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32卷  第16期

显示方式:
hGCN5在Burkkit淋巴瘤细胞株Daudi中的表达及TSA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刘红利, 陈燕, 李新刚, 吴青, 谷俊侠
2005, 32(16): 901-905. doi:
摘要:
目的:研究hGCN5(human general control of amino acid synthesis protein 5)在Burkkit淋巴瘤细胞株Dau-di中的表达及曲古柳菌素A(TSA)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观察Daudi细胞hGCN5蛋白的表达。结果:TSA可明显抑制Daudi细胞增殖;TSA(50、100μg/L)使细胞积聚于G0/G1期;TSA(200μg/L)则使细胞周期受抑于S期,而对G2/M期的作用不明显;TSA(200、400μg/L)处理24h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处理组hGCN5的吸光度比未处理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TSA通过上调HATs家族成员中hGCN5的表达,实现对Daudi细胞的抗增殖作用。
鼻腔高分化乳头状腺癌1例
李冰, 司勇锋, 黄波, 兰桂萍
2005, 32(16): 905-905. doi:
摘要:
患者,女性,41岁.因鼻塞半年于2003年10月27日上午9时入院.自诉因不明原因鼻塞3个月,于2002年12月在其他医院经病理确诊为右鼻腔乳头状腺癌(高分化),行放疗15天,总量30Gy,鼻塞症状缓解,后因副反应太重而自行停止治疗.
CT和MRI确定鼻咽癌原发肿瘤靶区的比较
胡国清, 唐曦
2005, 32(16): 906-90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计划设计中CT和MRI确定肿瘤靶区(GTV)的价值比较。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NP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型16层螺旋CT机,常规轴位平扫。MRI检查使用GESigna1.5Tesla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统计方法为配对t检验。结果:MRI组和CT组勾画的靶区中,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32.49±19.91)cm3,(29.06±18.75)cm3,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5.268,P=0.000)。早期和进展期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t=5.677,P=0.000;t=3.310,P=0.005)。在T1、T2、T3期中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值分别为0.005、0.001和0.004),而在T4期中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MRI组勾画靶区较CT组精确。因此建议在鼻咽癌肿瘤靶区勾画中应以MRI较为适合。
人卵巢癌组织中Tiam1和Rac1的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吴明富, 史艳燕, 韩志强, 刘玉兰, 卢运萍, 马丁
2005, 32(16): 910-914. doi:
摘要:
目的:检测Tiam1和Rac1蛋白在人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卵巢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半定量方法检测Tiam1和Rac1蛋白在52例卵巢癌、12例良性卵巢肿瘤及14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iam1和Rac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77%和78.00%,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和良性病变(P<0.01);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和年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阳性表达率为61.53%和46.15%,明显低于Ⅲ~Ⅳ期87.18%和89.74%,(P<0.05);随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二者的染色强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Ⅱ级和Ⅲ级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级(P<0.05);有转移者阳性表达率90.63%和96.87%明显高于无转移者65.00%和50.0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iam1和Rac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肿瘤转移等密切相关,提示Tiam1和Rac1信号通路在人卵巢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卵巢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张云艳, 娄阁, 程丽, 隋丽华
2005, 32(16): 915-91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TGF-β1对HO-89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同时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TGF-β1作用不同时相细胞中Smad7、p15、p21和c-myc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TGF-β1明显抑制HO-8910细胞的增殖;在TGF-β1(10ng/ml)刺激下,细胞中p15和Smad7的表达上调而c-myc的表达明显降低,p2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TGF-β1可能通过上调p15、下调c-myc基因表达水平影响细胞周期调控,从而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
恶性肿瘤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
张峻梅, 唐方, 李玲
2005, 32(16): 920-922.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及CD62p和CD63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76例恶性肿瘤患者(未转移组45例,转移组31例)活化血小板标志物CD62p和CD63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CD62p和CD63显著高于对照组,转移组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其活化程度与是否转移相关。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1例
郝继辉, 李慧锴, 王殿昌
2005, 32(16): 922-922. doi:
摘要:
患者,女,33岁.因肝区进行性胀痛,伴轻度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于2005年9月12日入院.
