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33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食管鳞癌组织中SPARC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车轶群, 王海, 齐军, 郭健, 刘芝华
2006, 33(2): 61-6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基质蛋白SPARC在食管鳞癌的增殖、侵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SPARC在食管鳞癌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粘膜组织的表达差异,同时对蛋白表达进行定位。结果:36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中30例SPARC蛋白表达阳性,正常食管上皮组织表达阴性(P<0.01)。SPARC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组织与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的表达间有显著差异(P<0.05)。4例癌组织细胞核有表达,其余均为细胞浆表达。结论:SPARC和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食管癌出现转移时SPARC蛋白表达升高。
补骨脂素对HL60细胞凋亡及细胞内Ca2+浓度影响的探讨
蔡宇, 陈冰, 张荣华, 杨燕霞
2006, 33(2): 64-6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补骨脂素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细胞内Ca2+浓度与凋亡之间关系。方法: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补骨脂素对HL60的细胞毒性影响,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HL细胞内Ca2+浓度和凋亡比率。结果:补骨脂素对HL60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补骨脂素促进细胞凋亡比率,细胞凋亡与Ca2+浓度成正相关。结论:补骨脂素影响HL60细胞凋亡,Ca2+介导的细胞凋亡是补骨脂素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可能机制之一。
CyclinD1 c-myc和p53的表达与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关系
朱波, 欧超, 罗元, 曹骥, 班克臣, 焦杨, 李瑗, 苏建家
2006, 33(2): 67-7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及癌旁肝组织CyclinD1、c-myc及p53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与肝癌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TMplu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clinD1、c-myc及p53蛋白在52例HCC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yclinD1及c-myc在HCC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率(P<0.05),在HCC中p53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c-myc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637,P=0.0022、r=0.3445,P=0.0273,);CyclinD1、c-myc及p53在人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明显有关(P<0.05),CyclinD1的检出率与门静脉癌栓明显有关(P<0.05),p53的检出率与血清AFP和TSGF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D1、c-myc及p53的检出率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肿瘤个数、HBsAg状况无明显关系。结论:CyclinD1、c-myc及p53蛋白的过表达可促使肝癌细胞增殖,使肝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力,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马鹏程, 张石生, 万江厚, 白进良, 朱俊芳, 赵丽
2006, 33(2): 71-7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检测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和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膀胱癌组织、20例正常膀胱组织及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65.6%(21/32)、71.9%(23/32)和84.0%(27/32),20例正常膀胱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中1例端粒酶活性阳性。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分期之间差异无明显相关性(P>0.05),敏感性明显高于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结论:尿液、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敏感性较高,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胃癌组织和胃周淋巴结COX-2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邢承忠, 郭晓临, 刘瑾, 徐惠绵, 袁媛
2006, 33(2): 74-7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和胃周淋巴结内环氧化酶-2(COX-2)mRNA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选取胃癌患者43例和正常胃粘膜组织15例,取癌灶、癌旁、淋巴结和正常胃粘膜标本,通过采用PCR(Real-timeSemi-quantitativePCR)方法检测COX-2mRNA表达。结果:1)癌灶处COX-2mRNA表达高于癌旁和正常胃粘膜组织的表达;2)癌旁COX-2mRNA表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的表达(P<0.05);3)侵透浆膜的胃癌组织COX-2mRNA表达高于未透浆膜的表达;4)弥漫生长的胃癌组织COX-2mRNA表达高于团块状及巢状生长者的表达(P<0.05);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淋巴结组织COX-2表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表达(P<0.05)。结论:胃癌组织COX-2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其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胃癌周围淋巴结组织COX-2mRNA的表达情况可作为推测癌周淋巴结有无微小转移癌的一个具有提示意义的参考指标。
