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4卷  第11期

显示方式:
载5-FU免疫纳米微粒的体外释药及其抗癌效应研究
黄开红, 刘建化, 王凌云, 朱兆华, 陈其奎, 闵军, 陈汝福
2007, 34(11): 601-603. doi:
摘要:
目的:研究生物可降解抗癌药载5-FU免疫纳米微粒的释药特点,鉴定其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方法:采用恒温振荡透析法和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载5-FU免疫纳米微粒的药物释放特性;MTT法测定了不同时相载5-FU免疫纳米微粒对5种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载5-FU免疫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半量释放期t1/2为10.4天。载5-FU免疫纳米微粒对5种肿瘤细胞株均有较强的杀伤活性,且杀伤活性与作用时间和释药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载5-FU免疫纳米微粒中药物分布均匀;载5-FU免疫纳米微粒制备和溶蚀过程对5Fu的药效无影响。载5-FU免疫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的杀伤活性。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CDC2/CyclinB1在胶质瘤中的联合表达及意义
翟德忠, 黄强, 朱卿, 董军, 霍红梅, 兰青
2007, 34(11): 604-607. doi:
摘要:
目的:探讨CDC2/CyclinB1在胶质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构建布有各级别人脑胶质瘤、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球体及其移植瘤组织、脑肿瘤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相应的对照标本共118例的组织芯片,进行CDC2、CyclinB1的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率、表达强度及联合表达情况。结果:CDC2、CyclinB1表达阳性率在71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分别为54.9%和52.1%。11例正常成人脑组织中分别为18.2%和9.0%,两者比较P<0.05。CDC2和CyclinB1的联合表达率为89.7%,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90,P<0.01)。CDC2、CyclinB1的表达在不同级别人脑胶质瘤中也有差异(P<0.05),与病理级别分别呈正相关(r=0.982,P=0.018;r=0.959,P=0.041)。在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球体、裸鼠皮下移植瘤、人胚胎脑和裸小鼠骨髓中均高表达,而脑肿瘤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球体未见表达。结论:CDC2和CyclinB1,随着脑胶质瘤恶性度增高而表达量增加;在神经干细胞、脑肿瘤干细胞低表达,而在SHG44和GBM细胞球体中高表达,表明其在肿瘤细胞分化抑制中起作用。这对进一步研究胶质瘤分子病因有重要价值。
EGFR HER2和HER3表达水平与IRESSA治疗晚期NSCLC疗效和预后的关系
高峨嵋, 韩宇, 徐建明, 张扬, 李苏霞, 刘晓晴, 王岩
2007, 34(11): 608-61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EGFR(HER1)、HER2和HER3的表达水平与IRESSA(易瑞莎)治疗NSCLC的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2002年5月至2005年2月,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口服IRESSA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采用免疫组化法,评价入组前肿瘤组织中EGFR、HER2和HER3的表达情况。结果:90例患者的EGFR、HER2和HER3的阳性率分别为16.7%、43.3%和21.1%。总有效率为24.4%(22/90)。EGFR和HER3的表达都与IRESSA的疗效无关。但HER2阳性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35.9%、15.7%,P=0.027)。HER2和HER3都高表达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余患者(53.8%、22.1%,P=0.036)。患者的中位总TTP为4.0个月,中位总OS为11.5个月,一年生存率为49%。EGFR、HER2和HER3单独表达情况对TTP、OS无影响。分层分析发现,EGFR、HER2和HER3共表达情况对TTP和OS都没有影响。结论:EGFR的表达与疗效无关,对TTP和OS无影响。HER2和HER3都高表达患者对IRESSA的敏感性增高,不受EGFR表达情况的干预。
胶质瘤egr-1基因表达水平与其细胞增殖和凋亡关系的研究
赵文娟, 于士柱, 浦佩玉, 安同岭, 管欣琴
2007, 34(11): 611-61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egr-1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了73例不同级别的胶质瘤。结果:73例胶质瘤egr-1 mRNA和EGR-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为100%,这两种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均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而相应增加,不同级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73例胶质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肿瘤细胞和凋亡肿瘤细胞检出率均为100%。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PCNA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增加而凋亡肿瘤细胞密度减少,不同级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经直线相关分析证实,egr-1 mRNA、EGR-1蛋白和PCNA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彼此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r=0.685~0.999,P<0.01),前三种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均与凋亡肿瘤细胞密度呈显著性负相关(r=-0.758~-0.775,P<0.01)。结论:egr-1基因表达水平对评价胶质瘤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参考价值。胶质瘤细胞egr-1基因表达异常增加可能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抑制其凋亡的重要因素,并在胶质瘤发生及恶性进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CD117和PDGFRa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肖健, 王树森, 黄岩, 汪波, 云径平, 黄慧强, 夏忠军, 徐瑞华, 管忠震, 林桐榆