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骨髓的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分析
刘恩彬, 陈辉树, 杨晴英, 方立环, 李占琦
2005, 32(16): 923-927.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侵犯骨髓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骨髓活检标本,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形态免疫组化进行表型分析。结果:65例中,B细胞淋巴瘤39例,T细胞淋巴瘤26例。形态学上,B细胞淋巴瘤多以混合型、弥漫型侵犯为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以间质型、混合型侵犯多见,伴有浆细胞、嗜酸细胞等反应性成分。毛细胞白血病(HCL)呈蜂窝样外观,具有诊断特异性。26例有髓外原发淋巴瘤者,瘤细胞形态与相应骨髓活检形态一致。免疫组化可对大部分淋巴瘤分型。6例小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型的,2例结合脾脏病理特点确诊,4例仅有骨髓活检标本的,有待进一步检查确定。结论:多数NHL骨髓侵犯具有明确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可以诊断并分型。少数需结合原发部位及其它检查确诊。
176例乳腺癌数字化摄影的X线征象与临床病理关系的探讨
孙哲, 梁洪伟, 徐惠绵
2005, 32(16): 928-93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X线特点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将176患者的病灶特点,与临床资料、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对照。结果:以单纯钙化为表现的乳腺癌多为年轻患者,50岁以下占84.4%;以钙化合并肿块者多为老年患者。导管内癌和导管内癌早期浸润的乳腺癌X线表现多为单纯钙化。以钙化合并毛刺样肿块为表现的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腋淋巴结转移率;以单纯蠕虫样钙化、单纯毛刺样肿块及单纯非蠕虫样钙化为表现者,腋淋巴结转移率亦较高。单纯蠕虫样钙化伴腋淋巴结转移4~9枚占75.0%(6/8);钙化合并毛刺样肿块者,腋淋巴结转移4~9枚占27.8%(10/36),10枚以上占16.7%(6/36)。结论:单纯钙化多见于年轻患者,多为早期乳腺癌。蠕虫样钙化、毛刺样肿块与腋淋巴结转移阳性关系密切,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早期隔上霍奇金淋巴瘤斗篷野与累及野放疗联合化疗比较
曹卫国, 赵胜光, 许赪, 陈石磊, 车锦凤, 许福熙, 金冶宁
2005, 32(16): 932-934. doi:
摘要:
目的:比较早期隔上霍奇金淋巴瘤(HD)斗篷野与累及野放疗联合化疗的疗效。方法:对35例早期HD患者,先予化疗4个疗程,然后随机分为常规斗篷野放疗(20例)或累及野放疗(15例),剂量为大野30Gy,局部肿块区加至40Gy,放疗后再化疗2个疗程。结果:中位随访58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94.3%。无复发生存率为80.0%。两组3年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隔上HD在化疗基础上,累及野与斗篷野放疗疗效相似,并发症较低。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刘智惠, 王涛, 刘方军
2005, 32(16): 935-937. doi:
摘要: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对20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5~8Gy/次,隔日1次,肿瘤灶总剂量48~72Gy,随访6~42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0%、48.0%和36.5%。治疗3个月后复查CT,肿块完全消失98例,缩小50%以上91例,不足50%11例。完全缓解98例,占49.0%;部分缓解102例,占51.0%;有效率100%。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肺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随访证实。
人肺癌中NF-κBDNA结合活性的意义探讨
郭春宝, 梁军, 高宗炜
2005, 32(16): 938-940. doi:
摘要:
目的:观察在肺癌组织中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的DNA结合活性,探讨其在肺癌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电泳迁移率(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同位素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分别检测有随访资料的87例肺癌组织中NF-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NF-κBDNA结合活性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于其它病理类型,在低分化肺癌组织中结合活性较高,在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中结合活性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P<0.05)。结论:NF-κB的DNA结合活性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有关。
奈达铂联合化疗与顺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邓立力, 徐玉清, 杨宇, 于常华