大小肝癌中相关因子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
何萍, 张雁瑞, 车丽洪, 吴惠茜, 赵国强, 薛玲
2006, 33(2): 77-79. doi:
摘要:
目的:比较影响大、小肝癌生物学行为差异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m23-H1、c-Met、MT1-MMP(membrane-type1matrixmetalloproteinase)、Ki-67蛋白在53例大肝癌(瘤体直径>3cm)及40例小肝癌(单肿瘤结节,瘤体直径≤3cm)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因子的关系。结果:nm23-H1、c-Met、MT1-MMP蛋白在大、小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分别为P=0.005、P=0.008和P=0.007);nm23-H1蛋白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41);c-Met、MT1-MMP蛋白表达与肿瘤包膜浸润、远处转移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大肝癌组织表达nm23-H1、c-Met、MT1-MMP蛋白发生改变,是促使其生物学行为较小肝癌更为恶性的重要因素。
50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李胜水, 范嫏娣, 唐涛, 郭东辉
2006, 33(2): 80-8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其多成分分化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50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子宫内膜间质结节6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0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11例、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3例)的临床、病理、合并症、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不同类型肿瘤均有部分病例伴多成分分化,(12例伴平滑肌分化、10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纤维分化、1例伴纤维粘液样分化、1例伴上皮样分化,其中10例同时伴两种分化成分)。50例中有9例伴发子宫平滑肌瘤(其中1例同时伴发腺瘤样瘤,1例伴发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结论:不同类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均可伴发多成分分化及其他类型肿瘤,具备多样性病理形态特征,肿瘤有无浸润及肿瘤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数量是确定本瘤性质的必备条件。
胃癌根治术中腹腔温热化疗结合MMC-CH疗效评价
赵海平, 欧阳晓晖, 孟兴凯
2006, 33(2): 84-8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腹腔温热低渗化疗结合术后活性碳吸附丝裂霉素C(MMC-CH)腹腔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2例进展期胃癌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手术结束前43℃蒸馏水恒温腹腔滞留15min关腹,上腹腔置化疗管,一周后活性碳(CH)375mg+丝裂霉素C50mg+37℃生理盐水100ml混悬液通过预置化疗管缓慢注入腹腔内。对照组:手术结束前43℃蒸馏水恒温腹腔滞留15min吸出关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个月、1个月全身静脉化疗。全部病例均采取D2胃癌根治性手术。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总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49.24%,43.46%和43.46%,35.58%;平均生存期分别为42.64±6.2个月,36.26±5.4个月;实验组较对照组3、5年平均生存率分别提高5.78%和7.88%(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温热低渗化疗结合MMC-CH术后腹腔化疗可提高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后生存率和生存期。
796例软组织肉瘤分析
方志伟, 陈勇, 宋金纲, 张如明, 杨蕴, 马育林, 张瑾, 滕胜, 邢汝维, 多健
2006, 33(2): 87-90. doi:
摘要:
目的:了解软组织肉瘤各病种发病情况及相对频率,并调查软组织肉瘤发病趋势。方法:对本院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所有收治的原发软组织肉瘤796例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初步得到各病种发病情况和相对频率,并推测其发病趋势。结果:依据病理分型发病率最高者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等,分别占所收治例数的31.5%,16.8%,16.8%和16.2%。软组织肉瘤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各亚型均有各自的特点。结论:软组织肉瘤发病率较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软组织肉瘤中发病率最高。软组织肉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左心房孤立性纤维瘤1例
张海燕, 方军
2006, 33(2): 90-90. doi:
摘要:
患者,女性,63岁。因活动后心慌、胸闷、气促6个月,近2个月加重,于2004年9月1日住院。查体:心律齐,心率110次/分,心音略弱,心尖区可闻及Ⅱ级舒张期杂音和Ⅰ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底部可闻及湿罗音。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12次/分);胸片考虑为两肺感染;CT检查:左房内可见约64mm×27mm高回声团块, 似见有一蒂连于房间隔,团块随心动周期而运动,舒张期入二尖瓣口,二尖瓣膜正常,回声增强开放受限,呈圆隆样改变;超声示:前叶运动曲线呈城墙样,其后方可见浓密样回声;彩色多普勒示:瓣口血流呈湍流,最大流速2.6m/s,峰值压差27mmHg,收缩期瓣膜关闭有裂隙,彩色多普勒血流呈像示:少量反流,余瓣膜形态活动正常。诊 断: 左心房粘液瘤。于9月14日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肿瘤切除,切开心脏见肿瘤位于左心房,瘤体约6cm×3.5cm×3cm大小,随着血流而摆动,有一细蒂与房间隔相连,随后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
女性原发浸润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水平与预后观察