2007, 34(11): 615-617,628. doi:
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检测CD117和PDGFRa在ENKCL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37例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详尽的ENKCL病例纳入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CD117和PDGFRa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染色强度和染色细胞的比例对标记结果进行评价。相关分析采用四格表精确概率检验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37例ENKCL中CD117和PDGFRa的阳性率分别为41%和78%,而CD117和PDGFRa的表达与患者的各项临床特点及预后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部分ENKCL中存在CD117和PDGFRa过表达的现象,提示上述蛋白可能参与了ENKCL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ENKCL是靶向治疗药物STI571潜在的适应症,值得进一步研究。
乙肝病毒基因产物和HSP70在肝炎相关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刘易欣, 赵秀兰, 赵学铭, 高玉彤, 王欣, 古强, 戚红, 姚智
2007, 34(11): 618-62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基因产物(HBsAg,HBcAg,HBxAg)和热休克蛋白70(hot shock protein70,HSP70)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细胞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152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肝癌组织、7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织中HSP70、HBsAg、HBcAg和HBxAg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相比,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组织中HBsAg表达显著降低(P=0.000),HBcAg表达显著增高(P=0.000),HBxAg显著增高(P=0.005),HSP70呈现高表达(P=0.00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P70的表达和HBcAg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09),而和HBxAg的表达未显示相关性(P=0.673)。结论:乙肝病毒抗原成分HBcAg、HBxAg以及HSP70参与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发生过程,HBcAg可能通过增加HSP70的表达而参与肝癌的发生。
MUC1与HER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石毅然, 曲建军, 李湘洲, 马世庆, 王峰, 王会东, 张永庆, 王昌亮
2007, 34(11): 621-624. doi:
摘要:
目的:检测粘蛋白1(mucin1,MUC1)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其与临床、病理学因子的关系及MUC1与HER2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1例乳腺癌组织,37例良性乳腺肿瘤和2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UC1和HER2的表达情况。结果:MUC1和H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3.78%、46.85%,与良性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乳腺癌组织中,MUC1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有关,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无关。HER2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TNM分期有关,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无关。MUC1与HER2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197,P=0.038。结论:MUC1与HER2基因的联合监测对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淋巴转移,预后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Doxycycline抑制大肠癌LS174T细胞侵袭的体外实验研究
徐海涛, 杜杰, 董新舒
2007, 34(11): 625-628. doi:
摘要: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Doxycycline)在体外对LS174T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并尝试探讨该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MTT法观察Doxycycline对LS174T细胞粘附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不同浓度Doxycycline对细胞侵袭和运动能力的抑制作用;2)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Doxycycline作用48h后,MMP2的mRNA表达情况,同时明胶酶谱法检测MMP2分泌。结果:1)Doxycycline能够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大肠癌LS174T细胞的体外运动和侵袭能力,但不影响其粘附能力;2)Doxycycline能够抑制LS174T细胞MMP2的mRNA表达。结论:Doxycycline在体外能够有效地抑制大肠癌LS174T细胞的侵袭、转移,其中MMP2是抑制大肠癌细胞LS174T的一个有效靶点。
