗3例。由原发癌至转移间隔1个月~4年,中位时间8个月。患者均以颈前肿物就诊,1例伴声音嘶哑。 结果: B超检查为甲状腺内多发弥漫性低回声团块,部分患者表现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存活7.5年,其余均在10个月内死于广泛转移。 结论: 甲状腺转移癌罕见,但有恶性肿瘤既往史伴有甲状腺肿块的患者应考虑转移癌的可能,诊断依靠B超、针吸活检、免疫组化染色。甲状腺转移预后不良,但肾透明细胞癌甲状腺转移积极治疗仍有望长期生存。
水通道蛋白与肿瘤
关兵, 董震
2005, 32(13): 777-780. doi:
摘要:
水是细胞和细胞间隙的主要成份,细胞内外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水的微环境中进行,在消化、呼吸、循环、体温调节、毒素的清除以及神经内环境稳定等多种机体活动中都存在水的跨细胞膜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