2005, 32(16): 941-944. doi: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含奈达铂联合化疗方案和含顺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奈达铂治疗组(A组)34例,顺铂治疗组(B组)36例。结果:A组有效率(32.35%)和B组有效率(34.28%)无显著差异(P>0.05);A组胃肠道反应(23.53%)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69.44%)(P<0.01);两组肾脏毒性无明显差异;两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26.47%和25.00%,无显著差异;血小板下降A组(52.94%)较B组(27.78%)显著(P<0.05)。结论:奈达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不低于顺铂,胃肠道毒性显著减轻,且从临床的实用性和便利性上考虑,奈达铂更容易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高危险因素—多囊卵巢
李秀琴, 张淑兰, 杜丽敏, 陆景明, 王育民
2005, 32(16): 945-947.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与多囊卵巢的关系。方法:对15例患者术前用彩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双层法);术中测量卵巢长、宽径,按“π/6×长×宽2”公式计算两侧卵巢体积;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15例中多囊卵巢者11例(73.3%),双侧卵巢体积均明显增大(平均卵巢体积22.94cm3),是非多囊卵巢者的3.55倍;均有明显月经紊乱,其中反复激素治疗8例(72.7%)。而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2.35cm,约为正常子宫内膜厚度的2倍左右。结论:多囊卵巢患者自身内源性雌激素增多和治疗过程中外源性雌激素应用所导致的子宫内膜增厚是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高危险因素。
小儿肝母细胞瘤1例
徐红雁, 陈再林
2005, 32(16): 947-947. doi:
摘要:
1临床资料 男性,3岁.因上腹包块不适,发现腹部包块15天、皮肤黄染反复出现,于2004年5月10日入院.
30例儿童卵黄囊瘤临床预后因素分析
李璋琳, 赵强, 阎杰, 曹嫣娜, 张广超, 陈鸿骏
2005, 32(16): 948-950. doi:
摘要:
目的:对影响儿童卵黄囊瘤预后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方法:自1989年到2002年随访30例,对年龄、性别、原发部位、Brodeur分期、血清AFP、化疗方案等进行多因素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Brodeur分期、化疗方案的选择是影响卵黄囊瘤2年无事件生存率的独立临床因素。Ⅰ到Ⅳ期的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6.92%、66.67%、40.00%和0;VAC及不规则化疗方案和铂类方案的2年EFS分别为18.18%和73.68%,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卵黄囊瘤的治疗为手术加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术应以达到无肿瘤残留为目标。铂类方案的辅助化疗有助于提高疗效,但复发和转移病例的疗效仍有待提高。
脂质体介导EndostatinIL-12基因联合治疗移植型鼠肝癌的实验研究
王晓燕, 马春红, 张艳, 高立芬, 朱法良, 郭春, 刘华
2005, 32(16): 951-95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Endostatin及IL-12基因联合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将已构建的Endostatin和IL-12真核表达载体给荷瘤BALB/c鼠瘤内注射,每周两次测量瘤体积。ELISA法检测肿瘤局部IL-12、IL-2、Endostatin含量,MTT法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其它各组(P<0.05);肿瘤局部IL-12、IL-2、Endostatin的表达明显高于pVAX1空载体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NK细胞杀伤率和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2.0%和48.2%。结论:联合应用Endostatin和IL-12基因可有效抑制鼠肝癌的生长。
甲状旁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熊峰, 俞雄飞, 冯一正, 赵文和
2005, 32(16): 955-956. doi:
摘要:
甲状旁腺癌为临床罕见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加之临床医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往往延误诊断,从而导致全身其它系统出现不可逆损害.
蛋白质组学在肝癌及其相关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李悦国, 张维铭
2005, 32(16): 957-960. doi:
摘要:
肝癌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都是肝癌主要的致病原。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肿瘤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就蛋白质组学在肝癌及其相关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