张明, 宁连胜
2006, 33(2): 91-92.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89年1月至1994年6月收治的78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数和腋尖淋巴结转移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被筛出,提示,淋巴结转移数分级与淋巴结分组对预后的影响有一定的重叠,但腋尖淋巴结出现转移是独立于淋巴结转移数分级之外另一个对预后有着独立影响的预后危险因素且与10年生存期相关(RR=1.570)。结论:腋尖淋巴结转移为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乳腺癌前病变与早期乳腺癌的探讨
辛智芳, 吴斌, 刘海涛, 苏传富, 孔令禹
2006, 33(2): 93-95. doi:
摘要:
目的:从临床角度探讨乳腺癌前病变及其与早期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以乳头溢液为主诉和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以及近5年来收治的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恶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共收治乳头溢液(不伴肿物)患者252例,其中乳头状瘤病或导管上皮增生活跃31例,占12.3%,乳腺癌22例,占8.7%,3例乳头状瘤病3年后发生同侧乳腺癌;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患者192例,其中乳头状瘤病或导管上皮增生活跃23例,占12.0%,乳腺癌19例,占9.9%;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终显典型恶性征者52例,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5.2%(52/1008)。结论: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乳头溢液)和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是癌前病变和早期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宫颈癌复发肿瘤适形照射联合化疗30例临床观察
马绍康, 高菊珍, 吴令英, 王亚菲, 张宏志, 黄曼妮
2006, 33(2): 96-98. doi:
摘要:
目的:研究三维适形照射技术(ThreeDimensionalConformalRadiationTherapy,3DCRT)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复发肿瘤病灶,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针对宫颈癌放疗后复发病灶的照射。13例放疗后复发,原照射野内复发者,适形照射剂量DT20~40Gy,照射野外复发者(主动脉旁淋巴结)适形照射DT60~70Gy;17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复发患者,全盆腔常规照射DT40~45Gy,针对病灶适形照射DT25~30Gy;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适行照射DT60~70Gy。放疗过程中联合化疗,方案为:5-FU4g/96h静脉点滴,PDD30mgD1~4静脉冲入。结果:随访时间为6~40个月。1)86.6%26/30例有疼痛症状,76.9%(20/26)完全缓解,23.1%(6/26)部分缓解,有效率为100%。2)30例患者,CR16例,PR11例,SD3例,有效率90%。肿瘤缓解时间:3~40个月,中位5个月,平均12.3个月;有12例肿瘤再次进展。3)28例行SCC检查,治疗前25例高于1.5ng/ml者,治疗后23例(82.2%)降到正常,5例下降但未至正常,17.8%。4)生存超过1年者11例(36.7%);超过2年者4例(13.3%);超过3年者2例(6.7%)。5)近期并发症,骨髓抑制≤Ⅲ度者11例(36.7%),Ⅳ度者2例(6.7%);消化道症状2例(6.7%)。2,远期并发症,放射性膀胱炎1例(3.3%)。结论:适形照射联合化疗近期效果好,特别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灶的患者;而放射治疗野内的复发病灶,因受剂量的限制,治疗效果不佳。
从外科角度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治疗方法
李洪涛, 赵颖, 宁连胜
2006, 33(2): 99-101. doi: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术式。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结果:6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4乳腺切除2例,1/4乳腺切除+腋淋巴结清扫12例,全乳切除+腋淋巴结清扫20例,仿根治术Ⅰ式(Auchincloss)23例,仿根治术Ⅱ式(Patey)5例,根治术1例。术后病理报告乳头状瘤癌变局限于导管内43例,乳头状瘤癌变伴早期浸润20例,切缘均为阴性,均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可采用包括病变导管和(或)肿物的局部扩大切除术,不必常规清扫腋淋巴结。
116例宫颈癌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周业琴, 谭榜宪
2006, 33(2): 102-10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综合治疗的合理选择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治疗116例宫颈癌,对其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1)单纯手术组Ⅰb、Ⅱa、Ⅱb期3年生存率分别为87.5%、60.0%、50.0%。手术+术前放疗组Ⅰb、Ⅱa、Ⅱb期3年生存率分别为87.5%、85.7%、81.8%。手术+术后放疗组Ⅰb、Ⅱa、Ⅱb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5.0%、75.0%。放疗+化疗组Ⅲ、Ⅳ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6%,0。各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临床分期和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盆腔淋巴结无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95.7%,盆腔淋巴结转移1~2枚者3年生存率为75.0%,盆腔淋巴结转移>2枚者3年生存率为56.3%。结论:宫颈癌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纯手术,术前放疗能提高手术切除率,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淋巴结转移枚数与宫颈癌的生存率相关,术后有不良预后因素者应加辅助治疗。
卵巢透明细胞癌伴高雄激素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
张璐芳, 高冬霞, 陈蕾
2006, 33(2): 105-107. doi:
摘要:
目的:提高对卵巢透明细胞癌伴高雄激素血症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卵巢肿物伴高雄激素血症患者1例,临床表现闭经,男性化。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复习。对卵巢非功能性肿瘤产生雄激素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患者病理诊断为卵巢透明细胞癌。术后两周高雄激素血症恢复正常,对化疗不敏感,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伴高雄激素血症罕见,临床和病理应与分泌雄激素的卵巢间质细胞肿瘤、脂质细胞瘤及胃肠道转移瘤等其它恶性肿瘤和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主要根据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作用。
微波灭活骨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杨庆诚, 梅炯, 蔡宣松
2006, 33(2): 108-110. doi:
摘要: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微波灭活骨愈合及再血管化的过程及机制。方法:建立兔胫骨微波灭活模型,分别于3、6、12、24周行大体观及X线、四环素荧光双标记、电镜及SPECT骨扫描,观察灭活骨愈合、荧光双标记、放射性浓聚及板层骨的形成,自身对侧对照。结果:微波灭活骨6周愈合,24周板层骨初步形成,塑形完成;四环素荧光首先出现在哈佛氏管的周围,逐渐向间板侵润;放射性浓聚从两端开始变淡,向中间发展。结论:微波灭活骨能够愈合,其愈合及再血管化的速度均慢于新鲜自体骨;宿主骨两端毛细血管的直接长入是微波灭活骨再血管化的主要方式之一。
IRESS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韩宇, 徐建明, 宋三泰
2006, 33(2): 111-114. doi:
摘要:
IRESSA(ZD1839,Gefitinib)作为一种能口服的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在多个国家获准上市,用于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着IRESSA的临床广泛应用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如何选择对IRESSA敏感的患者,充分发挥其靶向性,是近年来探索如何提高IRESSA疗效的热点。本文从IRESSA疗效与患者特征、IRESSA疗效与EGFR及其下游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IRESSA疗效与EGFR突变三个方面,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张可, 谢广茹, 潘战宇
2006, 33(2): 115-118. doi:
摘要:
介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埃罗替尼和吉非替尼)的作用机制,单药治疗及和化疗药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探讨化疗、放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及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等因素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疗效的关系,阐述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间质肉瘤变1例
霍密英, 李敏, 齐向红
2006, 33(2): 118-118. doi:
摘要:
患者,49岁。7年前因子宫肌瘤、左卵巢小囊肿行全子宫+左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子宫肌间平滑肌瘤伴子宫内膜异位,左卵巢黄体出血、坏死。1年前间断出现阴道出血,量不多,门诊检查发现阴道残端赘生物,病理检查为慢性炎症。之后反复阴道出血,B超示:右卵巢混合性占位,于2004年8月27日入院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未见异常,妇科检查:阴道残端右侧见一1.5cm×1.0cm×1.0cm赘生物,紫黑色,表面出血,盆腔未触及子宫,右侧触及一6cm×5cm×4cm 肿物,质中,表面不平,活动差,压痛。左侧(—)。考虑盆腔肿物,于2004年9月2日行剖腹探查术。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1例
黄文金, 黄春鑫
2006, 33(2): 119-119. doi:
摘要:
患者,女性,53岁。1989年7月体检发现左腹膜后占位,行手术完全切除,病理诊断为左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定期随访2年,未见复发。1997年5月,左下腹触及肿物,CT复查示腹膜后肿物再发,可疑肝转移,行第2次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左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伴右肝转移并侵及胰腺。2002年6月,发现左侧髋骨转移及Ⅱ型糖尿病,行局部放疗4 000cGy,疼痛能缓解。2004年2月来院诊治,主诉左下腹痛腹胀1周,伴纳差、消瘦、大便不解。查体:神清,恶液性消瘦外观;浅表淋巴结无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稍隆起,腹肌稍紧,左下腹压痛明显,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叩诊为鼓音,肠鸣音稍活跃, 未闻及气水音。查 CT示腹膜后化学感受 器瘤术后复发, 肝、胆囊及胃、耻骨联合左侧髋骨多发转移, 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腹部立卧位平片示小肠不全性肠梗阻。于2004年3月13日及4月10日各行化疗1个周期,方案:氮烯咪胺0.1/m2静脉滴注d1~3;异环磷酰胺1.0/m2静脉滴注d1~3及美安(20%异环磷酰胺用量)(在异环磷酰胺后0,4,8小时各静推注1次),2周期后复查CT,评价疗效。
腰椎管内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1例
成继民, 陈玮, 安杰
2006, 33(2): 120-120. doi:
摘要:
患者,男,18岁。主诉:4个月前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伴大小便困难1个月。当地医院考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治疗无效,症状逐渐加重。随来我院门诊。MRI 示:腰 4~骶1锥体水平椎管内可见占位病变,边缘清晰,信号不均匀。2005年1月23日入院治疗。查体:脊椎生理屈度正常,无侧突。颈椎活动自如,双上肢感觉和肌力正常。腰椎活动尚可。腰棘突有压痛。腰左侧有压痛,并向臀部放射。双下肢肌力基本正常。双下肢直腿抬高左侧25°,右侧30°,加强实验均阳性。右下肢肌力较弱,腹股沟平面以下感觉迟钝,有麻木感,左侧较重。于1月28日硬膜外麻醉下行脊髓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硬膜囊呈红褐色,局部张力高。切开硬膜可见 9cm×3cm 肿物。肿物红褐色、腊肠样、质软无包膜,与神经根和硬膜粘连。神经束被肿物包绕,马尾神经受肿物压迫。手术剥离肿物,显微镜下分离肿物与神经束粘连,完整取出肿物。术后18天,术前症状基本消失,伤口Ⅰ期愈合,于2005年2月16日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