人肺癌在化疗后糖复合物表达的研究
王林, 袁小林, 胡晓宁, 姜志良, 李建新
2007, 34(11): 629-63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人肺癌在化疗后细胞膜表面糖复合物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判定肺癌化疗疗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0例人肺癌标本分成术前化疗组和术前未做化疗组,用免疫组化,检测桑橙凝集素(MPA)、花生凝集素(PNA)、蓖麻凝集素(RCA)和麦胚凝集素(WGA)与化疗组和非化疗组人肺癌细胞的亲和性。结果:在肺癌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对照组)与行新辅助化疗(实验组)中,其癌细胞都保持着与MPA较弱的亲和性,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凝集素PNA、RCA、WGA与癌细胞的亲和性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肺癌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后,凝集素PNA、RCA、WGA与癌细胞的亲和性较对照组明显减弱。同时也说明,癌细胞表面的糖基Galβ1,3GalNAc,Galβ和GalNAc,NeuNAc(β1,4Glc-NAc)1,2和βNeuNAc在化疗后明显减少或丧失。结论:人肺癌在化疗后细胞膜表面糖复合物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肺癌化疗疗效的判定。
2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与否的预后关系
陈敬华, 焦顺昌
2007, 34(11): 632-635. doi:
摘要: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的预后因素及围手术期输血对术后无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了280例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145例(51.8%)患者围手术期接受了输血治疗,采用单因素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分化程度、术后分期、围手术期输血。围手术期输血是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围手术期输血是非小细胞肺癌独立的不利预后因素,应当尽量避免围手术期输血。
42例甲状旁腺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
王旭东, 吴延升, 张文超
2007, 34(11): 636-63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0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2例甲状旁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甲状旁腺肿瘤中,腺瘤31例(73.8%),癌6例(14.3%),囊肿5例(11.9%)。33例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和肾结石。术前B超定位和定性的诊断准确率为92.8%和61.9%,CT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1.3%和65.2%。4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1~26年随诊,40例获得临床治愈,2例复发,其中l例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甲状旁腺肿瘤的认识,发现骨痛、肾结石等甲旁亢症状,触及下颈部肿块,应高度怀疑甲状旁腺肿瘤的可能。常规进行血钙、血磷检测。术前影像学检查应首选B超,必要时并辅以CT检查。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主张术中仅行单侧甲状旁腺探查,甲状旁腺腺瘤、囊肿可仅行肿瘤切除,甲状旁腺癌应同时切除同侧甲状腺、峡叶及周围软组织,不主张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除术。
前哨淋巴结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查在cN0期口腔鳞癌分期诊断中的意义
丁勇, 布静秋, 田嘉禾, 步荣发, 徐白萱, 邵明哲
2007, 34(11): 640-643. doi:
摘要:
目的:评价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淋巴结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查在口腔鳞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cN0期口腔癌患者31例,分别采用蓝染法、SPECT淋巴显像法、术中γ探测法定位前哨淋巴结。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同时对常规切片阴性者采用连续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化检测。评价其对cN0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意义。结果:蓝染法、γ探测、SPECT淋巴显像三种方法分别检测出25(80%)、31(100%)、30(96.5%)例,SLN55枚,平均每例1.4(1~3)枚。非SLN1302枚。常规病理检查SLN转移阳性6枚/6例,其中1例伴有非SLN转移阳性。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检出1例SLN转移阳性。连续切片+AE3免疫组化染色,检出2例SLN转移阳性。未发现单独的NSLN阳性病例。结论:使用连续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可提高SLNB的诊断准确率。
30例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回顾性临床分析
翟林柱, 王树森, 黄岩, Niraula Saroj, 苏畅, 郭琤琤, 黄慧强, 夏忠军, 孙晓非, 徐瑞华, 管忠震, 林桐榆
2007, 34(11): 644-646,649. doi:
摘要:
目的:睾丸淋巴瘤是睾丸肿瘤中较少见的类型,而原发睾丸的淋巴瘤在淋巴瘤中也较罕见。本文旨在对我院睾丸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最近的相关报道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分析1990年到2005年就诊并有完整随访的睾丸原发淋巴瘤患者共30例。结果:30例患者中位年龄57.5(3~79)岁,原发单侧者25例,原发双侧者5例,ⅠE期及ⅡE期的患者占86.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3例(76.7%),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4例(13.3%)。所有患者均接受睾丸切除术,23例患者术后接受了CHOP或类似方案化疗。8例患者在化疗后接受了放射治疗,其中5例患者行阴囊和对侧睾丸放疗。21例患者在首次治疗后取得CR/CRu,3例患者PR。中位随访27.9个月,全组患者的5年OS和PFS分别是42.3%和30.3%。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和IPI评分对预后有影响。结论: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应采取综合治疗,术后给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全身化疗,中枢预防和对侧睾丸的放射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
21例会厌癌侵及舌根的治疗
邹辉文, 孔凡莉, 汤杰
2007, 34(11): 647-64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会厌癌侵及舌根的治疗方法。方法:会厌癌侵及舌根患者21例,均行颈清扫、水平喉部分切除及胸骨舌骨肌筋膜瓣舌根成形术,术后进行放疗。结果:术后无1例发生舌根坏死,均恢复发音、吞咽及伸舌功能。随访3年,失访3例,3年生存15例,拔管率100%。结论:经颈清扫、水平喉部分切除及胸骨舌骨肌筋膜瓣舌根成形术,术后放疗,是一种较好的治疗会厌癌侵及舌根的方法。
1146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张合林, 何明, 孟宪利, 白世祥, 平育敏, 杜喜群
2007, 34(11): 650-652,66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和淋巴结转移数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146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单纯手术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Spearnam相关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全组1146例食管癌中淋巴结转移380例(转移率33.2%);共清除淋巴结4270个,其中转移807个(转移度18.9%)。肿瘤侵及深度为Tis、T1、T2、T3和T4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20.0%、25.7%、37.3%和50.0%(P<0.001)。肿瘤长度为<3.0、3~5.0、5.1~7.0cm和>7.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8%、29.6%、37.3%和46.8%(P<0.001)。细胞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和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4%和48.2%(P=0.014)。以上3种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均有统计学差异。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病理形态分型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数为0、1和≥2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9.79%、33.38%和9.35%;三组间的的生存率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肿瘤侵及深度、肿瘤长度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能够反映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
适形放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缩小纵隔淋巴结区的对照研究
石玉生, 邓晓刚, 陈龙华
2007, 34(11): 653-656. doi:
摘要:
目的:CT结合PET肿瘤显像,缩小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的临床靶区,不做淋巴引流区预防性照射,减少食管和肺的放射损伤。方法:76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32人接受了PET检查,对于CT和PET都认为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纵隔区域不作预防性照射;另44例患者给予常规淋巴引流区预防性照射,PET检查组患者的临床靶体积平均缩小了近1/3。两组患者放疗方法相同,加速分割照射,3Gy/次,5次/周,预防剂量42~45Gy/14~15次/3周,治疗剂量60~63Gy/20~21次/4~5周。结果:PET检查组和非PET检查组照射野外淋巴结失控分别为6.3%和4.5%(P=0.831);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5.6%、和45.5%(P=0.006);两组患者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和远期肺纤维化发生率分别为6.3%、9.1%和68.8%、75.0%(P=0.982和P=0.547)。结论:缩小临床靶体积后,靶区外淋巴结复发率无增加,而放射性肺和食管损伤减轻,尤其是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下降明显。CT结合PET缩小纵隔临床靶体积优于传统的纵隔预防性照射。
乙酰肝素酶的表达调节及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刘金禄, 陈俊强, 李绍森
2007, 34(11): 657-660. doi:
摘要:
乙酰肝素酶是目前发现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唯一能切割细胞外基质中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侧链—硫酸乙酰肝素的一种葡萄糖醛酸内切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乙酰肝素酶的分子结构特点、表达调节及其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